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学生问题.doc_第1页
《五柳先生传》学生问题.doc_第2页
《五柳先生传》学生问题.doc_第3页
《五柳先生传》学生问题.doc_第4页
《五柳先生传》学生问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精选 1.从传中看出五柳先生有哪些爱好?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用三到五个成语加以概括,并找出相关语句。n 2.“好读书,不求甚解”中的“好”字能否去掉?为什么?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又“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现在使用它的意思和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我们学生像他那样读书可以吗?n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n 4.“或置酒而招之”中的“招”字能否换成“邀”?为什么?n 5.“颇示己志”中的“颇”字改成“以”字文意也畅通,作者怎么不用易懂的“以”字?n 6.五柳先生喝酒为什么“期在必醉”?他的“嗜酒”是否影响他“不慕荣利”的性格特点? n 7.何为“赞”?引用黔娄妻子之言有什么作用?“不戚戚于贫贱”和“不汲汲于富贵”分别照应了传文中的哪两句?n 8.五柳先生种了田,为什么还没有粮食吃呢?面对衣食无着的艰苦生活,五柳先生的态度怎样?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能“晏如”呢?从中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我们今天怎样评价这样的男人?n 9.有人认为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是清高,安贫乐道是无奈,归隐田园是逃避,你怎么看?(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与归隐田园?)n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在你的了解中,他有哪些“得”?哪些“失”?他是怎样过完自己的一生的?(你觉得这样的生存有价值吗?)n 1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列举学过的诗文,分析其“志”之所在。n 12.你认为本文作者和五柳先生是什么关系?(本文是作者自传吗?)为什么要托名“五柳先生”而不用本名呢?这有什么效果?既是传记,为什么又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而着重表现其性格特征与精神气质?n 13.你喜欢这个五柳先生吗?为什么?n 14.本文用得最多的句式是带“不”的否定句,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 文义填空n 点明了“五柳先生”的来历; 写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n 展示了一个书中求乐的五柳先生; 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n 刻画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再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n 赞扬了人格高洁的五柳先生。解释多义词1.或置酒而招之 他,代词 黔娄之妻有言 的,助词2.闲静少言 说,说话,动词 黔娄之妻有言 言语,话,名词3.亲旧知其如此 他,第三人称代词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语气词,表猜测,反问4.每有会意 意旨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5.颇示己志 志趣n 寻向所志 标志,记号n 6.好读书 喜好n 好鸟相鸣 美丽n 7.不求甚解 透彻n 急湍甚箭 快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 (师生问好)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很多的文言文,下面,我说一段文字,请想一想:以前在哪一篇文章中见到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桃花源记。师:对,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文章?生:归园田居。师:咱们一起背诵一下好吗?记不起来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屏幕。(师生齐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师: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优美的田园中劳动,那种情景,充满了诗情画意。那么,陶渊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师:请同学们打开你的课本108页,听老师把课文诵读一遍。听的同时注意看一看,从字、词、句到内容,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师配乐背诵课文,电脑映示)师:通过听读文章,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要善于发现,古人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有时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生:从文章内容来看,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那为什么还要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生:他是隐士,写上了名字就不是隐士了。生:怕写上自己的名字给自己带来麻烦。可能是怕文字狱。师: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文字狱吧。孟子曾经提出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就是在读一篇文章时,要深入的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否则就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那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呢?生: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名门望族世袭高位,而有志之士却不能做官。师:你的学识可真渊博!晋末反动的门阀制度已发展到了极端,可以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那陶渊明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其目的是什么呢?谁来为刚才的那位同学解答一下?