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谐思想新探.doc_第1页
老子和谐思想新探.doc_第2页
老子和谐思想新探.doc_第3页
老子和谐思想新探.doc_第4页
老子和谐思想新探.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和谐思想新探摘要老子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和谐”的思想,其以“道”为和谐思想的本体依据。“道”是“万物之母”“天地之根”,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道”规律性特征为“自然”,“自然”反映了“道”之本体旨趣,也由此决定了老子追求自然和谐思想的独特旨趣和价值原则。老子和谐思想内容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身心和谐等方面,并且以自然和谐为其基本特征。老子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在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类心灵的和谐方面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关键词: 老子,和谐思想,道, 自然Searched Harmonious Thoughts of Lao ZiAbstractLao Zi, A Chinese sags of the past ,advocated the thought the Dao emulates what is natural to it, by which human beings comply with and respect the natural law. that embodies profound and rich nutrition for the thinking of the pres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aos law is“Involuntary”.Laozi studied harmony as a philosophical abstract category. Through the study of it, they uncovered the essence, value and mechanism of harmony.Tao contented about human and nature, human and society and person relations . Ching made it possible for us to crest the new tuneful . Those ideas, especially the ideas of harmony among merehave great significance on building modern socialism and harmonious society.Keywords: Lao Zi, Harmonious Thoughts ,Tao, involuntary目录引言1一、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1(一)老子和谐思想的本体依据“道”11、“道”万物的总根源“道”为本原性存在12、“道”为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道为本质性存在23、“道”为规律性存在的特征“道法自然”2(二)老子和谐思想的本体旨趣“自然”和谐3二、老子的和谐思想主要内容3(一)人与自然的和谐3(二)人与人的和谐4(三)人与社会的和谐5(四)人的内在心灵的和谐6三、老子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7(一)建立生态和谐的意义7(二)建立社会和谐的意义8(三)建立人自身心理的意义8结语9谢辞10参考文献11引言老子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期。在这蕴蓄着巨大变革的动荡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变革、冲突之中,以寻求最佳的救世观念,实现天下安定和谐的社会关系,也正是老子思想的指归。老子在对历史反思和对现实冷静观察中,用其独特思维方式和“法自然”的价值理念,构建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救世学说。在老子之前 “道”已有道路和规则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以“一达之谓道”表明“道”的本意为道路,又如在易卦九二说:“履道坦坦”,意思是行走的大路平平坦坦,此处的“道”也是道路的意思。左传昭公十八年曰“天道远,人道弥,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即天体运行的轨道叫做天道,人做事遵循的法则叫做人道。可见,春秋时期“道”就已包含了规则的意义。老子吸取春秋时期关于“道”的理解,更把作为规则意义的“道”发展成为万物本原之道,把“道”的控制支配功能提升为本体性质和化生功能,使“道”具备了形而上学的意义,更以“法自然”规定了“道”的本质性特征,以“自然”的价值原创独标万物及人类社会关系存在的和谐关系。 所谓和谐,乃是指自我及其生存所关涉的事物协调地存在和发展的状态。中国传统哲学崇尚“和谐”,儒、道、墨、法诸家思想无不尽显其和谐理想的追求,如果说儒、法、墨三家分别为之提供了“仁爱”、“法治”和“兼爱”的和谐理念,那么道家则提供了“自然和谐”的启示。老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和谐思想无疑是道家学派和谐思想的主髓。老子“道”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和”的思想,以“道法自然”为其和谐思想的本体依据,在内容上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不同方面。本文试从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及现代意义三方面对老子和谐思想做一探讨。在此所谓“新探”,在于将老子和谐思想的本质落实在“自然”和谐的方面以突出老子和谐思想的特点和独特意义。一、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在老子哲学思想中“道”为核心范畴。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母体,即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同时万物都受着“道”的制约,并且“道”是效法自然的。可见,道又是非脱离万物绝对超越性存在的内在于万物之中的超越,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其规律性特征为“自然”。