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下游技术5[1].4超临界流体萃取_第1页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5[1].4超临界流体萃取_第2页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5[1].4超临界流体萃取_第3页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5[1].4超临界流体萃取_第4页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5[1].4超临界流体萃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超临界流体萃取,萃取新技术之,概述,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作为一种分离过程的开发和应用,是基于一种溶剂对固体和液体的萃取能力和选择性,在超临界状态下较之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可获得极大的提高。,它是利用超临界流体(SCF)(即温度和压力略超过或靠近临界温度TC和临界压力PC、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流体)作为萃取剂,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出某种高沸点或热敏性成分,在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追溯到1896年,英国的Hannay和Hogarth就已通过实验发现了金属卤化物或被超临界乙醇和四氯化碳所溶解,压力降低时又重新析出。1896年,Villard作了超临界流体溶解度现象的观察报道。1915年,Prins研究了萘在乙烷和CO2中的溶解度。,1936年,Pilat提出用高度压缩的天然气作为分离高分子混合物的辅助剂。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Todd和Elgin等人从理论上提出了超临界流体用于萃取分离的可能性。60年代初,德国Zosel从实验中认识到超临界气体具有传递高沸点有机物的不寻常能力,并于1963年申请该领域专利。,70年代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工业化应用开始出现。1978年,西德埃德森举行了首次以此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我国从1981年起,开展了此项技术有关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临界温度:指高于此温度时,无论加压多大也不能使气体液化;临界压力:指在临界温度下,液化气体所需的压力。,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纯溶剂超临界状态下相平衡行为,图1CO2的p-T-图,图2CO2的pr及r关系图,流体在临界区附近,压力和温度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流体的密度大幅度变化,而非挥发性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大致上和流体的密度成正比。超临界流体萃取正是利用了这个特性,形成了新的分离工艺。它是经典萃取工艺的发展和延伸。,超临界流体条件下的溶解度溶剂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分子的靠近而强烈地增加,也就是随着流体密度的增加而强烈的增加,因此,超临界流体在高的或类液体密度状态下是“好”的溶剂。,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压力比密度更容易操作。因此,可在保持温度恒定的条件下,通过调节压力来控制超临界流体的萃取能力或保持密度不变改变温度来提高其萃取能力。,超临界流体的传递性质,表1超临界流体特性的变化范围,提高溶剂选择性的基本原则是:操作温度应和超临界流体的临界温度相接近;超临界流体的化学性质应和待分离溶质的化学性质相接近。,超临界流体的选择性,图3菲在各种气体中的溶解度,作为萃取溶剂的超临界流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化学稳定性,对设备无腐蚀;临界温度不能太低或太高;临界压力不能太高;操作温度应低于被萃取物的分解温度;选择性好,溶解度高;容易获取,价格便宜。,超临界流体的选定,在纯流体中加入少量与被萃取物亲和力强的组分,以提高其对被萃取组分的选择性和溶解度。夹带剂的添加量一般不超过临界流体的15%。常用的夹带剂有:甲醇、乙醇、丙酮、水、苯、四氯化碳、正已烷及萘等。,夹带剂的使用,图4500C时苯甲酸在含醇系列夹带剂的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特点,可以在接近室温(3540)及CO2气体笼罩下进行提取,有效地防止了热敏性物质的氧化和逸散。,CO2性质不活泼,属不燃性气体,无味、无臭、无毒、安全性好;价格便宜,纯度高,容易制取,可重复循环使用。,全过程不使用有机溶剂,无毒,无污染。,工艺简单,容易掌握,萃取效率高、能耗少。,表2超临界流体萃取与液体溶剂萃取比较,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过程,超临界流体在萃取器中,从基质中萃取化合物A,流体相通过节流阀膨胀使CO2密度减小,A从流体相中分离出来,溶剂再循环使用。