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阅读指导.docx_第1页
《艾青诗选》阅读指导.docx_第2页
《艾青诗选》阅读指导.docx_第3页
《艾青诗选》阅读指导.docx_第4页
《艾青诗选》阅读指导.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青诗选名篇赏析大堰河我的保姆1.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一九三三年春天,在上海阴冷的监狱里,艾青写出了他的著名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对哺育他长大的保姆“大堰河”的怀念,揭示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善良灵魂,通过对她痛苦而悲惨的一生的描写,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不义。在这首诗里,诗人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通过对她的回忆与思念,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她勤劳淳朴的形象和宽厚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渗透着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又通过对她死后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指出了旧中国农民必然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所有善良的人们都是无辜的,逼迫他们死亡、把他们沦为奴隶地位的根本原因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以,诗人正用血和泪“写着给与这不公道的社会的咒语”。 2.分析“大堰河”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在这首诗里,诗人集中地描述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成功地塑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健壮、宽厚、善良的崇高形象。诗人用清晰的笔触掺合着感激的泪花,首先勾勒出一位普通妇女形象的轮廓,精微细腻地描写了她怎样在地狱般的环境里,无言地进行着繁重的劳动。大堰河在艰苦竭蹶中度过一生,但她总是含着笑不停地操劳着,这就是诗人为大堰河建造的永久的塑像,也是勤劳、忠厚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塑像。一连串的排比句式,像一组特写镜头,逼真地描绘了她怎样“含着笑”不停歇地劳动着,不但生动地刻画了她勤劳善良的品格,也渗透着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大堰河的形象之所以深厚感人,更在于她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对她心灵深处感情波纹的细腻描摹,表现了她对乳儿真挚的爱。就来她美丽的梦境,也同对乳儿的“幸福命运”的祝愿融合在一起。有了这样的真情,这样的心灵,才使这位劳动妇女的形象更加崇高,更加完美。大堰河的形象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而且已化为诗人心目中美好的偶像,中国千千万万像她那样的劳动人民的象征和概括,她是孕育万物的大地,她是养育人类的母亲,她以自己的辛勤的劳作供养人的生存,她们用乳汁哺育了下一代,用双手创造了世界。可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堰河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称为人类最美好的结晶。同时,这也是诗人对不公平的旧世界发出的咒语。诗人把大堰河的悲惨遭遇和不公平的世界联系起来,控诉了摧残人、压迫人的旧制度。诗作在表达诗人对大堰河怀念的同时,也倾诉了对罪恶旧社会的愤慨和仇恨。3.简析大堰河我的褓姆)的艺术特色。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优美的自由诗,一反雕琢、装饰的浮华诗风。在诗里,诗人以你我她的人称变换,在叙事中融深情,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诗人与人物心灵交流,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常用排比和对比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如大堰河的梦与现实的对比,生前与死后的对比,农民生活与地主生活的对比,我在生父母家与在乳母家的感情对比。用重叠的诗句或诗节的反复咏叹,使诗篇既明朗单纯而又多姿多彩。如一连用六个“她含着笑”这样的句式,以大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从各个侧面揭示了大堰河美好、善良的品格。同时又借助联想进行铺叙,构成生动的画面。诗句长短不定,但又内在韵律,音调和谐,色彩鲜明,情味极其深长。我爱这土地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二、倾吐土地情结。可分四层。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三、升华土地情结。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长诗。