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总分:100分考试 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 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B. 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C. 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D. 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由天子任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命卿”制度,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周天子控制地方诸侯,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专制”;C项说法错误,错在“有效限制”;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D项排除。【点睛】“都由天子任命”是关键信息。2.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A. 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 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 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 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答案】B【解析】由于唐代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软官绅墓葬中大多墓志署名只写官衔,极少写郡望,故B正确;民族交融与门阀士族衰落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故C错误;藩镇割据并不是世代荫袭的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自边徼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有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无统属。”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A. 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 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C. 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D. 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答案】C【解析】材料“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彼监此临,互无统属”反映了宋代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C正确;秦朝郡县制度没有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A错误;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这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没有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D排除。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地方权力分散制约,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B. 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 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D. 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故C正确。宋代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加强,故A排除。宋代城市人口没有缩减,故B排除。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5.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 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 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 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 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强调的是魏晋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故A正确;由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没有混淆儒家与道家思想,故B错误;儒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良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C错误;本题阐述的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繁荣的原因,而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D错误。【点睛】本题注重对材料的理解,注意辨析“道”的含义,即儒家之道。再结合课本知识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即可。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A.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 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C. 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 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可知,明朝商人受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不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使商品经济发展发展缺乏动力,故B正确;材料反映明朝商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排除D。7.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二十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历史事件A.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B. 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 促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表明中国生产力有巨大飞跃【答案】A【解析】【详解】题中时间是明朝,此时白银的流入满足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需求,同时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白银从欧洲流入亚洲,不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B项错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我国生产力并不是巨大飞跃,故D项错误。8.“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该话语描述的历史事件使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出现了材料中的“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现象,这次战争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故A错误;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故C错误;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故D错误。【点睛】由材料“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此次战争始于广东,并占领北京,所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9.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 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容易错选小农经济的解体,要注意题干问的是烟叶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紧扣主要原因即可。10.下表为晚清政府1849年和1885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数额单位:万两),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年代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1885307140%392351%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为420万两,1887年约为2054万两)A.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逐渐加深 B.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业税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关税收入逐年上涨,说明中外贸易迅速发展,而这正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结果,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主权的丧失,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错误。【点睛】图表农业税的比重由77%降到40%,工商杂税的比重由23%上升到51%,关税由420万两上升到2054万两,可知中外贸易迅速发展,而这正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结果,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1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 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 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 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下,南方各省为保护中国的最大利益,违背清朝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确保了南方地区的稳定,有效维护了南方经济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排除A;“东南互保”协议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C;“东南互保”协议使清廷威信扫地,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排除D。12.孙中山说:“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这一做法意在A. 限制私人的垄断资本B. 促进中小民营资本发展C. 调动人民革命积极性D. 维护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详解】从孙中山的观点看,意图是由国家奖励并立法保护私人能够经营的事业,属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主张,故B项正确;材料是促进中小资本发展,不是限制私人资本,故A项错误;材料中属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不是调动民众革命积极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思想,应该是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基础,故D项错误。13.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A. 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B. 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C. 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故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故B排除;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故选C。14.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A. 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B. 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C. 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D. 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苏区农民民族民主意识的提升,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信息“今则知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等可以看出,苏区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提升,因此D项符合题意。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项中“开始”说法错误,毛泽东在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5.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A. 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主旨B. 平衡了轻重工业比例C. 优化了工业的整体布局D. 加快了公私合营步伐【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可知,这是一五计划的方针,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没有平衡轻重工业的比例,也没有优化工业的整体布局,故B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加快了公私合营的步伐,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16.