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情感意识 营造课堂氛围_第1页
唤醒情感意识 营造课堂氛围_第2页
唤醒情感意识 营造课堂氛围_第3页
唤醒情感意识 营造课堂氛围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唤醒情感意识营造课堂氛围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然而在当今古诗文课堂里却未能与时俱进,我们的学生,特别是语感不太好的学生,面对如此丰富博大、充满智慧的民族文化往往是一头雾水,甚至不为所动。因此,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开发学生的情感资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挖掘古诗文魅力,诱导学生在充满阳光、充满和谐的教学中,快速而准确地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内容,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鉴赏古诗文的各种能力,的确是个棘手却又亟待解决的课题。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而要想让这个心灵的接触可持续性发展,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善于进行情感投资,利用情感投资去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而要想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关键是善于关爱学生。因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给教师的建议),而要关爱学生,必须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学生朗读课文,解读句读,把握情感,赏析手法等等时所闪现出的每一个亮点,并能及时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友好的动作。这样才能让学生,特别是语感不太好的学生,在茫然中醒悟,知道我这样学也行。当他们一连几次品尝到如此久违的成功喜悦之后,他们也许会渐渐地克服自卑心理,也许会慢慢地树立起学习古诗文的自信心,也许会慢慢产生同老师,甚至同作者沟通的欲望。这样古诗文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的种种魅力,才有可能化成浓浓的情感化学生的心灵。其次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挖掘古诗文魅力的兴趣。因为教材所选的古诗文,虽然大都是精炼简约、生动典雅、意蕴丰富的范文,但因文字晦涩,表达含蓄,跳跃性又大,加上学生文言文知识链的断层等原因,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必须重视兴趣的培养,激发内驱力。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只有“好之”“乐之”,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可见欲要学生乐学古诗文,教师就得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或许来源于精彩的导入。或许来源于一个对有争议的字的解释,或许来源于对一句话的玩味,或许是受到一篇文章的触动,或许是受到某位古人高尚人格的吸引,或许是被教师那摄魂般的结语所感触总之,教师要善于借助课内古诗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喜欢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古诗文是博大精深,趣味无穷的。如在教将进酒时,为了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若能如此导入:“我们认识的李白是一个豪放飘逸的诗仙,其实他还是一个酒仙。李白不仅会写诗,还爱喝酒,有人说把李白的诗放到一起,可以榨出一坛二锅头。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余光中也评价李白说: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酿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可见他的诗与酒的关系之密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著名的劝酒诗将进酒。”如此导入,那些因刚上课而心还游离在外的学生,也许很快就因你那精彩的导入被迷住了,好的课堂情景出现了,学生也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跟着你走进了将进酒,走进了李白。再如教完将进酒,作个这样的结语:“一首将进酒,李白喝进去的是美酒,吐出来的却是怀抱利器而无所适的悲愤之情。李白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秀的诗篇,还有他那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豁达之情,李白的诗我们要品,李白的人生态度我们更要学。”如此结语,不仅能震撼人心,还能再一次把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且课后也许会争着去背诵课文。这恐怕就是语文老师的魅力吧!最后是教会学生挖掘古诗文魅力的方法。新课标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得知识。为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应该让学生把课堂当作自我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不断地挖掘古诗文魅力中,提升品味古诗文的能力。那么挖掘古诗文魅力,主要有那些方法呢?1.诵读法。诵读对学习古诗文而言,既是方法,也是能力。通过诵读去感受诗文的节奏,把握作品的精神,通过吟咏诗歌的音韵来体味其中的情感,通过诵读让学生们去感受文章的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如放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浮现在诵读者眼前的,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儒将之雄姿;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诵读者向往的,是充满着和谐清静的大自然的纯真;读谏太宗十思疏,诵读者领悟的,是一位谏臣的赤胆忠心如此地诱导学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去博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学感受。随着这种诵读法不断地演练,学生学习兴趣被激活了,品读古诗文的能力提升了,自卑戒备的心态也慢慢消失了。2.点拨质疑法。即让学生找关键字词句,在明确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对某个字词提出质疑的方法。古诗文中有些字、词很值得仔细推敲,以便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质疑,进而明辨思想内容。如项脊轩志中“借书满架”的“借”字,教参中简单地将其解释成“借来”。若教学中教师一笔带过,绝大多数学生也不会注意这个细节。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提出来,立刻就会引起一片议论。有学生说:“为什么借来的书不可以呢?但从前文得知,他家里比较穷,百年老屋还在翻修使用。何况书非借不能读也!”“但借来的书不能老是不还啊,否则就是品质问题了。”另一位学生立刻反驳。还有学生说作者太喜欢这些书了,读得忘我没有还也可能啊。也有学生说这个人不一定很有学问,只是借来书充充门面,就像现在不是也有很多人买了不少书放在书房里不看的吗?另一些学生则认为不能理解成“借来”,应该是作者自己的书,说“借”可能是谦虚的说法。于是我让他们课后查资料自己解决。查资料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赞同这个观点:文言文里面“借”和“藉”是通假关系,文言文里面“狼藉”就是错乱不整齐的意思,所以这里应该是指书很多,堆放得很凌乱。在此基础上我作了补充: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就写作“积书满架”,“积”是积累、聚积的意思,这里可理解成积累的书摆满书架。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也写作“积书满架”。由此我们不难判断,“借书满架”可能为流传之误。毕竟归有光的祖父曾经做过大官,属于书香门第,藏书应该不少。可见,通过对这一字的质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学生也慢慢认识到古诗文的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