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_第1页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_第2页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_第3页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高二)一、字词部分(注意成语)蹒跚 踯躅(zh zh ) 脚踝(hui) 神秘莫测 簇(c)拥 赝(yn)品 古冢(zhng) 箭镞(z) 鸟窠(k)怂恿(sngyng) 噩()梦 鸣啭(zhun) 捉摸 禀赋 颠踬(zh) 受宠若惊 唧唧喳喳 屈尊枉顾 黑魆魆(x) 黑黪黪(cn) 风驰电掣(ch) 按捺(n)不住 纤(xin)细 冰凉砭(bin)骨 心平气和 迥然不同 活龙活现 伛偻(y l) 忧心忡忡(chng) 牝(pn)马 搜索枯肠 克勤克俭 瓷瓷实实 铜箍(g)按辔(pi)徐行 衰微 舒适惬意 纤尘不染 张口结舌 狩(shu)猎 养尊处优 发绺(li) 分蘖(ni)月杪(mio) 狺狺(yn)狂吠 颀(q)长 颐(y)指气使 不可名状 倏(sh)忽 龇(z)牙咧嘴 慵(yng)困 沁人心脾 媲(p)美 肺腑之情 夙(s)愿 揄(y)扬 卷帙浩繁 罂(yng)粟 忧悒(y) 谛听 鞑靼(d d) 鼾睡 纡(y)尊降贵 破釜沉舟 无足轻重 宅邸 砰(png)然 伫(zh)立 舐(sh)犊情深 犄(j)角 摩挲(msu) 金碧辉煌 海市蜃(shn)楼 庶民 情愫(s) 流言飞语 瞥(pi)见 评头论足 踌躇满志 光彩奕奕 名伶 热衷 鸿运 比比皆是 膘(bio)肥体壮 大腹便便(pin) 圈(jun)养 不寒而栗 蹩(bi)脚 鹪鹩(jio lio) 过眼烟云 飞黄腾达 作物歉收 温驯(xn) 苍穹(qing) 戏谑(xu) 游弋(y) 安贫若素 麇(qn)集 贫瘠龟(jn)裂 执拗(ni ) 趿(t)拉 剥啄 惶惑 诋毁 乌烟瘴气 固执己见 二、文学常识部分1、 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小说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2、 墙上的斑点:伍尔芙,英国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3、 炮兽(节选自长篇小说九三年):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4、 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作家。5、 丹柯(节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高尔基,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长篇小说母亲等。6、 炼金术士(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保罗戈埃罗,巴西作家。7、 娜塔撒(节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列夫 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复活安娜 卡列尼娜等。8、 素芭: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作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9、 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10、 在桥边:伯尔,德国小说家。11、 牲畜林: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代表作有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等。12、 半张纸:斯特林堡,瑞典作家。13、 山羊兹拉特:艾萨克 什维斯 辛格,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4、 礼拜二午睡时刻:加西亚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15、 沙之书: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16、 骑桶者: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三、 小说知识部分话题一:叙述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一、叙述角度: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n 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特点:传统小说比较喜欢使用这种视角来讲述故事。叙事人全知全能,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进行评议,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好处: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如莫泊桑项链的开头n 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好处: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例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二、叙述人称:你、我、他1、 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2、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举例:项链中的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小说家们一般是根据审美的需要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来选择人称的。墙上的斑点由于采用第一人称,使“我”对斑点的一连串猜想、议论、抒情得以运用自如。如果换成了第三人称,就显得有些做作和不当了。契诃夫的万卡,是两种人称的巧妙结合,整个故事的叙述语言是第三人称,而万卡写给祖父的信则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叙述便于向读者交代万卡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环境、背景等;而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在莫斯科鞋店里做学徒的悲惨境遇以及内心世界的悲伤,令人心酸落泪。3、第二人称“你”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话题二:场景把握场景的功能【知识梳理】场景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炮兽中人与大炮搏斗的情景就是典型的场面描写。【考点梳理】场景这个话题主要应把握场景的5点功能: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在大多情况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话题三:主题探究复杂多义的小说主题【考点梳理】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话题四:人物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考点梳理】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而在小说阅读的考查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是“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西方的小说更习惯于从人物心理出发,以描绘人物的心灵世界来描写人物。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人的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是人们自觉认识到并有一定目的控制的意识。潜意识又叫无意识,它是潜藏着的、未被唤起或不自觉的意识,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一般状态下,人的潜意识是被压抑的。尽管潜意识常常不为人们所察觉,却更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暴露出心底更真实的欲望。