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_第1页
9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_第2页
9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_第3页
9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_第4页
9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_徐盛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月 第 卷 第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 ) 隐喻的起因、 发生和建构 河南大学 徐盛桓 提要:隐喻活动是心智活动。语言主体觉知到一个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事物与本体 有同一性, 用以作譬, 这就可以引起隐喻, 成为隐喻的起因。隐喻的发生要涉及主体另 一心智过程: 隐喻是在对本体和拟议中喻体的认识过程中, 在遗传的秩序感的引领下, 通过心智里心物同构的作用发生的。隐喻的建构体现为本体的意象在心智里转换为拟 议中的喻体的意象, 形成“ ( 显性或隐性的) 本体 喻体” 的隐喻结构; 本体转换为喻体 就是从对本体的感觉转换为对本体的心理感受, 从感觉发展为感受的过程就是意识活 动从最初意识发展为反思意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要经历一次格式塔转换。喻体的意象 在心智确定后用语言符号加以描写, 得出一个“ ( 显性或隐性的) 本体 喻体” 的隐喻表 达式, 这个隐喻就生成了。对隐喻生成全过程的考察揭示了隐喻所蕴含的语言创造性 和意义表达所运用的机制。 关键词:隐喻、 心物同构、 同一性、 格式塔转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前言 隐喻是心智的产物。心智活动涉及许多心理活动, 其中很重要的是感觉知 觉活动。借助心理学关于各个感官特别是视觉形式的理论, 能对隐喻从起因到 最后的生成做出较为明晰的描述和解释。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关于 感知的理论对隐喻进行析解, 希望能比较细致地说明隐喻发生的过程, 具体回答 同隐喻的起因、 发生和建构相关的如下三个问题: )直观地说, 隐喻表达是一物喻一物引起的, 这是隐喻的起因。那么为什 么可以用一物喻一物?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心智哲学视域下英语辞格系统生成机制研究” ( ) 的阶段性成 果, 并在第八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 年 月日, 开封) 上做主题发言。 )一物喻一物的“ 物” 原来都是物理事件。那么是如何从物理世界发生为 一个隐喻表达的心智活动? )一物喻一物就是以喻体喻本体。那么本体喻体是如何转换以建构出喻 体, 最后生成一个完整的隐喻表达的? 本体和喻体在心智里表现为概念运动; 概念是从事物事件概括出来的认识; 从语言来说概念由词语表征。因此下文“ 概念” 、 “ 事物事件” 、 “ 语词( 词语) ” 三 个概念可分别用于指隐喻活动中不同阶段的本体和喻体, 行文时不一一说明。 隐喻的起因: 事物的“ 同一性” 表面上看, 隐喻是以一物( 事物、 事件, 下同) 做喻体, 以喻显性的或隐性的另 一物( 本体) 。 ( :) 指出, “ 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类事物理解 和体验另一类事物” 。能以一物喻一物源于这二物有“ 同一性” ( ) ; 人们 的心理活动对这二物同一性的发现、 注意、 觉知和把握, 这是隐喻的起因。 什么是二物有同一性?这可以用近代德国数学家、 哲学家莱布尼茨( ) 著 名 的 “ 不 可 分 辨 物 的 同 一 性” ( )原 理 ( : ) 做出说明。