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学号:论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The minority community of the labor market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所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东 北 农 业 大 学中国哈尔滨200 年 6 月Northeast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 number:Bachelors degree paper 10312078The minority community of the labor market Name: Teacther: Institut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Depart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Directio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ChinaJune 200 论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摘要体制改革使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进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为我国在21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不竭的生机和动力。然而,改革与社会转型也使我国的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成员处于分化、定位、整合的过程中。作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时代,“弱势群体”日益浮出水面,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独特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关注并认真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安定、加快经济发展的不容回避的任务了。本文欲从弱势群体的概况、成因以及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关键字:弱势群体 保障制度 经济体制IIIThe minority community of the labor marketAbstractChinas reform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long with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ields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nd to the country in the 21st century in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exhaustible vigor and momentum. However, refor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has also enabled our country to the various social relation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embers of society, positioning,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vulnerable groups increasing the surface. China has become current with a unique and universal. Concern and seriously tackle the problems of vulnerable groups, in fact, has become deepening reform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to acceler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not be evaded by the task.In this passage,from the profile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causes and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vulnerable groups elaborate. hope to attract more and more people to the concerns of vulnerable group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vulnerable groups.Key words: Minority community,Guarantee system, Economic system 目录摘要IAbstractII1前言1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2文章主要内容22弱势群体的概述32.1弱势群体的定义32.2弱势群体的特征32.3弱势群体的构成33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63.1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63.2资源弱势73.3职工权益保障问题94如何消除弱势群体现象104.1建立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104.2制定新的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政策104.3完善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制度104.4政府培育全民的社会支持网络114.5提高弱势群体的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11结论12参考文献13致谢141.前言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临界点,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特点使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更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十六大把关注弱势群体问题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由此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关注弱势群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1.1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关注弱势群体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我们知道,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就在于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的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就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所以,如果弱势群体得不到关注,如果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无助的窘境,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的提法就会受到质疑,就会直接关系到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拥护,也就是影响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即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拥护问题。所以如果弱势群体问题得不到关注和解决,中国共题。所以如果弱势群体问题得不到关注和解决,中国共产党赖以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势必会受到严重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势必会受到严重挑战。而这又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成功地得以构建。1.1.2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保护弱势群体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比早期资本主义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想,其核心价值是保护弱势群体。按照马克思的理想,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国家也不是专政的机器,它只具有维护劳动平等和分配平等的经济职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实际上是在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制度、模式,更多地,她是一种文化,一种制度文化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现社会公平。