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doc_第1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doc_第2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doc_第3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doc_第4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单元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命 题 分 析1考查方式一是对文中的虚词进行理解,要求选择理解正确或错误的,成对文中不同句子里相同的虚词的用法进行比较,如2018年北京卷;二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虚词的用法,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另一个句子来自中学教材,如2018年天津、浙江卷;三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如2014年江苏卷。四是将虚词填入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如2016年天津卷。题型都是选择题,题目一般都是一道,分值大多为3分。不从文言虚词知识的角度设题,而是考查在大致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使用虚词的能力。近年来,全国卷取消了文言虚词以选择题单独设考的形式,直接隐含于翻译题中考查。2考查范围以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规定的18个虚词为主,兼顾考查其他一些常见的虚词,但都来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要求掌握的虚词。如2018年全国卷第13题(1)中,“以,介词。凭借”“以为,作为,用作”;(2)中“以,介词,因为”“为,介词,为了”。而2011年高考中“使”等考纲规定之外的常见虚词也考查到了,因此在备考中不仅要关注考纲中的18个虚词,还应注意这18个虚词之外的常见虚词。走 进 高 考【P】(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邪?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注】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 D.【答案讲评】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做题时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言语境正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的”。C项,介词,“在”;介词,“给”,引出动作的接受者。D项,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助词,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附:参考译文天下不崇尚儒学很久了。现在的士大夫,开口一定自称儒生。儒生究竟是怎样的呢?戴着高高的帽子,系着宽宽的衣带,穿着有宽大袖子的衣服,就可称为儒生了吗?手拿着书或趴在书上吟诵不止,就可称为儒生了吗?更何况用笔墨圈点文章,编造华丽的文辞来称为儒生,(这些离真正的儒生)也差远了。除去这个不说,至于西汉的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的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人所说的大儒,果真足够能担当儒生的称谓吗?鲁地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常对这种情况感到愤怒。他诵读古代圣王的典籍,不研究章节字句,一定探求到其中的道理才罢休。(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如果)他自身同一般的乡党没有什么两样,在他的身外就不可能发扬光大。不能发扬光大,先王的道义就如同被隐藏而晦暗不明了,于是探求国家政治风俗的得失,创作诗歌文章来宣扬先王之道。景祐初年,青州知州以荒淫放荡的作风办事,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四方的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逐渐成为风气。颜太初憎恶他的行为极大地扰乱了风俗教化的根本,写了东州逸党一诗来讽刺他。诗于是被皇上听闻,皇上马上治了青州知州的罪。又有郓州知州对清廉正直且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下属官吏感到愤怒不满,诬告他有罪,施拷打刑罚(使他)死在狱中。(下属官吏的)妻儿软弱不能自我申诉,颜太初向来与他交好,可怜他冤枉而死,写了哭友人一诗,知州也因此获罪被罢免。在当时有人举荐颜太初学识渊博有文采,(皇上)下诏起用他担任国子监直讲。适逢有个向来不与颜太初交好的御史,向皇上进言称太初为人狂妄偏激,不可以担任学官。诏书立即下达,改任河中府临晋主簿。颜太初为人,确实宽厚温良有政绩,不是狂妄的人。从临晋改任应天府户曹,掌管南京学,在睢阳去世。旧制中,判、司、簿、尉四考,没有因欠国家赋税考核下等的,按例录用为县令。即使愚笨懦弱昏庸年老没什么可取之材的人,积累年数久了,也必定得到官职。但是颜太初这样有才干见识,考中进士做官近十年,最终直到去世也没有脱离判、司、簿、尉的行列,死时大概四十多岁。唉,天要灭亡儒者,一定使他们到最糟糕的境地啊!狗对怪异的事物狂叫,那些暴虐奸恶之人一定会被铲除吗?为什么他的仕途和寿命都很快到达尽头呢?世人见太初所担任的官职不能调动别人,再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诘问他人,德行有瑕疵有问题的人厌恶听到(这些言语),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居多,我只得到其中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所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书并为它写序。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日后有见到他文章的人,观看他的后车诗,那么就不会忘记引之为鉴,警醒自己;观看他的逸党诗,那么礼义之道就不会崩坏;观看他的哭友人诗,那么残酷的官吏也会心中有愧;观看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郡守长官就能知晓治理的弊端;观看他的望仙驿记,那么郡守长官就不管理驿站之事。由此说来,(他的文章)对人们的益处难道不是很丰厚吗!考 点 探 究【P】考纲在线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2理解B(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简要解读高考考查文言虚词,大多是将课外文言选段中出现的文言虚词与课内学过的虚词进行比较,辨析其用法和意义的异同。它要求考生能在阅读材料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分清实词虚化和实词本用现象,准确理解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形及其规律。虚词的考查,不回避往年考过的内容,且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几个虚词曾连续考查。纵观十多年的高考文言文虚词的命题,尽管阅读材料取自课外,但所考的知识点都在课内,题目在课外,答案却在课内。所以,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的说明规定的必须掌握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文言虚词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课本,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近年来,虽然全国卷和部分省市卷没有单独就虚词的考查设题,但不等于说虚词已淡出高考,它仍以其他的形式存在,如隐含在翻译题中;而且,要准确理解文本,对虚词一窍不通,也是难以想象的。课 堂 导 练【P】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一、解释句中“而”或“已而”的意义和用法。1觉今是而昨非()2或五十步而后止()3已而大雨倾盆()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朝济而夕设版焉()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夫列子御风而行()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言而无信()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答案讲评】1.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6.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然后、就”,或者不译。3.“已而”连用,意为随即、不久。4、9.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5、7.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8.代词,通“尔”,你们的。10、11.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关系,译为“着”或者“地”,或不译。1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13、14.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二、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答案讲评】1.副词,表承接,于是,就。2、3.连词,表转折,竟然,却。4.连词,前一个“乃”,表顺承,于是,就;后一个“乃”,表范围,仅仅。5.连词,表条件或前提,才。6、7.连词,表判断,就是,是。8、9.代词,你的。三、解释句中“所”或“所以”的意义和用法。1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答案讲评】1、2.名词,译为场所,处所,位置。3、4、6.助词句中的“所”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地方”“的事物”“的情况”等。