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_第1页
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_第2页
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_第3页
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_第4页
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谈小学寓言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寓言,以鲜明的教育性、强烈的讽刺性、曲折的情节性为特点,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具有独特的文本个性,被称为智慧之花、哲理之诗、正义之剑。由于寓言文本的这一特殊性,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寓言的“言”与“理”之间取舍失当,进退失据。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教学现象,对我们准确定位寓言教学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循文而悟理,寓意的自然抵达【现象描述】寓言教学是“言”“意”兼得的过程,二者理应相互促进,和谐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失之偏颇,主要表现为重意轻言。有的教师盲目执着于对寓意的深挖细究,穷追猛打,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有的教师甚至直接把寓言教学等同于说理教育,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揠苗助长(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下同)时,初读环节就直奔主题,直接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反复启发下,几个学生答出“农夫太着急了”这个结论。显然,这个答案仍停留在内容层面,与教师准备好的“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这个板书不符,故而继续追问“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于是学生面面相觑,课堂一片沉默。【对策解读】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这个经典譬喻隐含的意思是:寓言故事,“言”和“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上例中的教师就犯了把“身体”与“灵魂”相割裂的错误。文本还未深读,词句还未品味,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都尚未具体感受之时,突兀地空谈道理,其理解往往是肤浅、刻板甚至是错误的。寓言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却是丰满传神、栩栩如生的。教学寓言,教师应该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以文本为依托,重在文字的训练与感悟上,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品读揣摩,展开想象,在故事里“走”几个来回,待到故事了然于胸,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抵达寓意自然会水到渠成。二、适当而有效,文本的合理拓展【现象描述】作为寓言故事,大多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因此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来丰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是值得提倡的。然而我们在课堂上也看到了,有的教师执教螳螂捕蝉时,初读环节就出示文言文进行拓展,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从文本中逐字对照寻找释义,给原本简洁清晰的教学任务盲目加码。这样不仅无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固有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盲目扩展,甚至挖掘到“春秋时期,吴国政局与各邻国关系”这样的深度,逐一剖析。表面看教师引经据典,文化味浓郁,可实际上拓展的内容是否适当、使用的时机是否合宜,都值得反思。【对策解读】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既要关注年段要求,又要联系文本特点。拓展必须做到“适度”和“有效”。只关注文本,则稍显单薄;过度拓展,则会使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过于艰涩,导致教学过程繁冗低效。同样以螳螂捕蝉为例,了解吴国的实际处境是理解侍从喻谏成功的一个难点,此时的拓展成为了必要。那么如何呈现拓展内容,使之更有效?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以吴国为中心的列国环视图,学生就能清晰地看懂吴国当时所处的环境:一旦它贸然出兵,虎视眈眈的邻国对吴国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插图与简笔画,这样的拓展,简洁高效,谁为螳螂,谁为鸣蝉,谁为黄雀,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当然,课堂实践时,最好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具体语言出发,抓住“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句品读,再相机出示简笔画。这样一来,言意兼得,语文味会更浓郁,效果也自然更好。三、新鲜而有趣,教法的推陈出新【现象描述】寓言大多有亲切可感的形象、妙趣横生的情节,与儿童有天然的联系,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寓言教学就应当紧扣这一文本特点,念好“趣”字诀,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但遗憾的是,我们不少教师,眼里有“寓”有“言”,偏偏缺失了“趣”。不管教材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单篇寓言),还是以一个系列的方式组合(二则或三则);无论是初学者的简单文章(如狼和小羊),还是高年段的复杂文章(如螳螂捕蝉),只要是寓言课,就只走一个流程:出示课题,质疑问难,疏通文脉,总结寓意。这种不关注教学对象,不体现文本特点的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枯燥单调,很难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学生这样学寓言,既留不下形象,也留不下语言,更留不下情感,而教学效果自然是既无趣也无语(语文)。【对策解读】语文教学要达成语言教学的目标,教法上就必须推陈出新,把激发兴趣作为重点策略。那么,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年段和教材特点来组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让寓言教学新鲜而有趣呢?以苏教版教材中的第一则寓言狼和小羊(二年级上册)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它故事性强、生动形象的特点,抓住狼和小羊的对话,通过自由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明白“找碴儿”“倒流”“背地里”“争辩”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同时训练学生关注提示语,体会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读懂人物,最后以伊索的点评来揭示中心,初步概括出寓言的特点。学文后尝试续编故事:对付凶恶残酷的坏人,该用什么办法脱离险境呢?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自然能在互相启发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收获满堂的惊喜。此法可以总结为“还权法”,亦即把表演权、拓展权授予学生,而学生则自然会“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啦!随着年级的上升,在教学系列寓言(如寓言二则寓言三则)时,我们可以用“教扶放”的方式展开教学,把“还权法”扩大化。重点指导第一则寓言,然后提炼出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学第二则、第三则寓言,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找准兴趣点,挖掘价值点,吃透重难点,让寓言教学得法得趣,情趣盎然。四、“多元”与“一元”,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现象描述】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程标准中关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的论述,不加省察地对学生偏差甚至错误的回答,采取一味迁就、盲目认同的态度,这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以寓言一路花香的教学为例,有学生认为,课文中的破水罐虽然有裂缝,但浇灌出了美丽的花朵,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缺点也是优点,破水罐比好水罐强他忘了水罐的首要任务不是浇花而是装水。另有教师执教此文时,盲目抬高破水罐的谦虚,贬斥好水罐的骄傲,把好水罐摆在了破水罐的对立面。像这样的“多元”,偏离了文本自身的言语环境,违背了我们时代的主旋律,是一种盲目的多元、片面的解读,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对策解读】珍视多元解读,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是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但不容忽视的是,教师在珍视多元理解的同时,更加要注意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当学生的自由发挥、自主感悟发生偏差之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发挥主导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品读,体会挑水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达到对文章寓意的正确感悟: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对于本文的寓意,我们鼓励多元解读:作为好水罐,它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破水罐能在挑水工的启发下找回自信,尽力发挥自身的价值,也值得肯定;而挑水工别具一双慧眼,充满友善之心,则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要我们能用这种积极向上、开放宽容的心态来解读寓意,所有符合人性之美、道德之义的解读都是值得珍视的。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多元”或者片面局限于“一元”,走非此即彼形而上的偏执之路。总之,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