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子部·医家·伤寒证治准绳_第1页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子部·医家·伤寒证治准绳_第2页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子部·医家·伤寒证治准绳_第3页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子部·医家·伤寒证治准绳_第4页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子部·医家·伤寒证治准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知识文库子部医家: 伤寒证治准绳伤寒证治准绳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 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 伤寒证治准绳 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 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伤寒证治准绳伤寒证治准绳 字数:5077 伤寒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自序 夫有生必有死万物之常也然死不死于老而死于病者万物皆然而人为 甚故圣人悯之而医药兴医药兴而天下之人又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药矣智者 愤其然因曰病而不药得中医岂不信哉或曰此但为伤寒言之也虽然微独伤 寒特伤寒为甚尔盖医莫不宗本黄岐今其书具在然有论而无方方法之备自 张仲景始仲景虽独以伤寒着然二千年以来其间以医名世为后学所师承者 未有不从仲景之书悟入而能径窥黄岐之壶奥者也故黄岐犹羲文也仲景其 孔子乎易水师弟则濂洛诸贤金华师弟则关闽诸大儒也拟人者不伦于此矣 王好古曰伤寒之法可以治杂病杂病法不可以治伤寒岂诚然哉伤寒法出于 仲景故可以治杂病而为杂病法者多未尝梦见仲景者也故不可以治伤寒也 然则伤寒论可弗读乎而世之医有终身目不识者独执陶氏六书以为枕中鸿 宝尔夷考陶氏之书不过剽南阳唾余尚未望见易水门墙而辄诋伤寒论为非 全书聋瞽来学盖仲景之罪人也而世方宗之夭枉可胜道哉余少而读仲景书 今老矣尚未窥其堂室平生手一编丹铅殆遍纸败墨渝海虞严道彻见而爱之 欲寿诸梓而余不之许非靳之盖慎之也 丁酉戊戌间因嘉善高生请始辑杂病 准绳而不及伤寒非后之盖难之也今岁秋同年姜仲文知余所辑杂病外尚有 伤寒妇婴疡科为准绳者四遣使来就钞而不知余夺于幽忧冗病未属草也因 感之而先成伤寒书八帙始于八月朔而告完于重九或曰以数十万言成于四 旬不太草草乎曰余之酝酿于丹府而渔猎于书林盖三十余年矣不可谓草草 也伤寒一病尔而数十万言不太繁乎曰吾犹病其略也何也是书之设为因证 检书而求治法者设也故分证而不详则虑其误也详则多互见而复出而又安 得不繁后之注仲景书读仲景法者或见其大全或窥其一斑皆可以为后学指 南具择而载之而又安得不繁且夫人读一书解一语苛迷其理有碍于胸中以 问知者则惟恐其不吾告与告之不详余固驽下然学医之资差不在人后以余 所白首不能究者与天下后世共究之将读之恐其易尽而顾患繁乎哉丹阳贺 知忍中秘心乎济物而勇于为义愿为余流通书未成已鸠工庀具矣余之遄成 以此因叙于篇首时万历三十二年岁次甲辰重九日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甫 书 凡例 一纂伤寒书者众矣知尊仲景书而遗后贤续法者好古之过也类证诸书 是也惟俗眼之便而雅俗杂陈溜渑莫辨使世不知孰为仲景者俗工之谬也琐 言蕴要诸书是也惟娄氏纲目列六经正病于前而次合病并病汗吐下后诸坏 病于后又次之以四时感异气而变者与妇婴终焉而每条之中备列仲景法然 后以后贤续法附之既该括百家又不相淆杂义例之善无出其右此书篇目大 抵因之一王叔和编次张仲景伤寒论立三阳三阴篇其立三阳篇之例凡仲景 曰太阳病者入太阳篇曰阳明病者入阳明篇曰少阳病者入少阳篇其立三阴 篇亦根据三阳之例各如太阴少阴厥阴之名入其篇也其或仲景不称三阳三 阴之名但曰伤寒某病用某方主之而杂分其篇者则病属阳证发热结胸痞气 蓄血衄血之类皆混入太阳篇病属阴证厥逆下利呕吐之类皆混入厥阴篇也 惟燥屎及屎硬不大便大便难等证虽不称名独入阳明篇者由此证类属阳明 胃实非太阳厥阴可入故独入阳明也所以然者由太阳为三阳之首凡阳明少 阴之病皆自太阳传来故诸阳证不称名者皆入其篇厥阴为三阴之尾凡太阴 少阴之病皆至厥阴传极故诸阴证不称名皆入其篇后人不悟是理遂皆谓太 阳篇诸证不称名者亦属太阳而乱太阳病之真厥阴篇诸证不称名者亦属厥 阴而乱厥阴病之真为大失仲景之法也今于各证分经处尚多仍叔和之旧学 人当以意神而明之一仲景立法凡曰太阳病者皆谓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也凡 曰阳明病者皆谓胃家实也凡曰少阳病者皆谓口苦咽干目眩也凡曰太阴病 