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浙江家乡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度着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本来已经够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并在诗中反复地呼号:“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并且激赏它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它的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地响着。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这就是半个多世纪之前我初读这首诗的感受。这两行反复回响的诗,被认为是诗的主旋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当年的中国文艺界(不仅诗歌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发表在报刊上的诗,虽然歌颂抗战,但多半显得高亢而空洞,缺乏真情和感染人的艺术力量。这首诗有力地冲破了抗日战争初期诗歌创作领域的平庸状况,它是一声号召,也是一阵阵激越的钟声。可贵的是诗人不仅深广地体验到战争的真实的丰富的内涵,并以富有个性的审美感觉、情绪和鲜活的语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显然诗人是把战争实际的空间清醒地置于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的。透过这首诗充满具象的描写,读者感受到了全诗浸透着忧患得令人愤发的情感,这也正是这首诗当年为什么能使广大读者倾倒的主要原因。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潜含着觉醒了的民族的痛苦和复仇的火种。诗人写下这些颤抖的如泣如诉的语言时,不知要付出了多大的痛苦啊!如果说透明的夜是诗人心灵爆出的一束虹彩,如果说他起来了是一个庄严的号召,那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的感情和创作冲动更为深广的一次涌流和升华。它是一曲悲愤的交响乐,它是一幅意境深远色彩斑斓的大幅油画。从这首诗我们看见了诗人的个性和他的诗的审美特色。他的诗是艺术生命形态的生成和创造。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自自然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可感的技巧。所谓散文美,我以为还说明诗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大诗的气象。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雪。随后,诗人才展开一幅幅的寒冷的场景。首先是风的出现,它“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声息,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诉述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经历过流浪和监禁,失去了青春。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接着又在雪的寒冷中,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诗人深情地呼号:“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诗人最后在“没有灯光的晚上”痛苦而悲伤地诉说:“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在落雪的寒冷的中国的土地上,诗人的创作道路尽管也是泥泞而曲折的,但他用温暖而真诚的声音,坚定的步伐,从此一步一步地攀登上了诗人自己的也是当时中国的诗歌领域的高峰。向太阳 1938年4月,艾青从战火蔓延的北方回到武汉不久,以激越而丰厚的情感创作了长诗向太阳。由于这首诗所显示的作者对人生和艺术不断探求的精神,以及它达到的宽广的审美境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评论家一致把它誉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优秀诗篇。因为它不仅标志着艾青的创作道路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对我国诗歌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向太阳长四百余行,是三十年代艾青最长的一首诗,由九个各自独立又前后呼应的章节组成。尽管在诗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场景和人物,但并不以叙事为主,作者仍然以他那朴素坦诚富有个性*的抒情方式进行创作,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的“我”(也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作为全诗的主线和命脉。武汉当时作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重镇,正轰轰烈烈地掀起保卫大武汉的群众性*活动。艾青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个显示着民族觉醒和战斗决心的现实世界。心中鼓荡着的激*情和创作欲求,与现实结合的强度显然达到了燃烧的程度。于是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全部感情如一粒粒火种燃爆了起来:多少年来在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奔波的疲累,痛苦的回忆,在受难中执着不渝的追求,便都随着诗人眼睛里涌出的热泪和心中沸腾的血液,一起喷发了出来。