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目 录 1 工程概述 1 2 设计范围 1 3 设计依据 1 4 采用的规范 标准 2 5 设计原则 2 6 设计参数及标准 3 6 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3 6 2 车站内空调负荷计算标准 3 6 3 新风量标准 4 6 4 空调送风温差 4 6 5 车站空气品质标准 4 6 6 风速 4 6 7 噪声标准 5 6 8 防排烟标准 5 6 9 其它有关计算参数 6 7 上一阶段审查意见和执行情况 8 8 设计接口 9 9 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 11 9 1 隧道通风系统 11 9 2 车站大系统 11 9 3 车站小系统 12 9 4 车站多联空调空调系统 13 9 5 车站空调水系统 13 9 6 车站防排烟设计 14 9 7 消声减振及其它 14 9 8 车站节能设计 15 9 9 系统控制及运行模式设计 16 10 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设计计算结果 17 10 1 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设计情况 17 10 2 车站公共区空气处理计算结果 18 11 主要设备 配件的编号说明 18 11 1 主要设备材料编号原则 18 11 2 设备编号方法 19 12 设备国产化 19 13 设计说明附件 19 1 1 工程概述 窑岭站是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中段工程第 19 个站 位于人民路与韶 山路交叉口 为地铁 6 号线 7 号线换乘车站 车站为地下 2 层车站 站台 宽度 14m 车站外包总长 309 20m 标准段宽 23 10m 总建筑面积 20159 车站站厅净高 6 95m 站台层净高 7 35m 本站共设置有 5 个出入口道 2 组风亭 其中 5 号出入口通道长度超过 60m 按规范要求设置空调 排烟设施 对因线站位场地条件受限 无法设置冷却塔方案而采用蒸发冷凝技术 膨胀水箱设置于左端 1 号风亭附近地面 多联机室外机设置于小里程端排风 道内 根据环评报告内容 本站小里程端噪声敏感点为长沙县高沙村 N34 距离最近的新风亭 18m 该噪声敏感点位于 4a 类声环境功能区 大里程端 无噪声敏感点 车站远期晚高峰上车设计客流量为 5566 人 小时 下车设计客流量 为 6516 人 小时 超高峰系数 1 3 本站 A 端为小里程端 B 端为大里程端 2 设计范围 车站通风空调设计范围包含车站范围内的隧道通风系统 公共区通风空 调及防排烟系统 管理及设备用房通风空调及防排烟系统和车站空调水系统 商业开发区域通风空调系统 具体要求如下 1 隧道通风系统 根据隧道通风系统的要求 在车站两端布置相应的隧道通风设备及设施 2 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及防排烟系统 根据地铁运营环境要求 在车站站厅站台的公共区部分设置通风空调及 防排烟系统 正常运行时为乘客提供过渡性舒适环境 事故状态时迅速组织 排除烟气 3 车站管理及设备用房通风空调及防排烟系统 根据地铁设备管理用房的工艺要求和运营管理要求设置通风空调和防排 烟系统 正常运行时为运营管理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为设备正常工作 提供必需的运行环境 事故状态时迅速组织排除烟气 4 车站空调水系统 根据地铁公共区运营环境 设备用房的工艺要求和运营管理要求 设置 空调水系统 满足设备用房工艺要求和人员舒适性的要求 车站空调水系统 设置独立的水系统节能控制系统 3 设计依据 1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总体设计 3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技术要求 4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 5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机电对土建要求 6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节能评估报告书 8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 2020 9 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0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 中间稿 及市各职能 部门意见 11 文昌阁至东屯渡地下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6 年 5 月 2 及其批复 12 文昌阁至东屯渡地下配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3 文昌阁至东屯渡地下配套工程周边环境调查报告 14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客流预测报告 中间稿 15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技术要求 2016 年 5 月 16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机电系统对土建的技术要求 2016 年 5 月 17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 18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 19 业主 总体组及其它相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 20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 2016 年 11 月 及专 家评审意见 21 长沙市轨道交通 6 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客流预测专题报告 2016 年 