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系毕业论文.doc_第1页
法律系毕业论文.doc_第2页
法律系毕业论文.doc_第3页
法律系毕业论文.doc_第4页
法律系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势变更研究毕业 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所在系: 专业:考号: 姓名: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情势变更研究(1)研究目的:为弄清情势变更原则的本质、内涵,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用。意义:实践证明,情势变更原则赋予法庭以直接干预合同关系的“公平裁量权”,使法律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更好的协调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护经济流转的正常秩序。(2)主要参考文献:王家福、梁慧星,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孙美兰情势变动与契约理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彭凤至:,情势变更原则之研究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研究现状:英美法上的契约受挫制度、德国法上的交易基础制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PICC)中的不可抗力规则、艰难情势规则、“台湾民法”上的情势变更原则及中国内地合同法上的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法则。发展趋势:各国相互借鉴彼此之间有关情势变更的原理、规则的优点,相互融合,在立法上逐步完善有关情势变更的制度,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便于合同当事人有章可循,直接适用,以适应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体现公平与诚实信用原则。主攻方向:中国有关情势变更规则的契约理论。(3)主要研究:情势变更与相关理论的比较分析、适用要件、适用程序及效果。 途径、技术路线:采用比较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实证分析法。(4)3月10日4月10日,初稿,4月10日5月10日,修改,定稿。5月10日5月20日,打印,交稿。摘要情势变更原则是世界近代历史上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应对市场经济的复杂变化才兴起并逐渐完善的一种理论。本文主要通过各国有关情势变更制度以及相关理论的比较分析,旨在阐明情势变更的实质与内涵,分析其适用要件、效力,以利于立法的完善,司法实践的具体应用。关键词:情势变更;契约受挫;交易基础;不可抗力;显失公平。 Abstract The circumstance change principle is in the world modern times history in order to adapt the capitalism economy development, should only then start one kind of theory to the market economy complex change which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the various countries related circumstance change system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theory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for the purpose of expounding the circumstance change essence and the connotation, analyze it to be suitable the important document, the potency, by favors the legislation the consummation, the judicial practice concrete application.Key Words:Circumstance change; The contract suffers setbacks; Transactionfoundation; Force majeure; Reveals loses fairly.V目录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目 录前 言1 一、情势变更原则的概念、实质、沿革2二、各国有关情势变更原则的制度及比较4三、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要件、适用效力8四、情势变更原则的周边理论9五、我国有关情势变更原则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1参考文献15致谢 16VI情势变更研究前言合同的成立,除了需要当事人双方达成合意外,还应当以订立合同时的客观环境、条件及情况(情势)为基础,一旦这种情势发生变动,就应当相应的变更合同的内容或者解除合同,否则,若要坚持合同的继续履行,就会对一方过于不利,而另一方则可能因此获得远远超过其应得的利益,使双方的利益均衡被打破,有悖诚实信用原则及公平原则。