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doc_第1页
大国工匠.doc_第2页
大国工匠.doc_第3页
大国工匠.doc_第4页
大国工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素材整理(2015-05-03 18:08:52) 转载标签: 大国工匠劳动尊严作文素材分类: 教学资料 大国工匠典型素材整理 主要观点大国工匠擦亮中国制造以劳动(匠心、卓越、智慧)赢得尊严劳动之美(神圣、伟大、尊严等)劳动(热爱、坚守、勤勉、执着)成就梦想舍与得小草在歌唱小人物成就大辉煌主要事迹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1、“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管壁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通过3万多次精密焊接,把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精准牢固地焊接在喷管管壁上,焊缝细只有头发丝般,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精准、卓越)2、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为避免失误,常常练习十分钟不眨眼;动作不对,呼吸太重,焊缝就会不均匀,他刻苦练习,全神贯注。35年焊接130多枚火箭发动机,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过硬的本领保证了几十年的零失误。(勤奋、专注、严谨、基本功)3、高凤林技艺高超,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但高凤林最后还是拒绝了。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热爱、坚守、尊严、自豪)顾秋亮(无锡市中船重工702所高级技师)1、 “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 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2、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人称“顾两丝”。3、别看现在的顾秋亮这么牛,当初学徒时,没少挨师傅的骂,用最笨的办法练习基本功。 10公分的一块方铁,要锉到0.5公分,就是5毫米,为了这个,他锉了15、16块方铁,锉刀都用断了几十把。4、刚参加“蛟龙号”项目时,“顾两丝”名气大,他原来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希望他回去,收入能多一半,这对于他这个单职工、女儿上学急需用钱的家庭来说,顾秋亮也有小小的动心。但最让他坚守下来的是“蛟龙号”第一次海上试验时,潜水员托付生命的信任。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1、航空工业要的就是精细活,大飞机的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级,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三分之一。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在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2、运-10因为多种原因最终下马,原本聚集了中国航空制造精英的上海飞机制造厂突然冷了下来。当时,厂门口停满了上海各种工业技术企业招聘员工的专车,私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为他开出了三倍工资的高薪,但是胡双钱拒绝了。一段话概括1.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2.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周东红3.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4.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劳动之美,不仅仅有轰轰烈烈、震撼眼球的“经济大手笔”,更有默默无闻、波澜不惊的“技术小奉献”。能成为修齐治平的儒生精英,毕竟只是极少数,更多人的作为,仍具有毋庸置疑的“螺丝钉效应”。用平和的心境、任劳任怨的劳动心态,经营好小细节、小技术,这就是最为平常的劳动者的姿态,也是“微而著”、“小而实”的劳动之美。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据史料记载,鲁班不仅发明了墨斗、曲尺、刨子、钻子、凿子、锯子等劳动工具,他还在机封、农业机具、锁钥、仿生机械等方面,有不少发明创造。隋朝工匠李春,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河北赵州桥。北京故宫能成为世界上最精美的建筑,集纳了当时“百工工艺”和“百工之匠”的高明智慧。正是有了这些能工巧匠的支撑,中国的工匠精神,曾达到了辉煌的世界高度。从事技术和工匠行业,一点都不丢人。我们应该将这种技术精华、技术传承,内化于心,默默做好,而不能轻易丢弃。著名作家刘震云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原子弹上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值得社会敬仰的成功劳动者。所以,我们不必把事业追求、人生发展,都定位到当“白领高级”、“高级CEO”等塔尖人才上,选择技能发展,同样能做出突出成就。就像所谓的“大国匠人”,也撑起了辉煌的“中国梦”。 大国工匠:寻找缺失的工匠精神 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在一个3000平方米大的现代化数控车床厂房里,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 这像一个隐喻: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3亿人的偌大国度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同行们,显得寡言少语,也几乎得不到太多的关注。甚至,直到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在介绍胡双钱们时,仍有一些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节目播出之后,工匠的故事很快引起社会热议,截至5月7日,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超过3560万次。人们发现,包括胡双钱在内的工匠们,之所以走入镜头,并非他们有多么高的学历、收入,而是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近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制片人、大国工匠节目制片人岳群说,这样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所言:“当看见哈雷戴维森工厂的装配工自豪地对儿子说,街上那些漂亮的摩托车里就有我的签名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中国工匠也应该有这种荣誉感,社会需要给予技术人才更多尊重与重视。”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必须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岳群说。 这也成了大国工匠制作的初衷。选题确定后,拍摄对象的寻找是一道难关:要在种类繁多的工种与数量庞大的技术工人中,找到能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并非易事。 更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在诸多单位推荐的工匠名单中,不乏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指挥官、负责人,但制作团队却坚持一点,寻找真正的匠人“一定要找到拥有顶尖技术的一线技术工人,他们可以不是官员也不是负责人,但无一例外都要有别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准。”