10 月 22 业主有关文件 23 总体组的有关文件 4 采用的规范 标准 1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 2013 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 2012 3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096 2008 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14 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098 2009 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 2010 7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GB50490 2009 8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2015 9 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 50981 2014 10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WS 394 2012 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建标 104 2008 12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JGJ 174 2010 13 多联式空调 热泵 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21454 2008 14 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12021 3 2004 15 长沙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16 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控制装置技术规范 GB T 26759 2011 1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 2012 18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 2002 19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99 1999 2003 年版 20 国家 湖南省以及长沙市现行的相关技术标准 设计规范 5 设计原则 1 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按站台设置站台门系统设计 2 车站设置独立的制冷机房 3 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按远期运营条件 预测的远期客流和最大通过能 力 进行设计 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设备考虑近期和远期分期实施 的可能性 4 当出入口通道长度超过 60 米时 设置空调系统 空调设计干球温度 为 30 相对湿度不作控制 5 地铁内发生火灾或事故时 通风空调系统为乘客和消防人员提供新 3 鲜空气 迅速排除烟气 为乘客撤离现场创造条件 事故或火灾按区间隧道 站台 站厅同时只有一处发生考虑 6 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应在满足功能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简洁 同 时应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 7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备安装时所需要的吊装孔 运输通道以及日常 维修 维护所需要的空间和通道 同时应考虑大修时的设备拆卸 运输路径 8 通风空调系统应采用运行安全 技术先进 可靠性高 节省空间 便于安装和维护 高效节能且自控性能高的设备 设备的国产化率应满足国 家规定的要求 6 设计参数及标准 6 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大气压力 1019 6 mbar 冬季 999 2 mbar 夏季 1 车站公共区 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32 8 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 26 5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29 2 2 设备及管理用房 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35 8 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 27 7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32 9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4 6 6 2 车站内空调负荷计算标准 1 车站内公共区设计参数 站厅干球温度 30 相对湿度 40 65 站台干球温度 28 相对湿度 40 65 出入口通道 超过 60m 时 干球温度 30 相对湿度不做要求 温度波动范围 1 2 车站设备管理用房 设计标准按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GB50157 2013 中有关条文执行 具体详见下表 车站主要管理 设备用房设计标准表车站主要管理 设备用房设计标准表 表表 6 2 1 室内计算 温度 湿度 小时换气次数 房 间 名 称 夏 季进风排风 备 注 站长室 站务室 会议室 警务室 公安室 AFC 维修室 乘务员休息室 值班室 交接 班室 更衣室 保洁员室 27 40 65 66 空调 运营时间 通风空调电控室 变电所控制室 站台门控 制室 