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生艺术_第1页
一、养生艺术_第2页
一、养生艺术_第3页
一、养生艺术_第4页
一、养生艺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养生艺术,主讲:肖楠物流与公共事务系,人生=100000000000健康=1幸福+快乐+事业+金钱+发展.=0,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生命只有一次渴望健康,渴望长寿内经“度百年乃去,尽终天年”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推动医学的全新发展健康的新理念医学的新模式,康复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健康及现代医学模式,一、健康:WHO(1948):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WHO在医学实践中对健康的概念进行不断地修正与完善。最初:无病就是健康随后:结实的体格,具有完善的功能并充分发挥作用最新:(1989)+道德健康(2000)+生殖健康亚健康:身体没有疾病,但感觉不健康。(75%),精神上、身体上的良好状态:即我们中医学所说的“形神合一”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状态:(WHO)人们为了参加社会生活和履行社会职责,必须具备六个方面的能力:意识清楚,有辨人、辨时、辨向能力个人生活能自理可以行动(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或利用轮椅)可进行家务劳动或消遣性作业(如唱歌或踏青等)可进行社交有就业能力,以求经济上能自给,健康及现代医学模式,左传病由鬼、食、蛊所致医缓医和-人得病的原因有三:一因鬼而得病(鬼病)二因食而得病(食病)三因蛊(g)而得病(蛊症),人为什么会生病,黄帝内经-病“或生于阴,或生于阳”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黄帝内经认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黄帝内经,太极图,黄帝内经-“冬不养藏,春必病温”,就是冬天藏精藏得不够,也没有养好的话,到了春天的时候,流行病就一定会找上你。得于阳的病是外感,是天地自然变化所造成的病。得于阴者,就是三点:“饮食无节”,“起居无常”,“喜怒无常”。,养生,就是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道理。,饮食法地道:“法地道”就是人的饮食应遵循节气变化。人吃东西要按节气规律去吃,吃应季食品,这样才是最合理的养生之道。居处法天道:遵循着阴阳四季和昼夜寒暑来合理地安排个人的起居生活。制喜制怒:过喜则伤心,过恐则伤肾,过怒则伤肝。,黄帝内经,伤寒论-病为“经络受邪,壅塞不通,外伤所致”现代中医-病由六淫所致疫疠-风雨寒暑七情-情志饮食、劳逸-饮食不当、过劳过逸外伤痰饮-痰:湿气凝聚饮:水饮瘀血,人为什么会生病,情志不遂-暴躁;郁闷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缺乏运动-人老腿先老,足太阳膀胱经很重要,多跑步、登山。滥服药-吃错药和过度服药;人体有自愈能力“现在很多人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运动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人得病大多跟以下四个原因有关:,治未病-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养生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养生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养生的首要的条件-畅情志现代的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人的精神状态决定着身体的健康状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亦可以百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王冰:“恬淡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恬淡虚无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也就是精神状态要力求静笃,体内的精、气就能保持健康,息心宁神,人体就能抗拒外界或内部的病邪,邪不能为害于人体。,恬淡虚无、修身养生,那些终日孜孜汲汲,奔忙于名利,攀附权势的人,从来就没有恬谈怡静的心情。这种人,尽管外表穿戴华丽,但其身心交悴,十分空虚,实际上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一旦有病邪来袭,马上陷入祸不旋踵的境地,束手受败,何来长寿?,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第三节中医养生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一)养生(二)中医养生学二、中医康复学的基本概念(一)康复:定义、要素(二)中医康复学三、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学科范畴,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一)养生的定义:养:护养、保养、调养生:生命、生存、生长养生:保养生命完整的含义: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辨证养生、终身养生、全面养生、持之以恒),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二)中医养生学的概念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如:,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范畴,养生之道丰富: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养生之道诸如: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学术流派众多: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家养生等。养生原则系统: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各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上古时期(萌芽)1、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和衣着条件的改善2、火种的发现(饮食卫生)“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灸、熨”3、运动养生的萌芽,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瘀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先秦时期(起源)一、先秦养生思想:1、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动形达郁”2、儒家养生思想:强调精神调摄,注意身体护养,倡导饮食卫生。3、杂家养生思想:吕氏春秋:“毕数之务,在乎去害”;“趋利辟害,顺应自然”;“动形以达郁”,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二、先秦养生实践1、提倡讲究个人卫生2、注意饮食调养3、导引健身4、敬老养老5、优生优育与胎教,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三、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人相应,顺应自然“顺四时而知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明确提出养原则和方法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跷等。,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史前期(1910年前)形成期(19101940年)确立期(19401970年)发展期(1970年以后),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第三节中医养生康复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中医养生康复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中医养生康复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中医养生康复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中医养生康复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第二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阴阳互根互生互长五脏坚固脾肾为本经气流通血脉和调气血充沛津液布扬三因致病重在七情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