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新乐”兴起。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舞者的动作犹如猴戏,观赏之后既不能述说礼乐的美妙,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理。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 社会转型下新旧文化的冲突b. 儒家学者并不关注社会现实c. 战乱环境中艺术发展受制约d. 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新乐进退无序”“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又不能体会古人的道”反映了子夏对“新乐”批判;子夏的主张体现了孔子主张,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材料中“新乐”的内容与周礼显然是不相符的。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是关注社会现实的,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时代,学术自由,思想争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故c项表述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子夏对“新乐”的批判,故排除d。【点睛】注意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变革的转型时代,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了新旧思想文化的碰撞。2.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各家a. 不同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b. 不同的社会发展规划之争c.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d. 学术思想以及智慧的创新【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争”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自己的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自己学派所持有的观点,故b正确;当时国家的统治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没有阶级之间的内部争夺,排除a;只有部分学派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排除c;d选项没有触及其根本,排除。3.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表明老子( )a. 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b. 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c. 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d. 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哲学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老子认为“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等等这些现象都是有统治者造成的,正是因为统治者的过多干预才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基于此老子反对统治者对百姓的过多干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故此题应选c项考点:老子的思想点评:老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4.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体地位。儒、释、道的分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可见,宋明理学a. 使中国思想发展到成熟时期b. 极大地推动传统儒学的发展c. 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d. 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宋明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可知,宋明理学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儒学的发展,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故答案为b项。a项,宋明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阶段,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宋明理学涵盖了儒、释、道三派思想,排除;d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体”与材料中“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不符,排除。5.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b.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从而在价值观上重视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故答案为b项。a项“主流”说法绝对,排除;理学家认为没有被欲望蒙蔽的人性与天理是一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市民文学,排除d项。6.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7.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守仁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守仁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c. 提倡“知行合一”d. 赞成天人感应【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中故事,两人在街头吵架,而吵架内容关乎“天理”“欺心”,这也是王阳明的心学内容,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宋明理学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反映的是心学追求理论大众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要整治人心,也没有反映出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的主张,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主张,故排除bcd三项。8. 自汉至唐,懦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懦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 印刷水发明传播儒学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 陆王王心学的日益兴起【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宋代以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其所倡导的“孔孟之道”逐渐替代“周孔之道”成为儒学精神的核心表达,故本题应选c项;a项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宋代以后”,故排除;儒学的传播应归功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故b项的表述错误;d项兴起于明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宋代以后”,故排除。9.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从对表中人物等级的安排可推测,东汉( )a. 文化上尊孔崇儒b. 在经济上重农抑商c. 在政治上无为而治d. 在用人上乡举里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班固在给人物划分等级时,出于上等的是孔孟圣人和尧舜、周文王这样的明君,中等的则有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和法家的实践者秦始皇,处于下等的是夏桀、商鞅之内的暴君,可见,班固创作史书的历史观、品评人物的价值观都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的,不符合儒家“仁”的核心思想的人物无法被评为上等,故选a;法家治国在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则秦始商鞅和李斯等的等级应该很高,但实际上不是,排除b;道家在在政治上无为而治,则老子的等级应该很高,但实际也不是,排除c;汉武帝时期开始在用人上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察举制,则文能治国和武能安邦的人才应该靠前,但实际也不是,排除d。10.黄宗羲、唐甄等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a. 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本质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专制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本质上仍脱离不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表述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要求限制君权,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对宋明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排除。11.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a. 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 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d. 