这表明“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本体依据,并且以“自然”为其价值取向,这便是老子和谐思想的理论依据所在。(一)老子和谐思想的本体依据“道”1、“道”万物的总根源“道”为本原性存在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顾悦.道德经M.西安:世界用书出版,1997.2 第六章,第9页就以全书擊领地位论述了何为“道”?老子把“道”视为“万物之母”“天地之根”可见,“道”是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皆于“道”产生。老子三十四章曰“万物歭之以生而不辞,攻城而不有。”意思说: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指出“道”无所不在,“道”无所不容,“道”是万物归宿,从深层制约着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的本原,但“道”并不能随意创造出万物。“道”产生万物有着复杂过程,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着阴阳二气,这相互对立的二气经过不断交冲,互相激荡,形成了一种匀适和谐即“三”在合气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万物生成,即所谓“三生万物”。由此,揭示了“道”的万物本原性。可见,“道”不仅在时序上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而且天地万物也是“道”所产生成的,“道”为衍生万物之根源。2、“道”为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道为本质性存在“道”生出了天地万物,那么天地万物是以什么样的法则运行着的呢?老子认为“道”又是普遍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道生万物且内在与万物,以“道物不二”的方式成为万物之本质。所谓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顾悦.道德经M.西安:世界用书出版,1997.第78页“道”内在于万物当中,是隐于万物深层的本质,大“道”漫流,“道”无所不到、无所不容。“道”统帅着万物,但“道”并不以此成为万物的主宰者,这就是“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89页天地万物都必须遵循共同“道”的法则,正如老子二十五章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为万物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寻求到了根本依据,从而使万物产生存在于和谐之中。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徐澍.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第29页其意强调“道”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状态它周而不息的转着,但它本身不会随着运转变动而消失。“道”的循环运行终将返回原点,这个原点即是一切事物的根源之处。可见,老子的“道”首先以本原的身分存在,本原“道”在生成世界万物之后并没有消亡或消逝,而是很自然地发生了一次由本原到本体的角色转换,成为世界万物的根本凭借和内在依据。老子“道”论,实质上是“道”的宇宙,即“道”化了的宇宙,其中各个领域及其一切事物、现象无不在“道”的规律性存在之中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由此形成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总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是和谐的整体。3、“道”为规律性存在的特征“道法自然”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道”的规律性特征具有奠定价值原则的意义。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相递法,所共法者,乃“道”之“自然”。“自然”并非是超越“道”之上的更为本质的东西,而是作为宇宙普遍规律的“道”,“道”的属性或特征是“自然”。“道”之“自然”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原本如此”的状态,“自然”喻“道”的规律特征。“自然”规定的是万事万物生而有之的规律和状态,“道”的规律既构成世界本质的规定性,又是天地万物先天固有的规定性,万物自本、自根、自形、自色地体现着“自然”的特征,突出着“道”的“自然”本性。老子之“道”内在于万物,这内在于万物的“道体之用”就是与“道”并提之“德”。老子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万物,“德”畜万物, 所以万物尊道而贵德。万物之所以要尊道贵德,是因为“道”对万物从不横加干涉,没有什么东西能干涉它,它也不干涉别的东西,是一切顺其自然的。兰喜并.老子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5第194页可见,道为“体”德为“用”,道与德“体用合一”相互涵摄。所以“道”性“自然”亦是“德”性“自然”。老子首创“自然”这一概念来说明“道”,最终是要提醒人们要效法“道”,并以“自然”为事物存在的和谐的状态。以上三点表明道生万物,“道”内在于万物,成为一切存在的依据,此所谓“道物不二”。万物持守“道”的规律呈现“道”之“自然”的特征,乃为万物和谐存在的根本,老子和谐思想就此本体依据而开出。(二)老子和谐思想的本体旨趣“自然”和谐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本体,“自然”是其规律性特征。如果说,“道”把宇宙万物统合为一个“道”的和谐整体,那么“道法自然”则点明了老子和谐思想的实质和老子和谐思想在价值观上法“自然”的本体旨趣。由上述可知,“自然”是老子哲学万物存在的最高原则,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原本如此”的状态。老子中指出“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性或状态是“自然”,并且强调“自然”所描述的“道”是不加以任何强制性的事物发生、演化消亡的性质和状态,“自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合理、和谐的状态,由此也决定了“道法自然”作为老子和谐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特征。“道法自然”指的是万事万物固有的纯朴本性及其因性而行的运作方式。