通信设备室 信号设备室 综合监控 室 公安 警用 通信设备室 商业 民用 通信设备室 应急照明电源室 27 40 60 66 空调 24h 自动灭 火保护用房 车站控制室 AFC 票务室 AFC 设备室27 40 60 66空调 24h 降压变电所 牵引变电所 制动能量回馈装 置室 36 95 通风或冷风降温 自动灭火保护 照明配电室36 按排除余热 计算风量 通风 或空调 茶水室 盥洗室10排风 4 房 间 名 称 室内计算 温度 湿度 小时换气次数 备 注 夏 季进风排风 检修 储藏室 备用房 工务用房 紧急抢修 用房 车站备品库 广告备品库 工务用房 气瓶间 电缆井 消防泵房 废水泵房 走 道 44通风 通风空调机房 冷冻机房66通风 设备区卫生间 污水泵房 垃圾间 保洁工 具间 15排风 公共区卫生间20排风 注 车站控制室 会议室等的空调换气次数应不少于 6 次 h 工艺设备对空气温 度 湿度等有精度要求的按工艺要求执行 车站有人待的管理用房预留电暖器插座 用电容量按 3kW 考虑 其它未详之处按 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 2013 有关 条款执行 6 3 新风量标准 1 车站公共区空调季节小新风运行时取下面两者最大者 1 每个计算人员按 20m 人 h 计 2 新风量不小于系统总风量的 10 2 公共区全新风季节或非空调季按 30m 人 h 计算 3 设备及管理用房空调人员新风量按 30m 人 h 计算 且不小于系统 总送风量的 10 6 4 空调送风温差 1 站厅送风温差 T 10 站台送风温差 T 8 2 电气用房冷风降温系统送风温差应在保证设备空载时不结露的情况 下 适当提高送风温差 一般取 T 15 19 3 其它设备管理用房区域 T 10 6 5 车站空气品质标准 公共区 二氧化碳浓度 1 5 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浓度 0 25mg m 设备于管理用房 二氧化碳浓度 1 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浓度 0 25mg m 6 6 风速 区间隧道早晚冷却通风风速 2 0m s 金属风道最大排烟风速 20m s 非金属风道最大排烟风速 15m s 风管主风管 通风机与消声器之间 风速 8 10m s 风管主风管 消声器之后 风速 10m s 推荐 6 8m s 风管支风管风速 6 5m s 推荐 3 4 5m s 从支管上接出的风管 6m s 推荐 3 3 5m s 通风机入口风管风速 5m s 推荐 4m s 通风机出口风管风速 10m s 推荐 6 5 9m s 车站轨顶 轨底排热风道 8m s 混凝土风道风速 8m s 风亭百叶迎面风速 3 4 m s 百叶有 效面积取 70 消音器迎面风速 6 m s 消音器片间风速 12m s 方形风道的宽高最大比例 4 1 送回风口风速 2 3m s 5 排烟风口风速 10m s 自然通风系统进排风口 0 5 1m s 6 7 噪声标准 通风及空调机房 90dB A 车站内站厅 站台 70dB A 其它设备管理用房 60dB A 地面风亭 通风空调设备传至地面风亭的噪音应符合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096 2008 及环评报告的要求 各类别环境噪声值如下表所示 环境噪声值单位 环境噪声值单位 dB A 表表 6 7 1 时段 类别适用范围 昼间夜间 0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场所5040 1 以居民住宅 医疗卫生 文化教育 科研设计 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 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5545 2 以商业金融 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 或者居住 商业 工业混杂 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6050 3 以工业生产 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 需要防止 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区域 6555 4a 类 公路 城市快速路 城市干道 城市轨道交通 地上线 内河航道两侧一定距离内 需要防 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7055 4 4b 类 铁路干线两侧一定距离内 需要防止工业噪声 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7060 6 8 防排烟标准 1 按全线同一时间内发生一次火灾考虑 2 一辆列车火灾规模按 10 5MW 设计 已考虑 1 5 倍的安全系数 3 列车发生火灾且停在区间隧道内时 其控制烟气流动的风速应根据 隧道内烟气控制模型的临界风速计算确定 取值应在 2 0 11 0m s 之间 同 时满足临界风速要求 4 地下车站站厅 站台 换乘厅的防烟分区的使用面积不应超过 2000 站厅和站台不应划分为同一个防烟分区 站台至站厅楼扶梯开口四 周 凡临空面均应设挡烟垂壁 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换乘车站的防 烟分区不应跨线设置 挡烟垂壁下垂高度应大于 500mm 且应低于排烟风口 底部 地下车站站厅 站台火灾时的排烟量 应根据一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 按 1m min 计算 当排烟设备需要同时排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的烟 量时 其设备能力应按排除所负责的防烟分区中最大的两个防烟分区的烟量 配置 并考虑不小于 10 漏风量 当站台发生火灾时 保证站厅到站台的楼 梯和扶梯口处具有不小于 1 5m s 的向下气流 5 地下站设备区 管理用房区同一个防火分区面积超过 200 其中消 防泵房 污水泵房 废水泵房 机械室 厕所 盥洗室 茶水间 车站用品 间 气瓶室 储藏室 折返线维修用房以及通风空调机房 冷冻机房面积均 不计入 或单个房间面积超过 50 且经常有人停留 设置机械排烟 机械排 烟系统的排烟量 担负 1 个防烟分区时 按 60m h 计算 