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一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一种。有两种含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英文为drama,中国称之为话剧。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无论是西方源自古希腊的戏剧,还是东方的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戏剧始终是最接近大众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作者,演员与观众共同组成的表演场面,她更需要众人的合作。 相信我们都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对一些戏剧形式或具体曲目有所了解,从现在开始,我们来接触一些在戏剧艺术长河中震烁古今的大师们留下的经典作品,并通过它们对戏剧发生兴趣,从而进行更广泛地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方悲剧和喜剧的艺术特征 2、理解戏剧冲突中主人公的性格和精神 3、初步把握戏剧艺术的结构特点与“突转”的设置 4、简单了解西方戏剧的发展脉络 知识汇总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 古希腊历史上诞生了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他们代表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兴起繁荣衰落各个时期的最高成就。 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 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了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从天界为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甘受宙斯惩罚的故事。 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 代表作:俄狄浦斯王是标志着希腊悲剧艺术完美结构的典范。以倒叙追凶的方式讲述了俄狄浦斯王发现自己就是杀父娶母的罪魁祸首。其悲剧的感染力特别使人震撼。也使俄狄浦斯情结被后世心理学家当成了恋母情结的代名词。 欧里庇得斯心理戏剧的鼻祖 代表作:美狄亚。写取回金羊毛的英雄依阿宋的妻子美狄亚不惜杀害自己的孩子复仇的故事。在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看来最早提出了妇女问题。 古希腊悲剧的表现主题不在于悲剧性的故事本身,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根据亚里斯多德在论述古希腊悲剧的专著诗学中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形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他生活在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繁荣时期。他的创作反映了这一时期雅典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因此被看作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他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过130个剧本,流传下来的有7个。在这7个剧本中,最好的作品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擅于剧作的结构布局。他的剧本悬念突出,冲突集中,情节复杂,结构严密,尤其讲究全剧的统一、和谐与完整。这一特点尤其在俄狄浦斯王十分突出。 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影射着雅典奴隶主民主派英雄的历史悲剧。俄狄浦斯王一剧中,俄狄浦斯正视现实,刚毅勇敢,体贴民众,敢于承担责任,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也是一个理想的民主派领袖的形象。这样的英雄和领袖,下场竟如此悲惨,贴切地表现了英雄意志逃不脱命运桎梏的痛苦惶惑。这里,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还表达了个人反抗命运的思想。在俄狄浦斯王身上,寄托着剧作家对民主派领袖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剧本热烈歌颂了俄狄浦斯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并对当时流行的命运观提出了怀疑。 当我们猛然感受到俄狄浦斯王的悲惨境遇时,心情会很悲痛压抑,但当我们仔细地欣赏了这部悲剧并努力地把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时,就会隐约感受到他那种积极进取、勇敢无畏精神的无穷威力,体会到其生命和意志的永恒不朽,领悟到其无比正义的力量所在。于是,我们有了了然之悦和会心微笑。鲁迅先生曾经这么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是的,这个悲剧尽管把俄狄浦斯王的身心摧残了,更把他正直纯朴的人性之美给毁灭了,但同时又让他以无比的勇气面对一切并活了下去,更用终身漂泊孤独为自己的过失赎罪,这就很好地证明了他那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意义,强调了他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给予了我们莫大的震撼,让我们幡然梦醒,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起承担更大的风浪与打击,有更足够的心理准备去经受人世的沧桑,并怀有更敬谨的心去回忆曾经拥有过的美好。因此说,该剧很好地营造了悲剧的效果,让人敢于正视世界现状、领悟矛盾冲突,在悲壮凄美中对人生大彻大悟,心灵得到净化,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 俄狄浦斯王一剧以其沉重、雄浑、震撼人心的风格表现了人性的意志与不可抗力的拼夺和战败。