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体心理与管理.ppt_第1页
4个体心理与管理.ppt_第2页
4个体心理与管理.ppt_第3页
4个体心理与管理.ppt_第4页
4个体心理与管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体心理过程与管理,看看下图中,你能找出几张脸呢?,1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ion),最早由吴伟士(R.S.Woodworth)在1934年提出。美国学者布鲁纳(J.S.Bruner)在1947年提出知觉的新观点,指知觉过程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后扩充为:对社会对象的知觉。概念: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和群体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尴尬的男人,恋爱中的男人,是最尴尬的男人。你看:追紧了,不稳重;追松了,缺乏热情。话多了,夸夸其谈;话少了,性情孤僻。严肃了,拘泥呆板;随便了,举止轻浮。言重了,粗鲁无教养;言轻了,一派女人腔。穿好了,油头粉面;穿差了,衣冠不整。钱花多了,挥霍无度;钱花少了,吝啬太寒酸。态度硬了,不会体贴;态度软了,毫无个性。朋友多了,滥施友情;朋友少了,不善交际。约会早到,不珍惜光阴;约会迟到,傲慢无理。谈吐高雅,善于卖弄;谈吐庸俗,胸无点墨。事业心强,不懂生活;事业心弱,碌碌无为。家务做多了,婆婆妈妈;家务做少了,摆臭架子。,要素知觉者(主体)、被知觉者(客体)、知觉情境(过程)内容他人知觉(对他人和自己的知觉)人际知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知觉)角色知觉(对人所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的知觉)自我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因果关系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特性,社会知觉的文饰性(自我控制性)社会知觉的选择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通过介质,掩饰动机)对他人行为的期望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三、社会知觉偏差,心理学家巴克豪德(R.Buckhout,1974)的研究:一个人身袭击事件七周以后,当人们将包括袭击者在内的六张照片交给142名事件目击者辨认时,有60%的人,包括被袭击者本人,对袭击者的指认都是错误的。印象误差之大,由此可见一斑。,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印象一般指第一印象(firstimpression)首因效应是指,由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与首因效应相对应。,晕轮效应(haloeffect),又叫做成见效应,光环效应指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以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她的其它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一致的方式去评价其所有的特点。E.g.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其他特质会得到更好的评价。外表缺乏吸引力的人,其他的特征的评价会更糟。,刻板印象(stereotype),刻板印象也称类思维,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讴歌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它使人倾向于按照既有概念的轨道来认识和解释关对象。具有固定性很难随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和广泛性表现在种族、性别、年龄、地域的等的特点。是人们用陈规旧习去套用人像、群像和社会像,先入为主地产生对某群体、某社会的难以改变的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及原因,形成的途径个人的经验社会学习原因类别化总是以一定的标准对人进行分类。相同的群体成员身分共同的信息来源,如大众传媒相互之间的便利的信息沟通,社会偏见,偏见(prejudice)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偏见包含的认知成分比较少,情感成分比较多,因而较多的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偏见可以是正面的偏爱,也可能是负面的偏恶。生活中常指负面的偏恶。,偏见的特点与成因,特点: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偏见有过度类化的现象;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偏见的成因:动机因素:可能来源于知觉者的紧张、恐惧和潜在的需要歧视的替罪羊理论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间的利益冲突;社会化(男尊女卑);人格认知因素:强调消极刻板印象在偏见发展中的作用。,减少偏见的方法,减少偏见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新的学习过程改变或重建作为偏见基础的刻板印象。对抗刻板印象特别注意对象的个人特性平等接触接触理论认为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接触可导致更积极的社会群体间的态度。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上称“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现实。经典证明:期望效应(R.Resenthal,1968)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建立在由于推理错误、知觉错误导致的最初对情景的错误解释之上。,预言自动实现效应产生的关键步骤(J.M.Darley&R.H.Fazio,1980)知觉者对目标人物抱有一种期望;知觉者按与期望一致的方式行动;目标人物解释知觉者的这一行动;目标人物用行动对知觉者做出反应;知觉者解释目标人物的行动与自己最初的期望一致。,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知觉者的情绪状态情绪直接影响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和解释。投射效应使人将自己的特征看成是别人也具有的。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和个人情感卷入越熟悉,个人情感卷入成分越大,偏见作用也越大。,四、自我知觉与管理,自我知觉又称自我认识、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自我主观的“我”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客观的“我”对自己觉察的自身身心活动,自我知觉的三个维度,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整套信念。