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_第1页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_第2页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_第3页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_第4页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角色采择技能二、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三、道德认知的发展四、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星期天,小民和小东结伴出去玩。小民想去商场玩,小东想去森林公园玩。小民说:“暑假期间,我去山里的外公家,整天在山上完,有时连个说话的伴都没有。我现在一看到大林子就犯愁,还是去商场好玩。”小东说:“我妈在商场工作,我很小的时候,她就经常带我去那儿玩。闹哄哄的,我一听说去那儿就发腻,还。”小东想:小民不喜欢大林子,就跟我不喜欢商场一样,但我们又不愿意分开。过了一会,小东说:“这样吧,我上午陪你去商场,你下午陪我去森林公园,好吗?”小民说:“我们想到一快儿了。这真是个好主意.”他们笑着,手牵着手出发了。,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一、角色采择技能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一)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模式塞尔曼(R.Selman,1980)两难故事法,儿童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吗?,.,(二)小学生社会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水平0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1阶段: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11阶段: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8-10岁)111阶段: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1V阶段: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12-15岁),小学儿童处于第1-3种水平。原因是儿童的认知成熟程度不同。是儿童和成人以及同伴的交往经验不足。,.,二、小学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同伴接纳友谊关系,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一)小学生的同伴接纳1、同伴提名(peernomination)“说出你喜欢的三个同学”或“说出你不愿意跟他/她玩的三个同学”2、同伴关系的类型1)受同伴欢迎的儿童2)被拒斥儿童被拒斥的攻击儿童和被拒斥的退缩儿童。3)矛盾儿童4)被忽略的儿童5)一般的儿童,3、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认知能力生理特征名字儿童的行为,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1、表现出兴趣,“你在做什么?”“真有意思!”2、提供帮助。如毛毛帮他们把球捡起来。3、介绍自己。“我是毛毛,我在你们隔壁的班里。”4、询问对方。“你叫什么名字?我看见你好几次了。”“你是二年1班的吗?你的球打得真好。”5、主动邀请。“我们一起玩,好吗?”,.,2、友谊发展的阶段,友谊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双向关系,是以相互信任和喜爱为基础的情感关系。,(二)小学儿童的友谊,1、择友的标准,.,小学儿童的择友四个标准直接接触:用儿童的话来说就是一起玩。接受关系:反映同伴对自己的帮助。敬慕关系:反映儿童择友的出发点是对同伴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品质的赞赏。其他关系:包括空间距离、传统关系(两家是世交),传递关系(朋友的朋友)等等。,.,小学各年级儿童择友标准的变化(),小学儿童的择友表现出同质性和趋上性。同质性即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似的人做朋友;趋上性即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2、儿童友谊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塞尔曼)第一阶段:不稳定阶段(37岁)此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短暂的游戏关系,在一起玩的那就是朋友。第二阶段:单向帮助阶段(49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满足自己需求和愿望的才是朋友。第三阶段:双向帮助阶段(6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带有明显功利性,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能长久保持如一。,.,第四阶段:亲密共享阶段(91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朋友之间应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第五阶段: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12岁开始)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选择朋友更加严格,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持续时间一般比较长。,.,三、道德认知的发展(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对偶故事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前)2、他律道德阶段(4、5岁-8、9岁)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二)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两难故事”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三水平六阶段水平阶段心理特征一前习俗水平1避罚服从取向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4-10岁)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2相对功利取向只按照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要满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习俗水平(10-13岁3寻求认可取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或以后)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4遵纪守法取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社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后习俗水平(青少年早期,5社会法制取向或成人初期,或永远达不到)6普遍伦理取向,.,四、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的基本特点1.小学生逐步形成自学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2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向逐步分化发展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生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4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飞跃”或“质变”。这个关键期或转折期大致在三年级下学期。,.,(二)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即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为。2、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行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行为动机百万富翁为癌症研究捐款50万可能是为了挽救自己的病情马拉多纳拍广告可能是为自己做广告安慰商场里与妈妈走散的小妹妹一男子为救被骚扰的女子而受伤可能是英雄救美以获芳心A报答B的恩惠卖车的人给顾客的小孩冰淇淋吃可能想与顾客套近乎以卖出他的车,.,强强是一个出名的“皮大王”,在学校里到处惹事生非。他好斗成性,尤其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同学们见了他都“敬而远之”,退避三舍,老师也头疼。,.,(二)侵犯行为(攻击性行为)1、定义:是指任何有意地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2、分类,.,3、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1)发生发展,(1)发生:,1岁末,(2)发展特点:,a.量,b.表现方式的发展变化,c.表现目的的发展变化,2)稳定性(1)学前期青年早期:相当的稳定性(2)在一定干预条件下可以改变3)性别差异男女,暴力小顽童,.,1、父母和教师不容许攻击性行为,而鼓励合作和分享等。2、儿童从自身经验中懂得协商、谈判是达到同样目的的有效手段。3、敌意攻击却有所增加,.,如何有效地控制孩子的攻击性发展1)遗传与与攻击性-耐心和自我克制2)塑造良好的家庭气氛(1)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2)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3)冷处理的方法(4)监控孩子那些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5)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3)控制儿童攻击性的方法(1)消除攻击性的奖励物(2)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3)冷处理(4)榜样训练(5)提供非攻击的环境(6)培养孩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