者皆谓腹满时痛吐利也凡曰少阴病者皆谓脉微细但欲寐也凡曰厥阴病者 皆谓气上撞心痛吐蛔也候如少阴病不一一逐条曰脉微细但欲寐而总用少 阴病三字括之者省文也故各条或曰少阴病反发热脉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者谓脉沉细但欲寐而又反发热者用其方也或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 烦不卧用黄连阿胶汤者谓得脉微细但欲寐二三日后变心烦不卧者用其方 也后人不悟是理遂皆不察少阴病三字所括脉微细但欲寐之证但见发热脉 沉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见心烦不卧便用黄连阿胶汤尤为大失仲景之法也 一解释仲景书者惟成无己最为详明虽随文顺释自相矛盾者时或有之亦白 璧微瑕固无损于连城也后此赵嗣真张兼善之流皆有发明并可为成氏忠臣 张公耳孙故多采掇使学人一览洞然而一得之愚亦时附焉其文义浅近不必 训释者则一切省之内一字赵者嗣真也张者兼善也黄者仲理也活者朱肱活 人书也庞者安时也许者叔微学士也本者许之本事方也韩者 和也孙者兆也 洁者洁古张元素也云者洁古之子云岐子也垣者李东垣也丹者朱丹溪也海 者王海藏也王者履也罗者天益也戴者元礼也娄者全善也吴者绶也陶者华 也其不系姓字者自篇首辨证数语之外皆仲景论文也一仲景诸方动以斤计 而又有称升合枚者古今度量衡轻重长短不同难以遵用局方纲目又一切裁 损每服五钱则失之太小陶氏吴氏书尽变古方以便时用则其失更远矣今书 方药分两一切仍仲景之旧增损出入又当视病情时令神而明之一切古方皆 当如是施用不独仲景书也知此则又何以轻变古法为哉陈无择以钱谱推测 度量衡法颇协时宜今引其说于此用古方者宜详考焉凡度者分寸尺丈引本 以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观今之尺数等不同 如周尺长八寸京尺长一尺六寸淮尺长一尺二寸乐尺长一尺二寸五分并以 小尺为率小尺既自三微起却自可准唐武德年铸开元钱径八分当十二钱半 得一尺排钱比之十一个已及一尺又不知唐用何尺顾汉唐龠量并用尺寸分 布尺寸如是不齐将何凭据博古君子必有说矣凡量者龠合升斗斛本以黄钟 龠容十二铢合龠为合重二十四铢今以钱准则六铢钱四个比开元钱三个重 升斗斛皆垒而成数汉唐同用至赵宋绍兴升容千二百铢则古文六铢钱二百 个开元钱一百五十个以绍兴一升得汉五升其余私有不足计也凡衡者铢两 斤钧石亦以黄钟龠所容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每两则古文六铢钱四个开元钱三个至赵宋广秤以开元钱 十个为两今之三两得汉唐十两明矣千金本草皆以古三两为今一两以古三 升为今一升诸药类例尤为难辨且如半夏一升准五两不知用何升何两此修 合制度之要务不可不知汉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孝文五年钱益 多而轻乃更铸四铢其文曰半两杂以铅铁锡非淆杂伪巧则不得赢而奸或盗 磨钱质取熔有司言钱轻重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有质令不得磨取熔则知汉 以二半两钱为两重十铢明矣汉唐例以二十四铢为一两抑未知修史人改作 唐例亦不可知观钱谱汉无六铢钱至唐方有今以五铢钱十六个正得开元钱 十个重又以六铢钱十二个正得开元钱九个重则知开元钱每个以重八铢唐 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 积十钱为两似难考据明食货者必有 说焉按药书汉方汤液大剂三十余两小剂十有余两水六升或七升多煎取二 升三升并分三服若以古龠量水七升煎今之三十两未淹得过况散末药只服 方寸刀圭匕丸子如梧桐大极至三十粒汤液岂得如此悬绝又以风引汤一剂 计五十五两每两只用三指撮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温服一升观其煮制每只三 指撮 不应料剂如此之多此又可疑也今以臆说汉方当用半两钱二枚为一两 且以术附汤方较若用汉两计一百八十铢得开元钱二十二个半重若分三服 已是今之七钱半重一服若以唐方准计三百三十六铢得开元钱四十二个重 每服计今之十四钱重大略可知若以开元钱准得一百单五个重分三服每服 计三十五钱重此犹是小剂况有大剂名件两数之多者未易概举留心此道幸 少详焉吴绶曰凡方称铢者二十四铢为两一两分为四分六铢为一分计二钱 五分也称字者一钱有四字一字计二分五厘也世有古今时有冬春地有南北 药有良犷人有强弱不可执一且如大陷胸汤用大黄六两今用六钱足矣若人 壮病大者宜之人弱病小者又当减半或只用三四之一可也芒硝一升今用二 三钱足矣甘遂二两只可用一分或半分而已若无活法通变而胶柱鼓瑟未有 不至于杀人者慎之慎之一内经云风雨寒暑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至于丹溪 又云伤寒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当以补元气为主由是言之后人治伤寒者既皆 识仲景之法不尽又不知其病本于内伤虚劳而思补养但用汗下致死者其杀 