担负 2 个及 2 个以上防烟分区时 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 120m h 计算 并考虑不小于 10 的 漏风量 单台排烟风机排烟量不应小于 7200m h 6 最远点到地下车站公共区的直线距离超过 20m 的内走道 连续长度 大于 60m 的地下通道和出入口通道设机械排烟 且排烟系统宜单独设置 排 烟口距最不利排烟点不超过 30m 7 排烟区应有补风措施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6 当补风通路空气总阻力不大于 50Pa 时 可采用自然补风 且应保证 火灾时补风通道畅通 当补风通路空气总阻力大于 50Pa 时 应设置机械补风系统 机械补风系统的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风量的 50 但不应大于排烟量 8 设备管理用房区封闭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设加压送风系统时 应设泄压阀 余压整定值为 40 50Pa 9 车站控制室在车站发生火灾时相对周边区域保持正压 10 设备管理用房中的气瓶室 车站控制室严禁与其无关的管线穿越 11 区间隧道通风系统 车站隧道通风系统 车站排烟风机及烟流经过 的辅助设备要求在 250 能连续有效工作 1 小时 12 防火阀设置原则 1 通风空调系统所采用的防火阀分以下三类 防火阀 FD1 70 自 熔断关闭 手动关闭 手动复位 输出开 关电信号 防火阀 FD2 280 自熔断关闭 手动关闭 手动复位 输出开 关电信号 电 动防烟防火阀 SFD 70 自熔断关闭 手动关闭 24V 电信号关闭 电动 复位 手动复位 输出开 关电信号 2 大系统送回风管在穿越公共区与设备区的防火隔墙处 楼板处 通风空调机房隔墙处 穿越变形缝且设有隔墙处 风管接风道处设防火阀 送风管设 FD1 排烟风管设 FD2 3 小系统风管在穿越下列部位时设置防火阀且防火阀的位置便于手 动复位 通风空调机房隔墙 自动灭火保护房间隔墙 消防泵房 配电室 车站控制室 穿越封闭楼梯间处 穿越防火分区的隔墙处 穿越楼板处 穿 越变形缝两侧隔墙处 风管接风道处 如变形缝处无隔墙则风管两侧不设 4 小系统风管穿越并服务于自动灭火保护区域时 进出保护区的风 管靠墙设置 SFD 5 排烟风机入口的总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 280 能自动熔断关 闭的防火阀 该防火阀应与相应排烟风机联锁 当该阀关闭时 排烟风机应 能停止运转 6 防火阀必须靠墙 板 200mm 以内安装 设置有防火阀的风管在 墙 板两侧 2 米范围内 采用厚度不小于 30mm 的不燃材料保温 7 防火阀不能安装在风口上 防火系列阀门只作防火隔断用 不作 风量调节用 如果安装防火阀的风管有风量调节需要 必须安装手动风量调 节阀 13 当排烟风管穿越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防火分区或敷设在走道的吊顶内 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1h 排烟风管 道 不应穿越前室或防烟楼梯间 如 确有困难必须穿越时 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2h 14 所选择的防排烟设备均应具备国家指定部门的消防防烟排烟设备及 相关管道 附件均应满足国家对消防产品强制认证或技术鉴定的规定要求 15 设置在车站内的防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不同的专用机房内 6 9 其它有关计算参数 1 人员散热量和散湿量 站厅 出入口通道 设计干球温度 30 显热量 35W 潜热量 147W 散湿量 220g h 站台 设计干球温度 28 显热量 47W 潜热量 135W 7 散湿量 203g h 2 设备散热量 1 车站公共区 照明 20W 广告牌 大型 720W 台 小型 320W 台 导向牌 指示牌 100W 块 自动售检票设备 进 出闸机 550W 台 自动售票机 1200W 台 验票机 130W 台 票房售票机 230W 台 ATM 柜员机 400W 台 扶梯 提升高度小于 5 5m 3 7kW 台 提升高度 5 5m H 12m 4 8kW 台 提升高度 12m H 15m 6 0kW 台 提升高度 15m H 20m 8 1kW 台 电梯 电机及变频器散热率 5 0kW 台 通信设备 站厅 站台总散热量各 2 5kW 银行 15kW 间 单间小型商铺 10kW 间 商业开发冷负荷指标 200W 2 车站设备用房区 通信设备及电源室总散热量 30kW 警用通信设备室散热量 12kW 非连锁站信号设备室 含电源室 15kW 连锁车站信号设备室 含电源室 30kW 商用通信设备房设备散热量 25kW 站台门控制室设备散热量 3 9kW 通风空调电控室 设备散热量按每面通风空调柜 1kW 计算 通风空 调柜数量由工点低压专业提供 车站控制室 设备散热量暂按 8kW 计算 变频器发热 暂按其负载功率 5 8 计算 供电系统主要设备散热量 单位设备散热量单位设备散热量 表表 6 9 1 序号设备设备代码发热量备注 1整流变压器RT36 0kW 台 2动力变压器ST17 2kW 台 335kV 交流开关柜H0 8kW 面 41500V 直流开关柜F1 0kW 面 5负极柜N1 0kW 面 6排流柜DR0 3kW 面 7整流器柜R7 0kW 面 8钢轨电位限制装置OV0 3kW 面 90 4kV 开关柜P0 6kW 面 10有源滤波装置柜D P 4 5kW 面 降压所及跟随 所各 2 面 11控制信号盘CP0 3kW 面 12交流屏AC0 3kW 面 13直流屏DC0 3kW 面 14蓄电池盘BP0 3kW 面 8 序号设备设备代码发热量备注 15 再生电能回馈装置 双向变流器柜 BC1 BC 4 30kW 牵引所再生电能回馈装 置 BC1 BC4 发热量 16 再生电能回馈装置 变压器柜 ST325kW 台 牵引所再生电能回馈装 置 ST3 发热量 注 因设备尚未招投标 因此上述数据仅为现阶段配合土建设计用 3 结构壁面散湿量 车站侧墙 顶板 底板 2g h 4 渗透风对车站的影响 考虑站台门渗漏风的影响 车站公共区冷负荷需额外附加一部分热量 以保证远期站厅站台公共区的热湿环境达到设计要求 本站附加热量值取为 100kW 5 空调通风计算人员数量 乘客在车站停留时间 1 车站公共区 根据乘客在车站停留时间和车站客流情况 通过停留时间与小时高峰客 流的关系可得出站厅 