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诗歌语言中的“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研究一下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而自屈原开始“木叶”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林庚说“木叶”,有删改)1. 下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可以作为“树”的概念,但是它却较“树”单纯,“木”的疏朗的形象将“叶”排斥在外,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b. “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诗人们出于文字洗练的追求,就可以将“树叶”简化为“树”。c. “木”本身暗示了它颜色和触感,于是“木叶”就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的是整个舒朗而清秋的气息。d. 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深层意、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潜藏的、确定的,需要我们细心留意。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并在最后做了小结。b. 文章在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时,将“高树”和“高木”做了对比分析,从不同中发现相同。c. 文章第二段探寻“木叶”用于秋景中时蕴含有落叶的因素,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d.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 “木叶”与“落木”造成的诗歌意境差别作了辨析。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木”有“树”和“木头”的双重印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不是树叶。b. “木叶”的“木”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c. 古代诗歌中同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却不尽一致,这正是诗歌语言暗示性引发了不同联想的结果。d. 艺术形象领域,一字之差就相去千里。写作和鉴赏中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态度。【答案】1. d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d项,“这样的意义是潜藏的、确定的”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并没有说这样的意义是确定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在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时,将高树和木做了对比分析,从不同中发现相同”,“从不同中发现相同”说法错误。根据“而自屈原开始木叶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可以”分析可以得出,是从相同中发现了不同。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木有树和木头的双重印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不是树叶”混淆事实,不是“双重印象”影响着我们更多想起树干。根据原文“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可以分析,是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才会影响我们更多想起的是树干而不是叶子。b项,“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张冠李戴,木左右着木叶的形象。d项,“艺术形象领域,一字之差就相去千里”表述绝对,原文是“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故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鸡 毛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我的笋壳鸡呀!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展现当时学生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生活发生的改变。d. 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号啕大哭。5.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答案】4. b 5.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而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旨;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劣、无耻;“鸡毛”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以“鸡毛”为题,反映出人生的苦难。 6. 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反衬出金昌焕的自私、卑鄙、丑恶。运用了讽刺手法。作者漫画般地描写了金昌焕的怪癖,最后用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细节描写。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校园里各种启事、告白的空白处剪下;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b项,“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展现当时学生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说法错误。学生不知道文嫂的身世并不能说明他们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联大学生。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中标题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小说以“鸡毛”为题的作用,注意从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例如, 结合“文嫂丢了三只鸡”“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哭起来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出来”分析,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由此可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结合“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分析可知,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本文中写了“文嫂是寡妇,在西南联大给学生洗衣服,有一个女儿,后来女儿嫁给了司机,女婿出车祸去世了,文嫂有点傻了,发现金昌焕偷她的鸡”等,这些事情就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就像是零零碎碎的鸡毛一般,通过这样一些小事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说以“鸡毛”为题,从小说情节的安排来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6题详解】此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注意从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的角度和特殊的手法等分析,由文中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将其怪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讽刺的手法写他的绰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做对比,突出金的自私、卑鄙、丑恶,是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点睛】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晋书李密传节选)注醮:jio古冠礼、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b.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c.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d.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8.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门人方之游夏 方:相比,和齐等b.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阕:事情结束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出:出任、出仕d. 