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答案】c【解析】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是被当作异端邪说对待的,传播的范围有限,并不能起到增强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的作用,故a项错误。从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中可以看出,李贽强调学说要有实际用处,这有利于实学思想的产生,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且李贽并不是反对儒学,他只是认为明代的儒学已经偏离了先秦孔孟的儒学,成了伪儒学故b错误;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是被当作异端邪说对待的,传播的范围有限,并不能起到增强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的作用,故d错误。点睛:材料“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反映出李贽强调实用性,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12. 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在迎亲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以下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反映了传统婚俗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b. 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c. 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娶妻不顾门第,只求资财”、“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等信息可以看出宋代的婚嫁过程中对财富的重视程度很高,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风气,就是对财富的追求,而这种风气和观念一定取决于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在迎亲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说明婚俗虽有变化,但传统婚俗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13.唐到北宋,养老院基本上由政府筹建,宋金对峙后期,金国汉人刘厢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建“孤老院”,此后,宗祠集资的民间养老院在宋金多地兴起。民间养养老院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 儒学复兴的影响b. 等级观念淡泊c. 经济的复苏发展d. 以政用强制的结果【答案】a【解析】儒学主张尊老、孝敬老人,民间养老院兴起其实是尊老、孝敬老人的具体表现,所以民间养老院兴起主要还是受儒学复兴的影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等级观念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民间养养老院兴起主要主要还是由于儒学复兴而和经济复苏关系不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强制的结果而是发自内心的尊老、孝敬老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4.苏格拉底受审时所作的申辩:“雅典人啊,不要以为我现在是在为我自己申辩,我是在为你们而辩因为你们要杀死我的话,就很难再找到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反映了苏格拉底a. 崇尚理性的生活观念b. 好奇多思的智慧特征c. 探究事物的创新精神d. 怀疑现实的批判意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反映了苏格拉底崇尚理性的生活观念,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15.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男子长袍的下摆只到膝部,即腿部的黄金分割点处。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a. 追求平等自由b. 崇尚理性之美c. 坚持开放包容d. 注重功利实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服饰中包含了数学原理在身体比例上的元素,体现了希腊在制作服饰上是经过理性思考与分析的,因此反映出希腊对理性的尊崇,故b项正确;材料突显的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所展现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平等自由和开放包容,故排除ac两项;材料中所设计的服饰在日常生活中较普遍,并没有体现出功利性,排除d项。16.“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a.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b. 都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c.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d. 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答案】a【解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贵贱有序,故a不选。苏格拉底是雅典尚处于古典时期,奴隶制度也未衰落,b排除。苏格拉底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的代表,排除d。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故选a。17.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a. 儒家思想始终是主流思想b. 儒家思想本能排斥其它学说c. 名家和佛教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d. 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特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是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吸收众家之长,故b项错误;佛教盛行本身就说明有一定社会需求,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荀子和韩愈等儒家学者对名家和佛教思想中不切实际的观点持批判态度,折射出儒家积极入世,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思想特点,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荀子,在政治方面,他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也哲学方面坚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通过学习礼仪,通过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18.苏格拉底认为有关世界的“事实判断”不等于有关世界的“价值判断”,世界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而是因为存在着一种使世界万物都追求完满性的力量。由此可以推知,苏格拉底已意识到a. 人类应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b. 认知世界应根植于理性c. 人类依靠自身可以认知世界d. 自然运行有其自身规律【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世界真正存在的原因是一种使世界万物都追求完满性的力量的存在,这是透过“事实判断”表面得出的关于世界的“价值判断”理性思考,因此苏格拉底已经意识到世界应根植于理性,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界万物和谐相处的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认知世界的方式;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透过“事实判断”对世界“价值判断”的思考,并未体现自然运行的自身规律。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9.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a.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b. 宣传“因信称义”c. 主张建立廉俭教会d. 宣扬“先定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材料,“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他认为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并主张建立本民族教会,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a项符合题意;b项宣称“信仰即可得救”和c项“建立廉俭教会”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加尔文的宗教理论。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20.马丁路德提出“履行世俗内的义务是讨神喜欢的唯一之道,此一道路且唯独此道为神之所愿,也因此,任何正当的职业在神之前绝对具有同等的价值”。这一主张有利于新兴资本主义发展体现了“因信称义”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君主权威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a. b. c. d. 【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了“信仰得救”的思想,即“因信称义”,这有利于新兴资本主义发展,肯定了君主的权威,故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追求现世的幸福,故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21.14世纪末,佛罗伦萨的市民代表谈到由于对宗教的信仰和对上帝的敬畏之情都已消失殆尽,因而人们无论起誓或做什么许诺,早已成为空话,只是在对自己还有利的时候才遵守;起誓或许诺只不过是为了进行欺诈而采取的手段。”