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单元测试题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单元测试题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单元测试题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单元测试题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单元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9年级上卷物理第17章欧姆定律单元测试问题名称: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班级: _ _ _ _ _ _ _ _ _ _一、单项选择题1 .在图像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r是一定值的电阻。 若将“6V 2W”的小灯泡L1连接在a、b这两点之间,则L1将正好正常发光的“6V 3W”的小灯泡L2连接在a、b这两点之间,此时a .两端的电压仍为6Vb .比通常发光时暗c .电阻值一定大于Lld .功耗一定比Ll多2 .某实验组进行“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时,得到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a .在导体的两端电压一定的情况下,流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与导体的电阻成比例b .在导体的两端电压一定的情况下,流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c .在流过导体的电流的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两端电压与导体电阻成比例d .流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一定时,导体的两端电压与导体电阻成反比3 .在图示图像中,图像a是通过电路元件a的电流和其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图像,根据通过电路元件b的电流和其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图像即这两个图像,如下的说法和计算结果正确a .从图像可知,随着电压变高,元件a的电阻变小b .电压为零时,两个元件的电阻为零c .由图像可知,电压为7V时,两元件电阻相等d .将这两个元件与电路串联连接,在通过两个元件电流相等的情况下,两个元件消耗的总功率为2.4W4 .如果先将4.r1=3和R2=6这两个电阻串联连接,再将总电阻设为r列并联连接,则总电阻为r并联。 r列: r并列=A.1:2B.2:1C.9:2D.2:95 .在图那样电路中,R1为值电阻,R2为滑动电阻,电源电压为3V,不变,当闭合开关s时,在滑块p从b侧向a侧移动的过程中,电压显示数u与电流显示数I的关系图如图所示,以下的判断不正确是()A.R1的电阻为5b .滑动电阻器的最大电阻为10c .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为0.6W当d.r1和R2连接到该电源时,干线的最小电流为0.9A6 .关于电压、电流、电阻,以下说法是正确的a .导体电阻由其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决定b .电路有电流时,其两端一定有电压c .电荷移动时产生电流d .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产生自由电荷7 .如图所示,在开关s闭合后,在电流表A1的显示数为1.8A、电流表A2的显示数为0.6A的情况下,通过L1、L2的电流分别为()图示的电路图所对应的实际线路为()A.0.8A、0.6AB.0.6A,1.2AC.0.6A,1.0AD.1.2A、0.6A8 .如图所示,在“探索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则”实验中,闭合开关,用电压计测定AB、BC、AC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AB=1.5V、UBC=1.5V、UAC=3V,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后,接下来的实验步骤为().a .整理数据,结束实验b .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c .更换不同尺寸的灯泡,测量一些电压值d .切换到电压表的其它范围,测量另一个电压值9 .如图所示,当通过L1和L2的电流之比为2:1时,A1表和A2表的显示数据之比为()A.2:3B.3:2C.2:1D.1:310 .关于下列电阻,正确的是:a .滑动电阻器通过改变与电路连接电阻线的截面积的大小来改变电阻b .长度和截面积相同的铜导线和保险丝,在相同温度下保险丝的电阻大c .所有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 .导体中的电流为零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也为零二、多选题11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 下一个说法是正确的a .同时关闭开关S1和S3可能会烧坏电源b .同时关闭开关S1和S2时,R1短路,仅R2访问电路c .仅关闭开关S1时,R1和R2并列。将滑块向左移动,电路整体的功率变大d .同时关闭开关S2和S3时,将R1和R2并列的滑块向右移动,电路的总电阻变小12 .在图甲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R1是一定的电阻值。 开关s闭合时,滑动电阻器R2的滑块p从a端移动到b端,两个电气显示数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则如下正确()a .电源电压为14VB.R2的最大电阻值为30c .滑块p从a向b移动正好三分之一长度时R1的电力为1.25Wd .滑块p为a侧时,2分钟内R2消耗的电力为144J13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同种电荷吸引b .自由电荷取向移动引起的电流c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d .通过电阻线电流越小,电阻线的电阻越大14 .电阻R1=10,R2=15,连接两个电阻,关于它们总电阻,以下的说法是正确的a .这些串联的总电阻为25b .那些并联的总电阻是25c .那些并联的总电阻是6d .这些串联的总电阻为61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分析了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采用类比法b .用感磁线描述磁铁周围的磁场,采用了变换法c .串联连接2个10的电阻与将1个20的电阻连接在同一电路上的效果相同,采用了等学习d .真空罩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递声音,采用科学推理法三、填空问题16 .在图像电路中,已知R1=6、R2=12、R3=4、电源电压为12V,开关后的电流计A2的显示数据为_A。17 .如图a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开关S1、S2同时闭合时,电流表的显示数为0.3A,电压显示数为6V。 如果两计数器都交换了位置,则在开关S2闭合、S1断开时,电流显示的数量是0.2a .已知r 1和R2的电阻值之比如果与_两个灯丝的材料长度相同,则灯丝会变粗。 如图所示,当p向左移动时,电压计的显示数量是.18 .请在以下物理量中填写适当的数值或单位:(1)人体的安全电压在_V以下(2)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_V(3)在学校实验室的电气实验中,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约为0.2_19 .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_ _ _ _ _ _ _ _各串联电阻、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_ _ _ _ _ _ _ _ _各并联电阻(“更大”或“更小”)20 .姚小娟在探索“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如果将记录整理后的实验数据绘制在图示的u-i关系的图像上,则这两个电阻串联连接,电压与9V的电源连接,电路中的电流为_A; 这两个电阻并联连接到9V的电源,干线的电流为_A21 . 10秒以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为3库,通过它的电流为_安,如果该导体的两端电压为3伏,其电阻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这期间,电流功成为_ _ _ _ _ _ _焦点。四、实验问题注重科学,“探索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1)为了使探究的结论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应该选择_ _ _ _ _ _ _ _ _ (相同还是不同)的小灯泡(2)小明根据图甲连接电路,闭合开关,电压显示数如图乙所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接下来是_(3)本实验中测量多组数据的目的是(_ )a .寻找普遍规律b .减小实验误差(4)测量完毕后,开始了小组交流讨论。 下表选择了4组数据,你觉得这些数据合理吗?a: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实验组两端电压两端电压串联总压123423 .以往,有学生电源(6V )、电流计(00.6A、03A )、电压计(03V、015V )、一定值电阻(5、10、20分别)、开关、滑动电阻器和导线等几种,利用这些器件可以“电压不变时,电流和电阻(1)根据图甲所示的回路图,用线代替线,将图乙所示的实物连接到完整的回路上。 (请求连接不交叉)(请参阅. )(2)实验中,依次输入3个值的电阻,调节滑动电阻器的滑块,不改变电压显示数,记录电流计的显示数,采用绘图法得到图像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像。 从图像得出结论。 _ _ _ _ _ _ _。(3)在上述实验中,小强以5的电阻结束实验后,不改变滑动电阻滑块的位置,接着将r改变为10的电阻存取电路,关闭开关,将滑块移动到.(选项“a”或“b”)侧,将电压显示数设为_.) v时24 .物理实验室的电压计有03V和015V的范围,小明用这个测量了2个干电池串联连接的电池组的电压。(1)请将如图所示的设备连接到实验所需的电路上。 _ _ _ _ _ _ _ _ _(2)小明读出的电池组的电压是10V,这明显是错误的。 错误的原因是_,实际电压是_五、计算问题25 .如图所示,用电压表测量L1两端的电压U1和L2两端的电压U2和L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