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hlzhang2012.9,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提纲第一讲绪论一、文化的基本理论(一)文化界说,中国传统文化专题,1.国外对文化的概念(1)欧洲古典时期拉丁语Colere的Culture(文化),其基本含义是耕作和植物栽培。古罗马人的理解文化的概念“赋予得更多的是它的物质或生物性的意义”。古希腊人那里“文化概念更多的含义还是偏重于对科学、知识、哲学、教育等一些具有思辨意义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公元前一世纪,罗马著名学者西塞罗提出了“智慧文化”、“智慧耕耘”、“性灵培育”等说法。,中国传统文化专题,(2)欧洲中世纪本质上承袭了古希腊精神,但其含义被神学“同化”。直到17世纪,文化才从神学中分离出来而具有独立的意义。德国学者普芬道夫: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人与神分离),中国传统文化专题,18世纪进一步发展。代表康德的定义: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19世纪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兴起。其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文化定义最具代表性。他说:所谓文化或文明仍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美国人类学派克鲁伯和克鲁柯亨把他们收集的从1871-1951年的164种文化定义进行分类,认为这些文化的定义可分为描述性的、历史性的、规范性的、心理性的、结构性的、遗传性的等六大类。其中功能学派对中国影响较大。功能学派注重文化的功能性研究,认为文化特质的功能就是极大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既满足精神方面的需要,也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英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B.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专题,20世纪中叶以后,符号文化学派在西方兴起。观点:文化无非是人的外化、对象化,无非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克鲁伯和克鲁柯亨在总结以往各种文化定义的基础上,从符号文化学派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化的定义。他们认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行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之产物,但也可被认为是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这一定义至今仍是在欧美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前苏联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苏联流行的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973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与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专题,2.中国关于文化的定义近代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梁漱溟认为,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胡适则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专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1)广义说文化是与自然对立的概念,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专题,(2)狭义说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传统文化专题,(3)文化多义兼容说辞海(1977年)、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五种,除前述两种外,还有三中定义: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治与教化”“指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后被作为通说沿用。,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观点:文化是难以界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二)文化与文明1.文化、文明同意说2.文明大于文化说3.文化大于文明说4.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三)文化的特征1.文化的阶级性与共同性2.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3.文化的继承性与融合性,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二、法律文化(一)法律文化的定义1.外国学者关于法律文化的定义美国学者对法律文化概念的理解在美国,关于法律文化的研究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据美国学者苏姗丰德尔(SusanFinder)介绍,美国法学界有关“法律文化”概念的出现和使用明显地受美国政治学研究中关于“政治文化”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正是由于这种影响,美国学者关于法律文化的概念在内容上基本上接近于政治文化概念。美国关于政治文化的定义很多,但较早下定义并影响较大的数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的定义:“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定义将政治文化视为一套有关政治的观念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劳伦斯弗里德曼的法律文化观点1969年,弗里德曼在法律与社会发展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文章,首次提出了“法律文化”的概念,自此,“法律文化”概念开始在美国学者中流传起来。1975年,弗里德曼出版了法律制度一书,更加全面深入地讨论了“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弗里德曼认为:“法律文化一词泛指一些有关的现象。首先,它是指公众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态度和举动模式。人们的感觉和行为是否认为法院是公正的?他们什么时候愿意使用法院?他们认为法律的哪些部分是合法的?他们一般对法律有多少了解?这种态度各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谈一个国家或集团的法律文化,如果有能把它与其他国家或集团的文化区分开的模式。一种特别重要的集团法律文化是法律专业人员的法律文化,即律师、法官和其他在法律制度的神奇圈子里工作者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和原则。”可以看出,弗里德曼将法律文化界定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费里德曼:“法律文化的概念表明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每个国家或社会有其法律文化,没两种法律文化完全相同,正如没有两个社会政治,社会结构和一般文化完全相同。”“每个国家有与从不同的法律文化。但是法律文化很难研究,比较文化的系统材料很少。所以,我们只有一些印象。有没有一种专门美国的法律文化,即整个国家共有或合理地共有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与其他国家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不同的?答案并非清楚。国家文化是一种聚集体,很难与其他聚集体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在弗里德曼的法律文化定义中,“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两个核心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他认为“态度”占据了法律文化的很大比例和份量。而且“态度”影响着法律结构的建造。反过来,已建造的法律结构又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弗里德曼描述了美国法律文化的两大特点:一个就是权力的分散。另一个特点就是“要求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日本学者对法律文化概念的理解日本对法律文化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据我国学者何勤华教授考察,日本对于法律文化的研究,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但从总体上说,当时的法律文化研究尚处在一种萌芽状态。