站台的通风空调计算人员数量 站台乘客 上车客流站台停留一个行车间隔 换乘上车客流站台停留一 个行车间隔 下车客流站台停留时间 1 5min 站厅乘客 上车客流站厅停留 2min 下车客流站厅停留 1 5min 换乘厅乘客 换乘乘客流停留 1 5min 经计算站厅与站台同时在站人数分别为 834 834 人 2 车站设备管理用房 车站设备管理用房计算人员数量按下表要求执行 无人值班设备房按不 少于 2 人计算 管理 设备用房使用人数管理 设备用房使用人数 表表 6 9 2 序号房间名称使用人数序号房间名称使用人数 1站务室36车站控制室5 2乘务员休息室57保洁间4 3更衣室38AFC 维修室3 4警务室49其它2 5会议室1610 7 上一阶段审查意见和执行情况上一阶段审查意见和执行情况 工可专家审查意见以及执行情况 工可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工可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表表 7 1 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1 可研报告 根据沿线环境条件 系 统节能 气候特征 运输能力 乘客安全等多 方面进行系统方案比选 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设计原则基本合理 属肯定性意见 2 可研报告 推荐地下车站采用站台 门系统合理可行 属肯定性意见 3 可研报告 对隧道通风系统经过多 方案比较论证 推荐长沙地铁 6 号线采用地下 车站采用双活塞风风道系统为主 特殊情况下 采用单活塞风系统为辅的结论是合理可行的 属肯定性意见 4 可研报告 应根据车辆段 停车场 控制中心 主变电站的工艺技术要求 明确通 风空调系统设计原则与标准 按专家意见执行 5 可研报告 中仅对全线最长的隧道 站间距 2 665 公里 设置了中间风井 建议 对本工程站间距大于 1 8 公里的隧道是否需设 按专家意见执行 根据行车计算 对本工程站间距大于 1 8 公里的区间隧 道只有桐梓坡路站 文昌阁站存在两辆 9 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置中间风亭或其他增强通风效果的措施进行必 要的说明 列车同向运行 因此在该区间设置了中 间风井 6 可研报告 车站大系统推荐采用空 气 水系统 缺少地铁实用性和必要性论证 建 议本报告对全空气系统和空气 水系统不作结论 性确定 待下阶段设计中进行充分论证确定 按专家意见执行 初步设计阶段 就公共区采用全空气系统和空气 水系 统做了详细的技术经济比较 进行了充 分论证 7 可研报告 对取消车站轨底排风道 进行了必要的论证 建议下阶段设计中对此进 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按专家意见执行 初步设计对取 消轨底风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8 可研报告 新技术在本工程的应用 比选研究中磁悬浮冷水机组 蒸发式冷凝技术 等 可在下阶段设计中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合理的方案 按专家意见执行 8 设计接口 8 1 与土建的接口 车站通风空调专业根据隧道通风系统的要求及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形式向 土建专业提出车站设计范围内通风空调用房要求及规模 提出工艺要求及防 火防烟要求 落实结构孔洞及空间层高要求等 8 2 与隧道通风系统的接口 车站通风空调专业根据本站隧道通风系统形式完成车站两端的隧道通风 系统设备布置 并向隧道通风系统反馈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的水力计算结果及 示意图等 通风空调专业工艺设计与隧道通风系统工艺设计的接口关系 当列车 着火且停在车站时 需打开站台门供乘客疏散 同时开启车站两端各一台隧 道风机 车站隧道排风机排烟 车站大系统执行站台排烟模式 当车站站 台火灾时 需打开站台门首尾两组滑动门 同时开启车站两端各一台隧道风 机 车站隧道排风机排烟 车站大系统执行站台排烟模式 8 3 与低压配电的接口 1 负荷分级 一级负荷设备 通风空调系统一级负荷设备为与火灾和事故通风有关的 设备 主要包括 隧道通风系统的隧道风机 包括区间隧道风机 车站隧道 排风机 射流风机 风阀 车站大系统的排烟风机 补风机及其联动风阀 分区控制风阀 车站小系统的排烟风机 补风机 各类加压送风机及其联动 风阀 分区控制风阀 所有大小系统防火阀 防烟防火阀 所有与一级负荷 设备联动的风阀及火灾模式下需要按工艺模式关闭的电动风阀 二级负荷设备 通风空调系统的二级负荷为除一类负荷外的其它风机 柜式空调机组 与火灾和事故通风无关的电动风阀 多联机备用空调系统 三级负荷设备 通风空调系统的三类负荷为除一 二类负荷外的其它通 风空调系统设备 包括冷水机组 冷冻水泵 冷却水泵 冷却塔 水处理设 备 电动蝶阀等 2 设备启动方式 配置了变频控制器的设备采用变频启动 其它设备 当电机的功率 N 75kW 采用软启动方式 当 N 75kW 时采用直接启动方式 3 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设备与动力配电的接口界面原则上均在通风空调 设备的进线端子 与水系统节能控制系统受控设备的接口在水系统节能控制 系统控制柜的进线端子处 8 4 与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的接口 1 中央监控 控制中心 OCC 1 对隧道风机 包括区间隧道风机 车站隧道排风机 射流风机 电动风阀进行监控 10 2 对各站通风空调大系统的组合式空调机组 空调新风机 回 排风 机 电动风阀进行监视 在执行隧道通风系统火灾模式时可实现以上设备及 小系统通风空调设备及其联动风阀的同时关闭 2 车站监控 车站控制室 1 对本站所管辖范围内的隧道通风系统的隧道风机 包括区间隧道 风机 车站隧道排风机 射流风机 电动风阀进行监控 2 对设置在车站内的温 湿度监测点进行监视 3 对本站通风空调大系统的组合式空调机组 空调新风机 回 排风 机 电动风阀等进行监控 对组合式空调机组和柜式空调机组设置的空气净 化除尘设备进行监视 4 对本站通风空调小系统的柜式空调机组 送风机 回 排风机 电 动风阀等进行监控 5 对水系统的制冷机 冷冻水泵 冷却塔 水管上电动蝶阀 水管 上动态流量平衡电动调节阀等进行监控 