人何异刀剑兴言至此切骨痛心今虽以后贤补养之法附载于篇而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尤望临病之工重人命而惧阴谴熟玩此书无疑于心而后下手用药 即不能然宁过于谨护元气无孟浪汗下而后庶几乎少失也一屠鹏四时治要 云凡欲知阴别阳须当观脉论形视喘息听音声而治病所苦按尺寸观权衡而 知病所生然后知其虚实得其本末更精加察审徐徐取之如仲景活人书下证 俱备当行大承气汤必先以小承气汤试之合用大柴胡必先以小柴胡试之及 阴证晓然合用四逆汤必先以理中汤真武汤之属试之此皆大贤得重敌之要 学人其可不审乎按汤剂丸散生灵之司命也死生寿夭伤寒之瞬息也岂以试 为言哉盖与其躁暴而多虞宁若重敌而无失鸡峰张锐者宋之神医也疗一伤 寒诊脉察色皆为热极煮承气汤欲饮复疑至于再三如有掣其肘者姑持药以 待病者忽发战悸覆绵衾四五重始稍定有汗如洗明目脱然使其药入口则人 已毙矣由是观之则屠氏之探试虽非仲景本旨得非粗工之龟鉴欤 入门辨证诀 发热外感内伤辨 凡病鲜有不发热者而内伤外感其大关键也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感气 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 恶寒虽近烈火不能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而必解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 内伤恶风惟恶夫些少贼风外感证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壅盛有力内伤证显 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感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内伤 则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先重而后轻外感头痛常常而痛内伤头痛时止时作 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东垣辨法大要如此有内伤而无 外感有外感而无内伤以此辨之判然矣若夫内伤外感兼病而相合者则其脉 证并见而难辨尤宜细心求之若显内证多者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宜以补养 为先若是外证多者则是外感重而内伤轻宜以发散和解为急此又东垣未言 之意也 入门辨证诀 伤寒类伤寒辨 (冬温 温病 寒疫 热病 湿温 风温 霍乱 痉 伤食 虚烦 痰 香港脚 内痈 蓄血) 世传以痰饮香港脚虚烦四证为似伤寒王叔和又以痉湿 霍乱等证似伤寒者 编入伤寒论中然以形证较之非止此数者而已其内伤劳倦之似伤寒者已前 见今以冬温等病与伤寒辨析差别胪列于下自霜降以后天令寒冱感之而病 者伤寒也 (脉浮紧无汗为伤寒脉浮缓有汗为伤风)霜降以后当寒而不寒 乃更温暖因而衣被单薄以致感寒而病者冬温也(时气发斑与伤寒热未已 再遇温热为温毒)春时天道和暖有人壮热口渴而不恶寒者温病也以辛温 汗之则坏矣(若天令尚寒冰雪未解感寒而病者亦曰伤寒)三月以后八月 以前天道或有暴寒感之而病者时行寒疫也夏至以后时令炎热有人壮热烦 渴而不恶寒者热病也热病与中暑相似但热病脉盛中暑脉虚夏月有病头痛 谵语自汗身不甚热两胫逆冷四肢沉重胸腹满者湿温也其人常伤于湿因而 中暑湿热相搏故发此病不可发汗头痛身热自汗与伤寒同而脉尺寸俱浮身 重默默但欲眠鼻息鼾语言难出四肢不收者风温也不可发汗病呕吐而利头 痛身痛恶寒发热或吐利止而发热者霍乱也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 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也恶寒无汗为刚痉恶风有汗为柔 痉仰面而卧开目为阳合面而卧闭目为阴脉浮紧数为阳脉沉细涩为阴口中 燥渴为阳口中和为阴阳痉易治阴痉难治头疼发热与伤寒同而身不痛右手 气口脉紧盛右关短滑左手反平和者伤食也必兼中脘痞闷噫气作酸或恶闻 食臭或欲吐不吐或吐之不尽等证亦有停食而又感寒者则左右手人迎气口 俱大烦热与伤寒相似而脉不浮紧头不疼身不痛不恶寒或烦时头亦痛烦止 而痛止者虚烦也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满气上冲咽不得息与伤寒相似而头 不痛项不强亦有时而头痛但作止无常其脉紧而不大者痰也痰在上焦则寸 口脉沉滑或沉伏痰在中焦则右手关脉滑大有气郁则沉而滑夹食则短而滑 凡脉弦滑者有痰饮偏弦者主饮沉而弦者有悬饮内痛凡左右关大或关上脉 浮而大或目下如灰烟熏者皆痰之候也发热憎寒头疼肢节痛呕恶与伤寒相 似而病起自脚脚膝肿痛两痉或肿满或枯细大便坚者香港脚也伤寒论云诸 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此言内痈也素 问云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王注云满谓脉气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