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项羽为司马迁精神文化的终结_第1页
【课外阅读】项羽为司马迁精神文化的终结_第2页
【课外阅读】项羽为司马迁精神文化的终结_第3页
【课外阅读】项羽为司马迁精神文化的终结_第4页
【课外阅读】项羽为司马迁精神文化的终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项羽为司马迁精神文化的终结【内容摘要】在史记一百三十篇当中,项羽本纪是司马迁赋予特殊情感的篇章之一,寄托着司马迁的精神世界。作为贵族的后裔,司马迁羡慕项羽,向往项羽所具有的贵族精神文化,以项羽的家世来调侃刘邦的出生,进而推出司马氏的显赫,在凸现贵族精神文化的同时并作为精神文化的终结而表述的淋漓尽致。【关键词】司马迁 项羽 贵族文化 精神项羽,今江苏宿迁人,作为推翻暴秦的英雄,是古代中国最值得骄傲的人物。项羽的主要事迹保存在史记项羽本纪当中,通过司马迁的实录与创作,项羽已经成为中国人使用频率最多最广泛的符号之一,并且演进为项羽文化,特别是贵族的精神文化。现述略如下。一、显赫家世的比附司马迁创十二本纪,以帝王作为考察历史的主线,在汉朝之前的六纪当中,五帝本纪主要记载夏王朝之前文献记忆中的“帝王”,将其综合在一起,合为一纪,称为之“五帝”。而下由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其中惟有项羽本纪的主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帝王,更不能代表一个朝代。司马迁之所以特意安排项羽为本纪,在肯定项羽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和突出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与影响的同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浓郁的贵族情结。司马迁不是平民,他虽然热爱平民,但更关注贵族,并且贯穿于史记当中。考察项羽本纪,我们发现,司马迁向往项羽特有的贵族精神文化,是有感于自己的家世。为了凸现司马氏的荣耀,司马迁以互见法首先推出项羽的家世,然后再调侃刘邦的出生,弱化刘邦的形象,填补自己人生的不幸。司马迁称: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1。项羽之所以为项氏者,是说项羽的先辈世代为楚将,因功封于项才获得得“项”氏,表明“项”氏来自于军人世家的骄傲,有着辉煌的家族史。有人会问司马迁为什么没有介绍项羽的姓,而是仅以说氏,原因就在于姓是与生俱来的,而氏是贵族的表现,身份的象征。考察中国姓氏文化的发展,早期姓是姓,氏是氏,二者有比较严格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班固称:“姓者,生也。人所禀天气所以生者也”。“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2。所谓“姓氏之不知,民族乌乎立?先进之国,类皆置重谱牒,心以严内外之防,明种族之别也。中邦古礼,姓以统氏”3。姓氏文化是中国早期最重要的核心传统文化的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文明发达和民族团结和睦的文化物证。从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开始4,一直延续到司马迁时姓与氏还是分开的。氏与姓不同,班固称:“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5。可见氏是家世地位身份的象征。早期,赐姓命氏是天子的权利,史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是”6。不过“诸侯以下的官有功,诸侯也可以命氏”7。但前提是有功。郑樵曾说:“生民之本,在于姓氏。帝王之制,各有区分,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不相紊溢”8。氏是贵族的象征,而这段记载学者大都认为是刘邦为抬高自己而编造的鬼话,问题就在于司马迁为什么会相信这一鬼话,如果连此都看不清楚,何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良史,更不要说“成一家之言”了。如是,我们则多少小看司马迁了。我认为,假如换个角度思考,何尝不是司马迁调侃刘邦血统不正的证据,特别是“是时雷电晦冥”之点睛之笔,若再延伸,话就不好听了。同样,司马迁的司马也不是姓而是氏,是贵族,属于以职官名为氏的贵族。周礼夏官司马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师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作为职能部门“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且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的:一是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二是以邑名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三是以职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如史、仓、库、司马、司寇、司徒、太史等。所以说“闻其氏即可知其德”,见其氏如见其贵。司马迁以氏介绍项羽,寓意昭然若揭。反观刘邦,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姓刘氏”,这个“氏”是加上去的,因为“母曰刘媪”。也就是说刘邦的母亲姓刘,符合姓的规矩。郑樵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9。王筠亦称:“妇从称姓,辨其族也;男人称氏,分其支也”10。由此可见刘邦充其量是一个有姓的人,而不是有“氏”的贵族。因为这时的姓与氏是还是分开的。正是由于司马迁调侃过刘邦,所以在完成高祖本纪之后,便有意识地姓与氏便合二为一了。因此顾炎武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混而为一”11。司马迁之所以突出项羽之项氏,就是要向世人表明项羽系出将门被封于项的历史背景。刘邦虽然从母姓刘不假,但来历却有些不明不白。