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单元练习题_第1页
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单元练习题_第2页
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单元练习题_第3页
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单元练习题_第4页
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单元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单元练习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选题1 .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是因为( )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D瓶周围的空气不断凝华2 . 如图所示一位魔术师现场表演“点燃手指”的魔术,有以下三步过程(1)手指在酒精中浸一下;(2)手指在水中浸一下;(3)“点燃”手指请判断下列哪组操作顺序是最合理的A(1)(2)(3)B(1)(3)(2)C(2)(1)(3)D(2)(3)(1)3 . 物态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把蔬菜用塑料袋密封包装,并放在阴凉处,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蔬菜新鲜B夏天,有人中暑后,我们往病人身上涂抹酒精可帮助病人降低体温,利用了酒精的升华吸热C北方冬天人们在菜窖里放几大桶水,可防止菜冻坏,利用的是水的汽化吸热D舞台上用风扇吹出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制造云雾,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4 . 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观察温度B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C常见的温度计都是用水银作测温物质D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5 . 下列与温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绝对零度指0B单凭感觉判断冷热程度不如用温度计测量可靠C温度的单位制只有一种温标即摄氏温标D不论何种温度计,必须接触物体才能测量温度6 . 关于微观粒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B0所有物质的分子都是静止不动的C组成固体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D组成固体和液体的分子间是没有空隙的7 . 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二、填空题8 . “退热贴”属于物理降温用品,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发热退烧、消夏及高温作业等情况,如图所示,退烧贴中的水分通过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收体表热量,可以起到降温作用,退热贴在使用过程中还会散发出一股清新的薄荷香味,这是_现象9 . 严冬窗玻璃的内侧结冰是_现象;卫生球放久了会变小,甚至消失,是_现象钢水浇铸成钢球是_现象,冬天早晨草地上的霜是_现象10 . 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时,小芳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完成填空。冰的熔点是_,从开始加热经过2min,冰处于_态(选填“固”或“液”)。11 . 下列物质是晶体的有、,是非晶体的有、.铁块塑料雪花面粉石蜡玻璃水晶金刚石食盐(_)12 .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甲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声,当增加试管中的水量时,吹气时声音的音调变_(选填“高”或“低”)。(2)如图乙示,透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烛焰、小孔、眼睛在_,操作过程中他还在B纸片上看到了一个烛焰的像这个像是_的(选填“正立”或“倒立”)。(3)如图丙所示,注射器中吸入少量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再推压活塞注射器中又出现液态乙醚这是通过_的方法使气态乙醚变成液态的。(4)如图丁所示,利用“纸锅烧水”,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用纸做的“纸锅”,“纸锅”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水的_低于纸的着火点。13 . (1)如图所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_cm3 (2)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温度计的单位是摄氏度)(3)我们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有关那么,哪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更大呢?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能初步得出:_对动能的影响更大三、实验题14 . 如图所示,是“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装置图(1)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往瓶口的上方,倾斜着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水滴加热时烧瓶里的水发生的是_现象(填物态变化),金属盘底部出现的水滴是因为发生了_现象(填物态变化)(2)握金属盘手能感觉到金属盘温度_(升高/不变/降低),说明了_(3)某同学在观察烧瓶中的水沸腾时,从瓶口喷出一股“白气”,在最靠近瓶口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为什么_?(4)自然界中_(霜/露/冰)形成过程与实验展示的现象相同15 . 小立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_)ABCD(2)在对水持续均匀加热直至沸腾一段时间的过程中,小立用正确的实验方法观察并记录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情况,具体数据如下表:时间/min0123456789温度/90929496979898989898根据表中的信息可知,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以下特点:在沸腾之前,随着持续加热,水温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温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在实验过程中,水面上方的气压_ 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6 . 小敏在某处用图(1)所示实验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记录数据如下:(1)请在图(2)中画出水沸腾时A处的一小气泡上升至水中B处时的大致图形_;(2)利用表中数据,在图(3)中描绘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_;(3)由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4)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由此可判断当地的气压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 个标准大气压 17 . 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_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乙)可读出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3)小华通过实验探究,画出冰和石蜡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冰的熔化图象是_(填写序号)()分析图象A可获得的信息有:_;_()分析图象B可获得的信息有:_(填一条即可)四、作图题18 . 如图所示,请大致画出海波熔化前和熔化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_)19 . 如图中,木块的长度是_cm,,温度计示数是_0 C五、简答题20 . 春节期间上映的流浪地球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截取、改编自刘慈欣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文字带来的视觉冲击虽不及电影,但带来的思考也远非电影所能达到,有许多情景令人回味。如“太阳最后一次把它的光和热洒向地球。地面上的冰结的二氧化碳干冰首先融化,腾起了一阵白色的水蒸气;然后海冰表面也开始融化,受热不均的大海冰层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渐渐地,照在地面上的光柔和起来,天空出现了微微的蓝色;后来,强烈的太阳风产生的极光在空中出现,苍穹中飘动着巨大的彩色光幕”。“地球发动机将不间断地开动 500 年,到时地球将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然后地球将以这个速度滑行 1300 年,之后地球就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它将掉转发动机的方向,开始长达 500 年的减速。地球在航行 2400 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 100 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结合文字信息,请参照示例写出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示例:物理现象:二氧化碳干冰首先融化腾起白色的水蒸气物理知识:干冰升华吸热,周围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作答:物理现象:_物理知识:_21 . 如图所示,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活动课中,有以下三个场景:图温度测量实验场景一:A组的其中一个同学随便选取了一支温度计,在测量过程中同组的另一同学发现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得很快,差不多上升到玻璃管顶于是大喊:“快把温度计取出来,不然”,但测量的同学还来不及把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来,温度计却已经“砰”的一声胀破了场景二:B组的其中一个同学将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如图A、A同组的同学告诉他:“要小心点,不然会损坏温度计的”,话音刚落,温度计的玻璃泡就损坏了场景三:C组甲同学把温度计玻璃泡刚刚浸入液体,如图C;乙同学把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中间部位,如图B在读温度计的示数时,甲乙同学测出的温度值都不相同他们感学到奇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