它规定了“道”的规律性特征,即“自然”,这也是老子和谐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旨趣所在。“道法自然”作为老子和谐思想的本体论旨趣包括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以事物自身因性而性而言,原本如此的状态是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理状态。这就是“道”规律特征的“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其原本的状态,一切不应强求,应顺其自然达到自在和谐。其二,是以事物之间关系而言,不以外部的强制力破坏事物之间固有的关系。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并不能以此成为万物的主宰,它必须遵循“自然”。所谓“道”生万物,“德”畜万物。道”对万物从不横加干涉, 没有什么东西能干涉它,它也不干涉别的东西,而是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说,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一种有序的运动之中,一切都有内在的根据,遵循一个有序的规律。作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的人类,所作所为当然应该遵循这个统一的宇宙规律,不能脱离和违背。对此,老子强调说:大德之人的行为,都是遵循大道的“自然”。 王中江.老子的“道法自然J.光明日报2008.第2页可见,“自然”是贯通老子思想的一条主线,万事万物以“自然”为其存在的最佳状态。 “自然”作为人生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老子和谐思想的本质乃为以价值原则的“自然”和谐,这便是其和谐思想的本体论承诺。二、老子的和谐思想主要内容上述可知,老子的和谐思想首先是以“道”为本体依据,以“自然”为其价值特征,以实现人之本质的生命存在为其人生理想境界和价值意义的思想体系。其内容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之身心和谐等不同方面。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各时期哲学家研究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以“法自然”为规律性存在特征。在人与自然问题上,老子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其主要观点。老子认为宇宙间有“四大”即“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顾悦.道德经M.西安:世界用书出版,1997.第41页由此可见,宇宙中道、天、地、人四大系统是平等的、相互联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之灵明就是将自然的德性光大,呈现于天地之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同时,人又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顾悦.道德经M.西安:世界用书出版,1997.第41页讲的就是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本身是自然而然的,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因此,人只有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地、天、道,尊重地、天、道的运行规律才能实现宇宙的和谐,也才能使人类长久地生存和发展,这就是“道法自然”。归根到底,就是说人应当师法自然的思想,这正是在自然观中老子和谐思想的体现,即“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万物都“和”于独一无二的“道”。而这种“道”并不是单一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徐澍.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第29页这是从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得到的一种启示:万物蓬蓬勃勃的生长,我从中看出其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纭茂盛,最后都返回本根。回归到本根叫做由动到静,由动到静叫做复命。复命是以自然而合规律合目的的。这就要求人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宇宙间一切自然之物都是以“道”为其最大共性和最初本原的有机统一整体。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一切顺其自然,应保持事物原本的状态。(二)人与人的和谐老子自然和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国古代就有人“性”本善与“性”本恶的不同争论,可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孔子认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是要把人放进群体之中,规定以“礼”“和”差别有序之缓来论证怎样达到和谐,而老子则是从自然和谐独特视角整体来体现他的和谐观。老子由“道”生万物,天地人一体的角度来论证人与人的关系也要符合“道”的规律性特征,由为人之“道”到统治者的“道”,从而追求社会和谐发展。在老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体现在“自然”的“人道”。首先,“人道”应该顺其“自然”,人该顺势而为,不可违背“自然”而盲动。按照老子二十五章的说法“人法地,地法天,”人道应当符合天道自然无为的性质,“人道”应顺其自然、应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反对人为的阻挠、纷争和破坏,这就是人道的“自然”。顺势而为要求人们能适应各种环境,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扰乱内心的平静,环境恶劣时不怨天尤人优越时不沾沾自喜,应该在任何环境的面前安然自得。郑丽华.浅析老子和谐思想J.中南人民大学人文学院, 2009.第3页要求人应当因势利导,因民随俗,依据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趋势给事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不能妄为。其次,老子认为人与人相处之“道”应该尽量避免与人结怨,结了怨,即使和解了,也会有余怨,有理也要让人三分。