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是,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于不侵犯公民的权利;尊重公民权利是国家的义务;对弱势群体的权利是侵犯还是保护,是衡量国家及其行为正当与否的最低道德标准;漠视人民权利的政府最终会丧失自身存在的权利。根据这一逻辑,尊重与保护人权,加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符合世界潮流。我们党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到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的贫困就意味着剥夺了弱势群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这种被剥夺是一种隐性的但是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事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所以在当前,既要给强势者提供施展创业才能的舞台,又要给弱势者提供生存保障和发展的机会,使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又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而是要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十几亿人口”,而不是“惠及”少数人。弱势群体不能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就是一种不公正,是与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相悖的。1.1.3 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必须关注弱势群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构成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时期也是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结构错动,社会秩序失范和社会风险易于发生的时期。目前我国也正处于这一高风险时期。同时当前我国的弱势群体具有很强的同质性、集中性和群体性。这种特点一方面使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利益如果被忽视或者处置不当,就会使他们在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的因素,使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并逐渐积累起来的失序、冲突和矛盾通过非理性的方式爆发。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增多就是有力的警示。有关数据表明,从1994 年至2003 年间,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上升,年平均增长17 % ,由1994年的1 万起增加到2003 年的6 万起,增长5 倍;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人数年均增长12 % ,由73 万多人,增加到307 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400 起增加到7000 多起,增长4 倍。而这些群体性事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弱势群体有关的。群体性事件不论时间长短规模大小,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损党和政府的威信,动摇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妨碍社会稳定。所以,如果弱势群体得不到关注,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护,中国社会很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社会财富和取得的现代化成就毁于一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中华民族的复兴就难以实现。因此,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弱势群体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长治久安,经济、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1.2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现阶段我国的弱势群体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弱势群体的概述,主要阐述了弱势群体的定义,弱势群体的特征以及弱势群体的构成。第二部分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状况、资源弱势以及职工的权益保障三个方面分析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阐述了如何消除弱势群体现象,主要有五点:1.建立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2.制定新的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政策;3.完善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制度;4.政府培育全民的社会支持网络;5.提高弱势群体的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2.弱势群体的概述2.1 弱势群体的定义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可以说是推动弱势群体概念成为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之一的重要因素。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2 弱势群体的特征 目前我国弱势群体在整体上具有以下5个重要特征:(1)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3)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我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前文已述,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但是,由于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发展经济的压力还很大,导致实际工作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支持还不是很有力,相关制度建设滞后,保障措施跟不上。 2.3 弱势群体的构成根据城镇弱势群体的来源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3.1 城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是构成社会城镇弱势群体的主体组成部分,它一般因收入极低或无收入来源造成,包括传统的城镇“三无”人员以及人均收入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或贫困线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由于缺乏收入来源,其生活往往处于极端贫困状态,通常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相应的救助才能维持最低或最起码的生活。根据不同的口径综合估算,中国城镇需要救助的贫困人口1997 年已超过3 000 万人,城镇贫困人口构成了中国社会城镇弱势群体的主体。2.3.2 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失业、下岗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情形下的失业人员并不一定构成城镇弱势群体,为其提供失业保险的目的主要不是将其作为城镇弱势群体来保障,而是为了促进其尽快恢复就业(许多国家的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转化表明了这种政策取向) 。但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已经出现的大量失业、下岗职工却因年龄相对偏大、知识技能相对较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就业竞争能力弱等原因,不仅整体上处于就业竞争的不利地位,而且事实上处于社会生活的不利地位,他们中的许多人客观上沦为社会城镇弱势群体。虽然下岗职工中的困难户缺乏精确的统计,但相当一部分陷入生活困境难以自拔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因此,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失业、下岗人员,并非完全是由个人的原因造成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迫切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援助才能维持最低或基本生活,中国政府在现阶段面向失业、下岗人员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既是对城镇弱势群体利益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是国家对经济结构调整而非本人完全原因导致的失业、下岗人员的一种政策补偿。