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脾脏脾脏超声诊断_第1页
三脾脏脾脏超声诊断_第2页
三脾脏脾脏超声诊断_第3页
三脾脏脾脏超声诊断_第4页
三脾脏脾脏超声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何彩云 2015.12.23,脾脏超声诊断,学习目标 一、掌握: 脾脏超声探测方法及正常声像图表现 脾破裂的分型及声像图特点 脾肿大的分型及诊断标准 二、熟悉: 脾囊肿、脾脓肿声像图特点 三、了解: 副脾、脾实质病变声像图特点 脾脏解剖,正常脾脏超声基础,一、脾脏解剖概要脾的构造人体最大的 淋巴器官和储血器官形态:长椭圆形,橘瓣 样或蚕豆样。分膈面和脏面脏面中央凹陷处(脾门):有脾静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脾的位置和毗邻关系左季肋部后外侧第911肋腋前线与腋后线间长轴与第10肋骨一致前方:胃底及胃体后方:左肾、肾上腺下方:结肠脾曲脾门:与胰尾相邻正常长: 812cm, 宽: 57cm, 厚:34cm。,脾的血管1. 脾动脉: 起自腹腔动脉,沿胰腺上缘走行至脾门附近处分成数支进入脾,其管径45mm。2. 脾静脉: 伴行于脾动脉下后方,紧贴胰腺的后方走行,由脾门处的36个较大的静脉分支汇合而成,脾门处脾静脉的宽径为58mm。,二、脾的探测方法和途径,探测仪器 高分辨力超声诊断仪器 探头频率3.55.0MHz 探测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空腹探测图像更清晰 探测体位和途径: 双手上举,使肋间隙增宽;适度呼吸1.右侧卧位:常规采用体位 常用于脾厚、长径测量2.仰卧位:清楚显示脾与肾、胃、膈的关系3.俯卧位:不常用。常用于脾较小、肺气肿或肠胀气明显,右侧卧位、仰卧位探测不清的患者,扫查方法与常用切面 1.左肋间斜断面扫查:最常用 2.前倾冠状切面扫查 3.左上腹部横断面扫查 4.左侧背部扫查 5.左肋下斜切扫查,左肋间斜断面,第一节 正常脾超声基础,左上腹部横断面,前倾冠状切面,第一节 正常脾超声基础,三、正常声像图表现和超声测值,正常声像图 1. 外形及轮廓 半月形; 脏面有特征性的脾门切迹和脾血管断面。 2. 脾实质 点状中低回声强度,分布均匀。,脾超声测量,1.脾长径测量 左侧肋间扫查显示脾最大长轴断面,测量脾上极最高点到下极最低点的间距,即为脾长径。正常值范围:812cm。,2.脾厚径测量左侧肋间斜断面清晰显示脾长轴切面的脾门及脾静脉,测量脾门到脾膈面的间距即为脾厚径。正常值范围:34cm。,3.脾宽径测量 脾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 正常值范围:57cm。,四、脾超声探测要点,探测内容 1.首先观察位置和形态。2.观察脾大小,边缘及内部回声。 3.观察脾内有无占位性病变。4.应仔细观察脾血管及其周围分支的变化。5.观察周围脏器有无病变,及与脾脏的关系。注意事项 1.扫查脾必须全面,以免漏诊。2.必须熟悉脾的正常生理变异。3.超声探测脾时,因技术原因可以引起测值的误差大,特别要注意。4.应尽量利用脾静脉作为超声解剖标志,以便标准化。4.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动态观测,尤其是脾外伤破裂,注意定期随访,以免漏诊。,脾脏疾病的超声诊断,一、脾弥漫性肿大二、脾液性病变三、脾实质性病变,一、脾弥漫性肿大 脾肿大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肝疾病,血液病,循环障碍,结缔组织病及脾的占位性病变等。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引起脾肿大疾病的相应症状,脾肿大本身可无明显症状,部分病人扪及左上腹部肿块。,脾肿大的声像图表现,1.脾肿大的诊断 肋缘下可见,应提示脾大 (应除外脾下垂)。厚4cm,长度12cm,应考虑脾大。仰卧位脾的上极超过脊柱及腹主动脉前缘,可诊断脾大。2.脾肿大程度的确定轻度脾肿大: 脾形态无明显改变,仅表现为脾超声径线测值稍有增大,深吸气时,脾下缘约在左肋缘下23cm。中度脾肿大:脾下缘在左肋缘下3cm,直至平脐。 重度脾肿大 脾下缘超过脐水平,甚至可达盆腔。,脾肿大超声诊断注意事项,1.测量厚径,常常因切面受操作手法影响,重复性差。常以前倾冠状切面探测为准。2.出现在脾区的邻近器官病变,可误诊为脾大及脾肿瘤。3.脾可发生游走脾及脾下垂。4.肺气肿可影响脾的探测,引起脾下垂。,中度脾肿大,sp,二、脾液性病变,脾囊肿1.临床表现 :多无自觉症状。2.声像图表现 单纯性脾囊肿: 无明显增大,外形无改变,表面光滑,有时仅见局部隆起; 脾实质内见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其内偶见分膈,囊壁光滑清晰,后壁和后方实质回声增强。,单纯性脾囊肿,脾表皮样囊肿:一般较大,常致脾体积增大、形态改变;囊肿近圆形,边界清晰,囊壁光滑,囊内为无回声或浮动的细点状低回声点;后壁和后方实质回声增强,脾表皮样囊肿,脾假性囊肿:外伤史。