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及政策ppt课件_第1页
第三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及政策ppt课件_第2页
第三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及政策ppt课件_第3页
第三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及政策ppt课件_第4页
第三章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及政策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及政策,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政策与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2,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之绝对成本学说,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理论提出的背景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工业革命完成后经济力量极其强大,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但当时英国政府实行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束缚着经济的进步及工业资本的对外扩张。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经济思想上产生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3,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1、专业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2、国际分工是各种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获得的有利生产条件。4、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将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也就是说,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自由贸易使贸易参加国都得益。,.,4,绝对成本说,绝对成本说又称绝对利益说或绝对优势理论,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首创。旨在说明为了更多地增加国民财富,一国应该出口那些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那些国外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这样贸易双方能交换到更多的商品量,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一般称之为“绝对利益说”(AbsoluteAdvantageDoctrine)。一国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又总是体现为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的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因此这个理论又可称为“绝对成本说”(AbsoluteCostDoctrine)。,.,5,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在某一同质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用生产一单位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绝对低于另一国,则称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对各国都有利。各国取最优,各国均得利。,.,6,绝对成本说的例证(221模型),中国在生产布上占绝对优势,美国在生产小麦上占绝对优势,.,7,绝对成本说下的生产与贸易模式,“每个国家都应该专业生产和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生产模式:中国专门生产布,美国专门生产小麦贸易模式:中国出口布,进口小麦;美国出口小麦,进口布,.,8,绝对成本说下的贸易所得,P:生产者;C:消费者;两国劳动力总数都为100,且平均用来生产布匹和小麦,贸易所得:1、布匹和小麦的总产量提高(布匹增加10,小麦增加25)2、两国的消费水平都提高了(中国小麦消费增加25;美国布匹消费增加10).,.,9,交换比率,中国用1单位布换取的小麦不能小于0.5单位,否则不如自己生产小麦;美国用1单位小麦换取的布不能小于0.8单位,否则不如自己生产布;因此,小麦/布的交换比率应介于0.8和2之间。,.,10,绝对优势学说简评,科学的成分1、第一次用劳动价值论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所在,为科学的贸易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其中关于国际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时间,使贸易参加国得利的见解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贸易利益的普遍性原则为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11,绝对优势学说简评,不科学的成分1、错误的认为交换决定了分工2、认为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3、只说明了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贸易并获得利益,解释不了没有优势的国家仍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普遍现象,暴露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12,斯密模型的局限性,若美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上均存在绝对优势(这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是一个普遍现象,发达国家往往在很多部门生产上占绝对优势).根据斯密模型,两国间不会有贸易产生.,.,1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之比较成本学说,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17721823)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理论提出的背景:反对谷物法,反映了英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14,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观点,1、李嘉图心目中的优势是一种相对的优势。认为国际贸易的真正基础在于各国具有的相对优势。2、李嘉图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个国家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15,什么是相对优势?,贸易活动中的相对优势即指更大的绝对优势,也包括较小的绝对劣势。这种优势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相对差异带来的,反映了它的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比较成本说”(ComparativeCostDoctrine)。李嘉图进一步强调,这种标准更适用于国际贸易,因为,劳动、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不可能轻易地在国与国之间随意流动,经济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唯有正视本国实情,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来增加本国财富。所以发挥相对优势是至关重要的。,.,16,比较优势说的例证:分工前英国和葡萄牙的比较成本差异,.,17,比较优势说的例证:分工后英国和葡萄牙的生产情况,.,18,英、葡两国相同的成本比率,由于两种产品在两个国家的成本比率是一样的,此时,没有哪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两个国家不会发生贸易。,.,19,比较成本说的假设条件,1、学说使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即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2、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3、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隐含着用一种要素进行生产)。但是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和非熟练的区别;5、交易双方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费用;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7、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的,货币和价格不是比较成本说的组成部分;8、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20,比较成本说简评,1、该学说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的作用。