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人格和态度所持有的看法。有几个因素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其中包括: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观察、自己对过去的重大事件的回忆,以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2.自尊(self-esteem)是自我知觉的感情维度。它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判断。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和认知的;而自尊则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自我知觉所持的感受少人们的自尊程度在其行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低自尊的人往往无法获得成功,而且无法很好地适应有紧迫性的事件。高自尊的人则有相反的经历。,3.自我表现(self-Presentation)是自我知觉的第三个部分,它包括了人们用来影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战略。自我表现具有三个目标:试图影响他人的印象以赢得他们的赞成;增强自己在某种情境中的影响力;确保其他人能对自己拥有正确的印象。许多人都感受到了强烈的试图让他人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动机,而不管这种认识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如表所示:不论对哪一个自我要素进行认识,都必须在自我认识、体验、控制等三个要素下进行。,自我知觉的形成途径,以人为镜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获得对自我的认识扮演角色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社会比较来认识和评价自我内心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BemsSelf-perceptionTheory),自我知觉理论概述自我知觉理论是由D.J.贝姆(D.J.Bem)在1972年提出,主要阐释行为是否影响态度。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时,个体首先回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自我知觉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自我知觉理论概述,在态度的自我知觉上,认为在没有外界环境压力时,通常认为我们的行为是表达真实态度的。当存在着明显的外部压力时,会认为我们的行为是由于外部原因的。在动机的自我知觉上,由于高奖赏而从事某种活动,导致把行为原因归之于外部,由于低奖赏而从事某种活动,导致把行为原因归之于内部。这就是说,对于从事某种活动给予过分的肯定,将破坏对这个活动的内在兴趣。,自我知觉理论的局限性,有关研究表明,自我知觉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如果人们先前对某事具有明确一贯的态度,则它不起作用;如果人们先前对某事不具有明确一贯的态度,则它起作用。,自我知觉的误区,过于自高自大,自命不凡过于自卑,缺少自信心过于消极被动依赖过于相信经验的局限和宿命观点过于相信环境和外在因素的作用,自我管理的主要方法,改变与改造环境,促进自我发展通过再社会化的途径,改变和完善自我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脱离不良环境,以利自我发展适应环境,促进自我免疫和发展超越自我,多角度看待问题他人、社会、团体、全局、未来的角度,管理中如何引导和控制自我知觉,要有正确的社会、精神和物质自我的标准不要只注意物质自我的追求,还应有社会和精神自我的追求(一有层次,二符合道德法律的规范)鼓励员工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不宜采取简单压制或放任自流的办法,而应根据自我认知的规律,因势利导地做工作。,2归因(attribution),一、归因及归因理论的概念归因:是指人们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借以解释或推测。归因理论:心理学家根据各种研究所提出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与观点。,二、归因的时间,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时;负性事件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不太肯定的事,三、行为的原因结构(1),行为的内因与外因(F.Heider,1958),最简单的原因分类内因指存在于各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能力、努力程度、心境、情绪等外因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外部条件,如各种背景因素、机遇、他人的影响、工作的难度、其他非人为的因素同时归于两个方面,则称综合归因。,行为的原因结构(2),行为的稳定性(B.Weiner,1974)行为的内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则是稳定的。做稳定性的归因直接影响到对人们行为原始动机的理解与解释,并可预测未来的行为。不稳定的内部原因,情绪状态;稳定的内部原因,个性和能力。不稳定的外部原因,工作的气候条件和机遇;稳定的外部原因有,工作的性质和工作的难度。维纳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分类,维纳对成败的原因分类(1974),行为的原因结构(3),可控性行为的动因能否为行为者所控制。可控,则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罗特(J.B.Rotter,C20,六十年代)的控制点理论。核心是:个人对行为后果会有不同倾向的归因,即对生活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置会有不同的理解。控制点不同,对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Weiner(1970),内控者倾向高成就动机,外空者倾向于低成就动机。,四、归因理论,(一)朴素心理学家的理论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1944,1958)提出。他认为每个人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控制周围环境,预见他人行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行为的原因:个人的因素及内部因素;环境的因素及外部因素海德的划分方法是开创性的工作,成为归因的基本理论,影响深远。,(二)对应推论理论(theoryofcorrespondentinference),E.A.Jones&K.E.Davis(1965)受海德的归因理论影响提出的。对应推论指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征。内在动机和人格特征是行为的原因。二者认为,行为和引起行为的意图总是与人的某种重要的稳定特点(倾向性)对应。