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二单元讲学稿(原稿).doc_第1页
九下第二单元讲学稿(原稿).doc_第2页
九下第二单元讲学稿(原稿).doc_第3页
九下第二单元讲学稿(原稿).doc_第4页
九下第二单元讲学稿(原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掖四中讲学稿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题:武松打虎课时: 2 课时 主备人:姚鸿雁 审核人: 审核时间: 总第 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武松是个勇敢无畏、豪迈倔强的人。 2.能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通过讨论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武松打虎是怎样打死猛虎,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过程: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有关的词语,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体会武松智勇双全的性格。一、自主预习1 简介文章出处及作者。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回目是“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人争执,把人打昏,以为打死了人,于是逃到柴进柴大官人家避难,不想染上疟疾,在柴进家住了一年有余。宋江因与梁山有关系被阎婆惜抓住把柄而怒杀阎婆惜,也投奔柴进而来,在柴进家里武松拜宋江为义兄,武松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两人依依惜别。文章节选的就是武松回家的路上经过景阳冈只身打死猛虎的故事。有资料认为水浒传由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合写,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著。2.读准加线字的读音:袒露( ) 诡诈( )迸出( )血泊( )晌午( )咆哮( ) 请勿( )脊梁( ) 袒露( )踉踉跄跄( )3.小说节选部分的情节可以分为 、 、 、下冈四部分。 二、合作探究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2.课文第1、2自然段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训练巩固(一)注意下列加点字词,它们的意思可与现代汉语。你能说出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吗?1还有些贴钱与你 ( ) 2武松走了一直( ) 3那里提得动( )4武松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 ) ( )5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脚,细说了一遍( ) 6众猎户先把野味将来与武松把杯( )(二)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反复出现官府榜文?答: 2一个打虎英雄,“尽平生气力”“双手轮起梢棒”竟没打中老虎而“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 ,那条梢棒也“折做两截”,有人认为这样写损害了英雄形象,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四、作业布置A.(必做)阅读,完成讲学稿练习。B(选作)完成同步练习。教学反思 /学习心得第二课时课时: 2 课时 主备人:姚鸿雁 审核人: 审核时间: 总第 课时学习目标:一、组内交流自主预习的内容,做好展示的准备。二、合作探究重点研读课文第5自然段。1.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2.这段文字主要通过什么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个方面?用意何在?三、训练巩固阅读水浒传第四十三回“黑旋风沂岭杀四虎”,回答问题。(李逵)叫了几声不应,李逵心慌,丢了香炉,定住眼四下里看时,并不见娘。走不到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团团血迹。李逵见了,一身肉发抖;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李逵把不住抖,道:“我从梁山泊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倒把来与你了!那鸟大虫拖着这条人腿,不是我娘的是谁的?”心头火起便不抖,赤黄须早竖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李逵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李逵赶到洞里,也搠死了。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孽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跨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戮,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掀再剪: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那大虫退不彀五七,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那李逵一时间杀了母子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 1文中写李逵“一身肉发抖”“把不住抖”“心头火起便不抖”,你怎么理解他心理变化的过程?答: 2“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答: 3武松与李逵你更喜欢哪一个形象?武松打虎与李逵打虎,你更喜欢哪一个过程?与同桌交流一下,说不定你俩可以展开一场辩论呢。 四、拓展延伸展开讨论,延伸课外,深化中心。 提供一则新闻 一个饿熊闯进一家农户对其农人进行嘶咬,可是村民却束手无策,原因是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熊是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没有上级命令不能擅自伤害。待村长打电话请示上级后再去营救那村民,那村民已被熊咬死。 提出讨论题: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想法?现在人们提倡保护野生动物,武松打虎这类文章不该看了,你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用自已的话说说。五、作业布置A.完成讲学稿B.熟读课文。教学反思 /学习心得课题:隆中对课时: 2 课时 主备人:姚鸿雁 审核人: 审核时间: 总第 课时学习目标:1司马光及写作背景资料2掌握文言字词的音、形、意义及用法。 3重要文言句子的准确翻译。4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掌握文言字词的音、形、意义、用法及重要文言句子的翻译。难点: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的音、形、意义、用法及重要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自主预习(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1.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二)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5.诸葛亮的策略 诸葛亮虽“躬耕陇亩”,却对全国的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如数家珍,可见其的确足智多谋。而他的规划和策略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三)初读课文,独立解决下列问题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 ) 因屏人( ) 猖蹶( )( ) 屯新野先( )主遂诣亮( ) 倾颓( ) 陇亩( ) 不可胜数( )乐毅( ) 欲信大义( ) 存恤( ) 帝室之胄( )颍川( ) 殆( ) 刘璋( ) 北据汉沔(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每自此于管仲、乐毅( )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谓为信然( ) 此人可就见(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 遂用猖蹶 B 欲信大义于天下C 还你酒肉钱勾么D 西和诸戎,南抚吴越4. 注重轻重徐疾,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二、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2翻译下列句子。