我们在看见英雄血泪的同时,也体会到其不可磨灭的精神意志,并从中汲取到奋发前进的力量。这仿似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找到了指引之光。由此可见,俄狄浦斯王一剧确实是一个“堪称完美”的悲剧,它将一如既往地在世界文坛上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俄狄浦斯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情节的整一、结构的严密、布局的巧妙等方面,堪称希腊悲剧的典范。故事集中写俄狄浦斯追查杀害前王凶手这一中心事件。究竟谁是凶手?形成戏剧的“悬念”。接着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发现”、“突破”,使矛盾一个个地揭开,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惊心动魄的结局,紧凑生动,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不写神而写理想化的人,而且把人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使之动作性强,性格鲜明。 时至今日,俄狄浦斯王仍然是高等院校文学类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和作者索福克勒斯高超的艺术造诣为一代代人深深折服,这样的作品,应该是不朽的,永远的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莫里哀与伪君子 关于莫里哀 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的喜剧接近悲剧,戏写得那样聪明,没有人有胆量敢模仿他歌德 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法兰西戏剧院 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的文艺复兴时期。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僧侣,无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学的“才子”,还有靠剥削起家而力图“风雅”的资产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贷者他从各个侧面勾画出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但他还没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工人队伍,因此他笔下的正面人物,常常是那些被嘲讽者的仆人、佃户、工匠,这些人总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对方当场现形,让剥削者在观众的哭声中受到批判。 1659年,莫里哀创作可哭的女才子,辛辣地讽刺了资产者的附庸风雅,抨击了贵族社会所谓“典雅”生活的腐朽无聊,因而触怒了贵族势力,遭到禁演。但莫里哀并未被吓倒,连续编演了丈夫学堂和太太学堂。太太学堂因宣扬新思想,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而被指责为“淫秽”、“诋毁宗教”,又遭到禁演。莫里哀奋起还击,写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1664年,莫里哀写成杰作伪君子,1668年,他又创作了另一部力作吝啬鬼。 莫里哀是位喜剧大师,但是他的死却是一场悲剧。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他不得不带病参加演出。1673年,在演完没病找病最后一幕以后,莫里哀咯血倒下,当晚就逝世了,终年51岁。由于教会的阻挠,他的葬礼冷冷清清。 莫里哀给后人留下了近三十部喜剧,我国曾翻译出版的作品有二十多种。莫里哀不仅是位杰出的剧作家、出色的导演,还是一位造诣极高的演员,他以整个生命推动了戏剧的前进,以滑稽的形式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关于伪君子 伪君子集中表达了法国民众对宗教组织的敌意,特别是17世纪中期法国的高级僧侣的宗教特务组织,“圣会”,这一组织监视, 陷害, 自由思想者。莫里哀写的伪君子,表达了全社会的反宗教情绪,给了宗教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因而它引起了宗教势力的猖狂反扑。 1664年5月,莫里哀作品演给国王看, 触怒了巴黎大主教。迫于强大的宗教压力,剧作停演。1667年,解禁,同年8月上演。然而次日又遭最高法院院长干涉,巴黎大主教也以开除教籍为手段禁止人们朗诵阅读。经过4年多,该剧终于取得了合法的演出权。 这是一部5幕诗体喜剧。全剧通过对达尔杜弗的所作所为的刻画,揭露和鞭挞了教会势力的欺骗性与虚伪性。 人物分析 达尔杜弗是剧作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贪婪、狡猾而又凶狠的骗子和恶徒。他本是来自破落贵族阶层的流氓无赖,却给自己戴上一副假面具,装成一位虔诚的信徒,一位抛弃人间一切情欲,一心向着上帝的苦修者,他身上集中了当时教会和贵族社会的假冒伪善和恶德败行。 剧中的奥尔恭刚慑自用,是个顽固横暴的专制家长;他轻信迷信,对达尔杜弗的伪装虔诚深信不疑,把骗子当“圣人”膜拜。他的愚昧导致引狼人室;他的偏狭几乎祸及全家。虽然他最后在事实面前幡然悔悟,但若非英明的君主出面解决矛盾,奥尔恭一家定会是悲剧结局。 女仆桃丽娜是剧作中反对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个性格十分鲜明的形象。她眼光锐利,思维敏捷,最早发现达尔杜弗的险恶用心;她作风泼辣,不畏强权,敢于当场揭穿达尔杜弗嘴脸。在同达尔杜弗的斗争中,桃丽娜是关系胜败的关键人物。在她身上,体现了一种民主倾向。 艺术特点 首先,伪君子是一部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与民间喜剧手法结合的杰作。莫里哀创造性地运用了“三一律”:剧情围绕揭露达尔杜弗的伪善性格而展开,没有一点旁驰,地点始终是在奥尔恭家里,时间24小时。莫里哀在吸收了各种戏剧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风格独具的近代喜剧,既严整均衡、单纯集中,又曲折活泼,富有情致。 其次,精巧紧凑、层次分明的情节结构。