对法律文化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是在本世纪60年代。进入80年代后,日本法学界对法律文化的研究热情进一步高涨,出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和论文。其中,日本法文化学者千叶正士教授的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一书,对法律文化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他在收入此书的于1996年撰写的法律文化的操作性定义一文中指出:在日本,有关“法律文化”的实质性问题,主要是以“法律意识”的用语和观念作一般性研究(例如川岛1967、六本1983等多数学者的论述),此外,还有一些以“法律观念”(例如大木1982),“法律感觉”(例如中川1985)等其他用语对这一问题加以论述的,“法律文化”这一用语,通常作为上述用语的同义语、同类语或总称而加以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日本学者对法律文化概念的理解,虽然在论述上存在着差异,但在总体上比较注重把法律文化理解为得以产生、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法律文化侧重于对法律意识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何勤华教授还对日本法律文化研究的特点作了如下介绍:(1)以法律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研究的核心与出发点。产生这一特点与日本近代历史发展乃至法制史的发展密切关系。(2)注重比较法律文化的研究。日本学者认为,进行法律文化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完善法制系统,建设一个高度发达的“法治国家”。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注意学习世界各国的法制经验和法律文化。因此,就须十分注重比较法律文化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何勤华教授还对日本法律文化研究的特点作了如下介绍:(1)以法律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研究的核心与出发点。产生这一特点与日本近代历史发展乃至法制史的发展密切关系。(2)注重比较法律文化的研究。日本学者认为,进行法律文化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完善法制系统,建设一个高度发达的“法治国家”。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注意学习世界各国的法制经验和法律文化。因此,就须十分注重比较法律文化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专题,(3)注重对日本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日本学者认为,日本的法律近代化,是在大量吸收西方法律制度的情况下实现的。因此,搞清日本法律近代化与日本传统社会的意识、文化的关系,对于认识现代日本法律制度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4)注重社会调查,将法律文化的研究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他们并不局限于把法律文化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看作对社会实际生活能够进行指导并能作出有用解释的实用型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专题,2.我国学者关于法律文化概念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律文化”问题引起了我国法律教育工作者和法学研究工作者的兴趣和关注,兴起了对“法律文化”问题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法学概念和研究论题在我国的产生和出现,也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原因。关于这一背景和原因,我国学者先后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如:赵震江教授和武树臣教授以“法律文化新课题产生的一般途径”为题,将这种原因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外“法律文化”学研究的渗透;其次是理论法学研究的深化;第三是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法学界关于法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对“法律文化”学科的出现,起着某种催化的作用。详见赵震江、武树臣:关于“法律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外法学1989年第1期,第5354页。,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刘作翔将这种历史背景和原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目标的客观需要;二、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律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总结的产物;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四、是丰富和发展我国法学理论的客观需要;五、党的“双百”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为研究法律文化问题提供了条件。详见刘作翔著:法律文化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张文显教授则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法律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背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1、法制观念滞后于法律建设促使法学家把视野扩大到法现象的文化方面;2、国际法律交流显露或引起法律文化冲突迫使我们探寻法律文化调适的途径;3、公民法律社会化教育需要开展法律文化的专门研究;4、国外法学界关于法律文化的研究引起我国学家对法律文化的兴趣;5、我国的一般文化研究直接引发了法律文化研究的热情。详见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214页。,中国传统文化专题,8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法学界关于法律文化的概念的理解有个基本了解。(1)孙国华教授的法律文化观点孙国华教授认为:“法律文化属于社会精神文明,它反映了法作为特殊的社会调整器的素质已经达到的水平,反映了历史积累起来的有价值的法律思想、经验和有关法的制定、法的适用等的法律技术,反映了法的进步内容,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专题,(2)武树臣教授的法律文化观点他说:我想这样界定“法律文化”;首先,“法律文化”是支配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基础,和这个价值基础被社会化的运行状态。这一层含义的“法律文化”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法律实践活动的精神内核,二是这个内核的“外化”过程或方式。其次,“法律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物,表现为法律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它标志着人类实现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特殊社会秩序的能力和对社会生活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控制、引导的水平。这一文化成果可以划为四个主要方面:法律思想,法律规范,法律设施,法律艺术(技术)。,中国传统文化专题,(3)郑成良教授的法律文化观点郑成良教授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对法律文化概念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法律文化一词,指的是社会群体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某些生活方式,它们或者直接构成了法律秩序的一部分,或者与法律秩序的性质和状态有关,它们既可能以实际的行为表现出来,也可能仅仅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期望。,中国传统文化专题,(4)张文显教授的法律文化观点1992年,张文显教授发表了法律文化的释义一文,他在文中首先提出了“法律文化释义应有的认识、理论、价值前提”,这些前提有:(1)选取适当的法律文化参照。(2)正确认识与处理法律文化与法理学理论体系的关系。(3)把法律文化与法学的基石范畴联系起来进行释义。