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桃源与沅州》《百年沈从文》(北师大)_第1页
【素材】《桃源与沅州》《百年沈从文》(北师大)_第2页
【素材】《桃源与沅州》《百年沈从文》(北师大)_第3页
【素材】《桃源与沅州》《百年沈从文》(北师大)_第4页
【素材】《桃源与沅州》《百年沈从文》(北师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百年沈从文:一个独特的背影岁月沉积思索与怀念纵览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他创造了别样的文学世界王晓明(上海大学教授):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不朽的沈从文对小说艺术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非常执着地努力要创作好的小说。对他来说,写出好的小说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没有这个重要。沈从文最好的小说大多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可以将他的小说按照素材大致分为两类:一个是写城市人的,写种种绅士、淑女的生活,我认为他的这些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不如他的另一类写想象中的湘西世界的作品高。那的确是一片想象中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笔下,这个湘西是理想化的、充满了诗意的,是他精神的寄托地。他的这一类作品中的最好的几篇,可以说是不朽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沈从文的小说是检测今天中国的都市年轻人精神生活的一个指标。今天的都市的年轻人普遍有一个大问题,知识和兴趣过于单一,不大容易进入别样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不知道这是一个缺陷。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走进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真切地感受里面的神秘、诗意和美,通过这种感动来丰富自己,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志。当然,我这样说的时候,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其实是一个代表,它代表了许许多多与我们熟悉的环境不同的别样的诗意的创造。也许我是杞人忧天:沈从文(和许多其他优秀作家一样)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美好的文字世界,要是不能被今后的年轻人一代一代地享用,那是多么的可惜。在今天,文化和精神的丰富性似乎成了人类抵抗庸俗和单一的最重要的力量,这样来看,沈从文小说的价值真是非常大。洪子诚(北京大学教授):今天我们仍要记住他的一个理由我们做文学史工作的,说起一位作家,总是很自然地想让他有一个头衔,在20世纪这一百年的文学英雄榜中,给他排一个座次。于是,争论他究竟是“名家”,是“大家”,还是“大师”等等。其实,这些都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创造的精神成果,是否还被关注,是否还在影响到人对生活环境,对自身的生命、情感的认识,也影响到对汉语表达质量的判断。在我看来,沈先生是这样的作家。他虽自信,有时且自豪,却并不“强悍”、凌厉。在现代中国纷争动荡的时局面前,不免卷入其中,却挣扎地设定与时势间隔的位置。这种“自由”,为他带来寂寞,因此也常孤单。注意那平庸和使人卑贱的世界,乐于接近粗糙的灵魂,却以高贵态度拒绝为他们所同化。坚持从自己的生命中生长出来的近于“自苦”的理想,又会有过多自省,许多“琐碎的注意”和犹豫,因而不免会“陷到泥淖里去”,让深藏于生命中的困惑“蚕食”自己这样的、在生命本质上属于“边缘”的作家,在今天已经不很多了。这是我们要记住沈先生的一个理由吧。凌宇(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沈从文作品全集编委):他的文学地位无可置疑如果说鲁迅的创作所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以儒家文化传统这样一个主流文化传统占统治地位的中心区域的人的生存方式,那么沈从文所反映的是非中心区域的人的生存方式。离开了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存在方式的反映是不充分的,不完全的。王继志(南京大学教授):他独特在哪里我认为沈从文是一个世界级别的大师。他的独特性主要在于:1、题材的独特性。他主要写湘西,他自己也讲他的最可读的最有价值的就是以他的家乡沿水流域几个小城所写下来的乡土抒情作品。2、他以一个文体作家闻名于世。他有他的文体创造,他的小说、散文与其他作家很难混同,他有着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表达。2、他永远拥抱着文学不放,是永远坚持着文学审美创造的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文学主张、文学表达、题材领域、审美追求、美学理想都与其他作家不同。他是不可重复的一个文学个体。杨剑龙(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乡下人”的偏执沈从文有句口头禅“我是一个乡下人”。我觉得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沈从文有着边城山地人的执着,对待什么事情都是认真的态度,包括他的创作、恋爱、研究文物等都是这样的。另一个方面,沈从文对城市文明的关照带着偏执。他对城市带着一种抗拒,在沈从文笔下,都市人生是灰暗、虚伪的。在他的创作中总是带着这种扬乡村、贬城市的倾向性,对乡村带着理想化的色彩,在今天看来确实是有点偏执。葛红兵(上海大学教授):一个本色的人沈从文是一个很本色的人。沈从文的精神归乡,与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的道路不同。鲁迅、王鲁彦是精神上的离乡。