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幸福观的差异.doc_第1页
中西方幸福观的差异.doc_第2页
中西方幸福观的差异.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方幸福观的差异幸福是什么?我们的幸福在哪里?历朝历代,从平民到帝王,从庸者到学士都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探索思考。精神愉悦并由此得到健康的身体,这句话最恰当地概括了中国人看待幸福的方式。 巨大的人口压力使中国人形成一些行为习惯:“他人”要比“自我”更为重要,与鼓励个人优先关注自己并不惜一切手段满足自我需要的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截然相反。 这种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在思想方面(儒家、道教和佛教),它还表现在各种实践当中,对一些姿态和动作特别地重视。人们一生都要努力去实践这些动作,从饮食的方式到呼吸的方式。 这一切就如同一个中国人,在他一生中的某些时刻,如果可能最好是每一天,都要做一件对“自己有好处又不妨碍邻居”的事情,并且可以减轻其他人对自己构成的压力。 个人空间与集体空间互不干扰 快乐纯粹是个人的事,怎么才能让人口压力的约束与个人必须获得最低限度的生存空间两者兼顾呢? 对于这个问题,伟大的中国思想家们给出了权威的解答。他们把个人空间与社会空间严格地区分开来。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不是统治政权的吹鼓手,而是主张“自我修炼”的精神导师。他们认为只有这种方式能够引导个人走上快乐之路,同时还能遵守集体规则。没有这些集体规则,个人不可能在社会中生存。 这种对超越自我的追求,这种智力上的追寻,往往伴随着物质的清贫,可以获得“心灵的安宁”,获得和谐与智慧,这是中国特别推崇的一种品质。 这种智慧,这种自我解嘲、为别人而笑的方式,既与个人生活有关,也与他的社会行为有关。 集体高于个人并不意味着个人在集体面前完全被抹杀。 这就是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人总是关注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个人发展”。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这种“伟大的平衡”需要“回归自我”,另一个说法就是获得“心灵的安宁”,或者说找到“定点”。这种平衡至关重要,因为他所生活的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也就是说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能力,是他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没有什么不可挽回,失败与成功并非不可逆转的。 一个不断变化的制度虽然对我们这些信奉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想、并习惯于接受确定事物和固定方位的人来说可能有一点危险,但是它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每一次终结之后都会有一个开始。 每一次失败之后,都有机会东山再起 所以在中国人看来,一切皆有可能。希望永远存在,永远不要泄气。失败、人生中的意外和不幸再深重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我们预料到一切,对最坏和最好都做好心理准备,那我们就不会失望,也不会崩溃。如果我们知道会发生不可预测的事情,等它真的发生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震惊。这种态度有时被理解成宿命论,其实正相反。因为正是这种态度使中国人直面生活的考验,就像走钢丝演员控制住自己对空洞的恐惧。 人们喜欢强调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性,其实往往说错了。孔子本人就曾站在一条河边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位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并不是整天关在书房里著书立说的文人,他其实周游列国、游历甚广,穿梭各国之间,率领类似“影子内阁”的贤士向那些小国的君王举贤进谏。这些国王不听,他甚至想“乘桴浮于海”,打算乘舟渡海去寻找能够接受他观点的听众。 像一条旱季雨季都能活下来的鱼一样适应环境,这是儒家要达到的目标,每个中国人都真心希望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中国人发展形成了与人口过多和物质匮乏严重的自然状况极其适应的社会行为习惯。几千年来,他们在尊重社会生活规定的不可动摇的社会规则和个体所需要的个性发展机制之间成功地保持着平衡。 这在西方人看来似乎是矛盾的,但是这种个性发展并不损害集体利益。通过胎息、道家养生、欣赏盆景等手段而实现的精神隐循、甚至干脆远离现实社会,这些决不排斥对已有秩序的尊重和对古老习俗的顺从。 这证明不管所有这些作法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它们都是互补的,再说这些已经形成一套严格的规范。 “脚在尘世,头在苍山云端”:“圣人”并不反对既定的社会秩序,他只是在自我保护,他选择避开社会秩序,而不是与之作对。他非常清楚,想改变如此沉重、如此严密的社会制度纯属幻想,甚至还是危险的。 这种接受社会秩序的态度可以解释当今中国现状的自相矛盾之处:现在的中国在经济方面实行的是超级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政治方面则是无比强大、无所不在的一党专政制度。 然而,我们将要谈到,所有这些价值观、概念和方法在不仅人多而且还很贫穷的中国得到了发展。由于有那么多张嘴要吃饭,尽管中国的农业技术很先进(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开始使用灌溉和施肥),中国人却一直很难吃饱穿暖。就像复杂的钟表齿轮,稍有失常就会卡住,一点点政治动荡、小规模的冲突、稍有一点叛乱,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体制的瘫痪。因此,吃饭问题一直威胁着人口庞大的中国,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头顶高悬。不断重复出现的粮荒可以解释中国社会为什么习惯使用强制手段。在人口众多的社会,要想让每个人都能吃饱,就必须保证农民耕种劳作,保证粮食运往城市,保证有士兵守卫国家储存粮食的粮仓。集体机制的良好运转必不可少。中国人总是急于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粮食匮乏有着本能的恐惧。在粮食普遍匮乏、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个人手中的环境里,提倡淡泊、粗茶淡饭和处处节俭便很好解释:是为了向人们证明:就算拥有的东西很少,也一样能够快乐西方以古希腊以人为本的科学精神为先导,随着后来民主意识的日益强化,形成的是具有普罗米修斯似的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西方的实证科学以及对人本身的关注,是要强于东方的。一部圣经,对西方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基督教弘扬的自我牺牲精神,特别是面对十字架上正在受难的耶稣基督发自灵魂的忏悔,还有庄严肃穆的祷告,每每从西方的电影中看到类似的场面,都不得不惊叹于这种气氛的对于人性的良性引导是巨大的。 西方人的幸福观与东方人的幸福观,其内核是大同小异的,都是一种对于身心方面平和安宁的期待。如果这种期待中想要得到某种有形无形快感的路径中,各自的利益发生了冲突,仇恨、残杀、战争也就随之而至了。幸福的快车运行在一条狭窄的崎岖不平的道路,形形色色的人拥挤在这条通向幸福的道路上,大家都在渴望着前方若有若无的幸福之光的出现。 其实,不管东方也罢,西方也罢,对于幸福的渴望,是因了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