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的一分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岳群至今记得,在节目中,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那时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 仅用了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再一次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也买不来的工匠满足感 寻找拍摄对象的过程,也是这支制作团队的一次发现工匠精神之旅。 一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大国工匠节目负责人姜秋镝就笃信如今的社会依然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也得以延续和传承,我们要做的,是把它挖掘出来”。 此前,大国工匠在岳群心中,更多的是一个拥有高超技能的群体,但拍摄完成之后,她却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的心态,或者说他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与诠释让我佩服。” 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给她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 岳群记得,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还有一个细节是,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岳群说,“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这样的讲述无不令岳群和她的同事动容。孟剑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当然,制作团队也没有忘记从事传统工艺的工匠们。 纯银丝巾果盘北京APEC期间,我国送给各国元首的国礼,让世人都被中国古老的錾刻工艺惊艳。这就是錾刻师孟剑锋的作品。 细心观察,果盘有粗糙感,丝巾却有光感,做出这样的效果并不容易,孟剑锋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孟剑锋需要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其他人可能会选择机械造出中国结底托再黏合上去,而他却无法容忍伴随机械制造而来的细小砂眼,也不愿违背纯手工的诺言。即使右手被烫出大泡,起了厚厚的茧也丝毫没有动摇孟剑锋精益求精、不断超越与追求极致的决心。”岳群告诉记者。 整个制作过程中,诸如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岳群说,这也许就是孟剑锋们的工匠精神所在。“中国社会需要工匠精神” 当然,也会有人问,在新科技革命、工业4.0来袭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这些工匠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吗? 整个节目制作下来,姜秋镝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可否认,标准化、机械化大生产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制造业,但是在某些极精密和复杂的领域,机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比如LNG船上的“缝制”钢板任务,就不可能使用机械进行批量操作,只能依赖技术人员精细的焊接,并且不能出现一个漏点。 更为重要的是,姜秋镝援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话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比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缺失的还有工匠精神。 回忆起制作这个节目的最初灵感,姜秋镝说,是源自与中关村创业者们的一次对话她告诉记者,在那场交谈中,创业者们感叹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太过浮躁”,“并希望找到更多静下心来踏实做事的人才,谈话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对晶体管收音机十分痴迷的老人,为了获得极致的音质,他潜心钻研,不断尝试手工制作晶体管收音机” 这位老人身上体现的,不就是正在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所向往的“不浮躁”吗?于是,姜秋镝的团队开始思考,什么样的工匠能够代表中国水准、能够完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今天,这部带着他们思考的大国工匠面世,也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了那“8双劳动的手”。 “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使其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中国制造业有很厉害的一批人,但他们不是多数人。我们期待有一天,我们也能在制造洗衣机或手机的领域,找到这样的大工匠。”岳群说。大国工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孙金岭于慧丽2015年06月19日10:25来源:传媒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分享到. 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大国工匠系列节目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五一国际劳动节”精心策划、精良采制、精细运作的一组主题性新闻报道,它把镜头对准八个领域最普通的工匠艺人,生动具象地讲述了他们平凡的人生故事,浓墨重彩地展示了他们非凡的职业绝技,以鲜明的主题弘扬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以鲜亮的范例礼赞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动精神,以鲜活的表达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节目播出后,观众好评如潮,社会反响热烈,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假日“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引人注目的一部主题报道。短短10多天,央视新媒体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3664万人次,网友点评超过2万条,每条都是满满地“向大国工匠致敬”的正能量。节目同样引起了新闻业界的高度关注,有媒体刊文认为:“大国有此极品工匠,当是国家之福;而社会媒体的广泛宣传,更是让德技之美,化成一种劳动共识。”央视的大国工匠系列报道堪称是“一部充满着思想深度与艺术精度,饱含着情感温度与现实锐度的新闻精品力作”。接地气:从群众中寻找时代主题大国工匠讴歌的是普通国人的劳动精神,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号召的一次生动阐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始终不乏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而缺少的恰恰是发现。发现当代中国制造业的顶级技艺,展现中国制造的高端品质,挖掘当代工人的工匠精神,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使大国工匠首先在选题方面做到了立意高远,具有开阔的视野与恢弘的气势。大国工匠所选取的八个领域,既有举世瞩目的航天、高铁、造船、桥梁、飞机等现代顶尖制造行业,也有名扬天下的中国宣纸制作等传统优秀品牌工艺,可谓丰富多彩,极具代表性,展示了中国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所取得的惊世成就。