,图5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流程图,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考虑,可将超临界流体分离过程分为以下三种:依靠压力变化的萃取分离法(等温法或绝热法);依靠温度变化的萃取分离法(等压法);用吸附剂进行的萃取分离法(吸附法)。,萃取器,分离器,压缩机,膨胀阀,T1,T2,利用不同压力下超临界流体萃取能力(溶解度)的差异,通过改变压力使溶质与超临界流体分离。特点:T1=T2,p1p2,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典型流程,等温变压流程,等压变温流程,萃取器,分离器,泵,加热器,T1,T2,利用不同温度下超临界流体萃取能力(溶解度)的差异,通过改变温度使溶质与超临界流体分离。特点:T1T2,p1=p2,等温等压吸附流程,萃取器,分离器,泵,T1,T2,在分离器内放置仅吸附溶质而不吸超临界流体的吸附剂,通过吸附过程来达到溶质与超临界流体分离的目的。特点:T1=T2,p1=p2,吸收剂吸附剂,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Todd和Elgin在1955年首先建议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来分离低挥发度的化合物之后,在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和前苏联,一些学者发表了不少的研究论文,其内容集中在食品、药物和香料的超临界萃取应用上。超临界流体萃取应用到生物系统中也有十多年的历史,有些已经商品化。,1.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咖啡豆中脱除咖啡因名贵香花中提取精油啤酒花及胡椒等物料中提取香味成分或香精大豆中提取豆油等,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应用,eg.从咖啡中脱除咖啡因超临界CO2可选择性地直接从原料中萃取咖啡因而不失其香味。萃取后咖啡豆中的咖啡因含量由0.7%3%下降到0.02%。,图6超临界CO2萃取咖啡中的咖啡因,许多反应产物中有效成分的浓度很低,用精馏或蒸发进行浓缩的能耗很大。用超临界CO2萃取可将有机物从水相转入CO2相,以达到节能的目的。,2.稀水溶液中有机物的分离,用超临界CO2萃取氨基酸、去除链霉素生产中的甲醇等有机溶剂以及从单细胞蛋白游离物中提取脂类等。,3.超临界萃取在生化工程中的应用,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可解决传统的高温再生或化学再生中存在的高费用、吸附剂损失以及二次污染等问题。,4.活性炭的再生,原理:许多酶蛋白在SC-CO2中不失去活性,且有催化功能。,5.超临界状态下的酶促反应,SC-CO2作为酶催化反应介质的优点:与水相相比,脂溶性底物和产物可溶于SC-CO2中,酶蛋白不溶解,有利于三者的分离。产品回收时,不需要处理大量的稀水溶液,因而不产生废水污染问题。与其他非水相有机溶剂中的酶催化反应相比,SC-CO2更适合与生物、食品相关的产品体系,产物分离简单。,与萃取一样,SC-CO2中的质量传递速度快,在临界点附近,溶解能力和介电常数对温度和压力敏感,可控制反应速度和反应平衡。目前研究的有酯化反应、酯水解反应等,反应条件温和。,6.SC-CO2的细胞破壁技术,原理:SC-CO2渗透力强,能快速渗入细胞内并达到细胞内外压力的平衡,此时如突然降压,由于细胞内外压差较大,细胞剧烈膨大而发生胀裂。,在临界点附近,SC-CO2的微小压力变化导致其体积变化很大,其能量变化很大,因此SC-CO2可破坏较厚的细胞壁(酵母)。SC-CO2对细胞壁中的少量脂类有萃取作用,会破坏细胞壁的化学结构,造成细胞壁在某些位置上的损坏,这种方式破坏的细胞壁碎片较大,使下游分离过程易于进行。CO2节流膨胀是吸热过程,可防止破碎过程的升温而引起的热敏性物质的破坏。,超临界流体萃取设备,超临界萃取装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研究分析型,主要应用于小量物质的分析,或为生产提供数据;制备生产型,主要是应用于批量或大量生产。,超临界萃取装置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八个部分:萃取剂供应系统、低温系统、高压系统、萃取系统、分离系统、改性剂供应系统、循环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装置具体包括二氧化碳注入泵、萃取器、分离器、压缩机、二氧化碳储罐、冷水机等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流程图,韩国产SFE、SCWO超临界萃取系统可选择超临界萃取和反应的容量、压力、温度等;可进行精确的痕量分析和中试研究。,Jasco日本分光LC-1500型超临界萃取/超临界色谱仪(SFE/SFC)采用先进电子制冷的二氧化碳输液泵和特殊设计的全自动背压调节装置,确保了系统的压力稳定,而其极小的死体积(小于10ul)设计,保证了分离的准确性。,红惠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CL-03(0.3升)、CL-5(5升)等超临界流体萃取机采用设计先进的快开式全不锈钢整体型高压釜,系统各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