2.3.3 残疾人根据1987 年的全面普查,全国残障人口共有5 164 万人 , 残障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 %。近10 年来,导致残疾的原因更加复杂,尤其是在乡村工业化进程中,后天致残的现象趋向恶化,竞争激烈导致的精神疾患者明显增加。即使以5 %计,中国的残障人口亦达6 000 多万人。这一群体与健康人相比,在就业与生活中无疑处于不利的或者弱势的地位。残疾人作为一个群体,对社会保障有着较健康人更多、更迫切的需求,但不同的残疾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亦有着差异,如社会救助、就业保障、康复治疗、特殊教育等等。2.3.4 农转非形成的城镇人口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一大批农民被征用了土地成为城里人,还有相当一批人是户籍改革由农业户口转为了城市户口,出现了有农民无土地、有居民无工作的社会现象。这些人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又没有什么技能,失去了土地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成为城镇弱势群体的一部分。2.3.5 进城的农民工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其特点是流动性大。农民工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志,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农民工的农村户口阻碍着其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和工业劳动者群体,并被面向拥有城镇居民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等) 所排斥,同时亦形成了与传统的、真正的农民群体日益加深的隔阂。这种被排斥、被隔阂的状态决定了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事实处于弱势地位。据农业部统计,2001 年中国有7 800 万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 3 %;在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中,80 %的人从事工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这表明农民工不仅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庞大社会群体,而且因缺乏相应的保障更易遭遇各种意外风险以及陷入生活困境等。近几年不断增长的农民工工伤事件(许多甚至是恶性事件) 以及许多农民工处于孤立无援或生活贫困的境地,反映了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镇弱势群体,他们对社会保障有着多方面的客观需求。2.3.6 老年人口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老龄化还同时伴随着高龄化现象。到上世纪末,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 3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0 % ,其中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 200 万人, 占老年人口的9.16 % 。在现实中,城市中的一部分老龄、高龄人口亦因养老金水平低或不能按照足额领取、子女不在身边或身体疾病等原因而存在着生活困难,处于需要社会援助才能正常生活的状态,这一部分困难者亦可以归入到城镇弱势群体中。3.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3.1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充足,这种充足有三个原因造成:3.1.1 企业改制中不断产生着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国企改革开始。国企改革步履艰难,风雨兼程。无论是“扩权让利”,“利改税”还是“承包经营责任制”都最终未能解决国企的生存难的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即实行“抓大放小”和“有进有退”的方针,大规模收缩了国有经济战线,国有经济从许多竞争行业中退下来。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在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一大批老国有企业破产、倒闭、亏损,随之出现大量下岗失业的职工。中国工人最担心的问题不是工资、工作时间、劳动条件等问题,而是下岗失业问题。因为对大多数职工来说,职业仍然是他们谋生的手段和生存的来源,国有企业改革首先是从减员增效、分流下岗开始的。中国二十七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改革需要成本和代价。为改革付出最大代价的不是2.5万个亿巨资,而是对中国经济建设付出青春、生命和健康的几千万下岗失业职工。2000年我国城镇隐性和显性的职工失业率约在11%左右,即1700万。如按有关部门公布的累计数字计算,隐性和显性失业职工将在3100万。就业和失业问题是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严重的下岗失业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前10年最为严峻的挑战。3.1.2 农村中不断产生着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农民工是社会转型的产物。目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城镇的农民工约有1.2亿多,农村还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将源源不断转移到城镇,加入到工人阶级队伍中,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我国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移,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据劳动部透露,2010年我国就业规模将达到8亿人,第一产业将会加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20年就业规模将达到9亿人,就业结构将会得到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0:25:35。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在未来二十年将完成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举措。3.1.3 新劳动力的增加由于我国人口多、基数大,每年新成长劳动力很多。根据对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人口的测算,未来数年中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保持在1500万到2200万之间。今明两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最大值,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报道认为,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逾2500万人,同时预计全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由于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减弱,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度增加,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大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而日益突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产生,大量农民工的转移,大量新劳动力的增加。这三个方面的夹击和汇集,形成了我国巨大的劳动市场,造成了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而提供就业机会相对有限的状况,明显形成了强资本弱劳力的格局,使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在劳动市场上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劳动力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由于供远远大于求,劳动力价格就会处于低廉的状况,工人总是在价格低于价值的状态下出让自己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商务部进口贸易局副局长李成刚说:“我国外贸产品是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都贵。一双出口的皮鞋仅卖价4美元,而一双进口的皮鞋卖价却高达数千元。”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低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劳动力价格低廉。