在当今这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市场经济风云变幻的社会,任何意外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因此,情势变更的研究就显得极为有意义和价值。本文就是在借鉴各国学说理论、实践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我国民法中有关情势变更制度立法和司法的完善,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1情势变更研究一、情势变更原则的概念、实质、沿革情势变更原则的概念情势变更原则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因当事人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或者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客观情况出现,致合同的基础动摇或者丧失,若要继续坚持合同原有的效力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显失公平)时,则应允许变更合同的内容或者解除合同的法理。究其实质,情势变更原则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运用,目的在于消除合同因情势变更所产生的不公平后果。1情势变更原则的实质由于情势变更原则的实质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运用,二者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下位原则与上位原则的关系。早期的合同法遵循“契约必须严守”的原则,当事人依法订立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均要如约履行合同,而不论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什么意外情况,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向垄断的过渡,个人间基于能力、年龄、经验等差别可能导致的不平等,逐渐转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基于经济地位与实力差别的不平等,合同法由个人主义趋向于社会主义或团体主义。以利益均衡为核心的诚实信用原则在各国纷纷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精神是反对“契约必须严守”的,它认为如果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原契约,将导致当事人或社会利益不应有或不必要的损害。所以此时应允许当事人变更或解除该契约,诚实信用原则的这一精神适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动荡的社会经济对法律的需要,催生了合同履行的情势变更原则。当代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和社会给经济活动带来的震荡使该原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该原则“通过司法权力的介入,强行改变合同已经确定的条款或解除合同,在合同双方订约意志之外,重新分配交易双方在交易中应当获得的利益和风险”。2 情势变更原则渊源于诚实信用原则,它从维持社会公平及经济流转秩序为要旨,是诚实信用原则“利益均衡”理念在合同履行阶段的落实,表现为以“显失公平”来判断情势变更是否达到须变更或解除合同的程度。沿革(应为情势变更原则的沿革)自罗马法以来本无所谓情势变更原则。传统法律思想坚持纯粹形式主义的合同概念,只需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即可使合同成立并生效,而要求合同双方必须严格按照约定履行合同。至于这项合意基于何种情势、何种前提,其内容公平与否都不影响合同的成立。在合同成立后,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客观情况的异常变动,都不影响合同的法律效力。这就是所谓的契约必须严守原则。情势变更原则与以上契约严守原则恰恰相反。按照通说,情势变更原则起源于12、13世纪的注释法学派著作, 优帝法学阶梯注解。其中有一项法律原则,假定每一合同均包含一个默示条款,即缔约时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应继续存在,一旦这种情况不再存在,准予变更或解除合同。称为情势不变条款。到了16、17世纪,自然法思想居于支配地位,情势不变条款得到广泛的应用。到18世纪后期,情势不变条款适用广泛,以至被滥用,危害法律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受到严厉的批评并逐渐被法学家和立法者所摒弃。19世纪兴起的历史法学派又极力贬低自然法思想的价值。该派代表人物萨维尼在他的著作罗马法体系中,甚至提都没提这项法律原则。随后的分析法学派,强调实证法,主张形式正义,重视契约严守原则及法律秩序的稳定。情势不变条款学说逐渐丧失其重要性。到了二十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最终彻底认识到情势不变条款理论的重要性,并在借鉴这一理论的基础上,纷纷提出各种有关情势变更的学说,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制度。目的相同,就是为了应对这三次重大事变造成的动荡局势及剧烈变化的市场情况。