(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_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_ _(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_ _(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 _(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_ _三、训练巩固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朝史学家。所著记载了三国的历史。2.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B 时人莫之许也 高可二黍许C 惟颖川徐庶 崔川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D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四、拓展延伸与本文相关资料:1诗词蜀 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2诸葛武侯祠对联: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青山绕郭宜龙卧 翠柏参天有鹤来。有庐堪千古 读策定三分。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 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梁父吟成高土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3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五、作业布置A.(必做)阅读,完成讲学稿练习。B(选作)完成同步练习。教学反思 /学习心得第二课时课时: 2 课时 主备人:姚鸿雁 审核人: 审核时间: 总第 课时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一、自主预习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 根据文章信息,将所缺部分补充完整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 。第二部分(第2段): 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 段):刘备往见,诸葛亮 。第四部分(第 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二、合作探究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2.(1)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2)根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三、训练巩固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亮答曰:“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 其岩阻,西 诸戎,南 夷越,外 孙权,内 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为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加点的字词。胄( ) 戎( ) 沔( ) 恤(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国险而民附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箪食壶浆 2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称呼,在文中标“()”的段落内出现了两处。请指出来并解释。 3 诸葛亮提出策略中,强调对不同方面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保 抚 和 争锋 修 B. 保 和 抚 结好 修 C. 守 和 抚 结好 修 D. 守 抚 和 争锋 修4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2)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曹操:孙权: 刘表、刘璋:诸戎、夷越: 6 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礼贤下士,收罗人才; 抚边境各民族; 广布“仁义”; 结好孙权,搞好外交; 巩固荆、益基地; 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 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 摘好内政。正确顺序是 7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五、作业布置A.(必做)阅读,完成讲学稿练习。B(选作)完成同步练习。教学反思 /学习心得出师表课时: 2 课时 主备人:姚鸿雁 审核人: 审核时间: 总第 课时学习目标: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重点:.(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难点: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的音、形、意义、用法及重要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文体和时代背景:(1)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并准确抄写一遍。崩殂(c) 恢弘(hong) 陟(zh )罚臧(zng)否(p) 费祎(y) 桓(huan)灵 稗(b)补阙(qu)漏 以塞(s)忠谏 攸(yu) 祎(y)咨(z) 以遗(wi)陛下 颓(tu) 桓(hun) 闻(wn)达猥(wi) 危难(nn) 二十有(yu)一年 夙(s) 驽(n)攘(rng) 彰(zhng) 咎(ji) 咨诹(zu)善道 涕(t) 二、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并将重点字词解释标注在书上。疲弊:疲惫 开张:广泛地听取 恢弘:发扬光大 陟罚臧否:提升、处分、表扬、批评 刑赏: 处罚或奖赏 平明:公正严明 志虑忠纯:志向和心思忠诚 简拔:选拔 裨补阙漏: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 淑均 :品德公正 所以:的原因 裨补阙漏: 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 倾颓:倾覆衰败 开张:广泛地听取 贞良死节: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3. 翻译下列句子:(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次后汉所以倾颓也。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四、巩固训练:一.注音殂( )陛( ) 以塞( )陟( ) 臧否( )()攸( )祎( ) 以遗( )咨( ) 裨( ) 阙( )倾颓( )桓()猥( )危难( ) 二十有( )夙() 驽()攘() 彰()咎() 诹()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2)臣本布衣。古义:今义:(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4)由是感激。古义:今义:(5)开张圣听古义:今义:(6)临表涕零古义:今义:(7)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今义:3. 按要求用原句回答:(1)诸葛亮向刘蝉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2)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 。(3)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4)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5)诸葛亮认为目前出师北伐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两个条件是“ ”、“ 。” (6)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四个短语回答。 、 、 、 。4.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五、作业布置A.(必做)阅读,完成讲学稿练习。B(选作)完成同步练习。教学反思 /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课时: 2 课时 主备人:姚鸿雁 审核人: 审核时间: 总第 课时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一、自主预习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二、合作探究1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2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三、训练巩固1给加粗的字注音。(1)中道崩殂( )(2)裨补阙漏( )(3)行阵和睦( )(4)以彰其咎( )(5)陟罚臧否( )(6)以遗陛下( )(7)庶竭驽钝( )(8)猥自枉屈( )(9)咨诹善道( )(10)夙夜忧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以光先帝遗德( )(2)引喻失义( )(3)以遗陛下( )(4)悉以咨之( )(5)猥自枉屈( )(6)斟酌损益( )(7)咨诹善道( )(8)以彰其咎( )(9)先帝不以臣卑鄙( )(10)遂许先帝以驱驰( )3翻译下列句子。