它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和要求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对英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重视比较成本差异,并以此为基础创立比较成本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现今,比较成本学说仍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支柱。,.,21,比较成本说简评,3、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不仅论述了国际贸易能够互惠互利,而且阐明这种国际贸易利益具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普遍意义,也为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真正使该命题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他指明了取得国际贸易利益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自由贸易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这是其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4、该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表现为用劳动这个生产要素进行比较,是比较劳动成本。,.,22,比较成本说简评,5、但是该学说也存在局限性。首先,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其次,按照该学说,自由贸易条件下,贸易双方都可获利,所有国家都应积极实行自由贸易,但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再次,把多边的经济情况抽象为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第四,该学说对于贸易参加国能从贸易中获得多少利益,如何分配利益,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没有进行具体的说明。第五,该学说是发达国家宣扬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其实质目的在于说服发展中国家接受现行的分工格局,撤出保护民族经济利益的屏障。,.,23,比较优势模型的扩展多维贸易:多个国家或多种产品,(一)多个国家两种产品(二)两个国家多种产品,.,24,(一)多个国家两种产品,假设:两种产品为大米和小麦;N个国家都生产这两种产品目的:确定比较优势,得出生产和贸易的模式。,.,25,Example,在两种产品多个国家的情况下,一国的比较优势由该国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与国际产品市场的相对价格相比来确定。如果3K/12L),在生产中X比Y相对更多地使用资本,而较少地使用劳动,所以X产品应当是资本密集型产品。,.,67,要素禀赋理论下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各国间产品价格差异(绝对),产品成本的差异,国际贸易,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度不同并且不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国际贸易基础),.,68,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比如,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会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要素禀赋贸易模型,(贸易前),(贸易后),Y,X,B,A,PA,I0,I1,B国,A国,Y,X,C,I1,B,A,D,B国,A国,D,PB,.,70,要素禀赋理论下的贸易利益,生产点与消费点分离,消费点的改变使代表消费者效用的无差异曲线离原点更远,意味着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得以提高。,.,71,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通过交换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商品,这种商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要素的流动,从而使两个国家要素禀赋的差异有所缓和。贸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观点,赫克歇尔在其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已有阐述,他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在理论上将趋于完全均等化,俄林则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后来,萨缪尔森先后在三篇论文中进行了数学推导、证明生产要素价格完全均等是必然的。因此,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又被称之为H-O-S定理。,.,72,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机理,.,73,国际贸易使各国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成为现实了吗?,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千差万别,实在谈不到均等化。阻碍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因素有:1、国际贸易远不是自由的;2、各国生产的产品并不相同,使用的生产要素也有差别;3、各国使用的生产技术常常不相同;4、一些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且规模报酬是变动的;5、存在各种形式的国际贸易成本、交易成本。,.,74,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告诉我们,国际贸易会使贸易各国丰裕要素的价格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下降。如果贸易前后各国的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要素所有者的真实收入与要素价格成同方向变动,那么,国家贸易将使贸易各国丰裕要素供给者的收入上升,而稀缺要素供给者的收入下降。也就是说,国际贸易会影响收入分配,它使贸易各国同种要素所有者的的收入差异缩小。,.,75,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国际贸易中,某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上升,而另一种要素的实际报酬下降。在H-O模型中,国际贸易使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进口替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即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是赢家。因此,会有人反对自由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原因。,.,76,要素禀赋变化对产出的影响雷布津斯基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产品产量减少。雷布津斯基定理与荷兰病。荷兰病是指一个行业的增长扩张导致其他行业的萎缩。,.,77,悲惨性增长,由于要素增加或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使该国的福利增加,反而使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格瓦蒂提出的“悲惨性增长”。主要原因是,当一国出现了偏向出口的经济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由贸易条件恶化造成的利益损失大于经济增长本身带来的收益。,.,78,.,79,要素禀赋理论简评,积极的一面:1、HO模型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更为深入和全面。2、正确的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由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商品的价格,对对外贸易起着重要的影响。,.,80,要素禀赋理论简评,存在的缺陷:1、反对劳动价值论,使比较成本理论庸俗化了;2、假定技术是不变的,仍然与现实不符;3、无法解释当代发达国家之间贸易迅速发展的情况;4、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国际贸易都是自然形成的产物,缺乏历史的研究方法。,.,81,思考与练习,“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丰裕的。不用谈资本,也更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都不丰裕。”分析上面这段话。这段话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错误在于没有区分一国的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重点不是在于要素的绝对丰裕程度而是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穷国通常拥有较为丰裕的劳动要素而不是资本要素。,.,82,思考与练习,“韩国工人每小时工资为2.5美元,如果允许韩国无限制的向美国出口,美国工人的工资也会降到这个水平。你不可能只进口5美元一件的T恤衫而不进口与此相联系的2.5美元的工资率”。请分析这段话。,.,83,参考答案:,如果允许韩国无限制地向美国出口,在没有任何贸易障碍的情况下,随着两国的商品价格的趋同,两国的工资也会趋同。但是并不是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会下降到2.5美元。