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后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该会议A. 标志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B. 说明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C.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 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说明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标志着政治协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正确。统一战线组织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1956年“长期共存,荣辱与共”方针提出,故B项错误。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是1949年新政协会议,故C项错误。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1956年,故D项错误。【点睛】(1)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17.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公报的发表A.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B. 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C. 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 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周恩来以及“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说明是1972年中美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D项正确。A是日内瓦会议影响。B是1971年联合国大会。C是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18.柏拉图曾评述雅典政治说,“如果你否认比例规则,把过分大的帆装到小船上,给一个小个子吃太多的食物,把太大的权威交给一个够不上这一权威的人,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该评述可说明雅典A. 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奴隶专制的基础上 B. 其民主方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C. 野心家蛊惑群众左右政局导致政坛动荡 D. 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易致国家权力的误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把太大的权威交给一个够不上这一权威的人”说明某人从事无法胜任的工作将会导致灾难性后果,雅典民主政治中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执政就是材料中例子的明证,故D正确;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奴隶专制的基础上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雅典的民主方式并不仅仅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该说法属于民主范围的狭隘,故B错误;野心家蛊惑群众左右政局导致政坛动荡属于思想舆论领域问题,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19.罗马帝国征服的亚洲行省的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行省的埃及经济都很繁荣,罗马向行省输出陶器、橄榄油、葡萄酒等产品,从行省输入粮食、纺织品、金属制品和奢侈品。面对这种情况,罗马当局和法学家制定了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适用于帝国各民族的法律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A. B. C. D.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罗马帝国与亚洲行省、北非行省的商贸经济往来,为此,罗马规范了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并制定适用于帝国各民族的法律,故正确;材料未涉及平民贵族关系,故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维护奴隶制度的问题,故排除。故组合正确,故选A。20.下图为共产党宣言两个时期的不同版本。宣言修正观点的影响因素主要是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B. 德国立宪政体的确立C. 英国议会制度的完善D. 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答案】A【解析】由“工人阶级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工人阶级不能简单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1848年以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使修改者认为1848年版本的一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故A项正确;德国立宪政体的是否完善、英国议会制度、世界市场体系均与共产党宣言的修改无关,故BCD项排除。点晴:题干是对两个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变化的分析,需要结合其内容的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特别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21.漫长的20世纪指出: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A. 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 建立“福利国家”C. 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D. 发展“混合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由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破坏,大危机的破坏导致保护主义盛行,金本位制崩溃以及经济协调机制缺失。材料 “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说明经济危机原先的货币体系崩溃,为此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稳定货币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稳定国际贸易体系,故C项正确。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属于国家管理经济方针,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是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实行措施,故B项错误。“混合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针对经济“滞胀”解决的措施,故D项错误。22.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C. 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 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政府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结果造成更大程度的通货膨胀。为了解决此问题,英国政府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故B项正确,C项错误;扩大福利国家规模属于政府加强干预的手段,故A项错误;美国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故D项错误。23.二战后初期,美国人心中的全球责任意味着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但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将其全球责任重新界定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A. 表明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B. 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C. 开始以意识形态来处理外交D. 受到了战后国际形势影响【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美国由拯救饥饿和重建世界经济,通过与苏联的合作和改造德、日来确保持久的和平到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导“自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这一变化受到战后国际形势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是20世纪90年代的状况,排除;B项是指1955年华约的建立,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意识形态,故C项错误。24.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15倍)维持的,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材料反映了苏联A. 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B. 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经济C. 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D. 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答案】A【解析】根据“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说明苏联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很大程度上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来维持,故A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苏联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BD不符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排除C。点睛:抓住材料的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很大程度上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来维持。排除与主旨无关选项即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 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原因: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作为治国政纲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即可从王朝正统性、尊孔崇儒、各族一家等方面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清朝统治、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儒家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本题根据材料二“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求民主潮流、现代民族国家等方面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再从思想解放、民主革命、民族凝聚力、国家统一等方面简析其历史意义。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就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复苏;欧洲多元法律体系提供保障;农奴的不懈斗争;货币地租的推动;黑死病的影响;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的影响。(2)特点:主要受西方侵略所致;棉纺分离,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带有地域性和不均衡性。(3)影响:中国:乡村人地关系和租佃关系紧张;乡村人才和财富流失严重;城市畸形繁荣,城乡差距不断拉大。英国: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乡村阶级结构,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英国由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自然经济的解体。从英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以及影响、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等方面来分析。【详解】(1)从材料“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根据材料“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受西方侵略所致;棉纺分离,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带有地域性和不均衡性。(3)从材料“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中可以概括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从材料“欧洲的粮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英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甲:18世纪初期世界主要城市劳动力价格与能源价格比值(劳动力价格/能源价格)示意图,其中阿姆斯特丹为荷兰的城市。斯特拉斯堡为法国城市,纽卡斯尔为英国城市。图乙,世界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