这个原理告诉我们, 如果任意两个对象( 如和 ) 是同一的, 那么关于它们的任何陈述都是不可分辨的, 它们在任意的公式中出 现都可相互替换, 表明它们有同一性。换句话说, 二物有同一性表明它们是不可 分辨的、 它们在一定情境中可以相互替换。用公式表示是: () ()() ) ( 读如: 对于任一个和任一个, 如果 , 那么同任一属性结合为陈述实质上等价于同这个属性结合为陈述) 这是“ 同一物的不可分辨性” ( ) ; 反过来, “ 不可 分辨物也是同一的” , 即: ( )()() ) 试看“ 自是飞花轻似梦, 无边烟雨细如丝” ( 王观 浣溪沙 ) , 隐喻的原文“ 飞 花轻似梦” 、 “ 烟雨细如丝” 提示了它们的同一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 轻” 和“ 细” ” ) , 用梦境的轻盈比喻花落的轻盈, 二者在感觉上的“ 轻性” ( ) 是相同的; 在 这个意义上说, 他们是同一的, 在一定的情境中可以相互替换。借用上述( ) 、 ( ) 的公式可表示如下: ( ) 花梦( 轻( 花)轻( 梦) ) ( 读如: 如果花梦, 那么“ 花轻” 实质上等价于“ 梦 轻” ) ( ) ( 轻( 花)轻( 梦) )花 梦 ( ” ) 雨 丝( 细( 雨)细( 丝) ) 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 发生和建构 ( ” ) ( 细( 雨)细( 丝) )雨丝 莱布尼茨的这个原理是一个本体性的原理, 它的意思是只要两事物看起来 十分相似、 看起来好像是不可分辨的, 那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同一的。这实际表 明, 世间上若存在两事物看起来十分相似、 好像不可分辨, 但它们其实也不会绝 对相同。相异但是同一的东西正是构成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二物的基本特征。 莱布尼兹的这一“ 同一物不可分辨性” 的思想十分重要, 后来被弗雷格引进 到逻辑中, 成了现代逻辑一个十分重要的运算原理, 即“ 同一性的可替换原理” 。 “ 替换” 也是隐喻的表层工作原理。但将这一原理引入逻辑时并没有经过严格论 证。按照 “ 同一物不可分辨性” 的思想, 其中一个严重的后果是会出现“ 连锁悖 论” 或近似连锁悖论, 如忒休斯之船悖论和颜色悖论。前者是说, 为了修理忒休 斯之船, 每次换一个小小的零部件, 那同原来之船看起来是不可分辨的; 但当全 部零部件都换完了, 那还叫忒休斯之船吗?后者是说, 将 块从红色到咖啡色 的色块按从红一点点变浓为咖啡色的次序排列, 那么相邻的两小块的颜色看起 来是不可分辨的, 最后就会得出结论: 红色就是咖啡色!( 陈波 : ) 。为 了应对这个困难, 上一世纪 年代, 波兰数学家伯拉克( ) 提出“ 粗糙 集” ( ) 概念, 对不可分辨关系 做了 细 致 实用的 区分 ( , ) 。除经典的不可分辨的关系外, 还区分了多种类似的不可分辨关系, 即存 在不同程度的同一性, 如容差关系、 限制容差关系、 非对称相似关系等等。本文 接受这种“ 粗糙集” 的观念, 但按隐喻研究的需要, 我们拟区分四种情况: 相同不 可分辨、 相似不可分辨、 相应( 对应) 不可分辨和相关不可分辨; 这四种情况很可 能是一个连续统。因此, “ 不可分辨性” 是一个模糊变量, 就是二者在某一方面彼 此相同、 相似、 相应( 对应) ( )或相关。由于事物有这样的同一 性, 才能构成借一物以喻另一物的隐喻,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本体是( 或 似 、 如 等) 喻体” , 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 白居易 忆江南 ) 。但 是有些隐喻表达并没有这样的提示, 有些甚至连本体都隐去, 这就给读者提供了 极大的理解空间, 可从多个不同的维度来解读。如“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 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辛弃疾 青玉案元 夕 ) 。