作为向太阳当年的一个虔诚而年少的读者,如今重读这首哺育过我心灵的诗,仍然激动不已,仍然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当年创作这首长诗时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这或许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历史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几十年来,在我国的诗坛上,有许多轰动一时的诗,往往不到几年就失去了它的“现存性*”,这种短命的诗,多半是属于缺乏艺术真诚和功利性*强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现了不少这类短期效应的诗作。向太阳所以能成为一首经得住历史严格删汰的诗,正是由于它能使当今的读者领悟到历史的现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启示。诗人摘引了旧作太阳的六行诗当作这首长诗的序曲,常常为读者和文学评论者所忽略,但我以为它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的含意。正是这首1937年春的太阳,作者预示了不久即将出现日出的魅人的景象:“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当它来时,我听见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群众在广场上高声说话于是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弃在河畔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向太阳正是赞美人类从苦难中再生的欢欣的,也可以说,艾青写的是他心中预言的太阳在中国冉冉升起时的感触。引自太阳的六行诗,使这首长诗的时空感和整个情节推向了一个深远的境界。作者当时不到而立之年,敢于触及这个空灵而永恒、有关人类命运的巨大主题,充分说明他在创作上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缘于作者的强大的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力。不论人生的体验,还是艺术的修养,当时,在作者生命内部都已孕育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创造的潜力。创作这类涉及人类永恒命运的诗,常常容易流于空泛和玄虚。或者采取另一种简便的途径,用论证性*的逻辑语言构制成为一个眩目的理念的光圈。而向太阳作者的心态不是对现实肤浅的迎合,而是内心感情的延续和流露。从第一章他起来,作者就摒弃了陈旧的章法,使诗的情境直接地贴近和切入了读者的感觉世界,让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得到交流,热忱的诗句有如饱含友情的声音向读者吐诉着:“我起来挣扎了好久支撑着上身睁开眼睛向天边寻觅我的身上酸痛的身上深刻地留着风雨的昨夜的长途奔走的疲劳我打开窗用囚犯第一次看见光明的眼看见了黎明这真实的黎明啊”。这些发自胸腔的声音,既朴素又带有象征色*彩的语言,没有任何渲染和夸张,痛苦已成为过去,平平实实的自白,更能使读者能从诗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触到历史的沉重和浓浓的抒情气韵。生命内部残留的酸痛,只说明必须挣扎好久才能站立起来。这些谁都能真切理解的生理和心理的感觉都切切实实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和思考,因而使平实的诗句有了很大的张力和重力。事实上,这种交织着昨夜的伤痛和迎接黎明的生命甦醒时带泪的欢欣,绝不能认为只属于曾经是囚徒的诗人自己对人生的回顾。应当看作是一个为了拯救民族的危难和命运与千千万万祖国的儿女们奔走抗争的赤子的心声。我是如此感受这一节诗的。第二章街上,诗人听到了远方群众的歌声,来到街上。他的面前出现了充满朝气的生活场景。但这一章基调明朗的诗并没有使前面一节诗的沉重感全部消失。昨夜的恶梦还不可能忘却。这不能不让人想到,灾难重重的人生对诗人的心灵的摧残是何等的深重啊!他即使已经走出个人的恶梦,来到了黎明的街上,但仍感到昨夜的创伤在身上隐隐作痛。在日出之前,他的心情还不可能顿然变得完全明朗起来。因此在第三章里,诗人又一次回顾了他的艰难的人生历程和自己祖国的悲惨的历史。诗人的心情是诚实的。他的沉郁的回忆正说明了一个被帝国主义宰割、遭受了多年屈辱的民族的觉醒和奋起战斗绝非是轻易的事情。艰难绝非只是回忆中的艰难,也是现实的精神负担。在第二、三章里,诗人这些真诚的为了忘却的自剖,曾被一些论者加以指摘,认为是个人的消极和忧郁。其实诗人所以痛苦的回顾过去,是为了心灵得到解脱,以便能大跨步地狂奔起来。第三章昨天今天读来,仍然能感悟到它的真实的份量。历史的创痛常常使几代人都感到了它的沉重的存在。我以为向太阳这类扛鼎之作,不是能以某种理论来界定它的内涵和得失的,恰恰相反,这类诗倒常常能检验一些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的价值。诗人有很长时间曾把自己的国土当作病院:“没有哪一天我不是用迟滞的眼睛看着这国土的没有边际的凄惨的生命没有哪一天我不是用呆钝的耳朵听着国土的没有止息的痛苦的呻吟”。在日出之前,他又一次地剖解自己的灵魂。为了真正能超越自己的过去,为了跨向一个新的创作高度,诗人首先得战胜自己。“昨天我把自己关在精神的牢房里四面是灰色*的高墙没有声音”当诗人写下这样浸透了血泪的诗句之后,他的精神才有可能获得新生。让“一切都过去”,这是第四章最后一行诗。也只有写下这行诗,诗人才得以深深地喘口气。当我读到这一行难得的迎着日出的诗句,也感到无比的舒畅,为诗人精神得到了新生而庆幸。从黑夜到黎明到日出,在诗人的灵魂深处,也真正地经历了从黑暗到光明的全过程。