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以下用到了“赋”的方法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B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C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D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1【答案】A。解析BC用的是“比”,D用到的是“兴”。2在学到毛泽东所填之词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有学生说应该将其中的“鹰击长空”改为“鹰飞长空”,对此,教师作了以下几项评价,最能解决学生心中疑问的一项是。A善于发现问题,这一点很好,但是将“击”改为“飞”好吗B问得好,“击”与“飞”相比,“击”字更能突显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苍穹的强劲有力。C文学创作讲究选词炼字,想想“击”与“飞”相比,哪个字用在这个地方更贴切D伟人的作品怎么可能有错呢课下再好好想想就明白了。2【答案】B。解析刚刚从初三过来的学生,在想问题的时候还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一般的反问或提问会让学生找不着自我学习的方向,所以A项和C项的点评效果都不如B项,D项的点评是一种错误。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3林黛玉进贾府里面,很多地方都出观了“笑”字,有学生问“贾母之笑与黛玉忙赔笑见礼中的笑并不完全一样吧”下列教师评价中最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是。A你的观察很细,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妨在课下跟同学们共同探讨一下。B问得好,能说一下这两个人的笑具体有什么不同吗结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或许会更清楚。C于细微处见分晓,多体会多比较,想必就能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D是的,这两个人的笑并不是完全一样。3【答案】B。解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就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背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独立思考,还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结合选项来看,A项将问题放到课下,不如B项直接让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加以点拨比较好。C项的评价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来说不如B项的效果好,D项的直接回答也有欠妥当。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4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有学生就“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发问,问为什么“灵魂是紫色”的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问题的彩球抛给其他学生,有学生认为紫色代表高贵,有学生认为紫色代表悲惨、凄凉,然后老师启发说“正因为大堰河死前承受了数不尽的苦难,命运悲惨、凄凉,所以她的灵魂才高贵华美。盘剥人的人,死后肯定不高贵”并对学生对紫色的独特理解给予了高度。对上述教学案例分析不正确的是。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点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B展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之美C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精神D教师的问题设置不当,导致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口头评价的启迪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这也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启发点拨的最佳契机。所以正确答案选D。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2题。把握偶然这个世界充满着美丽的偶然。好比一株蒲公英,因为蝴蝶一次无端的振翅散开无数小伞,随处飞向远方落地生根好比一些尘埃,因为突来的一场大雨充当镜面,将折映出的斑谰七色均匀喷洒在天空这块幕布上而你我的人生,会更有亿万次这般的偶然,作为旅途上的岔道口因各自的选择将我们引向不同的终点。你认为有多少人因为偶然而功成名就在我们还没上学时就从父母那里听来了牛顿因为偶然被一个苹果砸到而开始他对万有引力的思考瓦特因为偶然见到烧沸的水顶起壶盖而开始他对蒸汽作能源,小时候也曾唏嘘怎么自己没被苹果砸过,没观察过水壶,现在想来我们大多对当年的幼稚付之一笑,而多少人,又是一直做着类似的名为“偶然”的梦不愿醒来而不自知呢我们总爱把守柱待兔的懒惰换上“偶然”的标签,粉饰过后把它挂在嘴边。碌碌无为的人会感叹生活中没有机遇出现,哪怕偶然一次错失机遇的人会将责任推脱在偶然的粗心上只有成功的人把话收进心里,继续忙着手头上的工作。偶然不能作为我们的借口,虽说“世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过于片面,但“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多少人不愿去懂呢李白年少时是一名纨绔子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看到年过半百的妇人正磨着铁杵,而得到了“功夫下得深,铁杵磨成针”的启示,此后他勤习诗书终成一代文豪。我不敢妄言若是没有这次偶然,没有把握住这偶然,唐朝会不会少一名无为的官吏,但我相信中国会少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会少一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会少一份“举杯要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超然,会少一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我们看事物常常只羡慕它美好辉煌的一面,而忽略了它内里无数个辛酸的故事,它们记载了成功背后为把握住每次偶然所作的努力。让我们从今天起为美丽的偶然作准备,把握偶然,把握今天1请找出第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指出并修改。1【答案】错别字“守柱待兔”中的“柱”应为“株”“举杯要明月”中“要”应为“邀”。病句“瓦特因为偶然见到烧沸的水顶起壶盖而开始他对蒸汽作能源”缺宾语,应在“能源”后加“的研究”。2用讲授法帮助其他学生认识这篇作文的优缺点。2【参考答案】本文是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证和论据,点评作文的优缺点就要抓住这三要素进行点评,首先是论点,本文由“蒲公英”和“尘埃”引入到对“人生”“因各自的选择将我们引向不同的终点”的论述,以小见大,层层推进,立意较深其次是论证和论据,本篇作文采用正反论证,比如拿“牛顿”和“瓦特”的成功例子做正面,把他们的成功看作是偶然的人当反面进行论证,再如“李白”因为偶然的因素开始转变的例子,材料比较丰富,运用修辞比较多,如“排比”的多处运用等,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最后,除了优点之外,在读一篇作文时还要分析不足之处,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把“偶然”和“机遇”混为一谈。三、教学设计题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课文介绍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一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单元说明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的力量。