然而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是,大国工匠对劳动这一宏大主题的破题落点不同凡响,它没有高举高打,而是巧妙地选取这些非凡进程中最不起眼、不可或缺的岗位与工种,作为思想表达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地阐释了劳动的内涵和劳动的价值。节目也没有采用惯常的宏大叙事,而是谦卑地探寻这些文明智慧中最为普通、鲜为人知的平凡工匠,作为架构内容的发力点,以人说事地突显创造的活力和创造的魅力。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创作思路,使中华民族的劳动品德,通过一个个“绕指柔”般的岗位绝技得到完美传承,使中国制造的巨大成就,通过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凡人小事得以精彩展示。大国工匠所追求“大国之路,匠心筑梦”的主题理念,由此升华呈现、深入人心。而这一主题理念,准确把住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时代脉搏,深度契合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更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大会讲话中所倡导的“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高度一致。礼赞劳动者的创造,讴歌劳动者的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不断进步的不竭源泉,更是今天鼓舞亿万劳动者向着梦想坚毅前行的根本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国工匠不仅是对“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一次准确的电视化宣导,鼓舞了广大观众向着梦想坚毅前行的决心和信心,而且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次生动的具象化弘扬,让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动精神的社会风尚真正深入到当代国人的内心世界,并引起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新闻报道要想产生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传播效果,必须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目标追求作为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立足之本。大国工匠正是将“德行”之厚与“技能”之美,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价值取向和目标认同的高度统一。它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宣传一定要“接地气”,从人民群众中寻找时代的鲜明主题。只有坚持这样的思想追求,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做到立意高远、大气磅礴、卓尔不群,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高度、又有现实厚度的精品力作。有灵气: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大国工匠讲述的是追求极致的匠人故事,折射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是电视新闻创新主题宣传的一个经典范例。在大国工匠节目中,八位被采访者全是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4岁,平均一线工作年限28年,而且没有一个人拥有大学学历,许多人还是第一次接受采访。但是就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普普通通的手艺人,成为了新闻报道的对象、电视屏幕的主角。他们以出神入化的卓越技能和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征服了亿万观众,被誉为是“国宝级的大国工匠”。这种普通小人物身上所展示出来的敬业精神,所散发出来的家国情怀,之所以令观众怦然心动、产生共鸣,原因就在于他们自觉地将职业态度换化成了他们做人的行为准则,他们的个人梦想早已融入了整个国家的梦想之中,不可分割。这种“小人物、大情怀”的节目表达方式,正是大国工匠不遗余力、浓墨重彩的创作所在,也是节目孜孜以求、极力彰显的艺术特色。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节目从他们的内心世界谈起,用诚挚的态度和平实的视角,真实记录他们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人性的自然之美,如春风化雨,扑面而来。为了讲好工匠的精彩故事,节目从他们的现实工作入手,以深入的采访和细致的观察,生动再现了他们岗位成才中的酸甜苦辣,让劳动的创造之力,如春雷惊空,振奋人心。正因如此,节目里那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已然不是一个个普通工匠的个体展示,而是被作为当代中国的劳动群像精心雕琢;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也早已不是一件件成才事迹的分述,而是被看做了整个民族的共同财富深度挖掘。也正是因为如此,观众在节目中,看到的不只是八位技艺超群的工人师傅,而是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工业水平,品出的不只是匠人精神,更是一种追求超越的中国气度。“德行”与“技能”相佐,梦想就在脚下。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国工匠唤醒的是全社会对“匠人精神”的一次全新认知,完成的是对“岗位成才”的一次思想教化。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匠人精神”一个清晰定义的话,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岗位成才”做个精确表述的话,那就是李克强总理所力推的“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有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一个劳动者的个人梦想、幸福追求都与国家的前途密不可分,与国家的富强紧紧相连,大国工匠以这样一种胸怀和境界,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也为主流媒体创新主题宣传、提升报道品质、扩大社会影响摸索出了一套有益做法。它的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宣传一定要“有灵气”,从火热生活中捕捉鲜活的创作灵感。只有这样的创作追求,我们的主题宣传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入脑入心,从而涌现出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传递着正能量的优秀节目。坚持“走转改”:创造性地讲好中国故事大国工匠抒发的是劳动者的朴素情怀,展示的是媒体人的社会形象,是中央电视台精良运作、精准传播的成功实践。大国工匠总共只有八集,在新闻频道播出时每集平均10分钟左右,而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精编版时,则均集不足5分钟。这样的节目时长,在央视算不上大制作,但却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大影响。大国工匠精彩的屏幕呈现,得益于创作人员对节目创新的执着追求。他们深入生产一线,将目光对准现实,将镜头聚焦生活,真诚与“大国工匠”们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他们的足迹,以说理不说教、传输不灌输的新文风新样态,实现了主题宣传的精准传播。在节目中,八位工匠师傅干的都是精细活儿,焊接、打磨、钻孔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纹丝不动。这种单一单调的动作,如何镜头化丰富展示?对此,大国工匠的记者们走的是脚踏实地的传统之路,师傅们干几个小时,记者就在旁边拍摄几个小时。头发丝十分之一大小的技术精度,如何画面化精彩呈现?对此,大国工匠的创作人员开动脑筋,积极探索,走的是一条精益求精的创新之路。为了真实再现师傅们的工作精度,记者们尝试采用了100微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