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人口问题研究述评.doc_第1页
市场经济下人口问题研究述评.doc_第2页
市场经济下人口问题研究述评.doc_第3页
市场经济下人口问题研究述评.doc_第4页
市场经济下人口问题研究述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场经济下人口问题研究述评 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人口老龄化早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们的高度关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颇丰,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断深入。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Peterson(1999)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医疗成本以惊人速度上升。由于老年人需要更多医疗保健,这将给年青一代带来庞大的医疗费用负担或者导致巨大的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的养老费用支出,同样导致高额的保险费用或财政赤字;不断上升的老年抚养比,导致经济不断恶化;劳动力严重短缺带来经济总产出下降;储蓄率下降(更少的年轻人储蓄,更多的老年人消耗他们的储蓄),导致投资减少;从事工作的热情减少,或者改革阻力大,导致经济缺乏活力1。 D.PeterBroer(xx)分析了荷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和福利分配的效应,结果显示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税负的大幅增加和未来几代人口生命周期中大约4%的福利损失2。 (2)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储蓄和资本积累的影响 MidoriWakabayashi(xx)运用截面数据分析发现日本工作家1Peterson,PeterG.GrayDawn:HowtheComingAgeWaveWillTransformAmericaandtheWorldM.NewYork:RandomHouse,1999.2D.PeterBroer.GrowthandWelfareDistributioninanAgeingSociety:anApplied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fortheNetherlandsJ.DEECONOMIST,xx,(149):81114. 庭退休时的预期和实际消费都远低于退休前的消费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相吻合,即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人们的储蓄倾向不同,人们在工作年龄阶段储蓄倾向为正,退休后储蓄倾向为负3。 Doh-KhulKim,HyungsooKim(xx)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他发现许多已有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很少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因此,他应用协整分析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韩国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与储蓄之间有长期的均衡联系;但是短期之内老龄化和国民储蓄之间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4。 JakiraYakita(xx)应用世代交叠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均衡增长路径上的公共投资的影响。他认为预期寿命的增加和劳动力的减少使得私人资本和公共资本积累面临两难选择,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不仅要提高收入所得税而且要增加维持基本需求的支出比例,才能达到最大化的均衡增长率5。 (3)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就业和人力资本的影响 WilliLeibfritz,WernerRoeger指出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投入增长的减速,如果劳动生产率增长也同时减少的话,社会总产出将下降。但是如果老龄化也导致劳动生产率减少,那么产出下降的幅度将大于老龄化通过影响劳动供给而使产出减少的幅度。人均GDP也受3MidoriWakabayashi.theretirementconsumptionpuzzleinJapanJ.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xx,21:9831005.4Doh-KhulKim,HyungsooKim.AgingandSavingsinKorea:ATime-SeriesApproachJ.InternationalAdvancesinEconomicResearch,xx,(12):374-381.5AkiraYakita.AgeingandpubliccapitalaumulationJ.InternationalTaxPublicFinance,xx,(15):582598. 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但其变化幅度不及产出的变化幅度6。 KazutoshiMiyazawa(xx)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效应,他提出了计算人口结构变化代际效应的一种新方法,认为老龄化具有双重效应:非刺激效应和产品多样化效应。考虑到人力资本的积累效应,模型预测认为生育率下降意味着问题而不是机会;死亡率下降意味着机会而不是问题7。 2、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不同区际之间经济增长的差异导致人口的流入与流出的现象,他们认为人口流动也会对区域经济造成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领域逐渐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人口流动会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促进经济增长。Lee(1980)根据韩国的普查数据发现,在1965-1970年间,有较小比例的农村人口在迁移到城镇后选择回到家乡,尽管这一比例不高,但是也说明这是一种暂时性的迁移8。人口的回流必然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格罗姆(1992)在文章中指出,人口流动行为很好的阐释了人均收入增长的原因9。Barro(1995)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尽管人口迁移在跨国层面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效果,但是其通过对美国6WilliLeibfritz,WernerRoeger.TheEffectsofAgingonLaborMarkets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xx,12:34-63.7KazutoshiMiyazawa.IncentivesandProductVarietyinanAgingEconomyJ.InternationalTaxandPublicFinance,xx,(8):595607.8Lee,O.J.UrbantoruralreturnmigrationinKarea(SeoulNationalUniversityPress,Seoul). 9Glomm.G,Ravikumar,B.PublicversusPrivateInvestmentinHumanCapitalJ.EndogenousGrowthandIneInequality,1992(9):818-834. 1800-1990年各州数据的分析后指出,人口迁移对州际经济增长是绝对收敛的。Razin(1996)则认为人口流动使得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不断缩小的前提是知识外溢的存在10。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们认为人口流动扩大了区际间的经济发展差异。J.G.Williamson(1965)通过对24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人口流动是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11。Nelso(1976)运用调查手段,了解了一些周期性迁移的资料。他发现,非洲和亚洲农村居民流入城市,会在赚取一定资本后回到家乡,属于暂时性的迁移;但是拉丁美洲则正相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述地区间区域经济的发展12。Puga(1999)利用垄断竞争模型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得出人口在不完全流动和自由流动的两种状态下,贸易行为会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他指出当人口不能流动时,贸易成本会降到最低,生产的均衡分布将会减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13。 