当韩国大量向美国出口时,随着出口品价格的提高,韩国工人的工资会提高,而美国工人的工资会下降。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存在着种种人为的和自然的贸易障碍,两国的工资并没有趋同。,.,84,思考与练习,美国劳动运动(基本上代表了蓝领工人,而不是专业人才和较多教育的工人)传统上支持政府限制从不发达国家进口产品。从工会成员利益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是合理的吗?为什么?,.,85,分析与回答,从工会成员利益的角度看,这个政策是合理的。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自由贸易会使一国出口产业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所有者从贸易中得益,而与进口竞争产业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所有者受损。由于美国从不发达国家进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蓝领工人会因进口受损,所以从工会成员利益的角度蓝看,美国劳工运动会支持政府限制从不发达国家进口产品的政策。,.,86,里昂悌夫之谜,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知道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就可以推断其国际贸易的模式。20世纪40年代,美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因此,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1951年,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进出口数据对要素禀赋模型进行了检验。计算结果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比出口产品高出大约30%。这意味着,美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样,里昂惕夫的实证研究便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悖的结论,在国际贸易理论界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87,资料来源:DominickSalvatore,InternationalEconomics,FifthEdition。,1947年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88,该理论综合了技术差距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技能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时,不但要考虑传统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要素,还要考虑技术、信息等要素,从而来确定商品的比较优势。,新要素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是对H-O模型的挑战,相关解释维护了H-O模型的适用性,讨论引发了人们对要素的研究。,.,89,人力技能论,研究与开发论,信息要素论,.,90,人力技能论,也叫人力资本说。一国的人力资源是由教育水平、劳动熟练程度、职业、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人们所组成,同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密切,所以各国的人力结构并不一样,不可能提供同质的劳动,赫俄学说关于劳动同一性的假定不符合实际,.,91,西奥多舒尔茨(19021998),“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46-1961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主任;1960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2年荣获美国经济学会最高荣誉-弗朗西斯沃尔克奖;1979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人力资本理论之父,.,92,人力资本说的内涵,人力资本是指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一国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正规的学校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等、可以使劳动原有的素质得到极大改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对该国的对外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资本充裕的国家往往同时也是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从而人力资本充裕是这类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93,如果把人力资本的投资算作一国的资本存量,即算作产品生产中的资本投入,那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REBaldwin)和凯能(PBKennen)运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94,A国-3K:2L-资本密集型:B国-2K:3L-劳动密集型:A国人力资本投入1K-4K:2L2K:1L-劳动密集型B国人力资本投入7K-9K:3L3K:1L-资本密集型,.,95,研究与开发论,这个理论强调的是“研究与开发”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对于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与开发”要素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用于研究和开发各种各样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的投资,它通常用一种新形成的产品中有关研究开发的指标加以衡量。,.,96,研究是指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紧密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发则是指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试制。该学说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越有利。在一定的条件下,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资金的多少,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生出新的贸易比较利益。,.,97,信息要素说,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一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讯号的总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经济生活不仅需要土地、资本和劳动这样的传统生产要素,更需要信息这样的无形生产要素。信息作为一种能创造价值的资源,和有形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现代生产要素。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商情战、信息战,每个企业获取信息的快慢、拥有信息的多寡,往往会左右其生产经营和决策,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而一个国家利用信息的状况则将影响到它的比较优势,改变它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98,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动态技术差距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差异论规模经济论需求偏好相似论,.,99,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新要素包括技术、人力技能、研究与开发、信息、规模经济与管理等要素,这些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中,改变了各个国家在各种要素上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国际贸易的格局。,.,100,动态技术差距贸易理论,一、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说(一)认为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从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理论。(二)动态技术差距中的时间滞后,.,101,动态技术差距中的“时间滞后”,根据波斯纳的分析,创新国与模仿国之间的贸易取决于模仿国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对创新产品的反应即“时间滞后”。其中,需求滞后指从技术创新国开始产品创新到模仿国的消费者产生需求的时间,它取决于模仿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反应滞后指从创新国开始产品创新到模仿国以创新方式开始生产的时间,它取决于模仿国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反应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掌握滞后指模仿国以创新方式开始生产到停止进口的时间,它取决于技术的传导、扩散与消化吸收等因素;模仿滞后指从创新国开始产品创新到模仿国模仿生产直至停止进口的整个时间,是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之和。