对各类传感器等进行监视 其中对 冷水机组 水泵 冷却塔及冷冻机房内空调水管上的电动阀门及各类传感器 的监控由水系统节能控制系统实现 并通过水系统节能控制系统与 bas 之间 的通信接口进行通信 3 就地监控 通风空调电控室或现场控制柜 1 对本通风空调电控室管辖范围内的隧道通风系统的隧道风机 包 括区间隧道风机和车站隧道排风机 推力风机 射流风机 长区间隧道中 间风井的隧道风机 电动风阀进行监控 2 对设置在车站和隧道内的温 湿度监测点进行监视 3 对本站管辖范围内的通风空调大 小系统的空调器 空调新风机 回 排风机 电动风阀 电动二通阀等进行监控 对本站制冷机 水泵 冷却 塔 电动碟阀 水处理设备等进行监控 4 冷水机组 冷冻水泵 冷却水泵 冷却塔 电动碟阀等水系统由 水系统节能控制系统监控 6 通风空调专业提供需监控设备位置 数量 监控要求 BAS 专业 负责控制电缆敷设 8 5 与给排水及消防系统的接口 1 空调水系统提供补水量与接管点要求和排水点要求 与给排水系统 的分界在接管点前的第一个阀门 阀门由给排水系统提供 2 与自动灭火系统的接口 当火灾被两个探测回路确认后 自动灭火报警系统主机向防护区内的防 火阀输出 DC24V 有源节点信号 将防护区内的防火阀关闭 接口位置在防 火阀接线端子处 8 6 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接口 通风空调系统各类防火阀 电动排烟口 专用防排烟风机及其联动风阀 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现监控 接口界面在防火阀的接线端子处 9 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设计 9 1 隧道通风系统 1 区间隧道通风系统 根据隧道通风系统要求 车站两端对应于每一条隧道设置一台可逆转运 行的隧道风机 共 4 台 和相应的风阀 风机风量为 60m s 全压均为 1000Pa 轮毂直径约 2 0 米 分别设置在站厅左 右两端隧道通风机房内 均采用卧式安装 隧道风机布置既可满足每端的两台隧道风机独立运行 又 可以相互备用 风机前后设有变径管和消音器 以减弱风机动力噪音的传播 本车站左端采用双活塞通风模式 右端采用单活塞通风模式 单活塞通风模 式下的活塞风道的净过风面积不小于 20 双活塞通风模式下的活塞风道的 净过风面积不小于 16 活塞风道 隧道风机等处设有组合式风阀 通过风 11 阀的切换 满足正常 阻塞 火灾工况的模式转换要求 区间隧道风机 射 流风机设置轴温监测 三相绕组温度监测 风机振动检测监装置 以对风机 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测 2 车站隧道通风系统 根据隧道通风系统要求车站隧道设置排风系统 每条隧道排风量为 50m s 远期 采用两端排风的形式 在两端各设置一台排热风机负担半 个车站的轨道排风 排热风机房设于车站站厅设备用房区内 各设置一台卧 式轴流风机 风压约为 500Pa 轨顶排风道和站台下排风道均采用土建式风 道 通过风室把轨底与轨顶的排风道连起来 通过电动风阀的开度调节轨顶 排风为 60 站台下排风为 40 车站隧道排热风机设置轴温监测 三相绕组温度监测 风机振动检测监 装置 以对风机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测 车站隧道排热风机采用变频运行 运行中可根据行车对数确定排热风机的变频运行状态 9 2 车站大系统 本站通风空调大系统采用空气 水半集中式空调系统 在站厅层 A 端设备区内靠公共区位置设置 1 个大系统风机房为站厅公共 区空调 右端设置 1 个空调机房 大小系统合用 在站台层两端设备区内靠 公共区位置各设置 1 个大系统风机房 为保证空调季节车站公共区的新风质量 车站两端各设置 1 台独立新风 柜机 负责将空调季室外新风处理至公共区室内等焓点后送入公共区 车站 两端各设置 1 台机械排风机和排烟风机 排烟风机与排风机共用负压管路 正压管路分开设置 满足车站公共区过渡季节及通风季节换气及排除余热 火灾时排除烟气的需求 本站公共区大系统的计算总冷负荷为 1138 5kW 系统主要由空调新风 柜机 立柜式风机 排风机 排烟风机 消音器 电动风阀等组成 车站计 算总风量为 141423m h 其中站厅总送风量 67599m h 站台总送风量 73824m h 车站计算总新风量为 33375m h 站厅站台过渡季节总计算排风 量为 93782m h 根据以上设计计算结果 站厅布置 2 台立式空调柜式 选型风量为 35500m h 压头 400Pa 冷量 196 7kW 功率 15kW 站台公共区布置 2 台 立式空调柜机 立柜选型风量为 38800m h 压头 400Pa 冷量 178 3kW 功 率 15kW 车站过渡季用排风机 2 台 选型风量为 65000m h 压头 500pa 功率 18 5kW 车站空调季用新风柜机选型风量 17600m h 压头 350pa 冷 量 115 6kW 功率 5 5kW 为车站公共区服务的柜式风机盘管机组及机械排风机采用变频控制 由 于空调新风柜机本身能耗不大 为了保持站台门关闭时站内空调区正压及平 衡站台门开启时的漏风 空调新风柜机不变频 车站 5 号出入口通道长度超 60 米 按规范要求设置空调 出入通道总 计算冷负荷 157 5kW 空调采用风机盘管 共设置 13 台风机盘管 单台风 机盘管冷量 12 6kW 车站气流组织方式采用上送上回 送风口均匀布置 回风口集中布置 排烟口按规范要求单独布设 新风口尽量均匀布置 立式柜机入口设置空气净化除尘装置 车站公共区设置落地安装的单元式空气净化装置 加强对通过车站出入 口无组织进入车站公共区空气的净化处理 同时提高车站公共区在突发客流 或应急情况下的空气净化能力 站台层设置 4 台 站厅层设置 8 台 单台设 备循环风量按 4000m h 考虑 布置位置应在兼顾美观的前提下均匀布置 9 3 车站小系统 根据设备管理用房实际布置情况 在满足各房间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共 设有 8 个通风空调小系统 排风系统和排烟系统分开设置 系统的新风取自 12 新风道 所有新风均经过粗效过滤以后进入车站设备房 排风 烟 排至 排风道 井 设备管理用房根据各房间的具体要求进行空调或通风 卫生 间 公共区 设备及管理用房区 设空气净化除异味装置 车控室 会议室 站长室设立式明装单元式空气净化机组 系统设置情况具体如下 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域通风空调系统划分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区域通风空调系统划分 