这里把树上挂着花灯比作“ 花千树” ( 千树开花) 、 把焰火纷乱落下比作“ 星 如雨” 、 把月亮比作“ 玉壶” 、 把舞动的鱼灯龙灯比作“ 鱼龙舞” 。上述本体与对应 的喻体都是在某方面相似、 相应或相关的。语言主体觉知到它们在这些方面的 同一性, 用以作譬, 这就引起了隐喻, 成为隐喻发生的起因。 同一性是哲学、 逻辑学、 心理学研究都关注的一个课题。哲学和逻辑学主要 关注同一性形而上学问题, 对其理念进行分析, 并思考同一性的性质、 特点; 心理 学关注同一性在心智中怎样形成, 包括其中的心理因素、 心理过程、 心理特征等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期 以及同一性对认识活动的影响。隐喻研究借用这里的学术资源, 要从隐喻的角 度关注同一性的特征, 并从对同一性认识的心理因素、 心理过程思考隐喻发生的 起因, 进而考察隐喻的发生和建构。 根据隐喻研究的需要, 我们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对隐喻涉及的同一性做出 如下理解: 同一性是主体对表象相异的两( 或更多) 对象根据自己的认识所及对 其某一方面的某种程度的共同点的特征做出的概括。就隐喻来说, 这相异的两 物就是其本体和喻体; 而其“ 某一方面” 主要集中在本体和喻体所指称的事物的 现象特征( ) 和质地内容( ) 方面; 而事 物的现象特征和质地内容 是人们 对 事物 产 生的 “ 它像什 么” 的意 识 感 受 性 ( ) 的主要内容。 这个“ 同一” 的模糊变量会表现为不同的程度, “ 同一” 的形式的表现是多种 多样的, “ 同一” 所联系的个体是多元的, “ 同一” 所涉及的方面是多角度的。简而 言之, 这一切可归纳为这一类事物中若干个体之间的相同、 相似、 相应( 对应) 或 相关之点: 事物 同可能因有方面的共同点、 相似点、 对应之处或相关的方 面归为同一类,同 又会因有归为同一类, 同 还会因有归为同一类, 如此 等 等。 例 如,木 制 家 具 这 类 事 物 的 其 中 一 个 同 一 性 是 其 “ 木 性 ” ( ) ; 黑板 传统黑板 同黑豆的外表都是黑色的, 它们的一个同一性表 现为其“ 黑性” ( ) , 如此等等。再如, “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 台镜, 飞在青云端” ( 李白 古朗月行 ) 。满月和圆的白玉盘外形是圆的, 这是它 们的一个同一性“ 圆性” ( ) ; 月亮和镜子看上去都是明亮反光的, 这又 是它们的一个同一性“ 光亮性” ( ) , 隐喻就是由这样的同一性引起的。 “ 休簸战旗红, 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 陈维崧 虞美人 ) , 这句词是说, 不要再摇 动战旗了, 息战吧, 让战士能像 白色的 鲥鱼蜂拥过江那样快快回家; “ 治大国若 烹小鲜” (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十章) , 这里把治国某方面要注意之点比作煎小鱼 应注意之点; “ 春色已看浓似酒, 归期安得信如潮” ( 纳兰容若 浣溪沙 ) , 把春色 的“ 浓” 与酒味的浓、 归期守约与潮汐定时发生联系起来, 以后者喻前者。从黑豆 与黑板黑的同, 到月与白玉盘的似, 到战士过江回家与鲥鱼蜂拥过江的对应, 再 到治大国与烹小鲜和归期与潮水相关联, 二者之间的同一之处越来越抽象, 越来 越需要想象力, 大体对应着同一性的相同、 相似、 相应或相关这四种情况。 据此, 这里借用徐盛桓、 廖巧云( ) 的说法, 略加订正, 给出隐喻一个简明 而直接的定义如下: 一个语言单元 ( 有时可能隐现; 若隐现记为 ) , ( ) 是隐喻, 当且仅当: )在实指的情景下, 在语句中找不到它约定的所指; 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 发生和建构 ) 与 至少在一个方面有同一性, 即它们之间有相同、 相似、 相应或 相关的关系; )在特定意向性下却能有所指, 如指某个 。 