生:这样说的目的是把自己排除在了名门望族行列之外,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背道而驰,以此来反抗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好像有些矛盾?喜欢读书,为什么又说读得不认真呢?师:“不求甚解”的“甚”你是怎么理解的?生:过分。师:这句话的意思是生:不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东西。师:那他注重是什么呢?生:“每有会意”,注重的是文章的意旨。师:这可算得上是上乘读书法哩,我们为它注册个商标吧,就叫生:就叫“不求甚解读书法”吧。师:那你能不能为同学介绍一下这种读书方法呢?生:拿过一篇文章,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大意,抓住主要的意思,暂时绕过不明白的地方,以后再逐步解决。师:你的悟性可真高啊!课下可别忘了注册哟。(生笑)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性嗜酒”的“嗜”是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愿为他解释一下?生:“嗜”就是爱好。师:是爱好吗?有一个词是叫生:嗜好。生:过分爱好才叫“嗜”。师:据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谋官。他在当彭泽县令的时候,一到任,就下令部下把自己的属地全部种上糯米,知道为什么吗?对,糯米是用来酿酒。他说:只要有酒喝,我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他的妻子却不同意,两个人争执不下。最后,陶渊明采取了妥协的办法,把五十亩地种上了大米,而把剩下的全种上了糯米。可见,在他老人家那儿,喝酒可比吃饭重要的多呢。(众生笑)生:“造饮辄尽”是什么意思?(师介绍猜读法:结合上下文,联系已有经验,请学生组词并解释。造:造访,到。辄:浅尝辄止,就)生:“曾不吝情去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适时讲授翻译方法,“信、达、雅”,信,即为忠实可信,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达,即为通达,语句要通顺流畅;雅,文笔要优美,典雅。引导学生直译一遍,再意译一遍。生直译为:不曾挂心离开或是离下。生意译为: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了无牵挂。)(运用所学的翻译方法,生通译一篇课文。一生读,一生译,同桌、前后桌合作)师:这篇文章的内容大家都能了解了,那么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内容说一说呢?(一生复述)师:有人说,陶渊明的文章都达到了“入画”的效果,如果说我们刚才背过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中分别描绘了一幅风景画,那么,你觉得五柳先生传中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生:风格画、人物画、肖像画、自画像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见地,我们还是叫它“人物画像”或“自画像”吧。你们看,不经意的几笔点染,就把“五柳先生”的音容笑貌全给勾画出来了。这篇文章是按照史传体例写的。这种文体最早见于史记,它一般分为“传文”和“赞”两部分。前者用来叙述人物的生平行事,后者用来评价人物品格。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一篇自传,你看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又是怎样写的?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生讨论后,指名回答。)生:写了自已的生活。“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生:写了自己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吝情去留。”生:写了自己的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生: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以此自终。”生: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因以为号焉。”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分别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读书、饮酒、写文章)和生活,如果你能把这几个方面的句子连起来,第一部分的内容你就能背诵下来了。这就个线索就好比是一条藤,再加上几个可以帮助你记忆的词语,就是瓜了,就叫做顺藤摸瓜背诵法吧。同学们能不能找几个可以帮助你记忆的词语?生:课文中有很多个“不”。生:一共有九个“不”。师:大家看着黑板上的提示,试着背一下。(师生共同背诵。)师: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背诵下来。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平日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其实,陶渊明也并非天生的隐士,他从小便有“大济苍生”之志,满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美好幻想,寒窗苦读,遍访名士,三十岁几经周折才谋得一个彭泽令的小芝麻官,不仅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而且还要降志辱身,和官场里的那些人逢迎周旋。其间因为他不向权贵屈膝献媚,“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弃官归隐田园。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故事的?生:陶渊明在做彭泽县县令的时候,郡官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史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辞官归隐不干了。师:一纸痛快淋漓的归去来兮辞,使官场里少了一个畏琐的小人物,而诗坛上却擎起了一支如椽大笔,一扫六朝浮华的陋习,开一代田园诗风。陶渊明一生著作颇丰,仅饮酒诗便有20多首,其中一首中这样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下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电脑映示)那种恬谈的、与世无争的态度和安然自乐的心境囊括其中。不仅如此,陶渊明对待生死也非常看得开,他甚至在死前两个月还为自己写了拘歌呢:“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侥。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电脑映示)诗中描绘了自己死亡的时间、出殡的季节、坟地的环境有以及入葬后亲人的反映和自己灵魂的归所。