自以失分怀怨 以:因为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b. 李密认为安乐公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安乐公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c. 李密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与人写信袒露心迹,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d. 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于末章表明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官职。10.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2)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答案】7. c 8. c 9. b 10. (1)皇帝看了文章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2)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对话的人,(水平)不能对等自己,(孔明和他对话的人水平不相当)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少仕蜀”,“少”主语,“仕”谓语,“蜀”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诏征为太子洗马”,“诏”是主语,“征”是谓语,“太子洗马”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d。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出”,由后面内容可知,此处特指“到朝廷外去做官”,例如“出为河间相”。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b项,“李密认为安乐公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对文中关键词理解错误。“可次齐桓”,“次”,和同列。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第二个之取独;“哉”,感叹语气;“乃”,于是;“召”,征召。第二句得分点:“言”,说给听;“无己敌”,宾语前置;“敌”,对等,相当;“是以”,因此。【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小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暖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注谢玄晖,即谢朓,南朝著名诗人。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前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b. “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c.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话中有“话”,其深层含意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 作者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12. 从炼字角度来说,三、四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答案】11. b 12. “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解析】11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理解错误。“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属于炼字题,第一步,确定哪两个字用得好,往往皆选动词或形容词。第二步,点明手法,“摇”“滴”化静为动,让静景有了动感。第三步,描绘景象,即把这两个动词所在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最后一步,分析这两个字所展现的景物的特点,即让寻常景物呈现不同寻常的情态。此题主要从炼手法方面考虑,主要是化静为动的手法。具体解释“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精彩。城是不会摇的,但秋风吹动,水摇动了,影摇了,让人感觉水中的城池也摇荡起来了;露珠是不会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但作者独上高楼,开阔的江面上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空中,整个天空显得极其明亮洁净,仿佛被露水洗过一样,这些露水又仿佛是从月亮上滴下来的一样。“摇”与“滴”,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令人浮想联翩,心向往之。“摇”“滴”两个词的使用使整个画面极具生气,富有感染力。【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1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自己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的两句是:“_,_ ”。(2)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前往郊野的人备粮的情况是:“_,_ ,_”。(3)王勃滕王阁序中写自己“_ ”,于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4)李密陈情表中向晋武帝说明自己在前朝任职的目,表达自己“_ ,_”的荣幸,进而打消晋武帝的疑虑。【答案】 (1). 策扶老以流憩 (2). 时矫首而遐观 (3). 适莽苍者 (4). 三餐而反 (5). 腹犹果然 (6). 访风景于崇阿 (7). 过蒙拔擢 (8). 宠命优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憩,遐,反,阿,擢,渥。语言文字运用与常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小题。中国的建筑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是独特的一个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积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 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曰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 ,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 :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 到了近代。3500年来,( ),不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14. 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 分布 大同小异 证明 保留b. 蔓延 大同小异 阐明 保留c. 分布 大相径庭 证明 沿袭d. 蔓延 大相径庭 阐明 沿袭15. 下列对划线病句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是独特的一个建筑体系。b.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c. 中国的建筑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d. 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16. 下列补到空格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a. 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完善了这个体系。b. 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挥了这个体系的特长。c. 世世代代的中国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d. 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答案】14. a 15. b 16. d【解析】【1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分布:是指散布(在一定的地区内),如:人口分布图,商业网点分布得不均匀。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有连绵不断的意思。第一空,是说中国的建筑体系在很多地方都有,所以应该选择“分布”。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第二空,是说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应该选择“大同小异”。证明:用一定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阐明:是指讲明白(道理或事件)。阐明的主观较强,程度较深。第三空,强调的是用事实来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所以填写“证明”。保留:保存不改变、暂时留着不处理。