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_第1页
长亭送别教案_第2页
长亭送别教案_第3页
长亭送别教案_第4页
长亭送别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相关生字词,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能够读懂全篇文章。过程与方法: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莺莺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课前十分钟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导入: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而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离别的戏,感受别离戏剧的千种风情,也就是王实甫的长亭送别。【西厢记介绍】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葬,暂住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张生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小姐与红娘到寺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生。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寺中方丈借宿,住进西厢房。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于是在一个夜晚,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了一首诗,莺莺也回了一首。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很漂亮,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大家束手无策。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是武状元,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后来张生害了相思病,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并且私定终身。老夫人看到莺莺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老夫人没办法,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后来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本文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送别,是写张生进京赶考时崔莺莺与张生的送别场面。【整体感知】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把文章分为四部分,并拟好小标题。1、送别途中;2、长亭饯别;3、临别叮嘱;4、惜别目送。【莺莺形象】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并用文中的句子来证明。明确:感情变化:痛(别离)恨(功名)怕(被弃)念(羁旅)。性格特征: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体贴入微、缠绵深情、温柔贤惠、对爱情担忧(“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这些话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显示了倔强的反抗性格,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这一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摆脱了表现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老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你休忧文齐福不齐”表现了在功名利禄问题上与老夫人截然不同的态度。“五煞”这一段莺莺千叮咛,万嘱咐,说明她体贴入微、缠绵深情、温柔贤惠。“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说明她对爱情担忧,如果张生考中,他有可能称为高门大族的择婿对象;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认这个白衣女婿。说明了莺莺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感到悲哀,同时又做了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语言特点】1、本出戏剧表现出莺莺由痛到恨到怕再到念的心理变化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或者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明确: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2、修辞手法多种多样,这是本篇戏曲语言上的一个特征。除了这个特征外,本篇戏曲语言还有什么特征?明确: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作品不仅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情景交融】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关系。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尤其是对这一艺术的最佳证明,这集中体现在长亭送别这折戏中。请同学们找出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并做简要分析。教师指导:如何判断哪些景物描写用了情景交融?客观存在的景物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是没有喜怒哀乐的。但有时诗人在写诗时,带着自己的感情来看待景物,于是在他眼下的景物便带上了自己感情的印记,好像这些景物通人性一样,和他一起悲喜与共。此时,诗人笔下的景物就不是纯粹的客观的景物,而是带上了作者的感情,带上了作者的意愿,因此这样的景物我们把它叫做意象,“象”指物象,景物,“意象”指带着作者意愿、感情的物象,它是客观的物象和诗人主观感情的结合。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意境。此时的意境就是景物和作者感情的融合,称为情景交融。同一种景物,诗人的感情不同,在景物中寄寓的感情就不一样。比如同样是秋天的枫林,我心情很好呢,我就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真是漂亮啊。我心情不好呢?我就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叶,你为什么这样红呢?原来是离别人的血泪染红的,真是凄惨啊”。又比如,同样是秋天,我心情高兴,雄心勃勃,我就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心情很郁闷,我就说“风急天高猿啸哀”,还有“枫叶荻花秋瑟瑟”等。又比如,同样是带着露水的花朵,我心情高兴呢,我就说“珍珠般的露珠使得鲜花更加娇艳欲滴”,我心情不好呢,我就说“感时花溅泪”,好像花朵都在哭泣呢。因此判断景物描写有没有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主要就是看这些景物有没有带着作者的感情。同时,大家要注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绝大多数是出现在诗词这种文学体裁中,当然在小说中也有用景物来衬托人物心情的,但那叫做环境描写,一般不说成是情景交融。分析情景交融,一般要注意到几点:第一,写了哪些景物;第二,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第三,在这样的景物中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端正好】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一“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四边静】“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一煞】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景,写内心深藏之情。【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结束语】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文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布置作业:预习等待戈多。亭送别学习目标(一)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三)知识目标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学习重点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难点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一导入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和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玉骢cng迍zhn迍金钏cun靥y儿揾wn挣zhng揣chui谂shn知玉醅pi白泠lng泠罗帏wi青鸾lun整体把握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惜别目送:【一煞】【收尾】3学生朗读、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4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三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四作业。结合课文和成才之路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第二教时教学要点: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4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二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昨天我们说到“长亭送别”这折戏主要通过描述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事情,刻画了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一煞、收尾等。1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2作者怎样借景抒情?“端正好”鉴赏点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明确: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再看“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在这里,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边。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板书:写景抒情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怨恨2怨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4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四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许这是西厢记传诵千古的一个原因。另外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第三教时教学要点:了解杂剧的曲调,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只元杂剧,题目和作者分别是?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作者王实甫。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3杂剧的角色分别叫?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4补充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长亭送别用正宫,是惆怅的、悲壮的,它正好与崔莺莺当时的心情相配。杂剧每折都有一个宫调,每个宫调由许多曲牌构成,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二赏析词句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1)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