这一时期,由于许多合同无法依约履行,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法院都面临大批不能依现行法律或先例裁判的案件,此所谓“法律不足”现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各种有关情势变更学说理论的提出及相应法律制度的构建,赋予法庭以直接干预合同关系的“公平裁量权”,使法律能更好适应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及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以实现公平原则,实质正义。- 17 - 17 -二、各国有关情势变更原则的制度及比较 英美法系的“契约受挫制度”1.发展历程契约受挫制度突破坚固的“契约必须严守原则”而得以产生和发展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过程。1863年以前,英美契约法的一项基本规则是:当事人必须绝对履行他所承担的义务,不得仅仅以履行已经变得不可能为由而主张免责。3契约责任在过去是一种绝对责任,该原则是于1647年被英国法院首次确认于“帕拉丁诉简”(Paradine v. Jane)中。一般认为,突破绝对契约责任原则的例外判例中第一个著名的判例当属1863年的“泰勒诉考德威尔”(Taylor v. Caldwell)案。它确定的因履行不能而免责的规则很快被适用于其他案件中,并为英美契约制定法所接受,从而普遍适用于个人服务契约和特定物买卖契约。“泰勒”一案过去40年后,另一个英国判例“克雷尔诉亨利案”(Krell v. Henry)使契约受挫制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该案确立了契约受挫制度上又一重要的规则,即目的落空规则也已经为英国现在的制定法所接受。2.契约受挫制度建立的基础由于英美法十分重视当事人意思自治。不仅契约的达成及契约条款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而且,契约的效力及其履行无法依据一般规则调整时,也时常仅仅以契约当事人的意思来解决。甚至在英美法系已具备成文法的领域,凡成文法没有涉及的问题,也都尊重当事人的意思。根据英美法系中较守旧的学说观点,除非契约解释表明,当事人不打算在发生意外事件时受契约约束,否则当事人不得免除履行义务。根据这种观点,契约受挫制度最终建立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3.实质英美法系中,契约订立之后,情势发生变动致使契约履行不能、不现实或者失去其履行意义的情况由契约受挫制度加以调整。契约受挫制度实质上是,情事发生变动致契约自动失效的同时,确定应由契约当事人中的哪一方来承担因情势发生意外变动所带来的损失风险,即应该将风险合理的分配给谁的一种制度。4英美法系中,法院普遍认为,契约受挫制度仅仅是“契约必须严守”原则的例外,因此,该制度仅得于有限的情形下使用。德国民法上的交易基础论及交易基础障碍制度1.交易基础理论的提出从现在大陆法系通行的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定义观察,对情势变更理论根据的解释,显然是采用了德国学者奥特曼(Oertmann)的“交易基础论”。在奥特曼的交易基础:一个新的法律概念一书中,提出交易基础理论。他认为,所谓的交易基础,是指“一方当事人在缔约时显露出来的对特定环境存在或发生的预想(Vorstellung),相对人明知该预想的重要性且未作反对表示;或多数当事人对选定环境的存在或发生所具有的共同预想(geneimsame vorstellung)”,当事人的行为意思是基于预想形成的。这就是奥特曼公式(Oertmannsche Formel)。奥特曼认为,交易基础是法律行为的客观基础,而不是当事人双方以意思自治原则相互确立的主观基础,与交易动机不同。但在具体的该法律行为中,交易基础本身的确定标准应当是主观的,依当事人的“预想”而定,而不能以客观第三人的观点来判断某法律行为的交易基础的标准。2.法律制度的完善交易基础论提出后,经过司法实务上的反复援引,成为一项具有一定功能及内涵的“法律制度”,即交易基础制度,该制度在上世纪多次被提议由德国民法典加以立法化,经过漫长的争论,终于在2001年正式立法,规定于德国民法典第313条。这标志着德国民法上一直欠缺一项用于处理情势变更问题的一般性规定的局面终于结束,法律漏洞得到填补。在这项具体的制度中,适用要件有: 、交易基础发生障碍。交易基础制度的适用,首先要看交易基础是否发生障碍,即法律行为的基础是否存在,作为法律行为效力发生以及效力继续的依据。只有交易基础存在,法律行为才有效。一旦这个基础动摇,就影响合同的效力,应当对合同进行调试。另外,根据奥特曼公式,导致交易基础发生变动的客观情势与受其影响的法律行为之间,必须存在内在关系,才能适用交易基础制度。 、无期待可能性或权利滥用。依据奥特曼公式确认交易基础发生障碍后,还不能直接导出任何法律后果,而只是因此取得一项进一步审查的依据。即只有在交易基础发生障碍后,如果仍然令不利方当事人严格履行原定契约,将会造成无期待可能性,或相对人如果要求不利方严格履行原订契约,构成权利滥用时,才可以适用交易基础制度,得到权利的保护。 、情事变化不可预见。对于已经预见或可以预见的情事变化,不得主张适用交易基础制度。 、不存在可归责于当事人的情况。如果情事之变动可归责于当事人,比如说一方当事人迟延履行、投机事业等,则不可适用交易基础制度。适用交易基础制度最常见的效果,是保留原订之契约,仅对其内容进行“调试”,使其适应变更后的现实环境,以达到利益均衡;仅在极其必要的时候,才考虑终止契约或使契约无效。而德国学说总的趋势则认为,交易基础发生障碍时,原则上,发生“如果诚实思考的当事人知晓并且理解现在的情况,本来会合理的达成合意”所带来的法律效果。其方法是必须由法官根据契约,以正义观念为基准来探求这种法律效果。