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蚌埠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历史部分1.下表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人物主张孔子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老子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墨子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商鞅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这些主张反映了A. 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 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 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 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先秦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商鞅变法之后,与孔子、老子和墨子无关;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提出的,与孔子、老子和墨子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这些先秦思想家对工商业的态度,无法得出其忽视工商业的社会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B. 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 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九品中正制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以官家品评取代私人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大族的势力,维护中央集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都是民众不得参与,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弊端并未得到克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D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体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3.宋代学者陈亮、叶适两人针对道学家“相蒙相欺以皮天下之灾”的弊端,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此类思想主张A. 冲击了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B. 利于推动社会重视科技教育C. 强调技能教育优于思想教育D. 是宋代政府重视科技的产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可知他们强调重视科技教育,这有利于推动社会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程朱理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元朝之后,宋朝之时并未占据主导地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科技教育的重视,并未强调技能教育优于思想教育;D选项错误,这是宋代部分思想家自己的观点,不能说明其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面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这说明A. 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B. 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C. 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D. 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可知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方史书解读历史具有功利性;C选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料占有的质量对历史解释的影响,与多元化解释历史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轮船招商局筹办之初,李鸿章定下“官督商办”的帽子。1873年唐廷枢任总会办后,一方面清除官方管理人员,另一方面还清官方投资,并声称:“嗣后商务由商任之,盈亏商认,与官无涉”。这反映了A. 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的管理松弛B. 民用工业筹办受政府刻意阻挠C. 官督商办形式不利于政府获利D. 轮船招商局积极迎合时代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后来的改革清除了官府的因素,完全融入市场竞争,这迎合了当时的自由贸易的时代要求。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后来的改革清除了官府的因素,这使清政府丧失了对该企业的控制,并非是管理松弛;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用企业的筹办受到政府阻挠;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督商办的形式不利于政府获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 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B. 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C. 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D. 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新的概念大量出现,这反映出了知识分子创造新词,创造生活主体意识的增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格局的改变;C选项错误,“实业救国”等许多救国思潮在新文化运动之前已经出现;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新文化运动对新闻出版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下图是美国漫画家埃利斯1925年7月4日创作的中国的七月四日,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 中国革命中心转移B. 农民成为革命主力C. 国民革命深入发展D. 美国支持中国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1925年7月4日”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期正处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依据材料“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等信息结合可知,国民革命运动对农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革命中心仍在城市,尚未发生转移;B选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力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是农民;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1978年11月底,人民日报报道,广西允许农民养猪,“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北京通县也出现了“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的新现象。报道还说,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革”流毒。这表明当时A. 群众自发的改革举措获政府支持B. 改革开放政策成为普遍共识C. 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D. 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凡向国家交售头肥猪,可以自宰一头,允许上集市出售”、“把仔猪下放给社员寄养”、“那些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是文革流毒。”等信息可知,人民日报对经济体制改革持肯定态度,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群众改革措施的态度;B选项中“普遍共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依据材料可知,当时仍存在否定上述新政策、新现象的声音;C选项错误,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是在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此时期改革开放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据罗马法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罗马主要法学家有108名,这是“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法学家阶层的出现可以印证A. 罗马帝国扩张急需完善罗马法B. 罗马法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C. 罗马法兴衰取决于法学家贡献D. 古罗马重视法学的专业化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他古代法律体系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专业法学家阶层”可知,古罗马重视法学的专业化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法学家阶层的出现与罗马帝国的扩张急需完善罗马法无关;B选项错误,罗马法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C选项表述片面,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0.意大利诗人但丁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用拉丁文(教会的官方语言)写的论俗语(俗语:各地方言)。该书成为他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但丁意在A. 创立一种全新的语言体系B. 摆脱宗教对民众的思想束缚C. 使文艺创作更契合现实需要D. 向民众阐释文学创作的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但丁摒弃中世纪文学作品习惯运动的拉丁语,采取俗语写作神曲,这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对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的作用,使文学创作更加契合现实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无论是拉丁文还是意大利语都不是全新的语言体系;B选项错误,但丁谴责的是教会对民众的思想束缚,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思想;D选项错误,但丁创作神曲的目的是赞颂人的伟大,揭露教会的贪腐,不是向民众阐释文学创作的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A. 消除了世界各地区间的民族差异B. 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C. 