5、7.句中“为所”表被动。8、9.“所以”构成的复音虚词表示原因,释为“的原因”。10、11.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手段或条件,译为“用来的(方法、方式等)”。12.用在数量词的后面,表示猜测,译为“左右”。四、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斧斤以时入山林()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5木欣欣以向荣()1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7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答案讲评】1.介词,凭借的身份。2.动词,认为。3、11.介词,用。4.动词,做。5.动词,率领。6、7、10.介词,因为。8、14.连词,表原因,因为。9.介词,在。12.介词,按照。13.连词,表并列,又。15.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相当于“而”。16、17.连词,来,表目的。18.连词,相当于“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注:“以”,作介词的“因为”和作连词的“因为”有区别。作介词时,“以”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构成状语,修饰同一个句子里的动词;作连词时,“以”连接前后两个分句,分句间是因果关系。)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我欲因之梦吴越()2蒙故业,因遗策()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不如因善遇之()6因击沛公于坐()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9于今无会因()10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答案讲评】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继承。3.介词,凭借。4、5、6.介词,趁,趁机。7.介词,通过,经由。8.动词,继,接着。9.名词,机会,因缘。10.介词,顺着。六、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徘徊于斗牛之间()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6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8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9从径道亡,归璧于赵()10燕王欲结于君()【答案讲评】1.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在。2.介词,前一个“于”,从;后一个“于”,表比较,比。3.介词,“在方面”。4.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在。5.介词,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被,表被动。6.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向。7、8.介词,表被动,被。9.介词,至,到。10.介词,表引进动作的对象,和。七、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7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9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答案讲评】1.动词,类似,相同。2、8.动词,比得上。3、5.连词,如果。4.代词,若,你;若属,你们这类人。6.代词,你。7.副词,乃,才。9.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相当于“然”。八、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怀其璧,从径道亡()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10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1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2其无知,悲不几时()1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14则或咎其欲出者()1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答案讲评】1.代词,表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译为“他们的”。2.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们”。3.指示代词,那。4.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5.连词,表选择关系,两个或三个“其”连用,译为“是是还是”。6.副词,表揣测语气,恐怕、大概。7.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8.副词,表祈使语气,一定。9.代词,他的。10、11.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12.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13.副词,何其,表感叹语气,多么。14.指示代词,那些。15.代词,其中的。九、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此则寡人之罪也()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8入则孝,出则悌()9欲速则不达()【答案讲评】1.副词,表判断,就是,是。2、3.连词,表承接关系,就。4.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却。5、6.表假设关系,如果。7、8.连词,前后两句中出现“则”,表(对比)并列关系,可译为“就”。9.连词,然而,反而,表转折关系。十、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1焉用亡郑以陪邻?()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5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8过而能改,善莫大焉()9而人之所罕至焉()10犹且从师而问焉()11且焉置土石()【答案讲评】1.疑问代词,“哪里”。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语气助词,表感叹,“呢”。4.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6.句中助词,表示停顿。7.兼词,“于之”,“在这里”“从这里”。8.兼词,“于之”,“比这个”。9.代词,那里。10.代词,相当于“之”。11.疑问代词,哪里。十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之二虫又何知()5每览昔人兴感之由()6悟已往之不谏()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2夫晋,何厌之有()1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答案讲评】1.动词,到。2.代词,前一个指代秦国,后一个指代赂秦者。3、4.指示代词,这。5.结构助词,的。6、7.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8、13.衬音助词,无意义。9、10.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1、1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4.代词,我。十二、解释句中“也”字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灭六国者,六国也()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4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5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7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答案讲评】1、2.助词,用在句子末尾,表判断语气。3.助词,表感叹语气。4、5.助词,表疑问语气。6.助词,表反问语气。7.助词,表婉商语气。8.助词,表解释的语气。9、10.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十三、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4然则何时而乐耶()5大王来何操()6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案讲评】1、2、3.疑问代词,为什么。4、5.疑问代词,什么。6.疑问副词,怎么。7.副词,表程度,多么。十四、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儿寒乎?欲食乎()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等死,死国可乎()5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9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答案讲评】1.语气助词,表反问。2、4.语气词,表疑问。3.语气词,表揣测。5.语气词,表感叹。6、7.介词,相当于“于”。8、9.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十五、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2君家妇难为()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6非为织作迟()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1慎勿为妇死()12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答案讲评】1.动词,当作。