面对死亡,他能如此超脱。那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课文呢?生:恬谈的、与世无争的、心无杂念的、心情坦然、放松。师:对。你可以在心中想像着陶渊明是如何安然自乐,心无杂念,读的时候,心情恬淡,放松,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像于漪笔下的国文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得意忘形。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学生自评。)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五柳先生的风格,那么他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呢?你能不能找出有关的句子。生:说自己是黔娄一类的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师:你能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吗?(生讲解意思。)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生:看注释知道的。(生笑)师:我们读书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要看注释,如果注释上没有,就要查资料或者是查工具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立体读书法。”希望同学们都要学会运用这种好的读书方法。师:我们以前也学过陶渊明的不少作品,对于陶渊明我们也有所了解,你觉得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陶渊明生活简朴,不慕荣利。生:他态度随和,性情平静,与世无争,就像是出家人一样。生:我觉得陶渊明不敢面对现实,不敢与现实作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他是一个没有胆量的人。师: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有见地,“我觉得”这种回答很好,说出了不同的声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没有同学想反驳他?生:我觉得陶渊明归隐后,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可以让整天为功名而奔波的人感到羞耻。生:可是他面对贫困的生活却不去改变,还是安然自乐,我觉得他没有上进心。生:他虽然归隐了田园,却不能真正的脱离社会,他只是在精神上自欺欺人罢了。生:你们为什么总是看到别人的不足,而不去看他的闪光点呢?如果他不归于田园,如果他不与世无争,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下来,那么你们还读什么?还欣赏什么呢?还评价什么呢?师:真是“口锋如刀”啊,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评价了五柳先生。我们不能苛求古人,陶渊明不满于当时的政治和当时的社会,他要逃避的是官场,但他不可能逃避生活。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记诵、品评、领会要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积累。积累文中好的句子和四字短语。你看一看,本文中值得你积累的内容有哪些?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师:为什么要积累它?生:我要把读书当成是一种乐事,读书可以使我精神愉悦。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要像陶渊明那样淡泊明志,不为名利所累,活得渊洒一点。生:不慕荣利。我要用这种话勉励自己,不去追求名利,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生:闲静少言,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气质。生:我想积累黔娄之妻、不为五斗米折腰、箪瓢屡空。这些典故,我想写作文的时候可能会用得着。师:在这里,我介绍一种积累的方法给大家,叫卡片读书法。(电脑映示)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分类摘抄的卡片有5000多张。我们可以用此法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大家在课下把自己想要积累的内容做成读书卡片,注意卡片的体例要一致,在固定的位置注明项目、编号、类别、题目、作者、出版社、摘抄的时间等。大小要适当,便于收藏。下面让老师来小结一下:乡村的夜,分外沉寂,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已酣然入睡,月华如水,洒满冷冷清清的小茅屋。主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守拙归园田,开荒南野际”,屈指算来已有数载,那南山下的豆苗已复茂盛,那东篱边的菊花正在怒放,檐后的榆柳已蔚然成阴,堂前的桃李已下自成蹊这时月光移上宅边的五柳树,树影婆娑,婀娜可爱。老人不禁思绪如潮,浮想联翩,铺纸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五柳先生传。(师生在配乐背诵中下课。)刘湘玉评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可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塞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赵磊老师的这堂课,不求句句串讲、字字落实,而是贯之以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读的方法(知人论世读书法,入情入境读书法,立体读书法)、译的方法(信达雅的翻译原则,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猜读法)、背的方法(重点词语背诵法,线索背诵法)、积累的方法(卡片读书法),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发现,在读读背背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始终洋溢着一种亲和力,散发着一种感染力,师生在积极、友好的交流中,质疑、探讨、辩论、创建。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由课堂的主角变为平等交流中的首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热情的鼓励学生说出了不同的声音,发表了自己独待的看法。从学生“口锋如刀”的争辩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中,从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精神状态是生机勃勃,学生的思维在交锋中已迸射出闪亮的火花。师生在对文本进行二度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方法,我想,更重要的是一种批判的思维,一种人格的影响,这才是最可珍贵的。