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的艰难情势规则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于1994年完成并于同年5月正式通过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简称PICC),PICC旨在为国际商事契约确定一般规则。它尽可能地兼容了不同法系中通用的法律原则,同时也总结并吸收了商事活动中广为适用的惯例与规则,故而对指导和规范国际商事活动具有很大影响力。我国已经加入WTO,作为其成员国之一,我国对外经济活动必将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参与国际商事活动。故而有必要对PICC中关于艰难情势规则进行考察。1.艰难情事的含义PICC规定,意外情事的发生使一方当事人的履约成本大幅度增加而另一方所获履约价值相应减少,导致契约双方的利益均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该情事的发生或不利方当事人知道该情事的发生是在缔约之后,该情事的发生不能合理地为不利方当事人所考虑,该情事不能为不利方当事人所控制,且该情事带来的风险不由不利方当事人承担的,就构成艰难情事。PICC6.2.2。2.艰难情事规则的性质契约缔结后,当事人应当履行其义务,这是契约履行的一般原则。然而PICC中除了规定有契约履行的一般原则外,还规定有:当意外情事的发生,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均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时,则形成例外情况。PICC6.2.1,注释2。可见,艰难情事规则只是“契约应当遵守”该一般原则的例外。3.适用效果根据PICC规定,如果出现艰难情事,产生以下效果:不利方当事人有权要求与对方重新协商(但无权在此期间停止履约);如果双方未能在合理时间内达成协议,任何一方当事人可以诉至法院;法院在查明艰难情事时,可以确定时间及条件下终止契约或者对契约进行调整,使之恢复均衡关系;如果终止或调整契约均不合适,法院将指导双方当事人就契约修改而重新协商以达成一致意见,或者确认契约所规定的条款。PICC规定,双方于重新谈判过程中,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及协作义务。比较: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美法系的契约受挫制度注重实际,从结果上如履行不能、不现实或者失去履行意义来分析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标准,并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由哪一方承担的制度。而德国法上的交易基础制度将缔约时的客观条件及环境假定为当事人在缔约时存在的“共同预想”,这个共同预想就是契约成立并得以发生效力的基础,并以此基础的变动来确立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这符合德国人擅长抽象思维的特点。在制度适用的结果上,英美契约受挫制度存在结构上的缺陷,因为它需同时应对契约因情事变动致履行不能以及履行艰难这两种情形,且其适用效果一律为契约自动失效,契约无调整余地。德国的交易基础障碍制度与此不同,它不处理契约因意外情事变化致履行不能的情况,仅用于处理因契约基础自始欠缺或嗣后丧失而导致契约原样履行无期待可能性的场合,尽量通过对契约进行调整使之适应情事变更后的现实环境,仅在调整不可能或期待无可能性的情况下,才允许解除契约。而PICC关于艰难情事之规定,实际上是对英美法系上的契约受挫制度、大陆法系的情势变更原则以及德国的交易基础制度相差内容的融合,这也反映了当今世界法律文化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三、情势变更的适用要件、适用效力以上分析了各国有关情势变更原则的制度,综合考虑,可以看出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要件及适用效力。适用要件一般认为,使用情势变更规则须以下条件:1、必须有情势变更。所谓“情势”指订立合同时作为合同基础及环境的客观情况,所谓“变更”指此种客观情况发生异常变动。例如政治动乱、军事战争、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具体判断是否构成情势变更,应以是否导致法律行为基础丧失(包括自始欠缺和嗣后丧失),是否致当事人目的不能实现,及是否造成对价关系障碍,作为判断标准。52、情势变更发生在合同成立后履行完毕前。如果情势变化在缔约前或缔约时已经发生,而当事人在缔约时并不知情,合同的履行已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则属重大误解的问题,不能使用情势变更原则,而应使用错误规则,在我国法律赋予一方当事人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消合同的权利。3、情势之变更不可归责于合同当事人。这是指情势之变更不是由合同当事人引起的,并且是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若一方当事人对该情势变更已有所预见,或者情势变更是由该方当事人引起的,则相应的责任由该方当事人承担,不发生情势变更的适用问题。4、不利方当事人没有承担发生情势变更所带来的风险。情势变更规则是民法上的一个原则,而民法是私法,是自治法,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则,如果不利方当事人自愿承担意外情势所带来的风险,也不能适用情势变更规则。这是为了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当事人自愿承担意外情势带来的风险,不仅可以从合同的明示条款,也可以从缔约时的客观环境、行业惯例等方面予以认定。