这表明a. 社会发展呼吁理性时代到来b. 文艺复兴思想局限于城市环境c. 世俗精神催生人文主义意识d. 宗教信仰在佛罗伦萨已不存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因而人们无论起誓或做什么许诺,早已成为空话,只是在对自己还有利的时候才遵守”可知体现的是世俗利己精神催生了人文主义的意识,c选项符合题意。理性主义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材料未涉及理性主义,a选项排除。文艺复兴思想局限于城市环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宗教信仰在佛罗伦萨已不存在的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排除。22.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 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 挑战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c. 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d. 有利于德国民众获得自由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强调个人信仰对灵魂得救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个人与上帝直接沟通,个人掌握信仰的主动性,这在本质上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的精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b、c选项不是“因信称义”的本质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3.学者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描述:“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a. 推动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b. 使雅典形成完备法律体系c. 推动了古希腊人的怀疑精神系d. 推动了个人私欲的膨胀【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以前只知“服从法律”到现在去“检验”法律的合法与否,可以看出智者学派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开始用理性思维去判断事物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故c项为正确答案;a是索伦改革的意义;b中法律体系说法错误;d不属于社会作用。24.彼特拉克跳出中世纪抒情诗的框框,以丰富多彩的色调,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恋人劳拉的形体之美,并把歌颂劳拉和描绘自然结合起来。这反映出人文主义学者a. 提倡享乐主义b. 热爱现实生活c. 主张民主科学d. 推崇人类理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描绘恋人劳拉的形体之美,并把歌颂劳拉和描绘自然结合起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追求现世幸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享乐主义的内容;主张民主科学和推崇人类理性是启蒙运动的内容,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5.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材料二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反对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反对教会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强调人的作用。马世力一本书读懂世界史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性研究的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3)根据材料三,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答案】(1)观点: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历史价值: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2)诉求:批判宗教神权束缚;追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3)“印记”,其主张明显地带有一种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深化”,主张各国政府管理教会,要求实现民族自由。【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关于“观点”,由材料“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可知苏格拉底的观点之一是应当学会生活;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倡导“美德即知识”,认为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苏格拉底还提出“认识你自己”,认为未经省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关于“历史价值”,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2)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由材料“批判以上帝为中心的宗教神权统治,把人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们对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可知,文艺复兴的主要诉求是批判宗教神权束缚,追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关于“实质”,结合文艺复兴的兴起与意大利工商业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兴起有很大关系这个角度去考虑,可得出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3)“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反映了马丁路德思想与文艺复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马丁路德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追求个性自由是二者的共同点,属于“印记”的表现。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这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这是“深化”的表现。26.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 武帝在策问中提出,“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将所由异术,所闻殊方与?”刘蔚华、赵宗正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请回答:(1)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针对汉武帝的策问,董仲舒提出了什么对策?采纳这一对策后,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并说明理由。(3)明清时期,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答案】(1)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政治上重用儒生;教育上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表彰六经。(2)差别:朱熹: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本质:二者没有本质差别。理由: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3)思想主张:经世致用具体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解析】【详解】(1)对策: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根据汉武帝的策问主张统一思想,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在政治、教育等方面对儒学的重视,如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2)差别:依据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心即理知行合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朱熹主张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而王阳明主张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本质及理由:据所学知识,可从两人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等方面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并说明理由。(3)主张: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回答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最突出的思想主张。表现:结合材料三“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振兴工商业”“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学以致用等方面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27.阅读材料,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