全剧五幕完全围绕着塑造达尔杜弗的虚伪性格来安排。第一幕、第二幕采用了侧面烘托、人物及“虚出”的手法,以家庭成员的冲突引出主要角色。第三、第四幕是全剧冲突的的展开和高潮,正面展示达尔杜弗的虚伪性。最后的结局在戏剧到达顶点时又突然峰回路转。整个戏剧节奏急促,高潮迭起。 第三,打破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严格界限,在喜剧中插入了悲剧的因素,把戏剧冲突一步步推向高潮。爱情悲剧、家庭悲剧接连而至,陷入绝境。而结局则急转直下,以大团圆收场。这使情节结构变化跌宕,层次分明,更具吸引力。 第四,戏剧的语言生动灵活,富有个性化色彩。达尔杜弗矫揉造作,长篇大论,言必称上帝,符合他的伪善性格。奥尔恭的语言简短、单调、武断、完全符合一家之长的性格、身份。桃丽娜泼辣犀利、率真朴实,充分表现她机敏、活泼、爽朗的性格。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对白,大大增强了作品魅力。 契诃夫与三姐妹 “在舞台上得让一切事情像生活里那样复杂,同时又那样简单。人们吃饭,仅仅吃饭,可是在这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掉了。”(契诃夫语)。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的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姊妹”也成为后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铭。 随着20世纪初社会运动的进一步高涨,契诃夫意识到一场强大的、荡涤一切的“暴风雨”即将降临,社会中的懒惰、冷漠、厌恶劳动等恶习将被一扫而光。他歌颂劳动,希望每个人以自己的工作为美好的未来做准备(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写成的新娘(1903)表达了要“把生活翻一个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剧本樱桃园(19031904)展示了贵族的无可避免的没落和由新兴资产阶级所代替的历史过程,同时表现了毅然同过去告别和向往幸福未来的乐观情绪:樱桃园伐木的斧声伴随着“新生活万岁!”的欢呼声。然而由于契诃夫的思想立场从未超越民主主义的范畴,他笔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创建崭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们渴望的“新生活”始终只是一种朦胧的憧憬。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相似。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节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齐名。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在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就被译介过来。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成中文。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过论述。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契诃夫的作品包涵着人类永恒的思索、永恒的困顿和永恒的希望。1901年契诃夫的三姐妹问世,20世纪刚刚开始的俄国观众,从这个剧本的第二幕里听到了两段这样的对白: 维尔希宁:让我们幻想一下比如我们死后,再过二三百年,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 图森巴赫:什么样呢?以后人们都坐了气球在天上飞,衣服也改了样儿,也许第六感觉被发现了,并且发达起来,但生活还是一样艰辛,一样充满神秘与幸福。并且,再过一千年,人还是这样叹息着:“唉,生活真艰难啊!” 一百年过去之后,世界各国的观众大概还能相信契诃夫通过他的戏剧人物说的话:“再过二三百年生活还是一样艰辛,一样充满神秘与幸福。”所以,俄罗斯作家爱伦堡在1960年纪念契诃夫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契诃夫存在于所有有人在追求、有人在痛苦、有人在爱、有人在挣扎、有人在欢乐的地方。” 三姊妹和两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浓浓地弥漫在他们的幻想以及随之而来的幻灭痛苦之中。于是他们只好寄希望于二百年、三百年后的人类未来,但即便这样,他们依旧保持着知识分子的那份清醒:不管将来生活多么美好,人类照样会感到痛苦。 痛苦从何而来?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三姊妹里的那些可爱的剧中人物都是有精神追求的人。他们的痛苦也因这精神之光的映照而显得诗意盎然。 韦尔希宁长叹一声说“我的生活中正是缺少这些花啊!”他让玛莎把崇高的精神追求凝炼的一句无问式的感唱“人活着而不知道大雁为什么飞翔,婴儿为什么降生,星星为什么在天上闪烁。” 三姊妹写于一九年,写于新的世纪已经来临之时,而写剧本的契诃夫却已重病在身,不久人世。因此,我们可以把三妹妹(还有写于一九四年的樱桃园)看成是契诃夫留给世人的艺术的遗嘱。他的这份遗嘱归根结蒂一句话: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 “戈多”究竟是谁 等待戈多中,两个像瘪三一样的流浪汉自始自终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穷愁潦倒,希望戈多的出现能使他们得救。然而戈多自始自终也没有出现。 那么,戈多究竟是谁呢? 有人说,戈多(Godort)就是上帝(God),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这个法文剧名,看来是暗指西蒙娜韦尔的等待上帝(Attent de Dieu)一书;有人说,戈多象征“死亡”;有人说,剧中人波卓就是戈多;有人说,戈多是巴尔扎克剧作自命不凡的人里一个在剧中从不出现的人物“戈杜”(Godeau),有人甚至说,戈多就是一位著名的摩托车运动员于是有人问作者,贝克特两手一摊,苦笑一声:“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无论贝克特是在故弄玄虚,还是他真不知道,这一回答正好道出了该剧的真实含义,即人对生存在其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无论戈多将会是谁,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到来,将会给剧中人带来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是当今社会人们对明天某种指望的代表,象征着“希望”、“憧憬”。 