,.,102,技术差距与模仿滞后,需求滞后,模仿国生产,t0,t1,t2,t3,t,模仿国,创新国,生产/出口,模仿滞后,掌握滞后,模仿国出口,创新国出口,创新国消费,创新国进口,创新国生产,反应滞后,.,103,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扩展和一般化。与技术差距模型强调模仿过程中的时间滞后性不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强调的是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所需投入要素比例的规律性变化。,.,10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投入要素比例的规律性变化与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动态转移的关系。这一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从研制、开发到最终使用和消费,需要许多不同的投入要素,如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劳动等等。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如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其投入要素的比例及其重要性会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要素上的相对优势不同,这种变化使得最初集中于技术和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的产品生产逐步地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贸易的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0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学者弗农和威尔斯(LWells)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使比较成本优势学说从静态发展为动态。他们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模型:第一阶段,美国因国内科技力量、工业基础、市场广大等优势,生产出创新产品,并对该创新产品拥有垄断地位。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该种产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106,第二阶段,其他发达国家开始仿制该种新产品,美国仍然控制新产品市场,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该种产品。由于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该种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差距逐步缩短,美国向其他发达国家的出口量下降。第三阶段,美国逐渐丧失在该种产品上的技术优势,美国的出口大幅度下降;其他发达国家开始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国,逐渐在第三国市场取代了美国产品。第四阶段,其他发达国家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成为该种产品的净进口国。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掌握该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始生产和销售。这一产品已不是美国的“创新产品”,其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而美国在第二、第三阶段时,已经开始其他新产品的创新和生产了。,.,107,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上的比较优势不一样,而比较优势的不一样,又是与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产品的要素密集型联系在一起的。像美国那样工业比较先进、技术力量相当雄厚、国内市场广阔、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生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发达国家资本丰富、且拥有相对丰富的科学和工程实践经验,在产品技术扩散并日趋成熟的阶段具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有相对丰富的不熟练劳动,弥补了相对缺乏的资金存量不足的问题,因此在产品技术已经标准化的生产阶段具有比较优势。,.,108,小资料(说明了什么)中国电器走向世界、美国自行车远足中国美国人在1878年建立了第一家生产自行车的工厂,一百多年来,美国一直生产并出口自行车,随着本国劳动成本上升,美国逐渐放弃了自行车生产,1999年,美国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赫非公司决定关闭在美国的最后两家自行车厂,把生产转移到中国内地6家工厂,中国台湾与墨西哥各一家工厂。中国家用电器正从进口转为出口,在国内外,我国生产的中低端的电视机、微波炉已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109,什么是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是指同一时期内,一国既出口也进口同一产业内的产品。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同一产业内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110,一、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贸易,计算机与纺织品之间的贸易,.,111,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可以完全替代的产业内产品的贸易。,中国出口水泥,同时又进口同一标号的水泥,.,112,同质产品产生贸易的原因,经营成本,转口贸易,经济合作,季节性需要,政府干预下的价格扭曲,相互倾销,.,113,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等的不同,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1/6经营成本-两国边境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在矿石、钢铁、木材和玻璃等建筑材料等大宗交易产品当中,运输费用占据了总成本中的很大一部分。2/6季节性贸易。有些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国家为了满足国内需求矛盾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例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相互解决用电高峰期而进行的电力“削峰填谷”的进出口。另外,一些果蔬的季节性进出口也属于此类。3/6大量的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中,转口国的进口项目和出口项目中就出现了同类产品,在统计上构成了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14,4/6相互倾销。不同国家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有可能在竞争对手的市场上倾销自己的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5/6政府的外贸政策。如果一个国家政府在对外贸易政策中实行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商品竞争,就不得不以出口得到出口退税,然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产业内贸易。6/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trade)也称为公司内贸易,指的是在母公司与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产生的国际贸易。由于统计上常常将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产品都视为同样的产品,因此,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115,2.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美国既向日本出口别克轿车,又从日本进口丰田轿车,.,116,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的贸易。它的交叉需求弹性小于前一类商品。商品差异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水平差异。同一类商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差异,这就是水平差异。这种差异在烟草、化妆品和制鞋等行业比较普遍。它的产生是由于消费和生产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从消费方面看,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从生产方面看,厂商为了在竞争中开拓或者扩大其销售市场,常常生产出有别于其它竞争对手的产品以赢得自己的顾客。,第二,技术差异,指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的出现带来的商品差异,电器和制药业比较普遍。,第三,垂直差异。它是指产品质量上的差异。这类差异在汽车行业比较普遍。