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修订版课标下的教学思考.ppt_第1页
【思品】修订版课标下的教学思考.ppt_第2页
【思品】修订版课标下的教学思考.ppt_第3页
【思品】修订版课标下的教学思考.ppt_第4页
【思品】修订版课标下的教学思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修订版课标下的教学思考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为例,2012年8月20日郭雯霞,课标的修订来自一线老师的实践探索和反馈汇聚了不同方面的观点和思想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理解;也有着个体不同角度的思考和理解。,基本思路,修订版课标(2011年版)有哪些新焦点?对教学实践有哪些影响?保留的是什么?补充的是什么?强调的是什么?弱化的是什么?,若干核心要点,新焦点(1)重要概念:公民素质,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的,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1:微博的能量个体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改变社会例2:广东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德”止于功利主义的道德;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冷漠/公德不足如果你开车,就请你尊重每一个路人的生命权;如果你遇到需要救助者,就请你单纯地伸出援助的手;如果你是决策者,就请你推动打造一套保护行善者的制度例3:只扫自家门前雪;对公共物品的损坏,良好的品德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当我们深入思考这二者的内在关系时,我们就必然会引出下面的观点。,专家观点,品德教育不仅追求个人的善性和幸福生活,同时也要追求公共的德性和公共福利。品德教育中的“道德”概念的内涵,包括“个体善”和“公共善”两个维度。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两个主要方面。从建构儿童完整生活的角度出发,发展儿童公共生活中的公民品德与个体生活中的道德良善。,案例1关于法规、条例的学习依据宪法和法律,公共团体中所享有的不可剥夺的自由和权利,以及如何依据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自由和权利。对任何一个公民自由和权利的侵犯,都意味着有可能是对于其他所有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侵犯。不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积极维护他人的自由和权利,支持他人为自由和权利受到侵犯时的抗争,就是在维护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如:消费者的权益;不当的农药、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尊重公民权利,利于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养成公民道德,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享有权利的同时,相应地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公民善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意味着在维护和促进共同体的公共利益(公共善),而与每一个具体公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共同体的公共善的促进和提高,也意味着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与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准公共领域:班级生活、学校生活/民主选举身边的公共领域:社区生活/生活环境,案例1规则发现规则:为什么需要规则?公共场所、公共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和他人及大家的关系非停留于“我”的损失、感受制订规则:参与制订规则、反思规则责任与义务规则存在的价值:共同约定的规则,管理自己、监督、管理我们共同体/自治;公共利益的维护,生活情境-道德想象力:有助于个人德性提升到公共道德,关注公共利益。,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离不开想象力。因为道德想象力可使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具有预见性,乃至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道德想象力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特殊的生活情境。例: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丢垃圾,案例2美国报刊的一个启示持枪:有多少人持枪;每年因吃持枪发生案例有多少;历年来发生的持枪犯罪案有多少;青少年占有多大的比例;造成的严重后果,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尊重他人的权利从事公共讨论的权利(倾听、表达)理性批判能力,新焦点(2)重视与社会的关系,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新焦点(3)课程性质实践性真实性现实性,综合性:教学活动体现在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实践性:知行统一;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开放性: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构成了生活世界。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而非知识的、思想的学习。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参与社会,改变社会。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要和现实的、真实的社会生活对接。,专家观点,坚持人、道德与生活的统一现实生活是道德的起点,而回归生活,实际上是为建构一种美好的生活。回归生活,就是向人自身的回归,向人的复杂性与整体性的回归。道德不是一种固定的知识,是人自身的生存方式。,坚持道德是理性、情感和实践的统一道德理性为人的道德发展提供了理性认知的基础。道德情感则为人的道德发展提供了感性体验的基础。