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_第1页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_第2页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_第3页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_第4页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摘要】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应以目的论为依据,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即少数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直译加注或意译等方法以达到准确充分地传达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关键词】翻译目的论;云南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一、研究背景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为云南贵阳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创造了条件。但每年有数万外国游客前往云南观光旅游,少数民族给观光客巨大的“文化震撼(CulturalShock)”,文化沟通与文化词汇翻译的困难凸显。由于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导致他们的词汇极富民族特色,而这些词语在英语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词语,造成了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被生搬硬套翻译成外国人并不知所云的词汇。如云南苗族、彝族都过一个节日叫做“吃新节”,是“云南少数民族品尝刚成熟的新稻米饭的节日”,这个节日有人把它翻译成“EatingNewThingsFestival”,这种翻译并没有弄清楚吃新节中的“新”的所指。译语读者会认为这样一个节日是品尝新东西或新食品的节日,这与“吃新节”本来的意思相去甚远,没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需要把译文翻译得恰当、得体。恰当得体的外语翻译就是翻译出来的外文要实现翻译的目的。第一,翻译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的目的是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听众或读者是来自异域文化的外地观光客。第二,翻译出来的外文要充分体现云南省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内涵与意义。简单地说,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向异域文化的外地人(外国人或境外人)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目的。即译文是否达到了翻译行为的目的。二、理论概述及研究意义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该理论认为翻译应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翻译是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1978年,莱斯的学生费米尔出版了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foraGeneralTranslationTheory),成为了目的论的基础。“目的论”(Skopostheories)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它的提出反映了翻译的重大转向,从原先占主导地位的侧重形式的翻译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目的论彻底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功能,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1984年,费米尔和莱斯在翻译的理论基础(GroundworkforaGeneralTheoryofTranslation)中提出,“翻译的最高规则是目的准则,即目的决定手段。”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和预期效果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目的语使得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实现交流和产生共鸣。为实现这一目标,译者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哪些内容可以保留、替换、调整及修改。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对二十世纪后半叶非文学作品类即科技和学术论文、说明书、旅游指南,合同等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翻译目的论对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的英译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少数民族文化词汇是指表达独具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事物的词汇,这些词语“受文化制约(culture-bound),从他们身上可映射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Newark将文化定义为“使用特定语言的群体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由于文化词语的独特性,目的语文化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汇,造成翻译时的文化空缺现象。因此,要让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就要求译者能填补起这块文化空缺,以目的论作为指导,恰当得体地翻译出译文,准确传递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帮助译文读者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策略目的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及翻译行为,因此一切翻译活动需以实现翻译目的为出发点。,在翻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时,译者应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即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直译加注或意译等方法进行英译。这样才能达到既传播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实现跨文化交际,又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1.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的“音译”策略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特殊性是两种文化在对比时,存在某一民族文化的特点在另一民族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来表达的现象。当遇到此类现象,译者可利用源语言词汇的读音来翻译特色词汇,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策略。少数民族文化中有些词在汉语中都存在“空白”现象,找不到一个词与之对应,将这类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成英语时,外宣材料中不乏先将其音译为汉语,再用汉语拼音的方式传达给译入语读者这样的翻译。这种翻译最终使得民族语言的韵味荡然无存。当我们在英译这类词时,在译入语中模仿少数民族源语读音,再加上注释是一种最佳的方法,即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法。这样便既保留了少数名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又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比如,布依族祈福禳灾的仪式“gaaicbaanggl”,汉语翻译为“该邦”。在外宣资料中用汉语拼音的方式翻译为“gaibang”。民族特色词在汉语文本“该邦”中已经进行了一次音译,翻译成英语时如果再用汉语拼音进行第二次音译,那么最终的翻译会流失少数民族语言的意味和音韵。用民族语言拟声法更接近源语发音,对民族语言体贴入微,再加以解释,能更加充分地转换其形式意义和概念意义,译为“gaaicbaanggl,isaritetheBuyistoprayforhappinessandpreventdisasters”。又如,布依族中青少年同性之间交友的方式成为“guhdongz”,在外宣资料中通常用汉语拼音音译的方法翻译成“gutong(古同)”。应用民族语言拟声加注法翻译成:“guhdongz,aformofmakingfriendsfromtheBuyiyoungstersofthesamesex”。布依族的乐器leezyiux应改变“leyou(勒友)”汉语拼音音译这种手段,改译为“leezyiux,awoodwindinstrumentoftheBuyipeopletosendoutcallstothebeloved”。彝族的相亲酒aquzu,不应译为“aquzu(阿曲阻)”,应采用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法,翻译为“aquzu,aYiword,meansanengagementceremonycelebratedbytheYis.2.少数民族文化词汇翻译的“直译加注”策略直译是指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来翻译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因此,直译能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中的文化特征,同时也能使读者或听者理解其含义。但是,由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涵义丰富,有些词仅仅从字面上来翻译会造成部分意义丢失有时甚至会令人费解。如:苗家的进门酒,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翻译为DrinkattheThreshold,外国人会不明白为什么客人都要喝进门酒?到底意义是什么?所以,除了直译以外,加注显得尤为重要。进门酒可以翻译为DrinkattheThreshold(theMiaopeoplescourtesytotreatguests.Wheneveraguestiscomingfromafar,thehostwillholdapotofwineforhis/herarrival.Theguestmustdrinkabowlofwinebeforeenteringthehouse)。又如,地戏,如果把它直译为GroundOpera,听者并不知其内涵是什么。因此,地戏可以翻译为GroundOpera(itisnamedasGroundOperabecauseitisperformedonthegroundnotonthestage.ActorsactoutChinesetraditionalwarfarestoriesinpraiseoftheheroesinChinesehistory,andoftensacrifice-offeringceremoniesareheld,lendingareligiouscolortotheperformance)。牛角酒和牛腿琴的外语译文也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策略。3.少数民族文化词汇翻译的“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不作逐字逐句翻译,不流于语言的表面形式和字面含义,着眼于传达原文的内涵意义。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词汇具有丰富的涵义,一些词汇如果从字面上来翻译不仅没有起到翻译的作用反而会歪曲其意义、让听众产生困惑和误解。此时,意译显得极为重要。因为意译这种翻译方法强调用语用对等的词语来解释和传达源语言的文化信息。例如,吃新节被误译为:“EatingNewThingsFestival”。这是时下在有关云南少数民族风情译名的对外宣传品中不乏见到的译名。这是一个不顾及民族文化的内涵,不假思索将其直译而成的“节日”,照其译名意思为“吃新东西的节日”。这就会给外国朋友造成一种误导,“吃新节”是不是在当天要做各种各样有创意的食品来度过?还是但凡有新东西吃的日子都称之为吃新节?其实,吃新节是云南苗族、彝族和布依族一年一度的节日,即每年农历的六七月间,这些少数民族人民从稻田中采回刚成熟的谷穗做成“新米饭”,先敬祖宗,以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再全家品尝。据此含义,“吃新节”应意译为“TastingRipeningGrainFestival”,即品尝刚成熟的谷物的节日,这样表达才准确切意。四、结束语目的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及翻译行为,因此一切翻译活动需以实现翻译目的为出发点。翻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的目的在于使得外国友人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在翻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时,译者应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即民族语言语音拟声加注、直译加注或意译等翻译方法,切实为保护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云南对外文化交流做好服务工作。参考文献:1Reiss,K&Vermeer.H.J.G.GroundworkforaGeneralTheoryofTranslationM.Tubingen:Niemeye.1984:101.2LarryA.Samovar&RichardE.Porter&LisaA.Stefani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Belmont: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98:132.3Newmark,P.ATextbook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