3、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二战之后,亚洲、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和部分中东国家的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却保持在较高水平,导致了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基于人口学家对于世界人口将保持这种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大多关于人口和经济的研究把目光集中在了人口规模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10Razin,Assaf,ChiwaYuen.CapitalIneTaxa-tionandLong-runGrowth:NewPerspectives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996:239-263.11JG.Williamson.RegionalInequalityandtheProcessofNationalDevelopment:ADescriptionofthePatternsJ.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1965(4):3-45.12Nelson,J.M.Soiournersversusurbaniters:causesandconsequencesoftemporaryversuspermanentcitywardmigr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J.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24:721757.13PugaD.TheRiseandFallofRegionalInequality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99(4):8-12. 响上。直到世纪年代初人口红利概念的提出人们才开始关注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深远影响。总的来说,在前期的理论研究中,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判断悲观论、乐观论和中性论。 (1)悲观论:人口增长遏制经济增长 悲观论的观点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根据著名的个级数的原理,他得出了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将远低于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因此他认为,人口增长将抑制经济的增长,因为食物增长将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其结果将是饥饿、瘟疫、战争和死亡。美国的NAS(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971)和联合国(1973)的两项研究也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净影响是负的。首先,人口的增长对于一定的资源来说,必将降低人均占有资源的水平。其次,人口增长还将降低资本密度。人口规模的增长将增加对房屋、工厂、就业等各方面的需求,长期内,这些需求可能会被满足,但是短期内,如果人口增长迅速,那么一部分的投资势必要被用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需求而不是用来提高劳动资本比率。近代以来最为著名的人口增长的悲观论观点当属罗马俱乐部的研究结论。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是一个由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团体,宗旨是促进和传播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同时激励那些能纠正现有问题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1972年3月,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他们选择了5个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参数人口、工业发展、粮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污染。最后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试卷答案五邑大学网络考试 1、A真正做研究要注意什么?(1.00分) A研究方法 B研究对象 C研究结果 D研究人员水平 2、D从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挣扎出来的三个国家中除了美国和俄国外另一个是哪个国家?(1.00分) 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德国 3、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称之为:(1.00分) A米歇尔计划 B美洲复兴计划 C亚洲复兴计划 D马歇尔计划 4、B美国防范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1.00分) A大力发展农业 B大规模增加债务 C大力发展金融业 D大力发展制造业 5、C中国石油进口比例为:(1.00分) A0.1 B0.3 C0.5 D0.7 6、D巴西的国家原著居民占总人口的多少?(1.00分) A0.98 B0.5 C0.25 D0.02 7、C与中国具有贸易顺差的国家是:(1.00分)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韩国 8、B大危机带来全球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反思:(1.00分) A“三农问题”是政府失策 B“三农问题”是市场失灵 C“三治问题”是市场失灵 D“三治问题”是“金融市场失灵” 9、C中国历史上三个短命的朝代分别是什么?(1.00分) A秦朝,隋朝,清朝 B秦朝,隋朝,明朝 C秦朝,隋朝,民国 D秦朝,清朝,民国 10、B从当代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1.00分) A无产阶级 B中产阶级 C农民 D小资阶级 11、C1913年公布的国币条例中正式规定什么为我国的货币单位? A重量七分二钱,成色87%的金锭 B重量七分二钱,成色88%的银元 C重量七分二钱,成色89%的银元 分)(1.00 D重量七分二钱,成色90%的银元 12、D国家的战略是将什么变成危机承载的主体?(1.00分) A国外市场 B国内工业化的城市 C国家经济特区 D草根化农村 13、A全球污染颗粒浓度地图中显示出中国只有哪里是未受到严重污染的? A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 B四川盆地 C三江平原 D长江三角洲 14、C农业规模种植利于通过工农产品()获取工业剩余。(1.00分) A曲棍球效应 B边际效益 C剪刀差 D二八法则 15、C古希腊、古罗马是什么文明?(1.00分) A群岛文明 B海洋文明 C城邦文明 D大陆文明 16、D工业文明的前奏是什么?(1.00分) A工业革命 B民主革命 C科技革命 D奴隶制贸易 17、D当产业资本过剩,金融资本势必()产业资本。(1.00分) A同化于 B优先于 C落后于 D异化于分)(1.00 18、D中国有多少比例的有色金属依靠进口:(1.00分) A0.2 B0.4 C0.6 D0.8 19、C我国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是有谁来完成的?(1.00分) A世界银行 B国际金融巨头 C国家 D国内资本家 20、B中国威胁论的实质是什么?(1.00分) A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高 B中国三大资本过剩 C中国军队扩张 D中国武器研究水平提高 21、B当发展中国家因资本要素极度稀缺,而不得不给资本要素以极高的代价时,一定会压低其他要素价格,不包括(1.00分) A劳动要素 B资源要素 C环境要素 D政策要素 22、C根据温家宝的观点,一个国家经济主权的核心是:(1.00分) A军事强权 B政治独立 C货币、权利 D自然资源 23、D上层建筑鸦片化的表现不包括:(1.00分) A官员吸食鸦片 B军队吸食鸦片 C商人吸食鸦片 D农民吸食鸦片 24、D一般意义上说贫富差距是以什么为评价指标的?(1.00分) AGDP B国民生产总值 CCPI D人均收入 25、D农业是一个自然过程和什么完全一致的产业?(1.00分) A政治过程 B文化建设 C社会改革 D经济过程 26、C这个世界不打 * 的原因:(1.00分) A各国爱好和平 B各国没有冲突 C产业资本离开了西方 D各国厌恶战争 27、A币缘战略增发的货币主要流向了:(1.00分) A能源和原材料市场 B农业 C金融市场 D基础建设 28、D中国第一次向苏联提出不同意见的政治事件是什么?(1.00分) 一、引言人们最初关心中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关心它的数量问题,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 最多的国家,快速增长的人口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 的速度,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实际操作 过程中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这种偏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 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人口发展的惯性,使中国仍面临 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压力。然而,正当人们讨论如何控制中国的人口数量,为每年新增加的1000 多万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而担忧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 国又面临另一个挑战:人口老化问题。