例如, 通常“ 月” 不叫“ 白玉盘” ( 不是“ 约定的所指” ) , 世上并没有“ 瑶台镜” , 镜子也不会飞在青云端, 所以说, 在通常的语句中找不到它们作为汉语词汇的约 定所指; 但在隐喻里, 它们都同“ 月” 在某方面有同一性, 在一定的语境中和特定 的意向性下都指向“ 月” 。有时隐喻也可能以“ 同” 的事物作喻: 如这纸是雪白的, 纸与雪二者的同一性就是相同的“ 白性” ( ) 。 同一性是事物自身的东西, 不会自行概括起来显现, 而是人们认识的结果, 所以同一性是后于具体事物的, 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谈及同一性至少要 涉及两个事物; 这需要以体验性的回忆 ( )为基础。心理学 家 ( : ) 认为: 人所具有的概念不是先验 ( )的, 主体为了认 识某个概念就必须有过去某些“ 回想记忆” ( , ) 或称体验性记忆为基础; 主体要认识一个相关的概念就必须要有某些过去相关 的体验为基础。这就是说, 从心理发生来说, 对互有同一性的概念的认识不是先 验的, 必须以回想记忆为基础。在隐喻的实践中, 主体在面对本体时想用一个替 代的说法, 于是回想起过去经验中某一( 些) 相同、 相似、 相应或相关的事物而加 以引用作为喻体, 这就引起隐喻。隐喻的起因揭示了世界事物的存在不是随机 的, 事物间会有同一性范型, 常常会表现出多样的统一。 两事物有同一性只是引起隐喻的必要条件, 有同一性的两事物不必然地能 构成隐喻, 如汉语通常会说“ 骨瘦如柴” , 却没有听说过“ 骨瘦如竹” 、 “ 骨瘦如草” 。 ( : ) 提出的“ 不变假设” ( ) 间接地谈及这个 问题: 在映射过程中, 喻体要保持本体的“ 认知拓扑结构” ( ) 不变才能映射。换句话说, 同一性只蕴含了引起隐喻的潜势, 如何把 这样的潜势演变为隐喻的现实, 按照“ 不变假设” , 只有那些与本体的意象图式结 构一致的概念成分才能从喻体映射过去。按照我们的认识, 这里除了很可能牵 涉到语言系统的制约以外, 从心智过程来说, 主体的意向性( ) 也会 起很大作用, 这涉及思维定势、 审美取向、 知识储备、 社会风俗、 人群惯例等所形 成的“ 心理场” ( ) 的影响; 也就是说, 主体的意向性会影响对 二物是否有同一性的认可度, 甚至影响对一般人认为有同一性的二物能否构成 隐喻的认可度, 详见下节的讨论。 心物同构: 隐喻的发生 隐喻源于事物的同一性, 这就具备了以其中一物来替代说明另一物的可能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期 性, 事物所具有的莱布尼茨意义上的同一性为隐喻的可能提供了客观条件。但 隐喻的发生还要涉及主体的另一心智过程: 隐喻在心物同构 ( )的心理过程中发生。“ 心物同构” 又译为心物同型论、 心物同形 论、 异质同构论等, 有同一性的本体和喻体的物象在心智里形成的意象是心物同 构的。“ 同构” ( ) 在化学、 生物、 数学等学科中指两个成分在结构、 形 态、 性状、 过程等方面的特征相似。本体和拟用作喻体的事物 ( 包括现实的事物 和记忆中的事物)映射到大脑神经成为意象( ) , 这时心智里的意象与这样 的“ 物” 同构, 隐喻就可能发生。 “ 心物同构” 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 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核心 观点: 世界既是物理的又是心理的。这一核心观点体现为两个互有联系的理论: 心物场论 ( )和心物同构论; 正是心物场和心物 同构把心理世界同物理世界联系在一起。主体感知现实所形成的观念是心理 的, 而被感知的现实本身是物理的; 心理世界同物理世界并不等同, 但感知时的 生理现象同物理现象以及心理现象同物理现象却是同构的。人类进行感知活动 是在把物理与心理结合起来的心物场进行的; 心物场包括“ 自我” ( ) 及自我进 行感知活动的“ 环境” ; 环境又包括自我进行感知活动的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 在心物场里, 物理刺激与这一刺激所形成的大脑状态是对应的, 而人们的心智与 意识的特性是大脑接受刺激后发生电化作用的结果( ; : ) 。