5、情势变更的发生致严格履行原合同显失公平。这是情势变更原则的实质要件,也是有别于正常商业风险的显著不同之处。在商业风险中,造成的是双方在“利益”总量上的实际损失,而情势变更的情况下,所造成的结果只是抽象意义上的风险、损失,即在双方“利益”总量不变的情形下,一方所获履约价值明显且远远小于其所付出的代价,另一方则刚好相反,这便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中等价交易的规则,显失公平,也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情势变更制度的适用效力情势变更制度的效力,指的是情势变更制度适用的法律效果。情势变更制度的适用,目的在于消除合同履行中出现的显失公平现象,从而使合同在公平基础上得到履行,或者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解除合同,彻底消除不公平的履行。因此,情势变更制度的效力主要为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四、情势变更原则的周边理论情势变更与商业风险商业风险是经营者在商业交易中因经营失利所应当承担的正常损失。在市场经济中,有交易就必然有风险,如果将交易风险归于情势变更而允许当事人随意变更或解除,那么就会直接损害市场的信用基础。因此有必要将二者加以正确的区分,具体分析,它们之间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归根结底是风险损失程度上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从预见性来说,情势变更是不可预见的,而商业风险是交易的当事人有一定预见的,其对交易的结果有大致的预见,对产生不利结果的可能性也会有一定的预见。其二,商业风险属于从事商业活动所固有的风险,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一种正常风险,作为合同成立基础的客观情况的变化未达异常的程度,一般的市场供求变化、价格涨落等属于此类,这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必须承担的风险,而情势变更则是作为合同成立基础的环境发生了异常变动,如果在这种变化发生时还继续履行合同,必然产生不公平。其三,商业风险带给当事人的损失,从法律的观点看可归责于当事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对事先预见到的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避免的办法;而情势变更原则不可归责于当事人。6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民法通则第153条、合同法第117条第2款)。具体而言,以下情况属于不可抗力:(1)自然灾害。地震、雪灾、泥石流等。(2)政府行为。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后,政府颁布新法律、政策和其他原因致使合同不能履行。(3)、社会政治事件,如罢工、战争、暴乱等。对于不可抗力的范围,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该约定条款为不可抗力条款。不可抗力规则是指如果未履行义务的当事人证明,由于非其所能控制的某种客观情况导致合同履行不能,而且,没有理由认为该当事人理应于缔约时对这种客观情况加以考虑,也没有理由认为该当事人理应避免或克服这种客观情况或其后果,则免除该当事人的履约义务,并免除其未履约之责任的一种制度。法律上设立这种规则的宗旨,其实和情势变更原则的宗旨一样,都是为消除“契约必须严守”原则在特定情况下带来的不公平结果。在我国合同法中不可抗力规则的适用使得主观上没有丝毫过错的当事人在合同不能履行时避免了严格责任原则带来的不公平。然而在不可抗力的条件下,如果所导致的不是合同履行不能,而是使得一方的履约费用极大的增加,甚至可能破产,或者一方所受的履约价值大幅度减少甚至没有价值,将如何处理呢?在这里,显然不能再适用不可抗力规则,而要适用情势变更规则,因为情势变更规则导致的结果才是履行艰难或履行失去意义,正如以上所述情况。根据以上所述,情事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规则适用比较普遍,并且适用的情形比较相似,在某些场合容易发生混淆,那么就有必要对二者加以区分,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1.两者适用效果不同不可抗力属于法定的免责事由,在不可抗力规则适用的情况下,可免除债务人的履约义务,可免除债务人未履约之责任。而情势变更规则的适用效果则是:对合同的调适如果对合同进行调整,也不能消除不公平的结果,则解除合同。2.适用的范围不同金钱之债不可能出现履行不能的情形,因此不可抗力规则不能适用于金钱之债,而情势变更规则完全可以适用。对于种类物的买卖,除了缔约后为新颁布的法令所禁止而导致的履行不能,可以适用不可抗力规则,其他情况下的种类物买卖,不可抗力规则不能适用,但情势变更规则的适用则不受特定物与种类物买卖的限制。3.适用程序不同不可抗力发生后,当事人只要依法取得了确切证据,履行了有关的法定义务(如通知义务,防止损失扩大的义务)则可免于承担违约责任。情势变更的适用,须由当事人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并由法院或仲裁机构裁决,其结果也可能是驳回当事人的请求,当事人应继续履行合同。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原则乃“契约必须严守”原则下的两个并行的例外规则。