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描写方法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答题要领】一般可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话题五:情节了解情节运行方式和情节安排技巧【考点梳理】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注重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串联: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并联: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话题六:结构掌握常见的几种小说结构模式【考点梳理】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话题七:情感体悟小说情感及其处理方式【考点梳理】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无论何种文学样式,它在字里行间总是浸润着作者或浓或淡的情感,表达作者对世界的各式各样的情怀。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的情感及其处理方式尤其独特的地方,它对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随着情节的发展自然展露,从而收到更深层次地打动人的效果。小说的情感讲究酝酿,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体会小说的情感,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小说情节展开或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故事、人物和作者“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然后,用心揣摩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关注融入作者情感的细节,品味表达情感的语言。话题八:虚构理解虚构对于小说的重要意义【考点梳理】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生命。小说本身是一个独立自为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那个伸手可及的现实世界。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小说阅读的目的,不是试图去寻找一个事实,而是通过文字去体悟某种思想,感受流淌其中的情感,进而走进文学的精神世界。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一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答题要领】从情节、细节或人物本身分析小说所虚构的内容,分析小说通过想象、夸张、变形等手段营造的或映射或荒诞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地揭示小说的特定主题。四、 选修课内写作素材整理1、 海明威与老人与海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桑地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桥边的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2、 丹柯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因为他有过人之处。蜘蛛侠中主人公的爷爷有句名言:“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在整个民族陷入危机,队伍中人心涣散,进退两难之时,丹柯站了出来。 与许多好莱坞大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丹柯在领导过程中遇到种种麻烦。他所领导的人民也不是善良的,忠诚的。他们排挤丹柯,非议丹柯,也不相信丹柯。但丹柯始终是深爱着他们的,他想挽救这些可怜的人,挽救这个可怜的民族。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局使丹柯的形象更为完善。为了民族,他燃烧了自己,而获救后的人民却忘记了他。这是丹柯的伟大,却也是丹柯的悲哀之处。 回望历史,当时局动乱、水生火热之时,总会有“丹柯”来拯救衰亡的民族。屈原是如此,闻一多是如此,毛泽乐也是如此。他们的结局也许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丹柯式英雄”。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责任感,对民族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致使他们在民族最危机时挺身而出。 读完丹柯时,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便是鲁迅。和丹柯相比,鲁迅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同样是生活在混乱黑暗的环境,同样是面对无知,懦弱的人民,鲁迅高举笔杆,像是丹柯高举闪闪发光的心脏,为民族在黑暗中披荆斩棘。虽然大街上的人们麻木无知,怯懦无能,但鲁迅还是爱着他们的,所以在文章中想唤醒他们,一起斗争。 面对这样的丹柯式英雄,我心怀崇敬,崇敬背后,还有一份感激。中华民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五千年,没有这样的英雄在危难时候挺身而出,哪来我们现在的幸福安定。 但是当丹柯燃尽了心脏,在草地上轰然倒下时,我们应该把崇敬和感激放在心里,永远铭记。3、 炼金术士 炼金术士不是一本单纯的奇幻冒险小说,作家保罗科埃略在书中真正探讨的是人生的哲学。书中反复提到“天命”,作者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命中注定的。然而这个人生观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科埃略认为每个人,甚至自然界中的每个物种,其存在就是有意义的,并且是为了实现这个意义而存在的。对于人来说,这个“天命”就是去实现他最初的梦想。可是不是任何人都能去完成自己的“天命”。牧羊少年的父母,从来不会想自己的“天命”,他们如同少年的羊群一样,满足于足够的水和食物;水晶商店的老板,他一生活在“天命”的梦中,他是为了实现“天命”而努力忍受着现实的生活,最终他的“天命”成为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成为了他活着的动力。而在实现“天命”的过程中,金钱、权利、爱情、安逸的生活时常诱惑着少年,让他动摇,若少年稍稍一松口,就会与他的“天命”失之交臂。然而老国王的话一直在少年的心中回响着:若一个人一心想着完成他的“天命”,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来帮助他。科埃略同样借用这句话激励所有有梦想的少年们。 炼金术士其实更像是一个关于人生的寓言,书中老国王和炼金术士分别给少年讲了两个寓言,而这本书的结局,似乎是一个更大的寓言。历经风霜的少年,当他终于来到金字塔脚下挖掘宝藏的时候,科埃略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真正的宝藏,早就藏在当年少年在安达鲁西亚放牧时,歇脚的一座废弃的教堂里。当然最终,少年还是回去挖出了宝藏,完成了他的“天命”。 这样的结局更加使得炼金术士区别于一般的幻想小说。科埃略似乎想告诉我们,“宝藏”并不一定在事先预想到的地方,或许当一个人克服各种困难,经过了无数个年头去实现他的梦想,可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是,完成“天命”的过程,就成为他一生的宝藏了。现实与梦想不一定是如书中描绘的那么美好,可是也不能因此否决梦想,因为只要努力过,一定会有什么东西留在记忆中的。4、礼拜二午睡时刻 礼拜二午睡时刻写于1962年,小说塑造了一位坚强、善良、温和、乐观、宽容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家“妇女能够支撑整个世界,能够使之免受破坏”的观点。作品的主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母爱!讲述的是一位贫苦的母亲经过长途跋涉,在中午十二点多一天中最热的时间到达了埋葬儿子的小镇,并得赶当天下午三点半的火车回家去。如此匆匆,只为看一眼被人当作小偷打死在异乡的儿子,在他的墓前献一束爱的花朵。在火车上,她对随行的小女儿的严格,体现了她的自尊,对女儿的关爱又表现出她作为母亲的宽容和坚韧。在小镇上,她轻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