“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赵乃增.老子自然之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第48页冤家宜解不宜结,善与人相处的人不与人结怨,得饶人处且饶人,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与人和谐相处,以一颗宽阔包容的心胸与人和谐相处。这正如老子所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徐澍.道德经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第67页与人相处应处处为他人着想,不去伤害他人。总之,要用“无欲”、“无为”、“无争”的思想,和谐相处,宽大为怀。最后,老子提倡圣人三法“去甚、去奢、去泰”,凡事适可而止,不走极端,不奢侈减损私欲妄见,要探索自身虚静的心境。他认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207页 讲人与人相处要做到帮助别人成长却不以此来支使别人,栽培了别人却不主宰他们的命运,为他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却不争功邀赏,达到了这样高尚的道德修养,与人相处也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明此道理,可达 “上善若水”,做人不愿做的事,坚忍负重,居卑忍辱,尽其所能的贡献自己,不与人争名夺利,返归真纯质朴,以至于“无为”并将它作为治理天下的原则。这就是人道”当符合“天道”之性,用“自然”的方式,可以达到这种“无不为”的效果,应使“人道”的“自然”与“不为”相结合而达到人与人最终和谐。(三)人与社会的和谐老子的“自然”和谐思想不仅体现在个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还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追求社会的和谐,不容忽视的是在社会上处于统治地位的人或阶级具体处理与被统治阶级关系的和谐。“无为而治”是老子对于统治阶级在统治时应遵循的“道”。由上述可知,“人道”的“无为”要求人应当因势利导,因民随俗,依据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趋势给事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不能妄为。而统治者的“道”是要求,是由“无为”到“无不为”。那何为政治“无为”?老子所讲的“无为”,是根据老子所生存的时代,战乱及权力横暴,诸侯们相互争夺,因“有欲”而动刀兵,天下多事,人民不得安宁,“无为而治”是老子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消灭剥削,满足人们吃饱穿暖的需求,反对为政者肆意作为、强意推行政令。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无事取天下,清静无欲,以正治国,柔顺谦恭而不逞强,崇尚节俭等。老子思想中极为重视和谐统一,以“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为其治国之理想境界。而要实现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必须要求统治者“不割”、“不刿”、“不肆”、“不耀”,兰喜并.老子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第97页强调统治者处世行事要不走极端,为政不对人民构成逼迫感,要持有慈、俭和不为天下先的胸怀。君主保有慈心,远离苛税战事,崇尚节俭,爱惜民财,才能广积少费,和谐有效地利用资源,就会达到社会和谐;谦下不争,贤人能用,国与国之间达到和平共处,君主就可以王有天下。不仅如此,老子还为统治者设计了理想的统治模式:“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诲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他提出统治者应具有诚信朴实的素养,政府只是服务于人民的工具,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的身上。顺乎自然,清静无为,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甚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政权压力完全消解,大家呼吸在安闲自适的空气中。余卫国老子之“道”的原创与中国“哲学的突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第4页 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绝不是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而是“顺乎自然”的治理国家,以无为宽厚治天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言不言之教。”徐澍.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第75页 就是说统治者要以无为的准则行事,采取一切法,让社会在自然存在的规律中,自由自在地、自发地去发展,一切按照自然发展规律进行,而不加以任何人为的措施。老子把“无为”与“无欲”联系在一起,“无为”是不要为争夺而为,“无欲”是不要有占他人财物之欲。“无为”思想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消解统治集团的强制性,带有批判不合理社会现实的的积极一面;而另一面是为了激励人民的自发性,“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程群道教的和谐人生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7. 第2页是使以统治者的“无为”而达到百姓的“有为”,达到“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的目的,老子提倡政治上宽大无为,反对苛严有为。老子崇尚“无为”之政认为宽宏的政风,可使社会风气敦厚,人民生活朴实,这样的社会才会安宁平和,这就是所谓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徐澍.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第93页是无为而治的结果。可见,“无为”是“无不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方法、手段,“无为”正是为了“无不为”,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才是老子思想的本意。