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D. 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知,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不是民族差异的消失;C选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获益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不是均衡发展的;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阶级斗争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如图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GDP比重(19992011)如图反映出A. 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B. 冷战结束后各经济体的发展速度放缓C. 美国经济正逐渐走向衰落D. 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矛盾渐趋尖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总量占全球GDP比重仍然较大,而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GDP比重也在持续上升,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比重,并未显示各经济体的发展速度;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GDP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并未走向衰落;D选项错误,表格并未体现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矛盾。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华夷”现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茏,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一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材料二 :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90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据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一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答案】(1)变化:划分依据从偏重文明到注重疆界;华夷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对自身文明由自信优越到焦虑紧张。(其它言之成理亦可)影响: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2)变化:“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趋势:清廷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3)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茏,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在北宋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很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结合所学可从划分依据的变化、华夷边界的变化、对自身文明的态度变化等方面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的变化。依据材料“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2)依据材料“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905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结合所学可从“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等方面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结合上述分析可从清廷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3)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从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99年,格列佛出发远航。1711年,格列佛来到没有金钱,没有军队警察的慧骃国(即中国)。他向他的慧骃主人解释说:“那里(英国)的人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在格列佛眼中,他的慧骃主人的神态和“哲学家试图解决某种新的困难现象时并无不同”慧骃国的统治阶层也表现得和“哲人”一般,国王是个理智贤明、勤劳勇敢、仁慈友爱、公正诚信的理想人物。格列佛的慧骃主人批评英格兰的政府显然“严重欠缺理性,以致严重欠缺美德,因为单单理性就足以统治理性的生灵”。在格列佛眼里,慧骃代表着自然最完美的状态,它们有着天赋的理性。这种理性的完美足以带来德性,因而基督教道德成为多余的。整理自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1726年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答案】示例:情节:英国人非常爱财,穷人多,富人少,人民生活悲惨。历史现象: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剥削沉重,贫富差距大。评述: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受资本原始积累和人文主义的影响,形成逐利的社会风气;资产阶级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加大剥削力度,造成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大。这种现象客观上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莫定物质基础。【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简要评述该历史现象。依据材料中“那里(英国)的人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等信息可得出的“英国人非常爱财,穷人多,富人少,人民生活悲惨”的情节,然后可得出当时英国存在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同时剥削沉重,贫富差距大的历史现象。再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逐利社会风气的形成、资产阶级的剥削加剧、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财富的相对集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物质基础等方面简要评述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三、【选修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这固然来自武王的早逝和成王的年幼,更重要的是殷商的反对势力还很强大。因此,开国后很长的时间,周人还无暇顾及制度建设和文化创新,而是一方面以夏之礼乐来抗衡商文化;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后周公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始着手进行制度建设。据典籍记我,周初的礼乐改革,至少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周公摄政六年的制礼作乐。第二,周成王时的“兴正礼乐”。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摘编自付林鹏周颂有瞽与周初乐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继承中创新;渐进性。成因: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和周成王的重视。(2)意义: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影响后世。【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第一阶段以“制作”为主,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以“兴正”为要、行完善之事。”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周初礼乐改革具有在继承中创新和渐进性的特点。依据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另一方面又因周长期为商之属国,且文化远远低于殷商,不得不对其有所借鉴”结合所学从西周文化水平低于中原、平定叛乱后需进行政权建设、周公和周成王的重视等方面分析周初礼乐改革的成因。(2)依据材料“周克商之后,虽已取得天下,但政权并不稳固。”、“礼乐制度既成,周王室祭祀先祖时,邀诸侯前来助祭观礼,遂有灭国而不绝祀的传统。”结合所学从巩固等级秩序、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和影响后世等角度说明周初礼乐改革的意义。四、【选修题】【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材料一 :在进攻波兰的战争中。德国使用闪击战战略,以每天3050公里的速度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波军,波军伤亡20万,被俘42万。9月27日攻陷华沙,波兰被迫停止抵抗。德国攻陷波兰后,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攻西欧国家。英法虽然向德宣战,实际上是宣而不战,从宣战日起到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前,双方在法德边境集结大量军队互相对峙,没有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斗。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材料二 :雅尔塔会议就波兰政府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罗斯福提议另起炉灶,组织新的政府,丘吉尔极力为流亡政府辩护,争取让它在新政府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苏联则力主以临时政府为核心,吸收部分流亡政府的成员。最后苏联的主张占了上风。西方国家在不能控制波兰政府的情况下,力图限制其疆界西移的幅度,只同意以奥德河为其西界,但苏联坚持要进一步西移到奥德一西尼斯河一线,取得成功。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波兰在二战前、后期面临的不同国际局势。(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等西方国家对波兰采取不同政策的结果。【答案】(1)二战前期:德国采用闪电战袭击波兰,波兰沦陷;法西斯势力疯狂对外扩张;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波兰建立何种政府引发争议。(2)绥靖政策导致德国在西线迅速取胜;波兰复国,疆域西扩;苏联获得了对波兰的控制权。【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在进攻波兰的战争中。德国使用闪击战战略波兰被迫停止抵抗。”、“德国攻陷波兰后,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攻西欧国家。”、“英法虽然向德宣战,实际上是宣而不战”可从德国采用闪电战袭击波兰,波兰沦陷、法西斯势力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