鲁迅的故乡充满了阴暗、恐怖的记忆,故乡的色彩是萧瑟的,而沈从文则对故乡湘西怀着美好的眷念,湘西的粗犷、原始是对汉民族精神的补充。那里供奉的是有原始生命力的神,这使得沈从文创作个性与其他作家有着巨大的差别。沈从文对湘西世界和城市知识分子的描写都带有一种本色的感觉,超越了狭隘的政治观念,这折射出了沈从文优秀的小说家素质。沈从文深深扎根于原始记忆中,是20世纪中国写作的另类典型。沈从文的这种本色的写作,而非观念的写作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沈从文作品全集出版分三十二卷,计一千万字本报讯:32卷沈从文作品全集全部面世,这套皇皇巨著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收录了目前能找到的所有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他生前从未公开发表过。据悉,全集中收录了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私人书信以及后期的文化史研究著作等,其中四成以上是从未发表过的作品。这些未发表的作品以非文学作品为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沈从文先生生前和别人的通信,这部分书信大约有300万字,除了与夫人张兆和之间的家书外,还有大量写给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信件,这些书信在全集中共占了9卷。文学史家认为,这些文字为沈从文整个一生的精神历程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北岳文艺出版社有关人士介绍说,沈从文作品全集的编辑工作已经进行了近十年,包括沈先生的次子沈虎雏在内,共有十人在从事这项工作。全集共分32卷,其中1至17卷为文学创作部分,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定价560元;18至27卷为书信集,定价400元;28至31卷为后期的文化史研究著作,分别定价为480元、450元、430元和480元;最后一卷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定价660元,整部全集为3460元。据悉,该全集制作非常精美,包括小说集中都附有大量珍贵的照片,直接成本就达到了110万元人民币,开印3000册,订货情况相当不错。从被“淡”出文学史到成为“出土文物”,“沈从文现象”引人深思赵学勇(兰州大学教授、沈从文作品全集编委):任何作家的“冷”或“热”其实都与时代背景有关。以前评价沈从文时,把他放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看,他是受到主流文化排斥的。到了1985年以后,处于改革开放时代,从文学本身出发,注重文学的本体化、个性化,他的地位就慢慢上升了。王继志:实际上在沈从文刚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之后,周作人就向日本文学界提到过废名、沈从文,然后由日本波及到西方。那时对沈从文还是有一定的研究的。真正对他的冷落是解放以后,一方面是因为他终止了文学创作,另一方面是他不断遭到批判,文学越来越讲思想性、政治化,在那样的一个文学标准下,沈从文就被“淡”出了文学史渐渐冷了下来。后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重新发现了他,其人其作变得热了起来,他自己也说自己是“出土文物”。其实这样的“冷热”现象不仅仅是沈从文一人。近年来的沈从文研究陷入瓶颈,专家呼吁寻找新的研究突破口凌宇:我在1995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发表沈从文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对沈从文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构想:1、心理学层面;2、比较文学角度的主题学研究;3、沈从文精神历程的进一步透视;4、沈从文“经典”重造思想的研究;5、沈从文小说的叙事学研究。但是并不一定我的预测就概括了沈从文创作本身的所有内在潜质,其他研究者也会有新的发现。赵学勇:要形成大的突破,首先应该把他回复到历史中去研究,这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势,看他在文学史上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其次,应该放在比较文化、比较文学中去研究。沈从文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作家,他自己说他没受到什么外国文学的影响,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他当时接受了大量翻译过来的东西。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可能会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虽然以前有人把沈从文与福克纳、哈代等加以对比,但是还很不够,应该放到20世纪三十年代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和国外作家加以对比,可能会更好一些。再次,把沈从文放在现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整个发生过程当中,放在自由主义文学里面,看他究竟对中国的现代文化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也会产生突破。尽管目前有人在研究,但是不太集中,成果也不多。王继志:对沈从文的研究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还要从文化层面入手。研究一个作家还是要深入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自小生活的文化环境。假设沈从文从未走出湘西,他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他毕竟受了新文学运动的影响,他又用世界的或者是现代文学的眼光反过来审视中国传统的和湘西的区域文化,这样他才能把自然、生命关注的这么深刻。