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知能评估(解析版含2020年最新模拟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知能评估(解析版含2020年最新模拟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知能评估(解析版含2020年最新模拟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知能评估(解析版含2020年最新模拟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知能评估(解析版含2020年最新模拟题)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记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历代的史书典籍为后世所传播我国民族众多A B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其中是从时间历程上证明。是从汉字上证明。是从史书典籍上证明。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答案:C2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间不同解析: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是从发展结果看,其他文明从发展结果看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被融合,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传承至今,故选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3(2020年南京模拟)中华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了其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华文化()A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B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比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把握和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考查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的原因。答案:C4(2020年苏锡常镇教学情况调查)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指()A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B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C中华文化的多样性D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文化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答案为A项。BD两项分别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者都只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部分内容,不当选。C项与题意无关。答案:A5.(2020年济南模拟)悬于黄山市西递敬爱堂的“孝”字,其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在我国,孝文化由来已久,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上述材料说明()A孝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B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C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D继承传统文化应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解析:材料表明了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所以选B项。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所以不选A项。CD两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答案:B6在广西,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壮、瑶、苗等11个少数民族,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在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之精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的显示A BC D解析:观点正确,符合题意,均选;说法是错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之精髓,因此该题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7(2020年洛阳模拟)孔子崇尚“述而不作”的原则,他的弟子曾参将其主要言论集结编纂成论语,从而将孔子的思想行诸文字。如果不是他的弟子的努力,孔子的思想就可能因为缺少文本而不易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这说明()A孔子的言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B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会消亡C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发挥着巨大作用D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解析:本题考查文字的作用。A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不科学,如果不注意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必然会消亡;C项说法正确,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得益于文字的整理和继承;D项说法夸大了儒家思想的作用。答案:C8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说明()A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区域性的特点非常明显B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C民族性格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D文化具有多样性解析:此题易误选D项,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题目命题立意,材料列举出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区域文化,意在强调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的特点非常明显。答案:A92020非洲文化聚焦活动于2020年5月至11月在北京、兰州、西宁、青岛、深圳市举办。这是一次大规模、深层次、延续时间较长的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这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同区域文化之间()A优劣明显,取长补短B相互独立,各有特色C逐渐融合,趋于一致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解析: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兼收并蓄,互相学习,发展自己,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能说文化有优劣;C项说法错误,不能说“趋于一致”;B项没有体现活动的主题,说的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活动的必要性。答案:D10“水性使人通”,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山性使人塞”,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上述现象说的是()A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发展水平D我国各地区文化各具特色,互不相容解析:水乡文化与山寨文化的成因是地域不同,这揭示了文化的区域特征。答案:A11(2020年南京模拟)由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组织编纂的国家“十一五”时期重点文化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土家族卷于2020年4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式出版,它充分展示了土家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大贡献。下列对我国民族文化认识正确的有()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都有认同感、归属感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A BC D解析: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并且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都有认同感、归属感,故观点正确,B项应选。答案:B12(2020年宁波模拟)春节是我国几十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同坐在火炉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等等。这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A BC D解析: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一方面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时说明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正确;观点与题旨不符。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6分)(1)上表蕴含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2分)(2)你认为,长三角地区应当如何对待与其他两个地区的文化差异?(4分)解析:第(1)问,在回答时要根据材料指出反映的知识点即可,不需要展开说明。第(2)问,如何对待区域文化差异,可以结合教材中关于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组织答案。答案:(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区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不足。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交融。不同区域文化影响着区域发展模式。(12分)(2)要正确看待本区域和其他区域的文化,既要看到各自长处,也要看到各自短处,扬长避短。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和谐相处;同时加强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取长补短。(4分)14(8分)材料一考古学家在6 000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上发现了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历朝历代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材料二相传我国在夏商时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2)汉字对中华文化有什么作用?(4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属于对基本知识点的考查。材料一的关键词是“汉字”,材料二的关键词是“史官”史实的记载,抓住这点就不难解答第(1)问,而第(2)问直接回答汉字的作用。由此可见熟记和理解基础知识十分重要。答案:(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4分)(2)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4分)15(16分)材料一某校安排政治组老师开设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专题讲座。同学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汉族与兄弟民族文化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在长期的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中发扬光大和演进发展,从而不断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材料二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同学们认识到,增进民族团结需要各民族人民包括我们青年学生的共同努力。民族团结无小事,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