表表 9 3 1 系统名称设备编号服务区域备注 小系统 1 A 端 KT A101 HPF A101 环控电控室 应急照明配电室 AFC 票务室 AFC 设备室 警 用通信设备室 照明配电室 商用通信设备室 通信设备室 通信设备电源室 信号设备室 兼电源室 综合监控设备室 车站控制室 全空气一次回风 兼 事故灭火后的废气排 放系统 车控室内设 置立式明装单元式空 气净化机组 小系统 2 A 端 PAU A201站长室 男更衣室 女更衣室 会议室 安保执勤室 公安警 务室 站务室 AFC 维修室 通信信号休息室 信号值班室 通信值班室 新风吊柜 多联空调系 统 新风吊柜设置初 效过滤 会议室 站 长室内设置立式明装 单元式空气净化机组 小系统 3 A 端 KT A301 HPF A301 照明配电室 站台门控制室 变配电室 控制室 高压开关 柜室 整流变压器室一 整流 变压器室二 再生电能反馈室 全空气一次回风 设 置初效过滤 兼事故 灭火后的废气排放系 统 柜机设置中效过 滤 小系统 4 A 端 XF A401 PF A401 PY A401 A 端环控机房为站厅环控机房房服 务 新风机入口设初 系统名称设备编号服务区域备注 效过滤装置 小系统 5 A 端 XF A501 SF A501 PF A501 PY A501 PQ A501 PQ A502 PQ A503 A 端站厅站台和设备层需要通 风的房间 包括通风空调机房 电缆井 备用间 气瓶间 电 缆引入室 该系统负责通风空 调机房的排烟和排烟补风 站 厅走道排烟补风和车控室正压 送风 设备区走道排烟及排烟 补风 5 号出入口通道备品间通 风 机房排烟及排烟补风 站厅走道排烟补风 通风房间送排风 车 控室加压送风 通风 用新风机入口设初效 过滤装置 为设备区 走道服务 小系统 6 A 端 PF A601公共区和设备区卫生间独立排 风 独立排风 卫生间内 设置壁挂式空气净化 除异味装置 小系统 1 B 端 KT B101 HPF B101 B 端照明配电室 环控电控室 应急照明配电室 照明配电室 全空气一次回风 兼 事故灭火后的废气排 放系统 柜机设置中 效过滤 小系统 2 B 端 XF B201 PF B201 PF B201 PQ B201 B 端站厅 站台机房及通风房 间的送风排风 为站厅 站台设备房 服务 新风机入口设 初效过滤装置 经计算 本车站小系统计算总空调冷负荷为 482kW 9 4 车站多联空调空调系统 1 重要设备用房备用多联空调系统 根据目前国内已建成的轨道交通的运营情况 部分重要的设备用房需 24 小时运行空调设备 为保证这些房间在设备故障检修时能实现连续供冷 设 13 置变制冷剂流量多联空调系统作为备用 多联空调设置的原则为 对车站控制室 变电所控制室 站台门控制室 综合监控设备用房 通信 信号设备用房等影响运营安全的重要设备用房设 置一套备用变制冷剂流量多联空调系统 按空调负荷的 100 实现备用 该 套备用空调系统仅当主用空调系统故障 无法实现正常供冷或者设备处于检 修工况时投入运行 本站多联空调系统室外机设备选型总容量为 101kW 多 联机室外机设置于排风道内 2 车站管理用房多联空调系统 为实现有人管理用房冬季制热的问题 管理用房 包括站长室 站务室 会议室 更衣室 警务值班室 安保执勤室等 设置一套冷暖型多联空调系 统 以实现管理用房的夏季制冷和冬季制热 管理用房新风采用柜式空调机 组集中处理以后直接送至房间内 房间正压排风至设备区走道 最终通过设 置的排风系统排至室外 本站管理用房设置的多联空调系统室外机设备选型 总容量 40kW 多联机室外机设置于排风道内 9 5 车站空调水系统 1 本站受地面用地条件的制约 经与地块产权单位协商后确定地面无 设置冷却塔条件 车站空调冷源采用蒸发冷凝机组 布置于车站中部地下新 排 风亭之间的蒸发冷凝室内 蒸发冷凝室内共设两台 810kW 的蒸发冷却式螺杆冷水机组 其中大系 统计算冷负荷 1138 5kW 小系统计算总冷负荷 482kW 负责车站所有空 调设备所需的冷冻水 车站空调冷冻水系统采用异程式一次泵变流量系统 设置冷冻水泵 2 台 水量 142m h 扬程 28mH2O 功率 22kW 冷凝机械 排风机 2 台 风量 90000m h 压头 350Pa 功率 15kW 风机设置联动电动 风阀 冷冻水泵 冷凝风机 分集水器及水处理设备均设置于蒸发冷凝室 内 冷冻水泵 冷凝排风机均进行变频节能控制 为防止蒸发冷却式螺杆主 机及其冷凝风机正常工作时产生的噪音通过风亭传播 风道 风井 内对外 设置不小于 3m 长消声器 2 冷冻水系统供水 回水温按 7 12 计算 3 车站空调水系统的定压采用开式高位膨胀水箱 膨胀水箱设置于室 外排风亭边 冷冻水处理设备采用全自动加药综合水处理装置 主机冷却水 补水处理采用全程综合水处理设备 4 水系统在最低点设泄水阀 最高点设自动排气阀 所有各类阀门及 仪表均应布置在便于观察和操作的位置 冷水机组设冷媒排放管 且应引至 排风亭第一道人防门以外 5 未端空调柜机回水管上设动态流量平衡电动二通调节阀 以保证系 统动态水力平衡 该阀应同时具备温控调节水量的功能 同时 为保证末端 空调水的正确节流 还应具备断电自动关闭功能 一次泵变流量系统中集水 器和分水器间设置压差旁通控制装置 6 车站空调水系统设置水系统节能控制系统 对空调水系统进行优化 节能控制 空调水系统节能控制系统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变频调速技术 系统集成技术等 对空调水系统的运行进行优化控制以提高 空调系统能源利用效率的一种自动化控制系统 它以空调水系统综合能效最 优作为控制目标 对冷冻水泵 冷凝风机 冷水机组进行节能控制 冷水机 组通过通讯接口与节能控制系统实现指令传输和数据采集 9 6 车站防排烟设计 本车站设备管理用房区与公共区分别为独立的防火分区 站厅和站台为 一个防火分区 站厅公共区划成 2 个防烟分区 站台划成 1 个防烟分区 站 厅设计总排烟量为 188820m h 站台设计总排烟量为 104580m h 在站厅层 左端通风空调机房内设一台排烟机 排烟风机的选型风量为 113300m h 在 站厅层右端通风空调机房内设一台排烟机 排烟风机的选型风量为 14 113300m h 车站公共区发生火灾时 立即停止车站的空调水系统和小系统 转换到 车站大系统火灾工况模式运行 当站台层发生火灾时 在经 OCC 确认无列 车驶向该站后 以避免列车穿过着火区 启动站台层排烟系统 开启两侧 全封闭站台门前后端各两组滑动门 关闭送风系统 轨道下排热风道 由站 台层排烟系统 车行区排烟系统 区间隧道通风系统联合进行排烟 站台形 成负压 保证楼梯口有向下不小于 1 5m s 的气流速度 