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2.doc_第1页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2.doc_第2页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2.doc_第3页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2.doc_第4页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用法;背诵课文。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重点难点】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积累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体会文中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导学过程】一、知识衔接(自主学习)、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洁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子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孔子简介。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幼年丧父。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生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背景材料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叔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二、预习检测:初读课文,下面的字音你读准了吗?论语( ) 颛臾( )社稷( ) 虎兕( ) 椟中( )冉有( ) 柙( ) 近于费( ) 相夫子( )( )夫颛臾( ) 何以伐为( )为之辞( )三、合作探究(一)整理下列文言知识:、以下两个多义词你一定注意到了,辨析一下它们的词。是 无乃尔是过与 ( ) 是社稷之臣也 ( ) 是谁之过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 ) 且尔言过矣 ( ) 是谁之过与( )、下列特殊句式你注意到了吗?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 无乃尔是过与 (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 是社稷之臣也 ( )何以伐为 (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你可一定要注意啊动动笔吧:(级)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译作:是社稷之臣也 译作:何以伐为 译作: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作: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作:、请用“”线画出以下两个句子的断句: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请你在口译该段的基础上笔译下面几个句子后世必为子孙忧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四、拓展提升:(一)再读第一段:这一段写了什么?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二)再读第二段:这一段写了什么?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五、小结全文,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请列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及佳句。六、巩固拓展(一)基础知识.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无乃尔是过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夫如是,故远人不服.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危而不扶,颠而不持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而在萧墙之内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既来之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则安之吾恐季孙之忧.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三)能力提高阅读下面一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带点的字注音省 传.解释下列字的词义.谋: .交:.忠: .信:.翻译这则短文。附录:孔子名言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阅读阳货欲见孔子章,完成相应的题目。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归孔子豚: ()可谓知乎: ()遇诸涂:、阳货想通过什么方法见到孔子?他见孔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馈赠()同“智”,智慧()相当于“之于”、阳货想通过送孔子小猪的方法迫使孔子来见他,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和自己联合,出来为他办事。参考答案:二、字音 三、是 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 指示代词,此,这 代词,这过 责备,动词 犯错,动词 过错,错误,名词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四、(一)、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二)、 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 。一是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二是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五、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