我想,以后的研究要从仅仅的文学的层面挪到文化的、哲学的、人性的层面。湖南发现沈从文青年时代手迹碑刻本报讯: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最近征集到一块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石碑,经考证为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青年时代的书法手迹碑刻。此前,这块珍贵的石碑一直被当地农民当作搓衣用的工具,直到文物管理部门发现后才得以收藏保护。记者从芷江县文物管理所获悉,这块石碑是一块墓碑,规格为2663310厘米,碑质为青石。碑额刻有“芷江县警备队队长段君治贤墓志铭”15个大字,各字面积为54平方厘米,字体为长形篆体。碑刻正文部分为楷书,42个字。整个石碑字面清晰可见,是一块完整的书法碑刻。据芷江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涛介绍,这块石碑正文内容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芷江县警备队队长段治贤的生平和为剿匪作战而死的事迹。碑文落款处刻:“潭阳(今芷江)邓其鉴撰文;渭阳(今凤凰)沈从文书丹;渭阳沈岳焕(沈从文原名)篆额。”立碑的时间为“民国十年(1921年)岁次,辛酉二月谷旦。”碑刻明显说明了碑额的篆体和碑文的楷体均为沈从文的手迹。据芷江县志记载,沈从文虽为湖南省凤凰县人,但青年时代在芷江学习工作过多年。相关链接沈从文与文学史与丁玲毕生未决的恩怨沈从文、丁玲、胡也频之间,在二三十年代,有着非常深厚的情谊。但随着诸多难以预料的事件的发生,沈从文和丁玲之间的交往也经历了从友好到相互攻击的大起大落的转变。1931年,胡也频遇难,沈从文通过胡适参与营救未遂。随后,沈从文以丈夫名义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常德丁玲的家乡。在那里住几天后,他们又一同返回上海。因营救胡也频及帮助丁玲料理后事,沈从文延误了返校日期,失去了在武汉大学的教职。1933年丁玲被捕后,当时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既担忧又愤慨,写下了长达11万字的回忆文章记丁玲女士。后丁玲于1936年被释放。沈从文写下记丁玲一书时,丁玲正被国民党警方囚禁,未能看到此书。1979年以后,丁玲复出。读到记丁玲一书后,对沈产生强烈的不满。丁玲提到在她被捕之时沈从文不愿以自己的名义写信要丁玲母亲来上海和路过常德不去看望丁母两件事,并说出沈从文胆小怕事(“他向来胆小,怕受连累”)之语,导致两位老友在晚年近于绝交。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在沈从文传中认为:丁玲提及的两件事,并不属实。京派、海派之争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反对作家像“票友”、“白相人”那样把创作当成一种副业,强调作家首先应“诚实”。褒扬北方作家“诚实”,贬抑某些上海作家把创作当成“不过是随兴而发的一种工作而已”,讥笑上海作家为“海派”,“在上海赋闲”云云。鲁迅写了“京派”与“海派”一文,批驳了沈从文的观点,对“京派”与“海派”都进行了批评。由此引起关于“京派”与“海派”的论争。1935年8月沈从文以炯之的笔名,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谈谈上海的刊物,认为文坛的论争是“私骂”性的“争斗”,把争斗的双方都看成丑角,“除了读者养成一种看热闹的情趣以外,别无所有。”鲁迅写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在举出沈从文的大段言论后对其进行批评。与鲁迅之间的“误会”1924年沈从文在北京以“休芸芸”的笔名登上文坛,当时胡也频与丁玲正处于热恋中,三个文学青年的友谊之深,竟然连诗的形式、原稿字迹和喜好的稿纸都一模一样。想不到因三人的这同一习惯,在1925年4-8月,在丁玲、沈从文和鲁迅之间,惹起了一场严重的误会。1925年4月30日,鲁迅收到了一封署名丁玲的来信那是丁玲独自离开北京返湖南之前,因上学无望,处境艰窘,就写了此信向鲁迅求援。孙伏园看到信后,说笔迹很像休芸芸,鲁迅信以为真,认为沈从文以女人身份和他开玩笑,因此生气,并在给钱玄同的信中多次表达了他的不满。后来,荆有麟从胡也频那里证实了确有丁玲其人,而且在北京无以为生,已回湖南老家去了,便将这情况告诉了鲁迅。鲁迅心中的疑团和误会,遂涣然冰释。当时,沈从文得知鲁迅曾对他有过误会这一消息后,也同样生了气。以至在鲁迅生前,沈从文始终不愿与鲁迅见面。1922年至1926年,这两位作家同时住在北京;1928年至1931年,他们又同时住在上海,应该是有不少见面机会的。在这件事上,鲁迅和沈从文都未能冷静地抑制自己的感情。但无论鲁迅还是沈从文,却没有因此影响各自对对方文学成就的评价。1936年鲁迅在与斯诺的谈话中,将沈从文与茅盾和丁玲等并提,不仅肯定了沈从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指出了他以短篇小说闻名的特点。1947年,沈从文为鲁迅逝世11周年而写的学鲁迅,把鲁迅对文学的贡献评价为“明确而永久的”,尊鲁迅为“乡土文学”的“领路者”,而且明确表白自己从鲁迅小说中受到鼓励。与郁达夫惺惺相惜1923年8月,21岁的沈从文离开湖南来到北京。由于他当时仅有高小文化水平,连标点符号也不会使用。投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无门,只好独自住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的酉西会馆里自学,立志靠自己的努力闯入文坛。他每天早上吃一点冷馒头、泡咸菜,就跑进京师图书馆看书,一直到闭馆才返回住处。在窘迫与贫困中,沈从文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身份给在京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倾诉自己的艰难处境。当时受聘北大创造社的著名作家郁达夫,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便去“窄而霉小斋”,看望了这个尚不知名的文学青年。在沈从文的住所,郁达夫扫了一眼小房间里的寒酸,一切都明白了。当他知道沈从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