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6 记叙文阅读 第04讲 分析形象 把握情感课件_第1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6 记叙文阅读 第04讲 分析形象 把握情感课件_第2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6 记叙文阅读 第04讲 分析形象 把握情感课件_第3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6 记叙文阅读 第04讲 分析形象 把握情感课件_第4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6 记叙文阅读 第04讲 分析形象 把握情感课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记叙文阅读,第二篇专题精讲,第4讲分析形象把握情感,2017安徽1014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1分)扁担的一生范宇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在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亲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这根扁担挑起来很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这也是农人的一生。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六十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固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两段横线处,第段应填(),第段应填()。(4分)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答案ba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还原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分析原句的特点,并结合语境,反复推敲。首先,阅读第段,找出关键语句,该段最后一句话“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正是因为扁担的基本作用,它改变了一个家庭的面貌,可知b项“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应填在第段画横线处,如此首尾两句做到了前后呼应。从第段“20年前”可知,作者开始回忆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所以a项“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阅读文章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上好的木材渐弯的扁担,答案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能力。题干要求从文章段,概括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注意每空不得超过5个字。文章段,讲到扁担主要变化过程的两个方面:“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从材质和外形讲到了两种变化过程。第段,“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一句概括出了第四种变化。,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3分),答案对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解析本题考查第三人称的作用。作答此题,首先要搞清楚“她”是指人,还是指物。作者在文中多次称呼“扁担”为“她”,即指物,可见,作者这样的称呼是将扁担赋予生命,体现出作者对扁担的态度。若“她”指的是人,一般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考点:把握情感】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答案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画线句主要是写农人的命运。前一句,写出了大伯的命运,犹如扁担一样,落寞、无奈的结局。后一句“仍然坚信”“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写出了大伯坚守村庄,敢担生活重担的精神,另外,也表达了作者对农人的情感。,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考点:分析形象】,答案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解析本题考查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此题,注意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归纳。由第段“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在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这句话,可归纳出“扁担”的深层意义。其基本内涵还是从其基本的作用来定义,从第段和全文来看,作者对“扁担”的基本功用作了说明。从文章后几段,特别是第段对大伯如扁担一样的命运的叙述,作者将扁担的命运和农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常见题型】1.201714“”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20168文中的“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3.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4.的性格有什么特点?5.20098作者笔下的有什么象征意义?,技法精讲,考点七分析形象(人物、事物)5年2考,【答题思路】1.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在形象:性格、品质。思想感情:喜欢、对的爱等。(2)概括人物形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人物做了什么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3)答题格式:人物性格或特点+具体依据答题模式:用描写方法(描写了内容),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或含评价、态度。即要答出某人物形象哪些特点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不可取的),2.事物形象把握重要事物的形象内涵一般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二是它与环境的关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明确它的象征意义。(4)进一步明确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说出它在线索、情感、内容等方面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作用基本同人物形象),【专点专练】满分训练(六):第五题4小题、第十六题5小题,角度1分析作者或人物的情感5年3考【常见题型】1.20071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3.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4.表达了什么感情?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考点八把握情感,【答题步骤】1.抓要点句。议论文的要点句常在开头(即论点),散文的要点句常在文末(所谓卒章显志),或在段落的起始、终结处。答题时,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抓议论、抒情的词句。作者在行文中一定处处流露出态度和观点。比如词语的色彩(褒义词或贬义词的使用),往往表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抓住了文章中的议论和抒情词句,便能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体会对比和烘托的词句。有时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表现得更鲜明,往往用一个方面跟另一个方面进行对照,或用一方面烘托另一方面。4.体会描写形象的词句。在对人物的描写或景物的描写中,也不难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感情。,角度2分析人物心理10年1考【常见题型】1.201212(1)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2.201212(2)说这句话时,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3.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4.请用一两句话,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我”的心理活动。,【答题步骤】1.从情节入手悉心体会人物心理。2.从关键词入手,提取原词或其同义词作答。一般文中若出现有表达人物心理的词语,要尽量精准提取。3.从人物描写的手法入手,人物的心理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