一般都假定:对他人倾向性的归因,使我们能够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归因过程的影响因素,行为结果的严重性行为的结果越严重对行为的原因就越难推断社会赞许性行为越被社会赞许,行为原因越难推断。社会赞许和合乎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特质。非共同效应亦即独特性。非共同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选择的自由性某种行为是该人自由选择的,则此行为与其内部品质相对应,否则就难做出判断。,(三)凯利的三维结构理论,凯利(H.H.Kelley,1967)提出了他的归因理论,成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认为人在归因时会寻求决定一种效应是否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凯利认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这单个维度组成了一个协变的立体架构。因此,凯利的理论成为三维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将外界信息分为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区别性(distinctiveness),又称为特异性,即行为主体的反应是否具有针对性。一致性(consensus)即共同性。即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题是否做相同的反应。一贯性(consistency)即行为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所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四)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B.Weiner,1971)认为成功、失败的归因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外在和内在因素,另一个决定成败的因素是经常发生还是偶尔发生。只有综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做出总结性的归因。维纳(1973)认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原因。,(五)异常条件聚焦模型(abnormalconditionfocusmodel),希尔顿和斯拉格斯基(B.T.Hilton&B.R.Slugoski,1986)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在进行归因时主要借助逆向标准(counterfactual)和对照标准(contrastive)来判断。逆向标准是指当人们寻找结果的原因的时候,会反过来询问如果没有这个原因,那么这种结果是否还会产生?(当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多时,筛选繁琐,浪费时间,且脱离实际。),对照标准是人们把目标事件(正在寻找原因的行为)与没有发生该事件的背景事件进行对照,以直接确定目标事件的原因。归因的两个步骤:通过逆向标准确定事件产生的必要条件;通过对照标准确定所有的必要条件中属于异常的条件。也就是说,逆向标准可以了解事件或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对照标准则从必要条件中确定充分条件。不同的观察者注意的焦点不同,因此选择和确定的异常条件也不同,因此归因也就存在差异。差异更多是由人们的知识背景、理解问题的方式、主观信仰、态度直觉等主观因素造成的。,五、归因偏差,归因偏差是指在归因时存在的偏见或错误。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又称为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情境的作用。活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effect)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虽然双方认知到的是同一行为,但是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产生的原因:行动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3.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服务(selfserving)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某个行为个体卷入的时候,归因时会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3时间知觉与时间管理,时间知觉的概念:指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主观反映。人的时间知觉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时间是管理中的稀有资源。,时间管理的方法与措施,学会诊断自己的时间利用。诊断时间浪费在何处。学会时间管理。,4情绪与管理,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具有两极性:积极的增力消极的减力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如何克服消极情绪利用积极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创设适宜的工作情境,努力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改善人际关系,指导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掌握情绪变化的规律。高潮期转折期低潮期临界期情绪变化的周期性如何推知情绪现状总天数=365周岁+周年/4+今年的生日至今日的天数,(若生日未到,则“+”用“”),当今所处的情绪状态=总天数/28的余数4.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转化员工的不良情绪。,个性心理与管理1、个性:个性是指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1)个性倾向性,如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即心理过程的特征,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2、气质:(1)含义:一种稳定的、一贯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2)类型,3、性格:指一个人表现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问卷法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投射法罗夏墨迹测量主题统觉测验,(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表现一个人对集体和他人的性格特征(善良,同情,热情,虚伪等)表现一个人对劳动、工作、学习的的性格特征(爱劳动、懒惰、认真、负责、马虎等)表现一个人对物品的性格特征(有条不紊、邋遢、爱护财物、不爱护财物等)表现一个人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自尊心强、自高自大、谦虚、骄傲等),(2)性格的意志特征。