便于人员经站台 站 厅 出入口疏散至地面 站厅层发生火灾 关闭站厅层 站台层送风系统和 站台层排风系统 启动站厅层排烟系统 烟气经排风道排至室外 站厅形成 负压 新风由出入口进入站厅 便于人员从出入口疏散至地面 若某一车站 站厅层火灾 即将到达该站的列车应越行至下一站 此时应保持该侧的站台 门处于关闭状态 即不在火灾车站停靠上 下乘客 车站设备管理用房区共设有 4 台排烟风机 对超过 200 平方的通风空调 机房 冷冻机房以及最远点距公共区距离超过 20m 的内走道设置排烟 走道 和机房的排烟风机分开设置 排烟风机可在 250 高温下连续有效运转 1 0h 车站控制室设置正压送风 由 XF A202 实现 发生火灾时 开启 XF A202 及其联动风阀 给车站控制室及走道送风 车控室设置泄压阀 当房 间正压大于 50Pa 时 进行泄压 车站封闭楼梯间 直出地面的除外 均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发生火 灾时 按要求开启对楼梯间进行正压送风 9 7 消声减振及其它 1 通风机 制冷机 空调机组 水泵等设备是产生噪声和振动的主要 设备 在设计中选择噪声小 运转平稳的设备 2 在设计中对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设备采取消声与减振措施 3 长沙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乙类地区 根据国标 建筑机电工程 抗震设计规范 GB50981 2014 的要求 长沙轨道交通机电工程需采取抗 震措施 4 车站空调通风系统送 排风管上应加消声器 5 隧道通风系统通风机前后应加消声器 活塞风道内根据活塞风亭所 处环境对噪音的控制要求 确定是否设置消声器 同时为保证活塞通风效果 设置消声器时其压力损失不大于 20Pa 6 紧邻公共区的冷冻机房 通风空调机房设置隔声墙 隔声门 墙面 顶面可根据需要贴吸音材料 7 排风亭百叶根据需要采用消声百叶 8 风管 水管按实际情况设置减振吊架 设置软接头进行减振 9 空调送回风管采用双面彩钢酚醛复合风管 通风管采用镀锌铁皮风 管 排烟风管采用 2mm 厚冷轧钢板风管 有防火要求的风管若风管耐火极 限不能满足要求的可外包防火板 轨顶排热风道以及配线排烟风道采用土建 风道 空调水管 冷冻水管 冷却水管 冷凝水管 采用内衬塑钢管 承压 较高的采用内衬塑无缝钢管 管径 DN80 的采用法兰连接 管径 DN65 的 采用丝接 10 设备支吊架等均需做除锈防腐处理 防腐采用刷防锈漆 2 道 支架 还需加刷调和漆 2 道 11 凡通风风管 部分兼排烟的空调风管 穿越空调房间的通风风管等 冷冻水管 膨胀水管 冷凝水管 多联机冷媒管等均应有保温措施 保温 材料应采用保温效果好且不燃的材料 风管保温采用铝镁质 水管及多联机 冷媒管保温采用离心玻璃棉管壳 保温厚度应根据所处的环境情况进行计算 确定 15 9 8 车站节能设计 1 采用的冷水机组 水泵 风机 多联空调等设备 其能效等级均达 到相应规范标准规定的节能评价值标准 2 车站公共区设置 CO2浓度传感器 空调季节 非空调季节可采用新 风需求控制 根据公共区 CO2浓度检测值增加或减少送风量 使 CO2浓度始 终维持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内 3 车站公共区空调采用空气 水系统 公共区柜式风机盘管根据负荷 情况进行台数控制 新风处理机组根据公共区 CO2 浓度进行变频控制 以减 小空调新风负荷以及风系统输配能耗 4 车站隧道排热风机设置变频器 在初近期根据运营需要 可以通过 变频调节实现风机低风量节能运行 5 车站设备管理用房根据环境设计标准 空调负荷特性 使用时间 全天运行 运营时段运行 的不同来划分通风空调系统 进行管路设计 使用时间 温度 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划分在同一个空气调 节风系统中 同类型同系统的房间集中布置 6 空气调节风系统不采用土建风道作为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道和已经 过冷处理后的新风送风道 7 车站公共区和设备区的空调器在选配空气过滤器时 应符合以下要 求 1 粗效过滤器的初阻力小于或等于 50Pa 粒径大于或等于 5 m 效率 应大于等于 20 且小于 80 终阻力小于等于 100Pa 2 中效过滤器的 初阻力小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数字城市建设技术咨询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节能灯具研发及推广安装合同模板
- 2025-2030年雨伞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行业劳务派遣服务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建筑工程项目消防设施设计与施工服务框架协议范本
- 2025版汽车吊车租赁与现场施工指导专项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中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及赡养费协议范本格式
- 蓄电池安全管理课件
- 地质勘探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 施工现场法律法规与治安保卫管理计划
- 新生儿气胸胸腔穿刺及闭式引流演示文稿
- 易观分析:中国生鲜电商年度综合分析2022
- GB/T 26081-2022排水工程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
- GB/T 36761-2018工业用乙二胺
- GB/T 26480-2011阀门的检验和试验
- GB/T 15738-2008导电和抗静电纤维增强塑料电阻率试验方法
- 2023年三亚琼海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事业单位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DB63-T 949-2020锅炉安全使用管理规范
- 控制计划CP模板
- 出生缺陷定义及分类和预防要求
- 华南理工大学发酵工厂设计管道设计与布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