(4)确定法律文化研究理论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专题,(5)梁治平先生的法律文化观点梁治平先生认为,“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不应该被认为是具有对象化的实体内容,而首先应该是一种研究立场和方法,即用文化的解释方法来研究法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他对着眼于立场和方法的“法律文化”概念至少包含的几个含义作了描述:首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法律被认为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人造世界的一个部分,它不但能够被用来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传达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法律也是符号,它是任何时候都体现价值,都与目的相关。由此出发,法律研究并不能一般地满足于对法律的功能主义解释,而是要透过“功能”去追问法律设置和法律过程后面的“根据”、“意义”。于是,“解释”这个词,也许能很好地标示出“法律文化”方法论上的特征和复杂性。,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法律文化”立场引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对法律的文化诠释必定要超越各种孤立的和机械的法律观,也一定要反对各种狭隘的种族中心主义的法律观。即它一方面要强调法律与其他社会的文化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强调这种关联的复杂性和互动关系,另一方面还要求研究者在尽量保持视野开放的同时,对自己所处的“位置”不断进行反省,即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简括之,在梁治平先生看来,“法律文化”就是对“法律的文化解释”,它是一种立场和方法,而不是其他,难怪乎他用法律的文化解释来作为文章的篇名和书名,又用法律文化:方法还是其他作为此书“代序”的题目。我将他的这一观点称之为“方法论法律文化观”或“解释学法律文化观”。,中国传统文化专题,(6)刘作翔教授的法律文化观点刘作翔认为“法律文化”这一概念,包含有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1)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独特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2)法律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步过程中从事法律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社会法律现象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基础。(3)法律文化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总称,即法律文化是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法律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及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等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专题,(3)法律文化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总称,即法律文化是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法律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及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等的总和。(4)一国的法律文化,表明了法律作为社会调整器发展的程度和状态,表明了社会上人们对法律、法律机构以及行使法律权威的法律职业者等法律现象和法律活动的认识、价值观念、态度、信仰、知识等水平。,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以上几位学者关于法律文化概念的论述,比较集中地代表了我国法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法律文化概念的主要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可以将他们归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把法律文化看作是法律现象的综合体现和产物,包括内在和外在、主观和客观、制度和观念等各个方面;第二类是把法律文化视为法律现象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法律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第三类是把法律文化看作法律意识中非意识形态的那部分内容,即体现人类智慧、知识、经验等的文化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此外还有一类较为独特的法律文化观点,即“方法论法律文化观”,这种观点认为法律文化不是一个具有对象化、实体化内容的概念,而是一种“应用文化解释方法于法律研究”的立场和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二)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刘作翔的观点:法律文化理论p1571.法律文化具有物质依附性2.法律文化具有政治功能3.法律文化具有普遍适用性4.法律文化具有实践性,实用性5.法律文化具有历史连续性6.法律文化具有互融性,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三)我国对法律文化研究的方向我国法律文化的研究从一开始,便沿着大致五个方向展开:法律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此研究方向着重于说明法律文化的概念、内容、结构、类型、特征、研究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以法理学界为主要研究力量;(2)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此研究方向运用文化比较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对中外法律观念或东西方法律观念的比较分析,当然也有对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史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着重点是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变化历史以及对现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4)法律文化的社会实证研究。这种研究运用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其他方法,对当今中国各种社会问题或法律问题,从法律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透视。(5)法律文化的部门法研究。即宪政文化、刑法文化、民法文化、犯罪文化、法官文化,狱文化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推荐书目1.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3.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中国传统文化专题,4.武树臣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6.王人博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7.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传统文化专题,8.张中秋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9.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0.张晋藩著: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四、本课程讲授的专题本专题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探讨是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史的视角来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式: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和合(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与法(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家族法(五)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司法与行政的和合(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近代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第二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法律文件的起源和发展的共同规律人类法律文化的形成都是由“习惯调整文化”到“习惯法调整文化”再到“法律调整文化”的“三步曲”。