劳动力成本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之一。如此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如此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为什么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呢?外国专家指出:“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弱势不是他们人数太少,而是他们人数太多,即每个人分摊的公共利益太少,而组织的成本又太高。”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克服,劳动力供给一方在劳动关系中必然成为被动的弱势群体。3.2 资源弱势中国工人阶级是一个具有先进性的领导阶级,当代中国工人阶层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但是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政府强助的退出,工人阶层由过去的强势资源群体逐渐转向了弱势资源群体,从而导致了这个阶层权力、地位、收入的明显跌落。资源弱势表现三个方面:3.2.1 在经济体制转型前工人阶级的地位明显高于其他阶级建国初期,社会目标主要是巩固政权,工人阶级是巩固政权的中流砥柱,因为他们对党最忠诚,革命最坚决最彻底,是党和政府最值得信赖的,政治上最靠的住的阶级。它自然就成了领导阶级,在社会群体中具有至尊的地位。在政府强助下工人拥有较好的政治地位政治资源。随着政权的巩固和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目标开始转向经济效益,政府的支持对象也开始转向拥有较高技能文凭资源的群体。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拥有较高技能文凭资源的群体在政治上向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他们可以进入管理层、经理层和领导层。而工人阶层这个群体在政治上向上发展的空间反而变的越来越小,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受到了冷落和淡化。据全总工会调查60%以上的职工认为改革后他们的地位下降了,他们在企业中的知情权、参与权、民主管理权难以体现,职代会行同虚设。在企业改制中一些大国有企业资产严重流失,国家的企业变成了个人的企业,而广大职工一无所知,他们的权益被剥夺的干干净净。3.2.2 从整体上说工人阶层综合素质偏低中国国情研究所研究员胡鞍刚说:“中国既是劳动力资源的富国,又是劳动力资源的穷国。说它富,是因为有众多人口的优势;说它穷,是因为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中国加入了国际经济的竞争,已跃居第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中心。但令人寝食不安的是劳动者“素质差”。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庞大的劳动力队伍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据国家纪委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企业产品合格率只占20%,不良品每年造成的损失2000亿元,我国科技成果转换率仅有15%左右。到目前我国职工队伍仍未摆脱“三低一少”的现状,工人阶层这种技能文化资源比较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者和经营者所拥有的技能文化资源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正是工人弱势所在。表现其一,工人凭借的技能文化资源只能解决局部性的低层次的技术问题,解决问题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具有局限性。其二,工人凭技术文化资源所从事的岗位边际生产力较低,也就是说工人在其所处的工作岗位上所能支配的资源和数量较少,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支配整个企业的资源,产生着全局性的影响力,其三,知识经济时代,劳动的内涵智力因素成为劳动的支撑点。这就决定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必然要高于工人。3.2.3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收入的改善改革初期1978年国企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44 元,2002 年这个数增大长到12869元,恩格尔系数越来越低。据报道: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中的食品支出(恩格尔系数)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贫困状态(高于60%)穿过温饱(50%以上)进入了小康(40%以上)。城镇居民中49%达到中产阶级水平,部分家庭拥有了商品房和汽车。但是,工资收入和消费支出是同比的,随着价格体制、住房体制、公费医疗体制的改革,职工必须负担的生活费用也提高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子女的教育费用成倍甚至10倍增加。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市家庭完成一名子女的初中教育需要65万元,完成高中教育需要8.5万元,完成大学本科教育需要16万元。工人为工资收入付出的代价为生活承受的负担日趋沉重,这是其一。其二,收入差别逐渐扩大,改革前我国工人工资是由政府制定,工人的工资收入差别不是很大,收入也较稳定,改制后,由于个人拥有的资源存在的差别和企业在改制中存在的效益差别,工人阶级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中的工人和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高于一般工人,而效益较差的企业中的工人、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尤其是我国的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严重失衡。劳动者与管理者、经营者分配差距相差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2000年我国的工资收入只占国民收入分配部分的22%,资本收入约占国民收入分配部分的50%以上。199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就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已逼近0.52,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马太效应越来越严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其三,困难职工的出现,由于下岗失业减少了工资收入,加之吃药看病、房屋拆迁、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等问题,使他们陷入了生活的困境,成为弱中之弱的群体。按照我国确定的贫困线,我国城镇约有300万人享受低保。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追求经济高增长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改革未使广大劳动者从中受益,而只是使那些手中握有各种资源的“精英”受益的话,改革就已背离它的初衷。3.3 职工权益保障问题由于强资本弱劳力的格局日益突出,有些国有企业改制不规范,加之国家政策和法律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侵权行为在所难免,尤其是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矛盾,带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色彩,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普遍甚至很严重。侵犯职工劳动权。用人单位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任意解除劳动合同。侵犯职工的劳动报酬权。用人单位肆意的克扣职工工资或不按规定发放经济补偿金。侵犯职工的休息权。任意延长工作时间,超时加班,甚至超过人的生理极限,劳动者过度疲劳而晕倒或猝死在工作场所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拒不支付加班报酬。侵犯职工劳动保护权。工人常年在高温、有毒有害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不提供合格的安全防护措施,造成工伤事故不断。侵犯职工社会保障权。不为职工交纳社会保险。侵犯职工的人格权。对工人进行人格侮辱、打骂和体罚。不仅如此,甚至对职工健康和生命都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劳动关系复杂化,引发职工群体上访、示威、请愿等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从1994年到2003年劳动争议总数量由19098件增长到22.6万件,参加劳动争议的总人数由77794人增长到80万人,增长率为10倍。这个数字很具体的说明了劳动关系冲突的状况。应该看到劳动者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下劳动者原有的经济权利、社会身份和主人地位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劳动者转变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所有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资劳动者”。