对事物感知后在心理中的意象不是它的完全再现, 它们在大小、 形状、 质感、 特性等方面不等同, 却表现为同构: 外在物象的物理力 场与主体心理“ 力” 场之间有一种异质同构的内在联系, 事物在物理力场内表现 出的“ 力” 的性质、 方向、 样式、 强度同主体感觉这些事物所形成的心理力场的 “ 力” 的性质、 方向、 样式、 强度之间可能形成一种契合关系; 形成同构( 形、 型) , 就 可能发生隐喻。例如, “ 一望风荷兼雨芰, 才见钱钱, 又见田田矣” ( 陈维崧 蝶恋 花六月词 ) 。这几句是说, 六月江浙水乡一眼望过去都是荷叶; 开始时, 漂浮 在水面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荷叶才像铜钱大小, 但一下子荷叶就遮满了一块块的 水田了。这是把荷叶比作铜钱; 在这里, 荷叶和铜钱在心智里是同构的。然而, 这样的契合关系在不同社会环境或自然条件、 不同群体, 甚至不同个体的意向性 中, 会有不同的认可度, 这就影响了能否形成心物同构; 同时也甚至影响对有关 二物是否有同一性的认识。 各种感官所发生的感受都可能引发隐喻, “ 小小圆圆的棉花糖看起来像棋 子, 摸下去像橡皮, 吃起来像蛋糕” , 这是不同感官的感受引发隐喻的例子, 分别 称作视觉性、 触觉性、 味觉性的隐喻。棉花糖、 棋子、 橡皮、 蛋糕是物理的, 而不同 感官会造成对它们不同的感受, 但发现它们是同一的, 这样在心物场里就感到棉 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 发生和建构 花糖与棋子、 橡皮、 蛋糕是同构的, 一块棉花糖在心物场里就“ 变” 成了与它有共 一关系的某些“ 事物” , 这就是心物同构。修辞的实践告诉我们, 多数的隐喻是由 视觉引发的, 由其他感官引发的隐喻常常也会移觉为视觉性的隐喻。所以可以 大体地说, 对隐喻的分析可以着重在视觉性的隐喻, 如“ 滟滪几千堆, 溅雪轰雷。 巨鳌映日挟山来。舞鬣扬鬐争跋浪, 昼夜喧豗” ( 陈维崧 浪淘沙题园次 收纶 濯足图 ) , 这是陈维崧为一幅画题写的词, 词人从看到的画面移觉“ 听” 到溅雪 轰雷声、 巨鳌舞鬣扬鬐地跋浪而来的昼夜喧豗声; 读者进而又可从听觉的描写移 觉到视觉, 得到视觉意象。 心智里的意象能同本体和拟用的喻体同构还因为心智里存在着“ 秩序感” 。 英国美术史家 ( : ) 说, 人们感知事物时, 是受心智里植根于 人类生物遗传的“ 秩序感” 所支配的;“ 秩序感” 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为“ 形式 感” 。事物所具有的“ 秩序” , 是事物的外形、 构成、 来源、 作用、 特征等所表现出来 的结构性的秩序, 是事物形式的抽象呈现。这就是从事物的存在抽象出来的“ 秩 序” 和“ 形式” 。这同亚里士多德称这种“ 性质” 为“ 形式” 的说法有共通之处。根 据 的研究, 人的视觉感受会受到事物的秩序的支配, 因为人类所处的 环境、 人类周围的事物, 总体来说是有秩序的, 而环境中的事物总是体现为种种 形式,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要为自我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艰苦斗争, 其中很重要 的一点, 是在自己的身心发展出了一种与外界事物的秩序相适应的秩序感以及 与外界事物的形式相适应的形式感。人类心智这样所形成的秩序感和形式感, 成为人类感知事物、 适应事物的认识框架。 ( 同上: , ) 认为, 这样 的认识框架已经发展成为人类大脑里的“ 概念性意象” ( ) ; 这样 的意象, 与其说只是一种图像, 不如说提供一种知识, 即还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框 架, 将事物都放在一定知识框架里进行观照, 使其符号化、 概念化、 图式化甚至象 征化。正是心智里与外界事物秩序同型的秩序感和形式感促成了心物同构。 作为隐喻的发生, 主体在秩序感和形式感的支配下, 感知一开始就是有意识 的, 即是在“ 知识” 的指导下进行的, 可能会经历“ 看见凝视期待解读” ( )的系列心智过程( 同上: , ) 。