课后谈也说说“方法”刘占泉过程与方法,无疑应该特别重视,使这个维度发挥出应有的制约作用。但是,“方法”不能与“过程”脱节,我们是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方法”,形象地讲,即:授之以渔的目的是逮住鱼,不是逮住一堆“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赵磊老师执教的文言阅读课,我觉得特色是鲜明的,其中,查找文字疑点并妥善解决、指导背诵、利用卡片来积累语句等,尤其做得扎实、漂亮。读的是文言文,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应该合乎文言阅读的特点,满足相关的教学需要,这方面赵老师把握得准确,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自觉性。但也有可以商量的地方。比如,翻译方面的“信达雅”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知人论世”的要求是不是一定要提出来?(思想内容之“睛”点明即可,深究是否有必要,能不能“深”得下去?)如果旁生的枝节适当删刈一些,集中力量顾及课文本身的文字,诵读美读,含英咀华,或许可以更从容,更细致,更扎实。由此我想到,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有机联结,其背后还有一个要害问题,即如何在文言教学领域里有的放矢和因地制宜。文言阅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若是算笔大帐,不能不叫人触目惊心:现在上中学的学生,小学六年几乎没有怎么接触文言语料(极个别的实验学校除外),这当然不合理,甚至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木已成舟,我们一时还管不了。但看到矛盾,尽力弥补,还是应该做的。也就是说,中学六年,在语文课时锐减的情况下,要为文言教学设置“特区”,想方设法针对其特殊需要来调整战略安排。具体讲,就是充分照顾到文言阅读与白话阅读的差别,在咀嚼文字、积累语料、增强语感方面多下功夫,花足气力。惟此,文言教学的主要方法,最好切合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些可以挪到白话文里做的事情,能否不搅和在文言教学的极其有限的课时里恣意延伸扩展?因此,我非常赞赏赵老师采取诵(美)读课文的作法,他叫学生体会陶潜作文时的心境,读的时候,模仿于漪老师笔下那位国文先生“头与肩膀左右摇摆”,鲁迅笔下寿镜吾老先生读到高兴时摇头晃脑,这实质上是在强调用读文言的腔调来读文言。当今,这样教文言,属于另类吧,我却赞赏这样的“另类”,以为如果在文言方面尚未入门的时候,把文言语料和白话语料用同一种读法来读,朗读和教读,都是不对的。赵老师还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熟悉课文语句,掌握背诵的“诀窍”,积累文言语感。这些,都是文言教学本身所特别需要做的事情。联想到近些年经常接触到横生枝节的文言阅读课,不好好学“文言”,却在其他方面装点得花团锦簇,的确有喧宾夺主的弊病,浪费了文言学习的宝贵时光。总之,首先要算大帐,叫“方法”种种有所附属,有自己的依归。我认为,“方法”永远是第二位的东西,是为养成能力而服务的。就像游泳的方法、捕鱼的方法一样,一是要真正于学习方法的人有用,二是要在运用中真正掌握住,三是要将方法变为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必须学会游泳,必须捕到鱼,否则“授之以渔”就成了一句空话。鉴于今天的母语教学现状,这层道理,在文言学习领域里,尤其有必要广为宣讲。五柳先生传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南站镇第一中学:商培军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本课的教学流程就是遵循了这一理念,并且借助于以下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培养审美兴趣。本课我采用了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我是这样导入的: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文章或者有关陶渊明的文章,想想看,哪些反映了他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接着,我让学生谈对陶渊明的认识,就调动了学生的对以往知识的回忆,反应热烈,课堂活跃,我接着用课件展示他的相关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陶渊明的理解,这样就有利于新课的学习。自主学习,落实双基,使学生自己完成预习题目,目的是使他们自己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我设置了有关文言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预习任务:重点字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这样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展示陶渊明的相关知识,并且看了本课朗读的FLASH课件,学生精力集中,边听边思考,很自然的划分出文章的段落层次,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合作讨论,全体参与,让课堂“活”起来。我分了八个学习小组,并且分配了相关任务,保证“人人有饭吃”,这样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表现欲望。因此我在合作探究部分,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了这样四个讨论问题: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他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这四个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和已积累的陶渊明的有关知识,就可以对文章深入的探究,因此气氛较为热烈,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发言,讨论热烈,回答切题。切实改变了以前沉闷的课堂模式,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启迪想象,启发情感,培养审美情感。课堂应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的课堂,应是学生开拓思维的课堂。因此,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达到一个活跃的高度,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我特意设置了自由讨论,自我展示,自我风采的一个题目: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及今话隐士。我是这样启发他们的: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