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主要内容,1、温病的概念2、温病的特点3、温病的范围和分类4、温病与伤寒5、温病与温疫6、温病与温毒,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2.熟悉温病的概念。3.掌握温病的特点。,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病因-感受温邪主症-发热病机-易化燥伤阴,二.温病的特点,(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四)共有的临床表现,(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不同于内伤杂病-外感不同于狭义伤寒-温邪温邪-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疬气致病最严重,致病因素特异性热性显著-消耗阴液,(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1.传染性感染温邪-传播他人-传染性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五疫:多种疫病的总称。古人借五行而分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温疫论:“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2.流行性流行性-疾病发生后,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广泛蔓延。“天行”、”时行”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流行性的前提是传染性。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1)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空气、水、土壤、食物、虫媒、接触传播等。3)易感人群:人的免疫状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季节性:温病在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生及流行。,4.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气候及自然环境不同,对温邪的形成和温病发生有不同影响。不同地域的人,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的差异,对温邪的感受性有相应的差异,从而影响温病的传播和流行。,(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具有规律性的变化。前期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可有明显的器质性损害,主要是阴液的耗损及重要器官的损害。病情:由轻加重病机:由实转虚,病程有明显的阶段性:温邪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温邪上焦中焦下焦病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四)共有的临床表现,1.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2.发热是温病必有之症,而且多数热势较高。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有其特殊的发热类型:卫分气分营血分后期发热恶寒壮热身热夜甚低热,伴有热盛的其他症状:口渴、心烦、溲短赤、舌红、脉数等。3.易内陷生变,出现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证候。4.病程中易耗伤阴液:上焦-伤肺阴中焦-伤胃阴下焦-伤肝肾之阴,三.温病的范围和分类,(一)温病的范围难经:将温病与中风、伤寒、热病、湿温并列归属于广义伤寒之中。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春月伤寒谓之温病,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为温病。”将温病限定于春季发生的一种温热病。,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一条说:“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范围扩大,病种增多。,现在:一般把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外感热病都列入温病的范围。本教材:风温、春温、暑温、暑湿、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湿热疫等温病命名的根据:季节、四时主气、病侯特点季节:春温、秋燥、冬温;四时主气: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流行特点:伏暑、暑燥疫、湿热疫,以西医分类:绝大多数传染性、感染性疾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1.急性传染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爱滋病等立克次体病: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细菌性疾病:白喉、伤寒、副伤寒、其他沙门氏菌属感染、霍乱、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真菌性疾病:念珠菌病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原虫病:疟疾、阿米巴病,2.感染性疾病病毒性:带状疱疹立克次体:恙虫病细菌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化脓性扁桃腺炎、败血症等真菌性疾病:隐球菌病蠕虫病:血吸虫病3.其他热性病:中暑、热射病、小儿夏季热、急性变态反应、功能性高热、急性白血病等。,乙脑,伤寒,恙虫病,麻疹,(二)温病的分类,1.以性质分类(临床证候或病因是否兼挟湿邪)温热类温病-纯热无湿湿热类温病-有热有湿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等,2.以初起见证分类(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1)新感温病-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初起多见肺卫表证,然后由表入里,逐次深入,如风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暑温也属于新感温病。2)伏气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起病初期即以里热证为主,病邪或由里外达,或内陷深入,如春温、伏暑等。,四、温病与伤寒,温病与伤寒有区别又有联系温病学是一门独立的中医学科:从伤寒论中形成和发展出来具有独特的、完整的学术体系温病广义伤寒狭义伤寒,五、温病与温疫,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对温病与温疫的关系,历来有两种片面看法:1.瘟疫=温病,两者均有温热性质和传染性。吴又可:“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2.两者截然不同:区别在于是否传染,传染者为温疫,不传染者为温病。陆懋修:“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温疫辨者无它,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正确的观点: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较一般温病更甚。在概念上区别温疫与温病,意义在于引起对温疫防治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控制温疫的发展和蔓延。,六、温病与温毒,温毒:有两层含义:1.病名2.病因病名王叔和伤寒论序例中说:“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认为温毒是温病中最重的一种疾病。,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载有温毒发斑的治法:“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内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即愈”(卷二.15页,治伤寒时气温病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金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八条:“温毒咽喉肿痛,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对温毒的临床表现作了具体的描述。清雷少逸时病论:“然有因温毒而发斑、发疹、发颐、喉肿等,不可不知”(卷之一温毒)。,现在: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效果评估体系-第1篇-洞察与解读
- 生猪养殖技能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安顺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考试真题
- 堤防土壤力学研究与设计方案
- 城市绿化带绿化施工技术
- 景观水系治理与改造方案
- 船舶生产线环保与节能方案
- 渐变焦眼镜课件
- 静脉手肿护理
- 幼儿感冒护理案例
- Unit2WorkingthelandIntegratedskills课件-高中英语译林版(2020)选修第一册
-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省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笔试题及答案解析(A类)
- 2025年探伤工(二级)实操技能考试题库(附答案)
- 高校财会监督与预算绩效管理协同效能优化研究
- 输液室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 《金融风险管理》(第四版)习题参考答案
- 生物技术与医药前沿发展
- 家长学校综合测试题库与评分标准
- 加油站计量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公安矛盾纠纷化解课件
- 廉政风险防控知识讲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