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 口数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底,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12.48亿,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 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 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 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基础按中位方案所进行的中国人口 预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龄结构正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 型,但各个时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为19902000年,中国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第二阶段为20002020年,这时 中国将变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国家;第三阶段为20202050年,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 化的严重阶段。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 据人口学家预测,下世纪上半叶高龄老人每年平均增长速度是51,而65岁以上老年人每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能只有7。毫无疑问, 高龄老人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高龄老人,因为大多数6070 岁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能力,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 概率最高。庞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无疑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果 分地区考察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问题,这一问题则更为迫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 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 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 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 席卷全国。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 口问题也并非到下个世纪的某一天才突然严重起来。人口老化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社 会经济的影响也是动态的。就中国的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会经济影响还没有显 性化,但就局部地区的情况而言,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开始负增长,目前 上海最主要的人口问题并非生育水平问题,人们更关心的是人口结构问题,尤其是人口的老 化问题。!-empirenews.page-正如人们关心人口数量一样,人们之所以关心人口年龄结 构的老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出自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 们考虑的主要是人口总量变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对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发 展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 化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比人口总量变动对发展的影响更大,因为人口 年龄结构的老化同人口数量的增长一样,会给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 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比人口数量的增长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只 考察人口总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将所有不同年龄的人都视为具有相同特 征的“同质”的人,这样的考察方法会抹煞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的社会经济含义。事实上,不 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异质”的人。中国目前约有1.2亿老年人口和3.2 亿未成年人口,从数量上看,同作为消费人口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二者的负担孰轻孰 重,一目了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两个不同年龄组的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我们就会发现, 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并不是简单的1:3的关系,中国赡养其目前的亿老年人口也并不一 定比抚养其亿未成年人口简单。因此,考察年龄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一种更深层次的研究,它会使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人口变动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世 界及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老化的事实,要求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对人口老化的 原因、过程、特征、社会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寻求解决 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后果问题的对策。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 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 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 有关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同国外关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国在这方面 的研究起步更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复兴是从70年代末期才开始,当时中国的 人口年龄结构才刚刚进入成年型,人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问题不是人 口学领域优先考虑的课题。只是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观 事实才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近几年来,中国很多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 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然而,当我们仔细回顾这些数据和文献后, 我们会发现,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学效应和社会学 效应,也就是说对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原因、过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学和社会 学的后果的论述较多。但弱点是,对现实情况的描述多,而理论上的创新少。随着中国人口 年龄结构老化这一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的到来,对人口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 究已经迫在眉睫,搞清这种关系对于制定中国下一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对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的中国来说,正确认识中国人口老化发生的原因、 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以及将会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至关重要。