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doc_第1页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doc_第2页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doc_第3页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doc_第4页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第二章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的历史脉络第一节 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 我国重视儿童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很早就产生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根据文献记载和推测,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就已经有了类似“小学”的教育机构。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自然有一个漫长的从萌芽直至成熟的历史过程,从“庠”或类似性质的教育场所的出现,到规范、系统的儿童教育机构的确立,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变化。 一、 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 (1) 远古时代“小学”教育 远古时期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只能从零星的史料中得出一些有关小的介绍: 文献通考学校考:“有人斯可教,有教斯可学,自开辟则既然矣。”说明从开始有人类,教育便随之产生。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通典礼十三:“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 其中的下庠均为当时的“小学”教育机构。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庠”这一最早的教育机构,它是如何运转,担任教师一职的教育者们是如何产生的,接下来我们从国老和庶老的身份与生活经历中,来对当时的“小学”教育内容做出个大概的推断:“下庠”教授生活、生产知识,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当时农业为主的社会情况也是紧密联系的,教授他们生产、生活常识。 (2) 夏、商、周时代的小学教育 1、夏代小学教育的萌芽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是夏、商、西周统治者共有的国策,这种政治上的策略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策略的制定和发展,使得军事教育和宗教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夏代由于战乱频繁,其教育侧重于习武。 我国的小学教育独立形态的萌生可能也是在夏代中后期。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学校产生所需要具备的的一些基本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加之,夏代已有较为成熟的文字,就使得学校教育开始萌芽。从有关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 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史记儒林列传 :“乡里有教,夏曰校。”其中,“西序”、“校”都属于小学性质,他的主要教育内容为:“明人伦” “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宗教教育、礼乐。”这时的宗教教育有别于我们当代意义上的宗教,它是以敬天尊祖为中心。 2、商代的小学教育的发展 根据古籍记载商代的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今年在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大学”和“小学”的字样,进一步证实商代学校已分两级施教,然此一大一小,非学习者之大小,为地位、祭祀之事之重要性而言之大小。 (1)古籍中对商代学校的记载: 礼记王制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其中,“右学”即是大学,“左学”为当时的小学 礼记 明堂位 :“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瞽宗。” 加之,在甲骨卜辞中发现的“小学”、“大学”的字样,进一步证实了商代学校已经分级施教。 (2)教育内容: 从有限的发掘材料中我们无法具体了解当时小学教育的实况,但是基本可以断言当时的小学教育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宗教教育、数量计算。 农业作为商代经济的命脉,所以注重天文、气象,加之为了迎合政治上的需要,学校中传授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在数学方面,商代已采用十进位法,甲骨文中已有一至十、百、千、万等数字的出现。 3、西周小学教育体制的早期成熟: 周代文化发展到了制度化阶段,有了系统的祀乐制度。在教育上,西周集前代教育之大成,汇合了种种教育机构形成了一个以官学教育为特征,以教育国家政治化为取向的早熟制度。种种这些都为教育内容系统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从而使得西周的“小学”教育成为先秦小学教育的典型。 (1)依据: 国学:礼记王制:“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乡学:设在王都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是地方基层学校,在西周时期均为初等教育机构。 (2)教学内容及教材: 西周国学或乡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师圆周式的体系,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 “书”指书写文字;“数”主要指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计算练习;“射御”即射箭、驾驭战车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小学以书数为重,大学以诗、书、礼、乐为主。