这些深层的剖析心灵的诗行,在我国新诗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日出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诞生。第四章写到了日出,这是一章处处闪着阳光的诗。日出唤起了诗人少年时代青春的旅程。他怀着最初对世界的热望,在无边的蓝色*的海水上曾经看见过不少次美丽的日出。但此刻他看到的日出“比所有的日出更美丽”。因为这是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日出。这美丽的日出,仿佛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日出。第五章命名为太阳之歌,光辉的太阳,使人类的历史和空间,出现了美丽无比的景象,诗人用浓浓的彩笔为我们画了一轮正在升起逐渐扩大光圈的有动态感的太阳,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红色*的圆体,它是一个蕴含着放射着无限启示的光辉的意象。太阳象征着人类最美的形象:伟大的革命和英雄人物,响亮的歌曲,如海洋一样开阔的诗篇,用燃烧的笔画的向日葵“太阳比一切都美丽”。在这一章里,诗人的心胸,完全袒露向现实的世界和人类理想的境界,使诗的内涵,随着阳光的普照而得到了深远的拓展,为人间创造出一个以永生的太阳为理想的亲和世界。在第六章和第七章里,诗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展示出一片太阳光照之下的曾经蠕动着痛苦灵魂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歌颂了受伤战士的高大的形象,“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歌颂了为战争奔走呼号背着募捐袋的少女,还有雄浑的工人的呼声,以及在泛滥着阳光的广场上操演的士兵。这些毫无阴影的人物和他们的行进的战斗的姿态,在艾青的诗里是第一次出现,艾青的创作天地仿佛也升起了明丽的太阳。第八章和第九章之中,诗人的心灵由于日出,由于有声有色*的跃动的生活场面,而向过去苦痛而寂聊的生活最后告别:“我不再垂着头把手插在裤袋里了嘴也不再吹那寂寞的口哨不看天边的流云不彷徨在人行道”。诗人感谢太阳召回了他的童年。在最后两行诗里,诗人情不自禁地抒发出自己的真诚的感激:“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宽怀与热爱我甚至想在这光明的际会中死去”这最后一行诗,曾受到了指摘,认为作者情绪消沉,损伤了这首诗。这一行诚挚的吐诉,并不能看作是消沉的。从当时艾青的欢欣和昂奋心态来看,他为了这企盼已久的光明的到来,是可以甘心地去献出自己的生命的。重读艾青这首宏伟的长诗向太阳,使我感悟很深。过去有些论者,虽然也肯定了它在艺术上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完美性*典雅性*,肯定了章法的严整,但又认为,诗人的灵魂虽然被骚动的现实生活惊醒,但仍然没有能抛弃掉个人的哀伤和痛苦,因而不能达到纯新的境界。我以为论者指摘的弱点和问题正是这首诗的命脉之所在。诗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他是一个与苦难的中国命运相连的现实的人,在旧中国,一个自命为革命的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他的真诚是值得怀疑的。诗人的忧伤和痛苦,正说明他与危难重重的民族血肉相连,忧伤和痛苦在诗人的心灵里一时没有消失的事实,证实诗人是真诚的,是一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是一个切切实实为理想战斗着的人。诗人意识到他必须在现实斗争中不断地突破自己,他的情感世界和创作境界得到新的拓展。向太阳所以能强烈而持久地感动人,是由于一个多年为民族命运奔波受难的中国诗人为了崇高的理想,心神曾经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为迎接日出,他终于从伤痛中站起来,他走向街头,他投入生活的行列,他放声歌唱。身上残存的创伤和精神上的忧郁,并没有使他灰心绝望,他忍着伤痛投入了战斗,他流着热泪赞美日出。这才是真挚的浸透了历史的真实感的声音。因此,向太阳这首诗又能给人以史诗的感觉,它不是理念的历史,是有血有泪的颤动着的历史。鱼化石被誉为“诗坛泰斗”的艾青,他的诗歌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把象征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辨结合起来,抒发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真知灼见。鱼化石就是其中的不朽力作。艾青的鱼化石是一首哲理诗。他从鱼化石中获得了从亲历的特殊体验中所总结的惨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象征手法,用鲜明生动的意象、朴素平凡的语言,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鱼化石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诗的前六节写得相当精彩,形象描述了一条鱼从富有生命力到无缘无故地遇难到变成为化石的演化过程。这条鱼在遇难之前是多么富于朝气和活力:“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它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鱼的这种健康、快乐和无所不能的生命情态不禁使我们联想到风华正茂如日中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虎虎青年,他们在人生的黄金季节里大有作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其气吞寰宇的风度和傲视一切的胸怀令人振奋与鼓舞。