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江苏版_第1页
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江苏版_第2页
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江苏版_第3页
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江苏版_第4页
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江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江苏省天一中学 郭吉兵 邮编214101提要: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课堂实践,阐释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策略的调整、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化学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去追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值得思考、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譬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通过何种教学策略启迪学生的思维;怎样充分开发和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等。笔者就以必修(苏教版)专题四第一单元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课堂实践来谈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新课程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课程目标体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是从探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入手,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硫、亚硫酸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2。一、顺应时代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不是几个人凭空想象产生的,它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总结传统教学中的有益经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广大教师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思考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课标新理念,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化学新课程的内涵。1课堂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教学设计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还要考虑知识是否贴近学生、过程是否适合学生、所举的例子是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联系。本节课从一张生锈的自行车图片引课,引出酸雨及酸雨的危害;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如何认识酸雨;架设探究桥梁,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实验探究来认识二氧化硫。在其中,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思考、讨论,结合实验事实,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硫的性质。在教学中,学生看、想、说、做,进行有针对性假设、猜想、验证,感受知识的形成、增长,感受化学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2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素养是指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理性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它具体涉及到四个层次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华东师大袁振国教授曾经概略地诠释过科学教育的特点:“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科学的标准是规范和统一的,科学强调客观事实”。课堂教学中借助环境保护这个社会热点内容让学生在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中思考与讨论,通过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初步了解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无论是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教师都应给出明确的指导,切忌“形式上的科学”而“实质上的伪科学”。在小组探究中,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实验、谁负责汇报应有明确的分工,学生动手实验前应通过交流明确实验目的、操作步骤、需注意的地方。如闻二氧化硫的气味,可先让学生描述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再去闻。实际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虽然知道方法但操作中还往往是深深地吸了一口,应在学生痛苦表情前指出他这个“虽知其法,仍受其害”的错误。此外还应对学生实验方案的优劣、实验操作的正误做出及时的反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合理调整教学策略,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新课程确立了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并结合化学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合理的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极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1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找出和现有知识的接口。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已有了氯、钠、镁、铝、铁、铜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线索(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等)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化学基本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在课堂内容的编排上应尽量从学生这些原有的知识找到生长点,如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可让学生结合以学知识自我归纳;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来分析化学反应,理解化学性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引申、归纳、总结,能不断从原有的知识上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学会知识体系和框架的构建,切实提高学习能力。2课堂教学中应寻找合适的时机,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与时间。本节课也是实施学生探究的良好时机,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一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形成从类别认识通性、从元素的化合价预测氧化还原性、及可能具有的特性等方面的思考方法。强调探究中的动脑。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就探究目的大胆假设,根据现有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形成结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既获取了知识,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当然为了给学生予充分地探究,教师就应有目的进行指导: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就是本节课重点探究的地方,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试剂(如碘水、酸性高锰酸钾、双氧水、BaCl2溶液等)进行小组内讨论,形成实验方案;再小组间交流,补充和优化实验方案;然后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交流现象和结论。在其中教师充分地倾听,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强调探究中的动手。学生小组协作,相互取长补短,既享受成功获取知识的喜悦,也从失败的探究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艰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三、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是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观念问题。“一标多本”要求教师更新对教材的处理。不仅如此,教师还需结合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包括教材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化学新课程的深刻内涵,实施有效教学。1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重组教材。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既要落实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诊断出学生学习中存在困难,根据实际条件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于二氧化硫,学生是陌生的,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些方法,但这些知识又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所以本节课也是总结、强化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就着重探究溶解性,再通过数据的查阅总结出其他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比二氧化碳总结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通过图片展示简单介绍氧化性;还原性也只是重点讨论二氧化硫与碘水的反应;漂白性则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来完成。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教学节奏的把握,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图片、数据,尝试研究不同内容所侧重的地方,注意知识的阶段性,注意学生知识的积累,注意知识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通过教师对教材创造性的组织,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认真揣摩知识的预设与生成,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不搞“花架子”,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要考虑到实际效果,利用计算机预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压抑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计算机更多的是提供素材、模拟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展示一些动画,不能让计算机束缚了师生的思维。即使有课件,板书也必不可少,最好能配套一体化的教学案。本节课是沿着酸雨、二氧化硫、酸雨的防治等线索展开,充分让学生参与,课件不宜采用流程式,而宜用模块式的,主要就是提供几张酸雨危害的图片、一段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的动画、一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测定收集雨水pH值随测试时间变化的数据报告、以及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具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正是没有计算机的束缚,给师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更能涌现出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碰撞的火花。面对新课改,课堂教学仍然是广大教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到生长点,寻找合适的时机,给学生以真实而充分的探究,对教材进行深度的加工,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一个参与者、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