(根据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为一个人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同时又接受集体规范的约束的性格意志特征(独立性、纪律性、依赖性、放荡)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控制上的性格意志特征(主动性、自制力、被动性、缺乏自制力)表现为一个人在紧急和困难清境中的性格意志特征(果断、勇敢、优柔寡断、胆怯、冒失、鲁莽)表现在的性格意志特征(严谨、坚忍不拔、坚持或相反的品质),性格的类型,523,523,人格的基本概念,人格或称个性(personality),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含义。哲学上:指人的本质属性,即人与动物所区别的那些方面。伦理学上:指人的优秀品质和善良品德(道德品质)。法学上:指人的权力和尊严。社会学上: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心理学含义尽管存在众多不同的看法,但在通常意义上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所以有些研究者主张将心理学上的personality翻译成“性格”。以避免理解上的混乱。,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的认识,对人格本质的理解在以下4个方面是基本一致的。1.人格的整体性。虽可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式,但各种心理成份彼此交织,互相结合,组合成一个整体。2.人格的独特性。没有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3.人格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功能。即人的行为至少部分地决定于行为者的人格特征。4.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即人格对行为的调节功能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特征。,无论对于外行人还是心理学家来说,人格(personahty)这个词都有着许多种含义。我们把人格看作是人的一系列特质、特性和倾向。通常,人格要到30岁的时候才能成熟和稳定下来。那些构成个人人格的各种因素,也会影响到人们如何对各种不同的环境做出调整。现代的人格研究者大都同意:人格是在内部品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发展出来的。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将人格理解为个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的整体组织,它决定着个人行为的独特性。即人格是个体在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事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人格的五大维度,外倾性(extrovers扬n)高:健谈、积极、好交际、武断、爱社交低:保守、安静、内向情绪稳定性(emotionalstability)高:沉着、不拘束、安全低:焦虑、沮丧、优虑、不安全、愤怒、局促不安随和性(agreeableness)高:合作、宽容、和蔼、信赖、谦恭、有同情心低:低:粗鲁、冷酷、不友好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高:可靠、细致、有组织、负责、有计划、成就导向、努力工作低:邀遏、粗枝大叶、低效率经验的开放性(oPentoexperience)高:好奇、聪慧、宽宏大量、创造性、富有想像力、有教养低:头脑简单、缺乏想像力、墨守成规,人格的类型,心理学家也把人类的人格特征和倾向描述为人格类型。控制点(locusofcontrol)。在感到是否能够控制他们行为的后果,还是认为这些后果被外部因素所控制的问题上,人们的观点是不同的。外部控制人格类型的人认为运气、宿命或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控制了他们的命运。内部控制人格类型的人则认为他们能够控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lsm),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人格对于其他人的动机抱着愤世嫉俗的看法,很不看重忠诚,而且用操纵的意图来看待这个世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会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距离,而且在感情上把自己和其他人从自己的生活中区分了开来。他们对人际交往具有怀疑倾向,这会导致大量的人际冲突。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人格所关注的是个人目标,哪怕达到这些目标需要不道德行为、欺诈或是操纵他人也都在所不惜。他们的怀疑倾向也会让他们把自己的组织看成是一个政治过程的网络,他们要在组织里施展各种政治战略和政治策略。,A型人格和B型人格。,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关注人格模式的研究都和冠心病有关。A型人格是作为这种疾病的一个显著的危险因素出现的。A型人格是富有进取心的,可能会迅速地变成敌意,对时间的紧迫性保持着敏锐的感觉,更极其注重成功。这种人会不断地确立新的、更加困难的目标,或是在更短的时间内从事更多的活动。他们做事时很迅速,而且会同时参与多项活动,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一天内做好尽可能多的事情了。他们具有强烈的主导他人的欲望,而且会迅速地对别人认为是琐事的事情发火。与此相对的人格类型是B型人格。这种人对时间没有紧迫感,而且经常会停下来深思一下自己的成就,并考虑以后应该怎么做。他们具有高度的自尊,正是这种特征把他们和A型人格的人区分了开来。B型人格脾气温和,不会被普通的日常事件所烦扰,而且能够比A型人格的人更冷静地看待整个世界。,在下述情况下,你具有A型的行为型式:你在说话时突然强调一些关键词汇,即使当时无此必要,也要强调。你经常很快地走动和吃东西。你对多数事情发生的速度感到不耐烦,希望别人一直说下去,别人没说完,你就替他说完,遇到交通堵塞,你就发火。你总想同时干好几件事,如一面听别人说话,一面又在想别的事情。你总想必须把对话围绕着你感兴趣的事。当你休息几小时或几天不做事时,你感到有一种内疚似的。你不再观察周围更重要、更有兴趣的或可爱的东西,也不再注意周围发生的小事。,你一心一意要取得那些值得占有的东西,你就没有时间去想怎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你总感到时间急迫,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安排更多的活动(这是A型行为型式的核心成分)。当你碰到另外一个A型的人,你感到不得不向他(她)挑战。只有另一个A型病人才能很快地引起A型病人的寻衅或敌视的感觉,没有人能更快地使A型人有这种感觉。你表现出许多A型动作。如咬紧牙关、磨牙齿、握紧拳头和把头撞在桌上。你把一切成就都归功于这样一点,即你做事情比别人都快。你把自己的活动和别人的活动都编成号码。,在下列情况下你具有B型的行为型式(休息、松劲者):你没有任何A型人的所有习惯,也不显现出以上所列举的A型特点。你从来不感到不耐烦或时间紧迫。你对别人不怀无缘无故的恶意,你也不想向别人夸耀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