例如, “ 对漾红绳 低复起, 明月光中乱卷潇湘水” ( 陈维崧 蝶恋花跳索 ) 。一开始看见的跳索 ( 跳绳) 的女孩子所穿的湖水绿色裙子翻动, 这是物理世界; 经过注视和细心观察 后做出某种期待, 并给予解读: 一个可能发现它是裙子, 另一个( 些) 可能把它解 读“ 是” 翻滚的水波。翻动的裙子与翻滚的水波同构, 大脑里就引起了一个隐喻, 即在大脑里生发出一个与之同构的意象。这说明, 人们对世界事物的认识很大 程度上是对事物的秩序、 形式的理性把握。事物的存在不是偶然而无序的, 而是 按一定形式和秩序存在; 人类在长期同世界事物的相处、 交流中在心智里形成了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期 秩序感和形式感; 秩序感和形式感的理论揭示了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 “ 对世界的 认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主体对客体之共相图式或范式的理性把握” ( 曹晖 : ) 。 隐喻的发生是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方式。一个对象根据它同其他一些事物的 共相图式可生发出许许多多的隐喻, 但是, 本体论却只承诺一个存在物, 因而每 一种认识的方式均是对实在存在物进行的一种描述; “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 中, 对于同一个存在物, 尤其是复杂的存在物, 采用多种概念化的方式通常是必 要的和有用的” ( 郦全民 : ) 。例如, 古今中外, 自然界存在的“ 雪” 只有一 种, 而古往今来不同的主体对“ 雪” 的隐喻表征却是形形色色、 多种多样, 例如“ 雪 满山头是纸钱” ( 陈维崧 南乡子 ) 、 “ 梨花雪压伍胥潮” ( 陈维崧 浣溪沙 ) 、 “ 分手 柳花天, 雪向晴窗飘落” ( 陈维崧 好事近 ) 等, 雪是坟头的纸钱、 是梨花、 是柳花 等等。“ 同一个事件可以而且必然存在多种多样的隐喻化方式, 使这种方式富于 表现力、 感染力, 这是隐喻重要的功能和目的” ( 徐盛桓 : ) 。 隐喻的建构: 本体向喻体的转换 隐喻的显著特征是本体转换成为喻体, 这个转换也是在心智里完成的。我 们说过, 隐喻的起因是可能充当本体喻体的事物有同一性, 隐喻的发生则在于充 当本体喻体的事物在心智里发生心物同构; 而从构成来说, 是本体转换为喻体。 “ 本体喻体” 构成隐喻结构; 典型的构成方式是用一个联系词把本体与喻体联 系起来, 获得上述隐喻表达式, 一个隐喻表达式就生成了。在隐喻的实践中, 本 体可能隐去; 联系词除了“ 是” 以外还可以是“ 像、 若、 疑” 等等和零位, 零位的如 “ 年年, 如社燕, 漂流瀚海, 来寄修椽” ( 周邦彦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 。 这是周邦彦被调出京城后把自己比作年年飘泊的社燕, 表达式把本体隐去了, 所 以也无所谓联系词; “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 望庐山瀑布 ) , 这里的联系词是“ 疑是” 。 从心智哲学视域下的语言研究来说, 本体转换为喻体就是从对本体的物象 的感觉转换为对该物象的心理感受, 而从感觉发展为感受就是意识活动从最初 意识( ) 发展为反思意识( ) 的过程 ( 徐盛桓 : ) , 所以隐喻是在反思意识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例如周邦彦把自 己“ 反思” 为社燕、 李白把瀑布“ 反思” 为银河, 这就是语言主体把对前者的感觉转 换为自己的感受。这个转换如何实现?这是以记忆为基础进行格式塔转换 ( ) 以发生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同上: ) 。