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2020年度八年级上册同步测试题:第四单元第一课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一框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项选择题1 .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被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发展璀璨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南北交往趋于正常,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ABCD2 . 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开始于( )A西汉末年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3 .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以下成语的来历与如下图所示战役无关的是( )A投鞭断流B万事俱备,只欠东风C草木皆兵D风声鹤唳4 .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高潮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A三国鼎立时期B西晋后期C东晋D北魏5 .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什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C刘子辇的昭君出塞图D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6 . 下列朝代中,实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秦朝东汉西晋隋朝ABCD7 . 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发展缓慢。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8 . 你能排出下列人物的先后顺序吗?( )(1)诸葛亮(2)魏征(3)老子(4)刘邦A(1)(3)(2)(4)B(3)(4)(1)(2)C(3)(1)(4)(2)D(4)(2)(3)(1)二、非选择题9 . 材料一: 史记中这样描述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重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家。材料二: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地广野丰”,“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 (3)概述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建筑氢能储存与运输安全技术考核试卷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光的色散专题测评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定向攻克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化工园区恶臭气体协同控制技术考核试卷
- 生物传感器量产研发规范考核试卷
- 2025年农业行业水利工程与乡村振兴政策协同水平考核试卷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生活中的透镜综合测评试题(含答案解析版)
- 强化训练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从粒子到宇宙》难点解析试题(含答案解析)
- 小学生财商教育在数学教材中的思考与应用
- 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 电视广告片制作合同(专题)5篇
- 2025新外研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全册课文原文翻译
- 《思想道德与法治》(23版):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 大学英语四级高频词汇1500+六级高频词汇1500
- 267条表情猜成语【动画版】
- 科研课题立项评审评分参照标准
- 人工终止妊娠的治疗规范
- 人教课标实验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全市一等奖
- GB/T 3536-2008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的测定克利夫兰开口杯法
- GB/T 34293-2017极端低温和降温监测指标
- GB/T 15057.2-1994化工用石灰石中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