中国在制定下一世纪的产 业政策、分配政策、交换政策、消费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未来中国人口老化 的客观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empirenews.page-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 界线“老年人”是指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界线的人,这里的关键在于老年年龄界线,因为确 定这一界线是统计老年人口的前提条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老年年龄界线 的定义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龄分类和死亡率研究一书中将人口按年龄划 分成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他是将50岁作为老年年龄的下线;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 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下线;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 界老龄问题大会”又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国际上之所以将老年年龄界线从1956年 的65岁增改为60岁,这是因为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报告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老 化问题,而当时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人口老化问题,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界线是根据当时 发达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而设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经不仅是发达国家的 问题,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比发达国家的人均 预期寿命低得多。因此,考虑到全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的情况,将老年年龄的界线定义为60 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年龄的标准应是不断变化的。 一般说来,发达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应高于发展中国家老年年龄的起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 家,尽管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是比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水平 低很多,因此,将60岁作为中国老年年龄的界线是合理的选择。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或 地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也是不同的,界线范围在1520岁不等。一般说来,发达国家 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高于发展中国家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国际上一般将15岁定义为未成年 人界线,即014岁的人口均为未成年人口。在给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后,我们 就很容易确定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了,即成年人的年龄界线是1559岁。(二)人口年龄结 构的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划分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龄界线的定义一样,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因时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的。1956年,在联合国发表的人口 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划分如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4以下4%77以上而后,随着世界人口特别是发达国家人 口的进一步老化,国外又提出一些新的划分方法。例如,1975年美国人口咨询局的划分方法 如下:年龄结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014岁人口40以上30%40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5以下5%1010以上老少比15以下15%3030以上年 龄中位数20岁以下2030岁30岁以上而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 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后,各国又采用了如下的划分方法: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60 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5以下5-1010以上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年轻型、成年 型和老年型的划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预期寿命的不 断延长,特别是随着老年年龄标准的不断变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也是要相应改变 的。一般说来,对老年型人口的定义通常以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 问题!-empirenews.page-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来说,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 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 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构成是不断变化的。在总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 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老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 例不断下降,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就称这一动态过程为人口年轻化。对 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可能出现老化,也可能出现年轻化,人口的老化与年轻化是可逆 的;而对个人来说,从他或她一出生就开始进入了老化的过程,这是不可逆的。人口老化问 题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的动态过 程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由于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都在发生变动, 所以人口老化问题不仅有老年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给 社会经济带来的调整问题,而老年人口问题是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群体给社会经济带来的 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论是老龄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即存在老 年人口问题不一定存在人口老化问题,而存在人口老化问题则一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三、 关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观点综述国外早期对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对老年人口特征 的探讨,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临的实际问题。然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理论假设。不同的学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提出不同的理论假设,而这 些理论假设又为后人所演变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论。国外对人口老化问题的大 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总 结了以往对人口老化问题研究的成果,标志着对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此后,由于西方国家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加之人口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人 口老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人口老化问题的文献也在不断地丰富。1969年,在二十四届联 大上,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龄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老年人口迅速增长的趋势 及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国外关于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事业的经验为研究中国人口老 化问题提供了借鉴的成果。