沿袭:按照已经颁布的律例办事;因循:沿袭成规,沿袭前人遗制沿袭:按照老办法传达下去。第四空,中国建筑的独特体系的基本特征到了近代仍然没有改变,所以应该填写的是“保留”。故选a。【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a项,“独特的一个建筑体系”定语的语序错误,应改为“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c项,“中国的建筑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主语不当,应改为“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d项,“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是修饰限制“建筑体系”,所以应该调到“是”的后面。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根据下文“不断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可以分析得出,中国建筑体系得以完善,并且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进行了提高,所以应该是“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据此可以排除ab;“世世代代的中国的劳动人民”定语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排除c。故选d。【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17.对下面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与相声在传媒中的冷清相比,周末相声俱乐部的火爆与人气,颇耐人寻味。在民众中诞生和成长的艺术,只有回到群众、回归生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这种回归,如果没有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与切磋,失去了舞台的实践和锤炼,没有观众心领神会的捧腹大笑和心心相印的理解沟通,是不会达到的。a. 生活实践是相声创作的源泉。b. 传统的相声表演形式亟须改变。c. 回归观众是相声俱乐部火爆的原因。d. 相声只有重返民间舞台才能重获新生。【答案】d【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概括前,要通读材料,抓住该段谈论的话题,然后逐句分析分概括。本段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强调周末相声俱乐部的火爆,人气高。第二句话是说艺术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有新的生命力。第三句运用假设论证,对第二句话的观点进行论证。因此该段话的重点是说相声只有重返民间舞台才能重获新生。故选d项。【点睛】压缩语段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要求概括主要内容或信息这类题目,要求在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出材料的主要信息。把句子中修饰、限制的词语去掉,保留句子的主干。缩写后的句子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和基本意思。它主要考察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如果是叙述性文段,叙述了一个事件(往往是会议、活动等),则要提取出事件的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按照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将主要内容整合;议论性或说明性的文段主要看哪句话是中心句、关键句,即主要信息,哪些句子是对中心句的具体解释说明,即次要信息。最后放弃次要信息抓住要信息,根据字数提炼概括成一句话。如果命题对概括的内容、范围有所限制,则一定要结合要求去概括。18.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赍(j) 发恁(nn)地 戗(qing)兽 尺牍 不落于言筌b. 央浼(min) 鳟(zn)鱼 氽(gn)水 夭阏 泠然善也c. 糍(c)粑 潦(lo)水 坍(t)缩 坳堂 六气之辩d. 盘桓(hun) 剜(w)出 墁(mn)地 付梓 逸兴传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写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a项,正确。b项,正确的应该是:央浼(mi) 氽(tn)水 c项,正确的应该是:坍(tn)缩 d项,正确的应该是:剜(wn)出 逸兴遄飞故选a。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翼”“轸”“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b.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疏,也称“奏疏”,与“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分条陈述自己意见的文书。c. 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后来“三径”成为古代隐士的代称。此外,代表隐士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d. “舍簪笏于百龄”中的“簪”指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簪笏”代指官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c项,“后来三径成为古代隐士的代称”理解错误。是隐士住处的代称。沧浪指地名,歌名,不是代指隐士。用“墙东”泛指隐居之地。故选c。20.下面是某校学生处下发的一则通知,有三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指出并修改。关于组织学生收看开学第一课的通知各年级组长、班主任: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品牌节目开学第一课今年如约相见。请各年级提前部署,到时候统一组织晚自习在校学生共同观看直播。对不在校的学生,请班主任通知其监护人陪同观看。2019年开学第一课开播时间:9月1日晚20:00开播频道:cctv-1(综合频道)学生处2019年8月31日【答案】(1)如约相见,成分残缺 和全国中小学生如约相见或者如约而至(2)到时候表述口语化届时或者明晚(3)统一组织和共同观看语义重复删掉其一【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本题所给材料是关于组织学生收看开学第一课的通知,要求使用书面语,语言要庄重严肃。(1)“如约相见”,成分残缺,改为“和全国中小学生如约相见或者如约而至”。(2)“到时候”为口语色彩 ,不够严肃正式, 可改为“届时或者明晚”。(3)“统一组织”和“共同观看” 语义重复,删掉其一即可。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_,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方面的综合效益。首先,垃圾分类可以节省土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垃圾场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其次,垃圾分类能够减少污染。通过堆放或填埋处理垃圾,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_,这些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污染水源和土地,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此外,_,如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答案】 (1). 垃圾分类( 或者“它”)的好处很多 (2). 也阻止不了有害物质渗透 (3). 垃圾分类还可以变废为宝(回收利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垃圾分类”。第一处,前面是“垃圾分类”的概念,后面说“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方面的综合效益”,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是总说垃圾分类的诸多好处;第二处,前面说“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即使”是表示假设的关联词语,一般与“也”搭配,那么横线上的句子应是“也”,结合后面“些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可知,横线上的句子应是说无法阻止有害物质渗透;第三处,“此外”表明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后面“如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这是举出例子对前面进行说明,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句子应是说垃圾分类的益处。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童话里的灰姑娘穿着一双水晶鞋去参加王子的舞会,艳惊四座。然而,英国莱斯特大学物理系的一群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如果灰姑娘的体重为50公斤,当她的鞋跟儿高度超过1.3厘米时,她一旦走路,水晶鞋就会被踩碎。学生们在论文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