1957年11月9日,等待戈多在旧金山圣昆廷监狱演出,观众是1400名囚犯。演出之前,演员们和导演忧心忡忡,这一批世界上最粗鲁的观众能不能看懂等待戈多呢?出乎意外的是,它竟然立即被囚犯观众所理解,一个个感动得痛哭流涕。一个犯人说:“戈多就是社会。”另一个犯人说:“他就是局外人。”这以后,无田无地的阿尔及利亚农民,把戈多看作是已许诺却没有实现的土地改革;而具有被别国奴役的不幸历史的波兰观众,把戈多作为他们得不到民族自由和独立的象征。人们终于恍然大悟:“戈多”原来是那“口惠而实不至的东西!”。 主题 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戈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局的中心线索。戈多似乎会来,又老是不来。戈戈和狄狄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想活连骨头也吃不到,想死连绳子也没有。但他们还是在执着地希望着、憧憬着。无论戈多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它毕竟使绝望中的人多了一层精神寄托。如果说,戈戈和狄狄在荒诞的世界中百无聊赖地活着、希望着,具有一种幽默滑稽成分的话,那么,他们在无望的希望中执着地等待也令人感动。他们既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什么时候来,只是一味的苦苦等待。狄狄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戈多,等待着,等待着。”天黑了,戈多不来,说明天准来,第二天又没来。第二幕中,一夜之间,枯树长出来了四、五片叶子,戈戈和狄狄的穿着更破烂,生存状况更糟糕,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剧中的两天等待情景,是漫长人生岁月的象征。真是“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等待戈多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不可能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等待戈多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人类推入绝望的深渊,于无望之中给人留下一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 艺术特征 等待戈多在艺术上表现出反传统戏剧倾向,具有浓郁的荒诞性特征。 首先,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没有开端高潮,也无结局。戈戈和狄狄从何而来,为何要等戈多,我们都一概不知。整个内容情节以人物无聊的小动作,语无伦次唠叨,含糊不清、支离破碎的讲述小故事和人物的杂耍来代替。脱下靴子,往里看看,伸手摸摸又穿上。抖抖帽子,在顶上敲敲,往帽子里吹吹又戴上,充满滑稽与无聊。戈戈和狄狄在一起等了一天,第二天见面时却互不相识。一夜之隔,枯树长出了叶子,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幸运儿替主人成天套在脖子上的那只沉甸甸的箱子,里面装着沙土。戏剧只展示了两个傍晚,但次日却是个不定数。戈多托小孩带来口信,说明天要来,却又总不来。失望的戈戈和狄狄想上吊,却没吊成,老说要走,但始终没付诸行动。杂乱的荒诞不经的内容与情节,表明了生活的荒诞,人生的荒诞。 其次,戏剧的语言是荒诞的。人物对话、独白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充满了荒诞性,使戏剧显得滑稽而混乱。如一开场戈戈、狄狄各自喃喃述说自己痛苦,牛头不对马嘴,唠叨重复,文不对题。被主人唤作“猪”的幸运儿,突然激愤地讲演起来,不带标点的连篇累牍、毫无意义的废话,使人不知所云。表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既然失去了本质力量,他就没有自由意志,没有思想人格,语言当然也该如此。有时人物语言也偶显哲理,流露出人物对荒谬世界与痛苦人生的真实感受。请看剧中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一段对话: 爱:咱们马上就上吊吧。 弗:在树枝上?我信不过它。 爱:咱们试试总是可以的。 弗:那就试吧。 爱:你先来。 弗:不,不,你先来。 爱:干嘛要我先来? 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育儿知识培训中心课件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单元同步知识点与语法训练 unit8 section A
- 重庆应急急救知识培训课件
- 新解读《GB-T 18816-2014船用热交换器通 用技术条件》
- 重庆小学生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常见危险作业(特殊作业)安全管理精要
- 书面表达:环保、科技、传统文化、励志话语-2026年中考英语一轮复习
-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 醉酒后急救知识培训课件
- 外教君真人直播外语学习平台商业计划书
- 市场监督局知识培训课件
- 仓储物流部门绩效考核标准与激励方案
- 机关办公室工作课件
- 医院信息化系统管理办法
- 医院新进人员岗前行风培训
- 2025年注安实务《化工安全》真题及参考答案
- 人生成长课件
- 选品与采购(AI+微课版) 课件 项目一 电子商务商品认知
- 2025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附答案)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衍射光学器件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4年西藏公务员行测(C类)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