(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_ _(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_ _(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 _(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_ _(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_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 _(一)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4文中“先帝”指_ _,“陛下”指_ _,“天下三分”指天下分裂为_、_、_、三国。5请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内容要点。_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请用原文回答。_ _7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 _8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_ _9以上文字中,有些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请写出两例。_ _ _四、拓展延伸五、作业布置A.(必做)阅读,完成讲学稿练习。B(选作)完成同步练习。教学反思 /学习心得六、作业:A必做 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B. 选做 文中写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话后,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刘备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教学反思/学习心得三顾茅庐课时: 2 课时 主备人:姚鸿雁 审核人: 审核时间: 总第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和基本的表达技巧。2.学习古代长篇小说的鉴赏方法,培养鉴赏能力和探究意识。3.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并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重点:.层层烘托的出场艺术难点:层层烘托的艺术。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并准确抄写一遍。Kngzng ku hung c w n to jin 倥 偬 殷馗 松篁 猝定 斡旋 熟谙 韬略 云笺 y yyng rn rn shsh gun chng nn s拜谒 悒 怏 荏 苒 揲 蓍 纶 巾 氅 愧赧 顿开茅塞 二、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合作探究:1.从文章看出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三顾茅庐比隆中对多出了什么?重点有什么不同?那篇更能看出刘备、诸葛亮的个性特点,为什么?3.找出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四、巩固训练:1给加点的字注音:倥 偬 殷馗 松篁 猝定 斡旋 熟谙韬略 云笺 拜谒 悒怏 荏 苒 揲 蓍 纶 巾 氅 愧赧 顿开茅塞 2.说说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1)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2)时至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五、拓展延伸1.以张飞的口吻叙述故事要求:准确体会人物心理,充分把握人物性格,注意语气、动作、表情,要得其形得其神。2.研究性学习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就终老山林?请展开自己的想象,阐述自己的理由。六、作业:A必做 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评论。B. 选做 课外读三国演义,找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专题讨论。教学反思/学习心得周处课时: 1 课时 主备人:姚鸿雁 审核人: 审核时间: 总第 课时学习目标:1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2分析周处的性格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3进行创造性的片段描写和课文改写。重点分析周处的性格特点,把握课文的主旨。:难点:创造性的片段描写和课文改写。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 了解作者和作品。.本文选自是我国第一部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是时宋的编撰的这部书。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3.明确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为( )乡里所患或( )说处杀虎斩蛟蛟或( )浮或( )没为乡里所患( )始知为人情所患( )且人患( )志之不立4.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求:读准字音。朗读时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古人贵朝闻夕 且人患志之不立或说处杀虎斩蛟二、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述周处的故事。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复述。2.翻译课文,准确理解大意。3.反复诵读课文,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记叙了有关周处的哪几件事?(2)乡人把周处与蛟、虎并列为三害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的反应是什么?说明了什么?(4) 周处“自寻二陆”的目的是什么?三、训练巩固(一)给加 的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1、义兴人谓为三横( )( )2、或说处杀虎斩蛟( )( )3、年已蹉跎( )( )( )(二)解释加 字词的含义。1、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2、忧命名不彰邪( )3、遂改励( )(三)下面对“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把“哪怕早上懂得道理,晚上就死,也是值得”的精神看得非常可贵,何况你的前途还是可以的。B、古人很重视“为了追求真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就死去”的精神,何况你的前途还有希望。C、古人把“为了追求真理,哪怕早上明白,晚上死去”的精神看得很重,何况你前面的路途还是能看清楚的。(四)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加引号的要摘引原文回答)1、周处被义兴人看做是“三害”之一,是因为他“ ”2、周处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被人们当做祸患而决心改过的?3、是谁的教诲与开导,使周处改变了人生的态度和道路,而最终成为忠臣孝子的?4、这篇文章通过周处(此处填一四字成语)的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五、周处一文出自朝刘义庆编撰的 。此书对后代小说及笔记文学有较大影响。四、拓展延伸在文章情节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原文进行合理的想像,增添一些细节和人物肖像、心理的描写,把周处改编成白话文故事,400500字左右。五、作业布置A.(必做)阅读,完成讲学稿练习。B(选作)完成同步练习。教学反思 /学习心得总分 学号 中学 年级 班 第二次月考模拟试卷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共 26 分)(一)1、文学常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孔乙己鲁迅呐喊 B. 周处刘义庆世说新语C武松打虎施耐庵水浒传 D.三顾茅庐曹雪芹三国演义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补缀猖獗气绝身亡识事务者为俊杰B言迄篡逆徒费心力挟天子而令诸侯C愕然轩昂宁静至远刘玄德三顾茅庐C韬略鹤氅幡然悔悟欲信大义于下下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对犯错误的同学,我们应真诚地帮助他,不能讳疾忌医。B放暑假了,李明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海南三日游”活动,他那被晒黑的饱经风霜的脸,让人联想起亚热带的阳光。C你们学校打篮球的水平实在高,我们甘拜下风。D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鼓起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