因此,“无为”不是消极的,而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老子说的“无为而治”不是说不治,而是通过遵循“道”的准则处事,不做违反自然的事或胡作妄为,对客观事物的变化只是辅助而不擅加干涉,做到“辅自然”或“顺自然”。以不治来达到治,无为而功自成,是一种最高最好的治,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四)人的内在心灵的和谐老子追求的内在心灵和谐的“道”,讲的是一种身心的自我修养、内在超越之“道”。老子的“道”主要体现是“主静说”与“持守中道”上。老子“主静说”的“静”要求人们能在烦乱中求静逸,在浮躁中稳定自己,这样才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能真的做到老子说的那样,人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守静从容,处变不惊,就能达到“致虚极,守静笃”顾悦.道德经M.西安:世界用书出版,1997.第26页即安静是万物的归宿,是万物的最适宜的状态。天下事物,变化纷纭,到头来都返回到他们的出发点。归到出发点,就安静下来,所以人们应切实的坚守着安静,不可轻举妄动,才能化险为夷;反之,遇事心浮气躁,轻举妄动,就只能以失败告终了。这是说,人的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诱惑而变得狂躁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将致虚、守静的工夫,做到静笃的境地,以恢复心灵的宁静,即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达到心境极其静定的一种状态即“持守中道”。这种状态并不是叫人停滞不前,相反老子不仅主张自觉、自省还同时要求在自觉自省后从而达到内在超越。“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牘,见天道。其出弥远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第67页老子不重外在经验知识而重内在直观自省。他认为我们的心智活动如果向外驰求,将会是思虑纷杂,精神散乱,一个轻抚躁动的心灵,自然无法明澈地透彻外界事物,所以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当可洞察事物的真实情况,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我们应该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这就是“持守中道”。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光”郑丽华.浅析老子和谐思想J.中南人民大学人文学院,2009.第3页意指尖锐的东西容易断折,磨去尖锐,可以避免折断的危险;各人如从片面的观点出发,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排斥别人的意见,就会是非纷纭,无所适从,解纷的办法在于大家从全面的看问题,放弃片面的意见;凡是阳光照到的地方,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阴暗一面存在,只看到照射的一面,忽略了照射不着的一面,是不算真正懂得光的道理,只有把负阴而抱养两种情况都统一加以掌握,然后才能懂得“用其光,复归其明”的道理。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灰尘,人世间也一样脱尘世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做法是行不通,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心的人,才能对于好的一面不加阻碍让他尽量发挥作用,对于不好的一面因势利导,“同其尘”可以说是对立统一道理的较高运用从而达到“玄同”的境界。“玄同”的境界要求人消除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世俗偏狭、人伦关系的局限,以开阔的心胸和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可见,人格理想的形态是“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而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完成自我的内在超越。三、老子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从以上老子“和谐”内容所涉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与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可见,其思想的现代意义。(一)建立生态和谐的意义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们遭到了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人们逐渐认识到虽然人类是生物界中唯一可以利用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认知和掌控自然的生物,但还远远没有掌握足够的关于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也远不能依靠人类科技的力量来取代自然系统的功能。在老子整体思维方式中反复强调“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余怀彦.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J.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03.第2页不仅如此,老子还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衍规律。万物的生存都离不开“道”,都是在一定的“道”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最后又自然而然地复归于“道”而达到“法自然”,即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上文提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顾悦.道德经M.西安:世界用书出版,1997.第41页.所谓“根”就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要求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时人们应按照规律办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能顺应,而不可侵害、破坏自然,破坏自然也就是破坏了自身的生存环境,等于自掘坟墓。