同时还应该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树立常见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级45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1【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2设计依据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高中学生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另外,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可以确定以上几点为本课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参考答案】一、导入新课1从背景讲起在唐朝中期的时候,一种门阀制度的风气依然存在着,当时,一些贵族的子弟,他们凭着自己的贵族出身,天生就是统治者,这样呢,学习和学养在他们看来是毫无价值的,他们更不把老师放在心目之中,风气非常流行,甚至出现了“以从师为耻”的社会风气。当时文学家柳宗元记载过当时社会中谁要是跟着老师学习,大家就都嘲笑他的这种社会风尚的详细情况。当时,另一位大文学家拍案而起,写了一篇力作,来抨击时弊。这个人是大文学家韩愈,作品是千古奇文师说。2走进韩愈提问我们对韩愈并不陌生,以前学过他的什么作品马说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韩愈的情况提问1人答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祖籍昌黎,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谥号“文”,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先生集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3了解文体搞清文章题目的意思。“说”,议论文体。可议论马说,可叙述捕蛇者说,可抒情爱莲说,最终的目的是说理议论,可按“论述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论述关于“从师”的道理。二、整体感知文本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读的过程中注意两点读准字音,注意句读、断句结合注释了解、疏通文章的大意。三、研习文章结构每段先读,可朗读、默读、叫同学读,再提出问题,思考一二分钟后提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涉及到的重要字句要我来解释1分析第一段全体朗读第一段,大声读,体现班级的风貌,并思考下列问题1议论文有论点,第一段中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读的过程中考虑,应该是哪句。提问提出了文章总论点,是哪句为什么23同学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总论从师的重要。“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如今“师道不存”,借古非今。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2提问本段除总论点之外的内容分为几层,分别是怎么对总论点进行论证的第一层为什么从师必要性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第二层以什么人为师择师的标准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板书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从师正反说明择师的标准4全班根据思路,再次朗读2学习第二段2找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读,韩愈写文章提倡“不平则鸣”,所以读的时候“体现不平之气”体现出来。推荐一位同学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代表咱们班朗读水平的同学读1位同学提问带着怎样的情感读愤慨、失望怎么体现这种失望、愤慨的呢作者强调的重点的词语,感情强烈惑矣、久矣强烈的语气词嗟乎、呜呼、矣等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放开声音朗读本段,注意刚才情调的体现感情的字词,并思考一下问题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并把本段中提到的各种人用笔画出来3提问本段中心句是1同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批判当时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4提问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分别怎么对比的,本段内容分为几层,具体理清楚23同学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通过正反对比,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板书分论点师道不传,耻学于师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土大夫群聚而笑之。作者的议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根据板书,再次朗读3学习第三段1集体朗读,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12同学这一段是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举例论证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既是证明论点,又是升华论点。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板书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事例论证孔子从师的言行4分析第四段1同学集体朗读本段1明确这段话的主要目的与作用是什么说明写作缘由。“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思考作本文的根本目的仅在于此吗1同学针对时弊而做到,所以,抨击、批判当时的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为了扭转当时极度颓败的学风,提倡尊师重教。“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翻译不被时俗拘束,不被时俗限制。“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从此也可看出文章是针对时弊而作。总结全文的结构五、结合板书,集体朗读全文六、小结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师说,我们感受到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文风,感受到不顾流俗的勇气,感受到坚守真理的精神。这篇文章虽然写了一千多年了,但文章的许多思想与句子,内涵和精神还非常富有生命力,还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辉。所以我们各位同学课下一定要好好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人格力量,也体会作者关于从师学习的重要论断,以此来指导我们为人为学。3设计具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项目部管理制度实操手册
-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师基本技能体育绘图》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跨境电商运营案例分析
- 一年级语文复习要点提炼
-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长江中下游地区民居建筑对比研究》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民族学院《建筑学导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实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网站优化实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语文专项复习资料及快乐读书活动
- 2025招标代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9月新版用工合同(合作协议书)范本(可规避风险)
-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解读
- 福建省漳州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叉车生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闭店协议如何签订合同模板
- 2025医疗机构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年肇庆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招聘真题
- 兄妹房屋协议书
- 微量泵输液泵使用技术
- epg信息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