可惜的是,“天有不测之风云”,火山的爆发,或者地震的发生,不幸将鱼儿年轻的生命掠夺而去,它被尘埋了无数个世纪,直到地质队员从岩层发现时依然栩栩如生,青春的风采依然,活跃的情态照旧,只是此时的风采和情态已经定格,已经符号化,生命的内蕴已经抽空,成为化石的鱼是沉默的,沉默得“连叹息也没有”,所有的器官都是完整的,但它已“不能动弹”,“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远天和近水,也听不见浪花翻腾的声音。这种缺乏生命灵动、徒具形式的完整又有何意义?在莫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人类往往显得异常渺小和脆弱,当我们目睹一个活泼的生命突然覆灭,除了深切的哀惋与沉痛的祭奠,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诗人既是在对无辜的鱼儿进行祭奠,也是在对自我生命进行悼惜。曾经,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浩劫,无缘无故地夺去了诗人十多年的光阴,十多年啊,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个人一生又有几个十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不仅如此,鱼的遭遇还象征了所有如艾青一样受到社会不公平待遇的知识分子共同的遭遇。诗评家谢冕说道:“鱼化石当然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不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这就是前面说的联想到众多的鱼变成了化石。这是个人遭际与时代风云的叠合。”最后两节直接点明了诗的主旨,诗人将鱼化石形象的写照延伸到对于生存规则和斗争哲学的阐发上来。诗人告诉我们:生命来自运动,斗争显示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逻辑。这个哲理的提炼与阐发,对于鱼化石来说,应该还是较贴切的。但我认为,最后两节给人狗尾续貂的感觉,对于整首诗来说,它不仅没有达到思想的升华和艺术的提升,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削减了“鱼化石”这个独特象征物意蕴的丰富性。同时,最后两节阐述的生存法则与斗争哲学也并不新鲜,还保留着明显的文革思维烙印。因此,同样是咏物诗,有直接的主题阐发的鱼化石,也许还比不上没有直接阐发、只有形象暗示的礁石那样富有审美意味和艺术感染力。鱼化石。作品表达了归来主题,是历经磨难后深沉的生命思考,既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又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体现出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诗句“但你的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令人联想到鲁迅著名散文诗死火。“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在这里有双重含义,既指在环境所压抑和窒息者已失去生命活力,又似乎指在重获自由后仍对外界毫无反应的行为的怀疑。北方1938年2月,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艾青在古老的潼关写下了这首北方,同年四月发表在七月杂志的卷首。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记得半个世纪之前,第一次展读这首诗时,开头四行作为小引的诗,就吸引住了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这四行诗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门,一步就跨进了无边无际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广阔的天地,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我不久写了鄂尔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写诗的热情。当年我当然不会晓得这位“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端本蕻良。对于他,北方无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话就将北方的魂灵带 血带泪地剖露了出来。而艾青把写小说的端木称为诗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当年能说出“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话,就应当被尊为诗人。端木和艾青说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真实的境界,至少在我当时的感觉上,它绝不仅仅指荒凉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两个平凡的词,但这两个词一旦命运地关联在一起,就成为一声深情的呼唤,还有着历史的可感的深度。这是生命的自来的语言,只能是这么朴素。一首诗,这般亲切和自然地写来,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还是第一次吧?“这难道是诗的语言?”当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诘难。“不错北方是悲哀的”。诗人用亲切的口语写这首诗,跟他着意要无遮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这么写,甚至带着挑战的姿态。排斥了华丽的矫饰,弃绝了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