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政策PPT幻灯片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PPT幻灯片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PPT幻灯片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PPT幻灯片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PPT幻灯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1).内容:,2).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1)、概念:,2)、性质:,3)、实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4)、瓦解:,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的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3,5).瓦解的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贡赋;,周王室衰微,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各国的税制改革,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齐: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秦: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4,1)确立:,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1)春秋时期垦荒私有、化公为私,(2)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3)战国各国改革,正式承认土地私有,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5,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6,2)几种形式:,3)发展土地兼并,(1)土地兼并,含义:,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方式:,抵押、买卖、赏赐、强占,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准许买卖,7,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抵押,8,明朝的“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9,结果:,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影响:,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危害统治,目的:,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按人丁和田亩纳税(明朝),不能真正阻止兼并,(2)统治阶级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措施:,10,1.时间:(1)实行:(2)完善:(3)瓦解:,北魏隋唐前期唐中后期,2.土地来源:,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农民,3.受田者的封建义务:交纳租税、服兵役和徭役。纳绢代役。,均田制,11,4.性质:封建的土地国有制5.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瓦解原因: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12,小结: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有制)(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实质上属于国王私有,这样的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国有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有土地国有制(曹魏时期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均田制等)、地主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4)秦汉时期:以军功爵制为基础的名田制。(5)占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13,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请思考,14,土地所有权经历了原始村社公有、国家所有及国有与私有并存的演变。,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3)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意味着社会的转型,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15,思考怎样理解封建社会的的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土地可以买卖自由,所以土地买卖现象伴随着土地私有的出现而产生。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所以在自耕农遭遇天灾人祸之际,最先想到的就是卖地,其次才是卖房产卖老婆卖孩子。这就是说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得租佃他人土地求生存,因此租佃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产生。,16,尽管封建政府也采取一些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如北魏、唐朝的均田制就是如此,但是其抑制作用只能是暂时的,因为土地私有的性质决定了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土地兼并的结果就是自耕农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地主的土地越来越多。,17,1.皇粮国税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废止农业税,一般认为我国古代农业税收开始于A井田制B分封制C租庸调制D初税亩,D,【同步训练】,18,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C,19,3.战国时期,秦国“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A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C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B,20,4.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B,21,5.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C国家授田D土地私有,D,22,6.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B,23,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是由战国商鞅首倡,并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的经济思想和政策。,1、含义:,二、重农抑商政策,24,2、实施原因:,1).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核心,能提供生存的基本保障,稳定赋税收入,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2).可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便于控制,有利于社会稳定,3).商业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危害封建统治,4).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25,3、发展演变:,1).战国时期开始实行,商鞅首倡“重本轻末”,历朝统治者沿袭。,2).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3).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继续实行专卖制度。,4).各朝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贱商令)。,就是禁止私人经营,由官府垄断,利出一孔,犹如过独木桥,舍此而别无它途。,5).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26,4、评价:,积极作用:初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社会稳定。,27,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晚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28,古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统治者:中国古代帝王多以重农标榜自己的贤圣;思想家:A:自春秋以来,儒家、道家、法家各学派在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方面也往往并无多大分歧。如孟子劝说梁惠王“不违农时”,但却斥商人是“贱丈夫”:李悝辅佐魏国所采取的政策,是“尽地力之教”和“禁技巧”,即发展农业,抑止手工业;商鞅变法,对努力耕织者免除徭役,对从事工商而贫者,则沦为奴隶;荀况认为“工商众则国贫”;韩非则首称农为“本”,工商为“末”,把工商之民视为社会一害,称作“五蠹(d、毒虫)”之一。,29,士(统治阶级),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商人),四民阶级,30,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产生的基本条件: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雇佣关系。(2)产生概况: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纺织部门。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问题探究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31,(3)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发展非常缓慢;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就全国而言,不占主导地位;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32,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具体表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束缚了萌芽的发展;“禁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妨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33,思想上:长期以来重农抑商、重利轻义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地主、商人致富后热衷于买田置地而很少投资扩大再生产。外交上: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失去海外市场和先进技术。(根本原因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34,(一)海禁政策,1.含义:,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自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的经济政策。,2.实施:,明初:“海禁”(民间),明中后期:开放“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清初:“海禁”(禁止官民),如:郑和下西洋,明清时期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三“海禁”与“闭关锁国”,3.实质:,海禁政策实质上是闭关锁国政策,35,4、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体原因:明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侵扰。,36,(二)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清代严格限制官民对外交往,对外贸易只准在“公行”中进行的经济政策。,严格限制,绝对禁止,2.原因:,直接: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37,清朝时期,广州十三行,是唯一准许与外商打交道的商行。,外出航海通行证,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