二者并不相互交叉,也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不能相互替代。五、我国有关情势变更原则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通过以上对各国有关情势变更制度的考察以及周边理论的分析,作为借鉴,在分析我国情势变更原则制度发展及现状的基础上,具体探讨我国关于这项制度如何完善。我国关于情势变更制度的发展1民国时期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民法最早同样不存在情势变更原则。有资料表明,在我国,“情势变更原则”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民国时期。民国30年( 1941年)国民政府颁布的非常时期民事诉讼法补充条例,条例第20条第2 款,多数学者认为是中国法上第一次成文法化的情势变更原则。7 在本时期,实务上就非常时期民事诉讼补充条例第20条第2款所作的解释,如院字第2397号、院字第2497号、院字第2759号等解释,多数成为后来裁判上具有相当拘束力的“规范”,从而形成中国法上所谓“情势变更原则”的实质内容。8民国34年(1945年)公布的复员后办理民事诉讼补充条例第12条、第13条被学者公认为是中国法上有关“情势变更原则”之主法。1999年4月21日,台湾“民法债编修正案”正式公布。该修正案吸收多年立法、判例以及学说的成果,改变过去情势变更立法原则设于民事诉讼法的局面,在民事实体法中以一般性条款形式对情势变更问题作出规定,此即“修正民法”第227条之2。2中国内地情况。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法律明文规定情势变更原则,现阶段只存在法官依据近似法条自觉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实现个案正义的情况。在立法层面上,首先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合同法,都只对诚实信用原则做了规定。合同法草案曾没有情势变更条款,然未在正式文本中出现。198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经济合同法,该法第27 条第1款第4项规定:“一方当事人虽无过失但无法防止的外因,致使经济合同无法履行”,允许变更或解除合同。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也以(1992)27号复函肯定该规定是应对情势变更原则。不过,由于1993年的修改,经济合同法中的上述规定被删除。此处,笔者认为应是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因为情势变更实质上导致的是履行艰难,履行不利益,而不可抗力导致的才是履行不能。1987年 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通则没有将情势变更原则作为一项一般条款予以规定,不能不说是一项法律漏洞。此后的立法,少有关于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1999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获得通过,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他三部合同法同时废止。不无遗憾的是,虽然合同法有关具体条款中有类似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如合同法第23条、第405条及第401条中有“不可归责于承租人的事由”、“不可归责于受托人的事由”、“不可归责于该当事人的事由”的表述,这种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不仅包括了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第三人的行为等,9当然也应包括情势变更。但曾经在草案中设有的情势变更条款却最终没有为立法机关所采纳,留下了世纪遗憾。在司法层面上,情势变更原则却得到了积极的承认和使用。一方面,法院已在个案中使用该原则,并且最高人民法院的指示表示了肯定的立场;另一方面,法院内部工作文件明文规定了使用标准。前者主要是指“武汉市煤气公司诉重庆检测仪表厂案”及相应的最高人民法院函(1992)27号文。该文指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当事人无法预见和防止的情势变更,如要求重庆仪表厂按原合同的规定的价格供给煤气表散件,显失公平。对于双方由此产生的纠纷,你院可依照经济合同法第27条第四项的规定,根据本案实际情况,酌情予以公平合理地解决。”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总第6期。有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在本案中通过对情势变更原则适用要件之一 “显失公平”概念的具体化,在我国民法中首次确立了情势变更原则,同时本案也是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的首次运用。同样,适用该条的还有“1992年长春对外贸易公司诉长春朝阳房地产开发公司案”。但是作为两案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法律依据的经济合同法已随着合同法的出台而失效了,并且该法律规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情势变更原则。后者则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3以及1993年全国经济审判工作会谈纪要(1993年5月6日法发19938号文)。