道德实践促进了道德理性、道德情感的深化,只有经由道德实践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发展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新焦点(4)课程基本理念实效性,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参与社会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发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课程目标(补充和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爱亲敬长;热爱家乡;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能力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知识(略)取消:热爱科学,教学的追求:实效性,新焦点(5)区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设计单元或课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长期形成的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意义:(1)一个人德性的养成,是需要长时间地去建构、调整、修正、完善、固化的。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能培养起来的。(2)避免目标宽而泛,缺乏针对性、现实性。(3)目标具体化,明确每节课要达成的目标。例,教案中关于目标的表述。,哪些东西值得学习?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应该知道、能做的事情我要我的学生懂得什么?能做什么?,明确教与学的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要合理和可测量(要能达成;是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教与学的目标),能使师生都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的目的。,新焦点(6)关注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活动设计的真实性、生活性、实效性教学成为一个可对话、可深入展开的空间学生学到了什么,而非参加一个活动。,案例1“拥有好心情”中的“走出烦恼”:面对真实的现实,探寻真实的方法,上出真实的课堂,迎接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一定要真实面对。,新焦点7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问题驱动式、提出问题、有问题意识将描述的表达能否改为问题式的对探究方法的指导探究学习前、学习过程、学习结果,都是一个体现和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观点去表达想法和建议通过自主、自觉的学习来真实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案例1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导,案例1比如,讲交通标志、自身的交通安全问题。课前/提出问题/如何发现和表达、呈现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记录。比如,自己每天上学的路上,有哪些标志。这些标志意味着什么?自己面对这些标志时是如何做的?你看见了哪些现象?学生便会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观察和思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引发思考的学习过程。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课前学生已经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展开和实现的过程中了。课堂上/如何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以及用什么方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大家就可以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发现及想法、困惑等提出来,一起交流、开展活动。课堂教学就是课前学习活动的延伸和深化,同时,也因为学生的课前学习活动的介入,使得课堂不再单一,任凭老师单方传授,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主体,是教学空间的主角;同时这也是一个解决课前问题的学习探究、深入思考的过程。在课堂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会有所悟有所得。甚至可能还会引发出更多的问题,留着课后大家一起去发现和探究。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不断生成和建构的,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学生直接参与教学,与老师共同创建教学空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案例2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要进行课前指导,课上更需要老师能有效组织和利用资源,而不是让资源走过场,蜻蜓点水。特别是对学生课前的搜集的资源和实物,要注意挖掘这些资源的教育要素和价值。珍视学生的参与与贡献,共创学习空间。要用足、用好、用妙,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这就需要我们考虑课前的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关系,将学生的调查活动作为自己教学展开的主要内容。即教学活动,必须取材、围绕着学生的课前调查活动等来展开。(1)明确课前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将起什么作用,它要完成什么任务。对学生课前的学习活动,要有很明确的问题意识,要考虑到它们能否构成课堂活动的条件,课堂的教学资源及要讨论和解决的学习内容。(2)课堂教学要考虑怎么运用和展开学生的调查学习资源,来设计教学活动。否则不把学生的调查资源等吸纳于教学设计中,自然学生的调查学习等就会被闲置,学生的课前学习成了课堂上小小的活动点缀,和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是两张皮。这样,教学空间就没有被真正打开,而仍然是按老师的预设组织教学。,与此同时,老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调查汇报等,要给予指导;对课堂上的各种资源要给以整合、梳理,进行深入挖掘和提升,而非流于简单的读念和汇报表演等。例如,关于火灾的内容。老师分别让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关于报警的;如何利用身边的事物自救;如何利用身边的事物灭火等。但如果让学生调查了,但课堂教学设计却没有真正关注他们的调查,将学生的调查资源,变为可操作、可学习、可共享的学习活动的话,就会出现我们常看到的一种现象,老师找几个学生念念调查的资料等,蜻蜓点水地过去了。把学生的调查学习,仅仅作为了一个小点缀。