在社会实践中,人类有时总以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忘记了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万物皆是平等的。这一错误观念让人类尝到了太多的苦果:乱砍滥伐致使森林资源日益贫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洪涝灾害和沙尘暴日益频繁;对地下矿藏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致使能源危机日益加深;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环境,致使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日益严重等等;自然界的反击使人类越来越明白了老子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平等是何等的可贵和中肯,更使人们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何等的重要。正如一位法国学者所说:“在当今的法兰西社会里,追求自然,返真归璞的气氛非常浓厚。紧张、喧嚣的社会生活,机械控制,战争威胁的社会环境,使得本来有自由传统的法国人士从个性解放升华到返归自然。何家霖.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第1页 这时候,他们惊异地发现到,中国道家老子的思想本来就是彻头彻尾的归本自然,使人与自然融成一体的自由王国。”所以我们要平等友好地对待自然界、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承认自然界的价值、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从而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持续和稳定发展。这才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老子追求的自然和谐。(二)建立社会和谐的意义老子从“自然之道”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与人生所应当遵循的道的准则。老子强调人与人相处要减损私欲妄见,做到“上善若水”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第37页.做人不愿做的事、坚忍负重、居卑忍辱、尽其所能的贡献自己不与人争名夺利,返归真纯质朴。由此这就要求统治者要以“无为”治理天下、效法自然,政治上宽大无为,反对苛严有为。老子崇尚“无为”之政目的在于使人民“自化”而各安其乐,凡事适可而止、不走极端、不奢侈,应当依据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趋势给事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不能妄为,用“自然”的方式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道”。不难看出,老子“自然”社会观,在物欲横流、私欲膨胀的今天,对于社会稳定团结、人际关系和谐着积极的意义。在老子看来,由于虚荣人们会争强好胜、逞能好斗;由于利益,人们会使用不正当的心机和行为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使得人际关系紧张的因素,也是使得社会失去和谐的根本原因。如果人们能循道而为、视名利为轻,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了无限的真情与温馨,整个社会就会少了诸多无谓的消耗与纷争,社会必将和谐、稳定。老子要求统治者需以“无为”治理天下,政治上宽大无为,反对苛严有为。通过“无为而治”,战争苛政减少,人民逐渐安定,社会得以稳定和谐,人民才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与此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某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较严重。我们借鉴老子贵道、循道的原则,就是要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守柔而不“好斗”、在利益面前退让而不争、在社会风气上弃躁而守静、在矛盾冲突面前去化解而不激化,郑丽华.浅析老子和谐思想J.中南人民大学人文学院, 2009.第2页如果人人在其生命历程中践行之且不断提升这种境界,就将会离我们“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越来越近。(三)建立人自身心理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世界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说人民生活生活水品不断提高,但因为要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要求人们的心理压力也愈来愈大,追求心里的健康与和谐在今天也尤为重要。老子在这一点上认为的是“持守中道”和“主静说”。“持守中道”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顾悦.道德经M.西安:世界用书出版,1997.第67页意思是:道使人们反思生存,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我们应该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这就是老子在追求人自身身心所倡导的“自然”。这种“自然”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由于过分追求物欲而带来的冲突,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而不是追逐外在贪欲享乐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消解人过分膨胀的欲望,使人们从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的平衡、达到“静”。老子“主静”并非专门讨论人的心性修养问题,但这一思想可以起到调协人的心理状态的作用,可以认为是一种关于心性修养的学说,对于我们保持心态和谐有着深刻的意义。在当前市场经济社会里,贪污腐败之风盛行,老子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