西周小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行、书数、射御,并结合“六艺”中的礼、乐课程,可以看出当时小学教育是一种求知兼求能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图一“六艺”(3) 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学教育 1、私学教育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变革时期,我国的历史有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政治经济上的大变化在人们的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方面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变革,奴隶主贵族教育垄断局面打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思想大解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并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小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育机构的演变:奴隶主官学教育的衰废过程中就包括了官学小学教育的衰废,在西周末年,奴隶主官学已经形同虚设。当时接受教育的主要是奴隶主贵族,接受相应的教育之后便能继承贵族的爵位,但是由于贵族子弟无心学习,荒淫无度,加之,转乱不断,统治者忙于应对外敌的入侵以及对外的领土扩张,没有闲暇顾及教育。这就导致官学的衰废。由于生产的发展、政治斗争的加剧、官学的衰败、学术下移,“士”这一阶层的崛起等等原因为此后的“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提供了良好的时代机遇。春秋时期的私学教育尚处于初创时期,主要面向成人,培养在战乱时期各国诸侯急需的士阶层,但是出于顾及儿童和下层平民的的初等教育,当时的“私学”融初等、高等、专门教育为一体,是一种综合类的学校,因而无法从中严格区分出小学教育。 3、教材和教学内容: 由孔子整理编著的诗、书、礼、易、乐、春秋被作为基本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其中的小学识字、常识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多用于私学的初等教育之中。 由于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仍围绕着农业、工业生产,则墨子以“农与工肆之人”为教育对象,以教授他人实用的生产知识技能为目的的私学教育也得到发展,墨子一书也作为私学的教材内容,墨经中有关科学方法论的问题,甚至叩响了科学哲学的大门。 2、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小学教育(1) 秦代小学教育 1、背景: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巩固封建政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在文化上崇法排儒的文教政策,加上秦统一了文字,使各地文化能够相交融,更加促进教育的发展。 2、教学教育机构: 有关秦代小学教育组织机构,除“学室”外、现今发掘的资料甚为贫乏,学塾之类机构是否存在难以考证。秦王政三十四年下令焚书、禁私学,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以实现统一的政治思想指导,实行文化专制。 秦虽明令禁止私学,但暗中收徒的学者还大有人在,书籍虽焚烧但也有不少存留,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教授。 3、主要的教材及教学内容:秦李斯作苍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皆以统一后的秦篆编写。汉初合为一书,统称苍颉篇,并改写成隶书,又称三苍。苍颉篇原是教育学童识字的字书,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时又成为小篆书体的样板。此三篇为秦时编著的文字课本,各地也以此来教育学童,由“三老” 转引自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3 “三老”即为民老中有文化知识的人负责教授。图二仓颉篇 李斯 (二)汉代小学教育 1、 背景: 汉代是中国封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在总结了秦王朝暴政灭亡的教训之上,在文教政策上实行了重大的转变,采用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推动了小学教育的发展。汉承秦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得大一统的局面维持了数百年之久,为文化教育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奴隶社会的教育转变为封建主义的教育。 2、汉朝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下,小学教育所受的影响: (1)提高了教育的地位,有助于小学教育的发展。“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立法的角度规定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三纲五常这类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将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战略地位。 (2)学术与教学内容的统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内容以经学或儒家经典为蓝本改编组织的教材为核心,其他内容大多只能在阐发和注释儒家经学的同时交叉进行。 (3)汉代学术不限于经学,在天文、数学、医学、史学等方面也都达到了新的水平。为小学教育增添可参考教学材料。