囊肿可位于脾实质内或包膜下,其内壁多不光滑,囊腔内可有分膈、低回声和分层沉淀现象。脾包虫囊肿:患者脾肿大,脾内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囊壁较厚,清晰光滑。囊壁可见“双边”结构,厚约1mm,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3.鉴别诊断脾包膜下血肿脾脓肿脾肉瘤多囊脾胰腺假性囊肿、肾积水及腹膜后囊肿,多囊脾,为先天性多囊性疾病在脾脏的表现,较少见。声像图表现: 脾明显增大、失去常态,肋缘下探及大部份脾; 实质内布满了大小不一、紧密相连的无回声区,边缘尚光滑整齐。也可因挤压而变形,囊肿之间已无正常脾实质回声,均表现为因囊肿而引起的回声增强; 常合并多囊肝、多囊肾图像。,脾破裂,临床表现:轻者局部疼痛,重者剧痛伴腹膜刺激征,严重可出现休克 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真性脾破裂:破损累及脾包膜,引起程度不同的出血。中央型脾破裂:破裂发生在脾实质内。 包膜下脾破裂:引起包膜下血肿,声像图表现: 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真性脾破裂:脾包膜不连续,有无回声区深入实质,脾周围及腹腔出现低回声及无回声暗区。中央型脾破裂:脾实质内出现不规则无回声区。 包膜下脾破裂:脾包膜下出现低或无回声暗区,脾实质受压变形。,真性脾破裂,sp,第二节 脾疾病的超声诊断,中央型脾破裂,sp,m,三、脾实质性病变,脾梗死超声表现脾肿大,亦可有变形;在急性期,病变单发者,脾实质内出现底部宽、朝向包膜的契形回声减低区。病变多发者,其病变范围广,脾周围出现大片低回声区,其内有蜂窝状、短线状纹理,形态欠规则。当发生组织液化坏死时,可形成假性囊肿;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显示脾实质内缺乏血流灌注的梗死区及其形态特征,从而有助于本病的诊断;陈旧性脾梗死病灶常因纤维化、瘢痕化及钙化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回声、强回声表现,病变体积反而趋于缩小。,脾梗死,脾肿瘤超声表现,脾肿瘤比较少见,可分为原发性(良性、恶性)和转移性两类。 脾原发性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为海绵状血管瘤、错构瘤、畸胎瘤、内皮瘤、淋巴管瘤等;脾原发性恶性肿瘤常见的有淋巴肉瘤和血管内皮肉瘤;脾的转移性肿瘤有淋巴瘤以及来自消化道、胰腺、肺、乳房、卵巢等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脾血管瘤声像图表现和肝血管瘤类似:边界清晰,边缘欠规则的增强回声区,内回声分布稍欠均匀,病变区内可有圆点状、细短管状无回声区,当有大血窦时,可呈相应的无回声区;少数呈低回声区;CDFI:病变内外仅见点状静脉血流。,脾血管瘤,脾淋巴管瘤 由淋巴管囊性扩张引起,又称囊性淋巴管瘤。 好发于肢体皮下组织,在脾很少见。 声像图表现: 脾增大,内见由无数大小不等的,具有菲薄光整囊壁的小无回声区构成的蜂窝样团块,瘤体后方回声增强。,3. 脾恶性淋巴瘤 为全身性淋巴瘤的一种表现。 脾常肿大,实质回声强度较正常脾低,呈分布较均匀的粗大点状回声; 当脾内出现局限性病灶时,则可见单个或多个类圆形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边界清楚,边缘整齐,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 如为多发性结节状者,则呈蜂窝状无回声或低回声,其间有多条线状回声间隔,边缘为分叶状;有的以囊性改变为主,内部为多发囊状无回声区,后方回声稍增强。,脾淋巴瘤,4.转移瘤 分三种类型,强回声型: 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呈不均匀强回声,外周有声晕环绕,有时可见多个相邻病灶相互融合而成不规则团块。低回声型: 病灶呈均匀的低回声或无回声,类圆形,边缘清楚、整齐,后方回声稍有增强。混合回声型: 病灶多以实性回声为主,内部出现不规则的液性暗区,病灶外周可见声晕,后方回声一般无增强或有稍有增强。,鉴别诊断,1. 脾肿瘤与脾结核鉴别 2. 脾肿瘤与脾脓肿鉴别3. 脾肿瘤与脾梗死鉴别,注意事项,1.脾肿瘤常缺乏特异性超声诊断。2.对怀疑为转移性脾肿瘤者,应根据临床表现进一步行别的检查以寻找原发病灶。3.虽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能显示脾肿瘤的血供情况,但目前对脾肿瘤的诊断仍依赖于二维超声。,脾脏先天性异常,一、副脾 常见 1030% 单发 无症状 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