2.动词,做。3.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出。4.动词,做,雕刻。5.动词,治理。6.动词,是。7.第一个“为”,治理,动词;第二个“为”,介词,表被动,被。8.介词,替。9.语气助词,表反诘语气。10.连词,因为,表原因。11.介词,为了,表原因。12.介词,对,向。十六、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唯求则非邦也与()2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3与尔三矢()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则与一生彘肩()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9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答案讲评】1.通“欤”,语气助词,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2.介词,替。3、6.动词,给。4.动词,结交。5.动词,赞同。7.动词,亲附。8.动词,结交、交往。9.介词,和。10.连词,和。十七、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而记游者甚众()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此三者,吾遗恨也()5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6陈涉者,阳城人也()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12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答案讲评】1.代词,“的人”。2.代词,“的土地”。3.助词,表疑问。4.代词,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这里可译为“件”。5.代词,用在时间词后,表示“时候”。6、7.语气助词,用在判断句中,起提示和停顿的作用,引出后面的判断,不译。8、9.语气助词,引出原因解释。10、11.用在定语后置句中的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译为“的”。12.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语气。十八、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示赵弱且怯也()4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11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答案讲评】1、2.连词,表递进关系,“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关系,译为“一边一边”或者“又又”。5、6.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7、8.副词,将,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11.连词,表转折关系,反而,却。技 巧 导 津【P】1试作翻译通过翻译看看虚词在译文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一个词,如果都等同于一个词,则是一样的,否则是不一样的。例如2016年山东卷第10题D项:关市讥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前一句的意思是“关市只盘查却不收税”,于是便可以确定“而”为连词“但、却”;后一句为课内语句,意思是“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却并没有真正逝去”,其中“而”同样为连词“但、却”,因此便可以确定答案为D项。2联系文句在文言文中,有的语句的整体意义就限制了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例如2015年山东卷第10题D项: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句“将乃就食”的“乃”有“于是、就”“才”等多个义项,在本句中,联系前面的“炊者皆熟”(饭菜都煮熟了,表示士兵们都可以吃上饭了),可分析出“炊者皆熟”是“将乃就食”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乃”应解释为“才”,副词,表条件。而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乃”是“于是、就”的意思,因此两句中的“乃”虽都是副词,但意义不同。3位置推断(借助语法)有的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往往它的含义和用法也就不同,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句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例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前一句的“焉”在句中,翻译为“哪里”;后一句“焉”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4结合语境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因为有些虚词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它的几个意义可能都可以用来翻译该句。如2013年浙江卷第17题C项:人愚也,则愚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这两句中的“则”都是连词,如果脱离语境,两个词都可以译为“就”,但我们结合第一句的语境分析,“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就可以判断第一句“则”表承接,译为“就”。第二句“则”表转折,译为“却”。解虚词考题的步骤是:首先要弄清题干要求,然后弄清每项的句意,第三步把该虚词的词性、用法和句意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它的意义,进而确定选项。知 识 积 累【P】一、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而1代词,释为“你(们)、你(们)的”例1: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例2: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释为“和、又”。例1: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例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2)表示承接关系,释为“就、然后”,或者不译。例1: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例2: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3)表示递进关系,释为“并且、而且”。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例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4)表示转折关系,释为“然而、却”。例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例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释为“如果”。例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例2: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释为“因而、所以”。例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例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例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例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8)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以”,释为“来”。例1: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例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3复音虚词(1)“而已”,释为“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已而”,释为“不久”。例:已而遂晴,故作此。(定风波)(二)何1疑问代词(1)译为“什么”。例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例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2)译为“为什么”。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3)译为“谁,哪里”。例1:牛何之?(何,哪里。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例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全句译为:我确实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这又能责怪谁呢!)(祭十二郎文)2副词(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表示反问。