该纪要指出:由于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双方的原因,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了非当事人所能预见的根本性变化,以致按原合同履行显失公平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情势变更原则变更或解除合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法律领域对于情势变更原则态度最明确的一次陈述。但是所有这些对于实践的总结和归纳只能对下级法院的审判活动发挥指导作用,而没有法律效力。我国情势变更制度的完善1.我国情势变更制度完善的必要性。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期,社会转型期的不稳定因素比较多,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交易环境的不可预见性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由于当事人认识上的主观局限和合同赖以存在客观环境意外地变迁,使得合同的履行结果与当事人的初衷大异其趣,并使双方的利益发生不正常的倾斜;另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当事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之间也会发生抵触。国家价格政策的调整,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产生剧烈影响之情形时有发生,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从而国际经济、政治的风云变幻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内经济活动的展开。从而,情势变更造成的合同履行障碍以及对经济主体利益的损害日益增多的趋势,要求情势变更法律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与完善。2.未来法律制度的建议。(1)我国确立情势变更制度应注意的问题。情势变更制度在我国应当确立,并且应当找到适合我国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那么,首先要搞清楚我国确立情势变更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需为情势变更原则提供法制环境和经济基础。情势变更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它的适用及运行本身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而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法制社会的进程、权利社会的逐步形成将很好的提供这样一个环境。法律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需要以经济基础为依托,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及现代化,必将为情势变更原则的生根发芽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情势变更原则上不能概括立法。情势变更原则源于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情势变更原则的上位原则。而诚实信用原则作为道德准则,具有抽象性,其内涵和外延均有不确定性,对法律只能作有限性的补充,可操作性不强。情势变更原则作为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阶段的具体运用,也同样具有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我国应在逐步引入判例法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件的审理,逐步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后,再由立法详细的加以规定。防止情势变更原则的滥用。情势变更极有可能导致当事人之间合同“法锁”的解除,即在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下,导致合同履行的随意性,从而影响到经济交易的稳定,因而有必要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作出相关规定,防止一方当事人滥用情势变更原则以回避正常的商业风险,甚至获酬。同时,目前我国的国情是法官素质整体偏低,而情势变更原则又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样就很有可能造成权利的滥用,对案件审理的不公。“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各地法院在适用情势变更原则时,必须报最高人民法院批准。”10 同时,加大司法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强在任法官的培训,多从社会上选拔法律专业人才,提高法官的专业水平和办案能力。防止情势变更原则对新兴风险行业的冲击。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面对的风险越来越多,因此一些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