书馆(可视为初级小学)乡塾(高级小学)家学、家教地方官学四姓小侯学 宫邸学(贵胄小学)郡国设学 县邑设校 乡设庠聚设序小学教育体制 :官立小学私立小学中央官学 3、汉朝小学教育体制及教育内容: 表1 家学、家教:对儿童进行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伦 理道德教育以 及治学态度、研读方法的培养和行为规范训练等教材:论语、孝经、急就篇、家书、家训、家戒书馆:识字、习字,教授自然和日用常识,进行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 乡塾:对经书“略通大义”数学教育教学内容及教材: 表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学教育: 1、社会文化背景:封建割据、战争不断,政治上的争夺,军事上的战乱,文化上的交流,相互斗争,相互渗透,在魏晋学术文化的基础上,孕育着新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教育上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官学时兴时废,私学发展,小学教育也得以发展但比较零碎,不够系统。独尊儒学形式逐渐衰落,由重章句训诂转而重义理,成为不复恪守家法师法的“魏晋经学”。 2、官学、私学并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教育,总的形势是时兴时废,断断续续,但仍有小学教育的兴办。当时的官立小学主要就是“四门小学”。从有关史料可以得出:魏晋南北朝官立小学虽零散不够系统,但在开明君主的积极倡导下也有所发展,但很明显地带有民主融合和少数民族汉化的特点。 (2)由于封建割据、战乱不断,封建官学衰败,无形中催生了私学的发展,在百家争鸣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小学教育随之发展,其内容也不同于汉代那种大一统的形式,而是更加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知识训练。3、教育内容及教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学教材对于汉代有了较大的创新,不仅出现了众多的小学教材,在教材内容、编写体例、语言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为后代乃至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提供了内容和形式上的范例。 当时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着论语、孝经、晋代急就篇、 南朝梁代千字文进行的。其中最具影响意义的便是急就篇和千字文。 (1)急就篇 西汉时史游编纂,又名急就章,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最早的小学识字兼常识教材。主要内容即将当时所用的单子按姓氏、衣着、农艺、饮食、启用、音乐等分类汇编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既便于记诵又切合实际,并尽量避免重复字,同时使每句都表达一定的意义,以在识字教育过程中使儿童多少获得一些自然及社会常识。 (2)千字文 据有关学者考证,千字文乃梁武帝敇令周兴嗣所撰写。全书千字,每句四字,成文押韵,供250句,无重复字,内容丰富,通畅可读。 图三 急就篇 图四 南朝梁代 周兴嗣千字文3、 隋唐时期的小学教育(1) 文教政策及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1、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 隋朝建立后,儒学开始复兴,统治者极力把尊崇儒术作为振兴发展文化教育的主导思想。在“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文教政策的背景下,封建官学制度日益完善,科举确立,尊崇儒术,佛教、道教势力壮大。 2*、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1) 隋唐经学有的采用了汉代的解释,有的采用了魏晋的解释,及吸收了汉代 的经学经学,也容纳了魏晋的玄学,这使得经学内容更为丰富。由于经学与小学教育的多角联系,隋唐经学内容必然对影响其小学教育。 (2) 儒、释、道三家既相互矛盾斗争,又相互融合,向宋明理学过渡,最初的 原始的宗教观念和原始的科学知识开始融合,这必然影响唐代小学教育内容、 组织及方法。 (3)唐代设立算学专科开设了中外教育史上由政府设立自然科学专科学校的先河。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内容。(2) 小学教育体制的嬗变 1、时代背景: 隋朝历时短暂,由于统治者的锐意兴学崇儒,构建了完备的关学为主、 私学为辅的封建教育体系,其中亦包括官立小学教育。从而形成了“国学郡县之学,胜于开皇之初”的局面。但随着“外事四夷,戎马不息”,国势衰微,官学体系“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其风渐坠,以至灭亡”,私学成为延续教育的主要力量,部分私学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地方官学的规模。 2、在上述背景下,隋唐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改变: 与隋朝的教育体制颇为相似,唐代的官学教育体制也是以儒学学校为主要内容的多维组合体;同时私学也有较大的发展,隋唐私学中属于小学教育程度的不少,门类繁多。主要形成了如下体系:隋唐:官学:中央官学:宫廷小学乡里官学:处于“两无”“两自”状态私学:村学(村校)、乡(镇)学、社学、坊巷学、义学 表3 隋唐的小学多建立在乡村,或称村学、村校。唐朝时期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乡里多有学问化的要求,因此,唐代的乡村小学叫隋唐办得更为普遍。 “乡里官学”是地方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唐代的乡里之学实际处于“两无”、“两自”状态,即教师无定员、学生无定额,官学其名,大半属于私学。 3、教学内容及教材 (1)唐代乡村学校的教材,主要有启蒙识字读物、儒家经典和诗赋三类。其中各类所包含的内容如下:主要教材:启蒙识字读物:初学记、千字文、 太公家教、兔园册、 蒙求、开蒙要训儒家经典教材:诗、书、礼、 易、春秋左氏传诗赋 表4 (2)主要小学教材概述: 开蒙要训 开蒙要训,是我国古代儿童课本之一,为六朝马仁寿撰写。此书宋代于中原佚亡,幸敦煌藏经洞保存有27个写卷,其中完整的有两个写卷。全书350句、175韵、凡1400字,“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和千字文一样,是儿童开蒙识字兼及教育的教科书;同时,开蒙要训还具有敦煌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图五开蒙要训 太公家教 太公家教是中唐到北宋初年最盛行的小学教材。太公家教为古代训诫类蒙书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