比如,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调查学习资源,进行这样的设计,分组展开学习活动。(1)如何报警119?小组可角色扮演(提供正确的报警方式;避免不良行为;)(2)如何利用身边的事物自救。小组寻找资源、方法等采访家人、老人、居委会等。(例,湿毛巾的作用;猜谜动作演示;)(3)在自己没有生命危险的前提,如何利用身边的事物,灭火。小组调查周围的大人,或请教消防大队的叔叔阿姨,寻找策略。(对行为判断对错;自制宣传画;爱护灭火器),新焦点8教学资源:因地制宜,身边的资源有哪些?怎么最大效益地利用?避免:生活化内容的单一化、生活化的形式模式化、生活化的材料雷同化。,提倡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空间,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活动必须和当地学生的现有条件相符合。因此从教材回归到具体的生活世界时,就需要分析学生的现有基础和当地可利用条件。做到因地制宜。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教材的“图”和“文字”做出简单的判断:说当地没有教材上这样的东西和事情等。例:有的地方没有红绿灯,所以针对教材上提出的让学生观察过红绿灯时是否有违规的现象,就不能简单地拿当地没有红绿灯作为理由觉得不能展开教学。这就需要分析本地学生的现有生活基础和当地可利用的资源。考察本地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操作性和实效性,也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际中,思考如何生活。也只有这样,教材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有引领作用的。,案例1本土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师生皆受益,即学生更容易学,理解更深刻;教师更容易教,教学更生动。,老师要能看到本土资源的这种活用价值。例:近代史离学生远不远呢?以“破碎的山河”为例。有的找了不少不平等条约,尽管能说明问题但如果能找到形象的、具体的事件、本土资源,学生更容易理解,老师更容易浅入深出。教材上只提示了租借地。如果当地有租借地的话,让学生去了解的话,效果会不一样。因为遥远的历史,会因因地制宜地挖掘了本土资源,而与学生的生活有了连接。比如,重庆有一个地方叫王家沱。1901年成为日本的租借地。老师便可利用这个本土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近代史上祖国领土被列强分割瓜分的史实。这样更容易唤起学生了解历史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在自己生活的地方积淀着历史的印记。并会激起一种历史想象:当时自己家乡的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由此对“破碎的山河”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于领土被划分的事实上,而有了更深的理解,即祖国的山河一旦破碎,会给祖国的人民及其带来苦难。历史由此走近了学生的心中。,案例2挖掘身边的资源并不是一切让学生亲闻亲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就是最好的资源,最好的教学成点。,学生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经验,但他们的经验自己没有发现,或者是朦胧的。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往往有着各种层次的发展水平。比如,换牙。换牙,实际上是成长的标志,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和体验的。但鉴于个体差异,换牙的时间和经历也未必都一样。有的早,有的晚;有的觉得恐慌;有的没什么太大的反应;有的无所谓;有的不知道这时怎么办这就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去挖掘和提升、深化;使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其他同学的对话互动中获得新的、更丰富和完善的认识、理解,提高能力和激活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说,学生这些不同的换牙感受、体验和过程,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客观面对一种身体变化现象,从而进一步知道自己的牙齿发展情况,意识到自己目前所处的身体变化状态,知道今后该怎么做的教学内容和空间。同时,来自不同经验的学生的感受和想法、问题等,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和契机,在彼此分享、获得共鸣的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换牙的事实、换牙时人的心理,以及如何应对换牙的方法,乃至如何去爱护牙齿。总之,我们要看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所蕴藏的教育价值,认识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身就是学习的内容。老师要帮助学生面对和发现自己的经验、资源等,借助他们的经验展开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学生再学习、再挖掘的思考、领悟、反思的过程;同时这也构成了一个共同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让教学变得生动、深刻、多元、丰富。,案例3找到好的角度和策略,运用资源,面对如何有效利用资源的问题上,我们还容易材料找了好多,却没有找到好的设计角度和教学方法来利用它们。其实,如果找到好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知道怎样深入挖掘,也许不需要找很多资源。参加日本一个教研活动。在此和大家分享这个案例。假如给你一件手工刺绣的衣服,你觉得自己能上成一件课吗?日本的这个案例,或许会给大家带来启发。这是一个关于印度手工刺绣服饰的活动。资源很简单,就是利用实物印度的服饰,分组展开教学。首先是小组内学习;然后是小组间通过游戏分享。(1)看一件服饰的整体风格,一件衣服是怎样组成的。要求用纸张、纸片裁剪、粘贴、拼接。(宏观)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袖子长方形、胸部梯形、腋下菱形(猜:这个形状是衣服上哪个部分)(2)找图案:四个印度图案:图腾:蝎子四个本国家的图案画画,然后猜猜。让其他组的成员拿着自己国家、民族的服饰图案,如菊花、龟鹤等吉祥的图案,印度服饰上寻找。(比较:看看哪个是印度刺绣服装上的图案)看服饰上的图案和针脚(刺绣,强调手工,不同部位的图案和针脚),在纸上画图案。(细节)小鸟、剪纸(3)针脚:不同部位的针脚,放大镜放大后,用剪纸的形式呈现;三个地方针脚。问:针脚出现在哪个部位,有的地方简单,有的复杂。出嫁;凝聚心血;姥姥和妈妈缝制的。其实很简单,没有过多的信息,就是充分利用了实物这一资源。关键是因地制宜地上出了效果和深度。学习者是在实实在在地体验、发现和感悟。,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