,.,117,(一)水平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动机,从水平差异商品来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消费偏好不同,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同类产品有着多种不同品种,当不同国家消费者对彼此的品种产生相互需求时,就可能出现产业内贸易。这一原因解释了为什么产业内贸易较多地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较为相似的国家这种现象。,二是这类商品广告销售成本较高。这类商品不需要太多的产品更新,而主要是通过改变外形、包装和式样等手段来迎合消费者甚至是劝说消费者,从而扩大市场。为了弥补高额的广告费,需要尽量地扩大生产,使其达到一定的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会促进产业内的专业化,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118,(二)技术差异商品的产业内贸易动机,从技术差异商品来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有两个:,一是产品的生命周期。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较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后进的国家则主要生产已标准化、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出现产业内贸易。,二是这类商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很高,并且这笔费用在产品生产和销售以前就已经付出,能否收回还得看将来产品的销售情况。然而,即使是一个成功的新产品,它的生命周期也不会很长,因此厂家必须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快销和多销这种新产品才能获利。这一动机促进了国际性产业内专业化,因而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119,(三)垂直差异商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从垂直差异商品来看,产业内贸易有两个原因:,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三类商品有一个共同点,即在需求方面都存在着消费偏好的多样性,在供给方面都存在着生产的规模经济,由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三类商品都存在产业内贸易。所不同的是,不同种类的商品两方面的作用大小不一样。,一是消费者对商品档次的需求是差异的,不仅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差异,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这种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的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商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偏好中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就有可能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以满足其低收入层次的需求,而中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产品以满足高中层次的需求。,二是这类产品也存在着提高生产和销售规模、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的问题,只不过这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不如前一类产品那么高。,.,120,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开始注意同产业贸易现象,但最初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分析。1960年,Verdoorm在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比荷卢同盟”形成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发现三个国家专业化分工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分支之间。1966年,Balassa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121,Grubel&Lloyd是最早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同产业贸易现象的经济学家。1975年,Grubel&Lloyd出版同产业贸易一书,对同产业贸易理论作了较系统的说明。通常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ofintra-industrialtrade,IIT)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122,其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种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子上的两条竖线表示对XM的差取绝对值。T的取值范围为0到1。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T=0;当某一类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时(即产业内贸易达到最大),T=1。计量经济学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收入水平、贸易强度、贸易壁垒和语言文化差异等。具体来说。产业内贸易程度与贸易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国家的经济实力、贸易方向、共同的边界、相同的语言、地区一体化的参与程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与收入不平衡、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的失衡、距离及贸易不平衡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123,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一)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或相同产品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也就是说产品有很高的需求交叉弹性,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这类产品的贸易形式,通常都属于产业间贸易,但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等的不同,也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两国边境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季节性贸易。大量的转口贸易。相互倾销。政府的外贸政策。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124,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一)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2)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差异产品又可以分成三种: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产品的差异性或差异产品是指从实物形态上看,产品的品质、性能、造型、设计、规格、商标及包装等方面的差异。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技术差异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125,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二)规模经济论与产业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而发生的单位成本下降带来的利益。规模经济可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内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取决于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下降取决于企业所在的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126,具有规模经济的某一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127,基于内部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假定世界上只有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二者具有生产该产品的相同技术,最初都生产10个单位。根据上表,该产量在每个国家都要投入15小时劳动,全世界用30小时可以生产20件产品。现在假定该产品的生产集中到本国,在这一行业也投入30小时劳动,由于存在着规模经济效应,可以生产出25件产品。显然,生产的集中和扩张,使世界以同样多的劳动投入多生产出25%的产品。问题是本国生产这种产品的超额劳动从哪里来,外国生产该产品的劳动又向哪里去呢?,.,128,基于内部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答案是:为了获取扩张生产所需的劳动,本国必须放弃或缩减其他产品的生产;而本国所放弃的产品将在外国集中生产,以利用规模经济的好处。如果各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