紧接着司马迁又写道: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封国,以正邦国;设仆辨位,以等邦国;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建牧立监,以维邦国;制军诘禁,以纠邦国;施贡分职,以任邦国;简稽乡民,以用邦国;均守平则,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在周代,夏官称司马,掌邦攻,亦称“政官”,掌管四类,一是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职事;二是职掌天下邦国,包括诸侯、疆域的划分等,如“职方氏”等;三是职掌养马、马政等。司马迁所以会知天下地理,当是“职方氏”的传统继续司马迁之所以有贵族情结,来自于古老的司马贵族。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这段冗长的有关“司马氏”的介绍,司马迁摆谱的目的,就是要显摆自己的家世。当然这还不算完,在介绍完司马氏之后惟恐他人还不清楚,于是又借司马谈的口再次表述自己显赫的贵族家世: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迁接二连三不厌其烦地炫耀自己的家世,绝非泛泛而谈,是有着深层含义,尤其是对照“封于项,故姓项氏”的项羽,比附于“起微细”的刘邦,再回过头来看看秦将后裔的李广与自己的命运结局,叹息贵族的没落,其用心之良苦,非同一般。二、贵族情结的表义正因为文化,所以背景的不同,人生道路的轨迹、言行举止以及个人气质更是千差万别。司马迁在记载项羽成长的过程是这样的: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过去有不少学者认为项羽是个不学无术的贵族子弟,此话并没有错,但何尝不是少年顽皮的表现。因为司马迁称赞项羽是一位“才气过人”的年轻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才气过人”几个字非常重要,“才气”者,才能气魄,“才气过人”者自然是才能气魄超越常人。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亦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12。众所周知,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精心打造的史记名篇之一,司马迁以深切的情感描绘出抗击匈奴英雄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高大形象,并且“寄予了无限的景仰”13。司马迁对李广的情感之深,在正常的叙事之外,同样体现着贵族的情结。司马迁在记载李广的家世时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可见李广同样是出生于将军的贵族世家,所以“广家世世受射”,乃是传承家学射箭技艺的表现,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无本之木。后来虽然家道中落,被迁徙到甘肃秦安,仍以“良家子”保持贵族的风范。史称“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14。所谓“良家子”,史记索隐引如淳称“非医、巫、商贾、百工也”。从项羽先祖为楚将到李广先祖为秦将,虽然所处的环境不同,但作为将军的世家却是一脉相承,不分伯仲。就个人气质而言,项羽是“才气过人”,而“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有意义的是项羽一位不大爱学习文化的“西楚霸王”,而李广更是“如鄙人,口不能道辞”的民将。可见司马迁刻意突出的“才气”,实质上正是贵族气质。由于个人气质的不同,所以,项羽与刘邦的人生道路也大不相同。项羽虽然顽而不学却“才气过人”无甚坏毛病。刘邦则不然,这位“起微细”的人物15,沾染了一身的流氓习气。高祖本纪称: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这段记载活脱脱一幅白描,是发迹前刘邦形象的录像。不但“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而且还有“好酒及色”的毛病。对比于“才气过人”的贵族子弟项羽,个人气质一目了然。特别针对项羽与刘邦在看到秦始皇的表现,司马迁特意做了鲜明的比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曾经到达今天浙江的杭州、绍兴等地。在经过吴地时,项羽曾经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见到秦始皇之后,当即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语,尽现出英雄气质。同样是观看秦始皇巡游,刘邦的表现则与项羽迥然不同,由于刘邦“常繇咸阳”,亲身体验过世事的艰难,因而对于做官的好处是颇有心得,所以刘邦“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真实的反映出刘邦卑微的心态。从项羽取而代之到刘邦的一声叹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跃然纸上泾渭分明。即便是做了皇帝,刘邦依然是一派流氓气息,例如在未央宫大宴群臣时,刘邦就曾对他父亲发难:“九年(前198年),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完全是一幅暴发户的行径。而此时此刻的刘太公又能说什么呢,只好有被群臣取笑而已。纵观项羽一生顶天立地轰轰烈烈,从“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到击败秦军主力,直至关中。就是兵败乌江也是死的惊天动地。在乌江边上看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在确认之后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然后乃自刎而死,将自己的头颅送给吕马童,帮助其富贵终身。项羽临终之时尚且如此,其贵族气质子路之风范历历在目可圈可点。司马迁向往项羽的英雄行为,以至于项羽高大丰满的形象就是在司马迁的笔下完成的。司马迁虽然圆满了项羽,却痛恨自己不能效法于彼,是为终身遗憾。他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可谓以己喻事,以事喻理,极为深刻。如果说司马迁盛赞许由不受尧让天下,泰伯奔吴以让季历,向往“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的伯夷、叔齐16。那么,比对于汉武帝时期峻法严刻酷吏横行的现实,则是有针对性地发出“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