例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东南飞)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例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例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作动词,译为“呵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4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三)乎1句末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例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3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例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例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介词,相当于“于”例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例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例3: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四)乃1代词,释为“你、你的”例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例2: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2副词(1)表判断,释为“是、就是”。例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例2:若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2)表顺承,释为“于是、就”。例1: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例2: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3)表转折,释为“却、竟然”。例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4)表范围,释为“仅仅、只”。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5)表条件或前提,释为“才”。例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3复音虚词(1)“无乃”,表揣测,释为“恐怕”。例: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乃尔”,译为“这样”。例: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五)其1代词(1)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例1:会其怒,不敢献。(鸿门宴)例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例1: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例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5)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例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2副词(1)表揣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例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例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种树郭橐驼传)(2)表反问语气,译为“岂、难道”。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祈使语气,译为“可要、一定”。例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例2:汝其勿悲!(与妻书)(4)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连词(1)表选择关系,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例1: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祭十二郎文)例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2)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1:其无知,悲不几时。(祭十二郎文)例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5复音虚词,“何其”,译为“多么”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六)且1副词(1)译为“将要”。例1: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例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译为“将近、几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3)译为“暂且、暂时”。例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例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1)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例1: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2)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例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尚且)(鸿门宴)例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且,即使)(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4)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3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例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例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七)若1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例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例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例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3动词(1)译为“及,比得上”。例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2)译为“像、好像、如同”。例: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4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5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八)所1助词(1)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2)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结构。例1: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例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2复音虚词,“所以”(1)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例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例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例2: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九)为1介词,读音wi(1)译为“被”,表示被动(表被动时,古汉语中读wi,现代汉语中读wi)。例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例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2)译为“给、替”。例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例2:公为我献之。(鸿门宴)(3)译为“对、向”。例1:为之奈何?(鸿门宴)例2: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4)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例1: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例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2语气助词,读音w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例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动词,读音wi(1)译为“是”,表判断。例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例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2)“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例1: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为“成为”)(兰亭集序)例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为“治理”)(六国论)例3: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译为“做、担任”)(廉颇蔺相如列传)(十)焉1代词(1)代词,作动词宾语,相当于“之”。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例1: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2:皮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