但中国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国人口老化问题的背景既有 别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更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因此,国外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但终 究难以适应中国的国情。我们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中国人口老化的科学研究要靠我 们自己去探索。198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揭开了中国的老年事业的 序幕。随着中国人口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观事实使越来越多的学者 开始关心人口老化问题。近些年来,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对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 积累了一批文献和数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学人口所张纯元主编的中国老 年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编的中国老年人口中国老年人口经济、 中国老年人口社会、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武汉大 学人口所徐云鹏等主编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熊必俊主 编的老年学与老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杜鹏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口信 息研究中心于学军的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王爱珠的老年经济学,天 津学者的1988年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和上海学者的上海农村养老保险制 度改革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人口老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大量的 有关调查数据为人口老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中国社会科学人口所组织的“中 国1987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 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等。所有这些文献和数据都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人口老化问题打下 了良好的基础。!-empirenews.page-(一)关于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化趋势的预测 人口老化的理论和实际证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 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阶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对人口老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口老化的 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导作用;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导作用。无论如何,生育 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预测的两个最重要的参数。基于中国7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 的趋势,当初人们在进行人口预测时,普遍倾向于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会急速下降的乐观估计, 估计到200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会下降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很普遍的一种预测 方案的参数假定是:总和生育率从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随后不变直到2050年; 人口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8岁上升到2050年的80.20岁。事实上,近年来,中 国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趋势继续大幅度地下降,而是在80年代出现了波动徘徊的局 面。198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曾下降到2.24的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较 高水平;1985年再度下降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以后至今,总和生育率的 下降的速度较快。对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月进行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 国内外争议较大,大多数人认为此结果偏低,极少数人则认为实际的结果可能会更低。人们 对目前总和生育率的水平众说纷纭,低的低到1.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无论是 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此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给人口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工作造 成了一定的困难,也造成了学术界的混乱。表1各种中国人口预测方案的平均出生 预期寿命的参数比较_预测单位或个 人平均出生预期寿命_(1)联合国(中 方案)19901995=70.0xxxx=73.520202025=75.0(2)世界银行1980xx=69.4 xx2030=74.120302055=78.3(3)宋健等19801985=68.920302035=76.3(4)七一 0所1982=68.02100=81.0男70.5(5)曾毅(中方案死亡率)2000=女74.0男 77.42050=女80.3(6)王慧炯等2000=80.0男69.0(7)杜鹏(高方案死亡率)2000= 女72.4男73.22030=女77.0男69.4(8)于学军(中方案死亡率)2000=女72.5 男76.72050=女80.0_: (1)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19502025,version1990.(2)世 界银行,1984年世界人口预测。(3)宋健等,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人民出版社,1982 年。(4)人民日报,1986年7月30日。(5)曾毅,1994年。!-empirenews.page-(6) 王慧炯,杨光辉,1984年,迈向2000年的中国经济,气象出版社,北京。(7)杜鹏,1994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8)于学军,1995年,中 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综合考察国家计生委规统司1992年10 月作的“38万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和1993年国家计生委对河北、湖北等地的抽查结果(见 “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喜与忧:由几则信息引发的思考”,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计 划生育情况增刊(9)期)以及国家统计局1990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的结果,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9左右是合理的估计。就中国的全国平均水平而言, 中国的生育率水平不大可能降低并长期保持在西班牙、西德,甚至日本现在这样低的生育率 水平。因为即使像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仍然为2.1,而且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总和生育率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同样会带来许多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定的启示。比如,人口老化程度过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 障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2020年倘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果真能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则 应采取干预政策,抑制总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19731975年“全国人口三年肿瘤死亡回 顾调查”资料表明:当时中国的男性的平均出生预期寿命为63.6岁,女性为66.3岁(中国 计划生育年鉴1993)。1982年中国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