在劳动者身份转型或置换中,劳动者已失去计划经济时期所享有的权利。市场经济下,由于制度和政策不完善他们又未能完全享有应该享有的权利,也就是说原有的社会经济权利已经失去了,新的社会经济权利又未能完全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处于历史转型时期的真空阶段,劳动者必然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4.如何消除弱势群体现象建立合理公平的制度、制定配套的政策是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根本。4.1 建立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党和政府能够听到弱势群体的呼声。弱势群体普遍存在不公平感、利益丧失感等心理反应,所以关心和扶助弱势群体,党和政府应该本着缓解社会心理冲突、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整合的原则,建立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广开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渠道,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对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利益分配等事项的建议、要求、批评等,能直接与有关部门对话和沟通,使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有效表达,使他们的声音能够出现在政策制定者的耳畔,从而在政策制定上能够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利益要求。通过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把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调控在适当的水平,逐步减少和消除人们的不安全心理,使弱势群体的困难和压力得到缓解和疏导,促进社会发展和公众心态不断成熟,社会稳定系数得到有效提高。这既发扬了他们社会主义主人翁地位的精神,也有利于社会民主建设。4.2 制定新的适于社会共同发展的政策注意调整原有的政策和制定新的适于社会共同发展的政策,以更多地体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公正、公平和关心。由于弱势群体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声誉和社会的团结稳定,国家在政策选择上不能不予以特别的重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和增长社会财富,因此,围绕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再加上全球化的影响,全球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调整,弱势群体的问题也就日益凸现出来了。针对这一变化,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对原来重点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和追求效率优先的原则,适当调整到以全体社会成员共生发展、共同富裕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政策上来,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因为这些政策的调整从根本上可以防止社会两极分化的扩展和对弱势群体的扶助。4.3 完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完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在对弱势群体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益和福利成果。制度公平才是弱势群体最好的保护伞。由于弱势群体有诸如身体上和能力上的缺陷或其他因素,即使社会能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其中的有些人在实际的竞争中也会处于不利的地位。所以,党和政府要运用公共权利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即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给予帮助,为他们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此外,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机制对弱势群体实行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和提供法律援助,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化解弱势群体的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4.4 政府应积极培育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政府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积极培育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毫无疑问,任何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都离不开政府系统的支持,政府运用其特有的国家权威和制度体系,在对整个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扶助弱势群体,仅靠政府单一的社会支持是远远难以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团体乃至个体力量都是当前扶助弱势群体所必需的。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完全有责任把各方面的社会力量都组织协调起来,继续发扬中华民族扶弱济贫的优良传统,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援助弱势群体,构建全社会支援综合网络,充分发挥综合性社会支持网络的真正作用。4.5 提高弱势群体的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 加强各类职业培训与技能训练,提高弱势群体的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劳动能力、文化程度低、无技术技能等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在分配、医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外,政府必须从长远着手,从迎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入手,以人为本,在政策上给予专门的扶持,并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增强下岗失业和困难群体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对困难群体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使其学会和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造血功能。通过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使其中大部分人员由简单介绍就业转为从市场中竞争就业,以增强弱势群体的“抗弱”能力。结论通过文章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是由我国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弱势群体的资源弱势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形成的。我们应该从原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我国应该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电压技术基础知识考试题
- 青少年科技创新工程技术初赛试题及参考答案
- 教育类项目预算编制考试题
- 2025中国合同法PECL李晓译
-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考试题
- 冰袋使用护理考试题
- 2025《技术服务合同》与《技术转让合同》差异剖析
- 机房电磁屏蔽试题及答案
- 2025标准企业合作协议模板
- 水生植物景观照明节能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iqc进料检验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92名)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高校艺术团管理工作职责
- 4-04-05-04 国家职业标准数据库运行管理员S (2025年版)
- 民兵学习护路知识课件
- 危重患者皮肤管理课件
- 2025年国防教育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工伤受伤经过简述如何写
- 银行现金取款申请书
- 新媒体新闻写作、编辑与传播(第2版) 课件 第4章 网络新闻编辑与传播
- 医院网络信息安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