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起源的途径中国法律的起源,具有与其他国家共同的特征,但由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环境有其特点,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也与其他民族不尽相同,因而其法律形成的途径也有自身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中国法律起源于礼和刑。礼,本是一种盛放祭祀供品的器具。在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礼字作豐、等多种形状,像用豆之类的器皿盛以双玉制成的珏。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即礼的起源与求神祈福的祭祀习俗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最早的祭祀习俗是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将本氏族的图腾当作神化了的祖先,供奉祭祀,祈求福佑。传说黄帝“以云纪”,炎帝“以火纪”即是如此。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最初起源于饮食供奉活动,即在石块上烤制粟米畜肉,掘地为穴作酒器并双手掬捧而饮,用土制鼓槌敲击土制鼓,古人以此来表达对鬼神的崇敬。原始人因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对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无法解释,无法抗拒,遂产生原始的宗教迷信。,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在祭礼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礼节仪式。这些礼节仪式不断积累,并扩大到人们社会生活中,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原始习俗。起初,人们完全是凭借着发自内心的虔诚自觉遵守的。但后来国家产生以后,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统治,将这些原始习俗加以改造,并赋予其神秘性与强制力,“礼”便成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等级统治的习惯法。,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在刑的起源上,长期流传着刑“始于兵”、“师出以律”、“兵狱同制”等说法。它表明中国古代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中的某些需要,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通典刑刑制“黄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及国语鲁语“大刑用甲兵”的记载即说明,黄帝以来所进行的军事征服与掠夺战争就是最早的刑罚,其间所产生的军法就是最初的法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汉书胡建传记载有黄帝李法的片断内容:“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据说“李”即“狱官名”及“法官之号,总主征伐刑戮之事”。可见,最早的法兼有军法与刑罚双重涵义,最初的法官、狱官也兼掌军事和司法两种职能。当时之所之如此,首先是由于军事活动是一种需要高度组织纪律,严格行为规范和统一行动规则的集体行为;当战争规模日益扩大时,就需要制定军法协调兵员行动。此即“师出以律”,此类军法亦即最早的法律。,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早期的军人就是平日的部落成员,将战时的军法改造适用平时,也就成为普通的法律。另一方面,无论战时或战后,都需要对敌人、俘虏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处理;故军事首长便成为最初的法官或狱官,某些军法也就是成为惩治违法行为的刑罚与刑法。此即刑“始于兵”、“兵狱同制”。当然,战争与刑罚的产生,归根结底渊源于社会经济因素。所谓刑“始于兵”,不过是说明军事活动是刑与法起源的一种直接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中国古代的早期刑罚是极其残酷的,它以摧残人的肢体或功能为主要内容。据国语鲁语所载,自黄帝时代以来,即开始形成了“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的五刑制度。尚书吕刑也叙述了蚩尤时代苗民创制五刑的过程:“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据说到尧舜时代,不仅曾任命皋陶“作士”,制定“五刑”,创制监狱,而且又出现象刑、流刑、赎刑等刑罚制度和故犯惯犯从重、过失犯罪从轻处罚的刑法原则。这就是尚书舜典所说的“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起源的特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是从家庭制度发展到宗教制度,原来的血缘亲属关系纽带并未因原始氏族制度的瓦解而削弱,而是以新的家庭与宗族制度的形式保留下来。因此,中国古代国家是由若干宗族组织构成的,而并非像恩格斯所说的西方国家那样,以所谓“按区域来划分它的国民”的单纯地域组织构成。由于国家形态与宗族体制合而为一,其社会结构也以家庭和宗族集团为内涵,自由人与非自由人均以家庭和宗族集团成员的形式出现。法制文明的起源受其影响,自然也就形成了一些自身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第一,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主要通过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始终贯穿着礼刑并用原则。以各级宗主及大小贵族所代表的上层统治者,一方面制定大量系统详备的宗法礼仪制度,运用德礼教化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的“礼法”职能;另一方面,又以对法律进行专擅垄断的秘密操作手段,通过施用严刑峻法行使其镇压职能,辅助“礼法”顺利贯彻实施。这就影响了法律制度所应具备的客观公正性质与价值公平原则,使中国古代法制文明具有“礼治”、“德治”、“人治”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第二,家国一体,法律具有家族主义特色。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安土重迁的客观需要使宗族成为政治结构的主要单位。夏朝是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由于刚刚跨入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没有完全解体,在国家形成之后,进一步加强这种血缘纽带。,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孝经中有“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对于父母等至亲尊长的不孝行为,在极为早远的法律诞生之初就被当作罪大恶极的事情,明显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中对血缘关系的极端强调。夏朝实行国家相通,亲贵合一的制度,启既是君主又是所有臣民的家长。各个部落的奴隶主既是部落的家长,又担任国家的官职。因此法律也具有二个功能:既维护国家的统治,也维护氏族内部的秩序,这就造就了后世传统法律中家族主义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流动资金外汇借款合同范本
-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任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清河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内退员工离职后权益保障合同
- 2025年拖拉机驾驶培训与考核服务合同书
- 2025年船只租赁及港口操作服务合同范本
- 2025版外墙防水施工项目索赔处理合同
- 2025年抵押担保环保技术投资合同
- 2025版农业科技企业种植技术员聘用合同范本共3
- 胎盘早剥病例汇报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
- 2025年书法级考试题及答案
- 2026版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物理(人教基础版)学生用-学生内文答案
- 硅橡胶取模护理操作流程
- 2025年内蒙古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解读及答案讲评(课件)
- 供水公司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吉林省中考招生考试数学真题试卷(真题+答案)
- 港口码头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 2025年发展对象培训班考试试题及答案
- 院前急救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