格式塔心理学 认为, 人的意识活动是先验“ 完形” 活动, 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历程; 从感觉转 换成为感受会发生格式塔转换效应。格式塔转换要通过四种基本现象达成: 物 化( ) 、 多面稳定性( ) 、 涌现( ) 和不变性( 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 发生和建构 ) ( : ) 。其中, 物化和多面稳定性是转换的方式, 涌现是 呈现的方式, 不变性体现了转换的基本性质: 感觉到的印象在转换过程中可能会经 历多种形式的变换, 但始终体现出变换中的不变性。具体来说, 这四种现象是这 样的: )物化。指意识活动通过“ 幻觉轮廓”( ) 把一个感觉印象 发展成为感受, 并补充成为完形, 如图 、所示: 图 是只有三个缺口的圆形 ( 吃豆兽) , 图 是有十二个大小位置不同的圆锥形, 人们却可能会感到它们分 别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出了十二个圆锥体的圆球, 从感觉发展成为感受似乎 是从一物感受到了另一物。从隐喻来说, 例如“ 银河斜坠光如雪, 碧虚浅浸天边 月” ( 陈维崧 菩萨蛮 ) , “ 银河” 是人的视觉所感知的本体, 当话语主体确定了它 为本体并为它构建一个隐喻时, 该本体就在主体的大脑里进行认知加工, 主体以 自己的记忆为基础, 将本体进行转换, 进行联想和想象, 通过心智中的幻觉轮廓, 斜坠的银河就在感受中“ 物化” 为光亮的雪。 )多面稳定性。指意识活动可以通过捕捉感觉对象不同部分作为前景或 背景而生成不同的感受, 从而可能感受为多种不同的相对稳定的物体, 如图 “ 鲁宾瓶” ( )所示: 可能分别是一个瓶子或是两个侧面人像。回到 隐喻来说, 例如“ 晴髻离离, 太行山势如蝌蚪” ( 陈维崧 点绛唇夜宿林络驿 ) 把 山比作髻和蝌蚪: 作者一宿醒来, 看见远处, 在一些景物作背景衬托下太行山头 隆起, 就像女人的发髻, 历历在目; 而整条太行山脉在远处的背景衬托下看上去 就像一尾蝌蚪, 亦真亦幻, 是山是髻亦是蝌蚪。 )不变性。指从感觉到感受的过程中可能经历广泛的变换但不失其本身 的基本特性, 这可以从变换和变换中的不变性来理解, 例如图 可以看成是个 白色的三角形, 但其实三个黑色的缺口的圆形并没有变。说回隐喻, 如“ 楼上阑 干横斗柄” ( 周邦彦 蝶恋花早行 ) , “ 阑干” 表示横斜貌; “ 斗柄” 指北斗七星, 因 它们的排列形状看起来像一个斗的柄, 正体现了变换中的不变性。“ 暗黄万缕, 听鸣禽按曲, 小腰欲舞” ( 周邦彦 扫花游 ) , 暗黄色的柳丝摇曳同女孩子扭动腰 肢起舞有着形态上的共相, 这也体现了变换中的不变性; 看一座山即使“ 横看成 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但这座山还是这座山。 图格式塔转换示意图( : )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期 物化、 多面稳定性、 不变性这些效应, 都体现了“ 本体是喻体” 这一公式; 用认 知语言学的术语来说, 就是映射的“ 不变假设” 。 )涌现。指感受是在大脑里以意象或称图象( ) 的形式“ 涌现” 出 来。这就是说, 从感觉发展为感受, 上面提到的变化最后的结果会在心智中涌现 为意象, 或通俗地称为“ 脑海中的电影”( ) 。美国心智哲学家 ( :) 说, “ 意识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获得 脑海中的电影 ” , 即 “ 大脑是如何在神经细胞回路中产生神经模式, 并将它们演化为意象性的” , 这就是以意象或图象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感受。从隐喻来说, 这样的意象或图象 就是心智所呈现出来的喻体。维特根斯坦在他的 逻辑哲学论 中论述了以图象 的关系来确定语言与世界的关联” ( ) ; 但大脑是否真会出现这样的 意象或图象, 几十年来一直有争论; 近十年来, 持肯定看法的学者如法国医生 , 他通过实验和对病人的观察发表了肯定的意见(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