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课后思考题.doc_第1页
环境经济学课后思考题.doc_第2页
环境经济学课后思考题.doc_第3页
环境经济学课后思考题.doc_第4页
环境经济学课后思考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环境经济学导论1、环境经济的演绎过程答:环境是人类的起源地, 提供了生命进化的经济资源。 环境是人类的福祉,提供人类幸福的经济财富。环境饱受人类的践踏,成就“吃草挤奶”的牧童经济。环境报复人类,频繁爆发环境经济危机。环境与人类相互协调,走进“天人合一”的“飞船经济”。环境效用的消费模型,揭示环境经济效用的反向演绎特征。2、环境资产的基本特征答:环境资产:指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够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基本特征:环境资产具有耗用不可逆性与循环再生性的二重性。环境资产具有相对丰富性和永久稀缺性的二重性。环境资产具有有形服务价值与无形服务价值的二重性。环境资产具有计量价值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双重性。环境资产法理产权的多维性。环境资产具有强大的外部性网络。第二章-经济学的基础理论1、需求与供给的基本规律答:需求(demand):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定律: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比。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异常的需求规律:价格与需求量成正比。即价格上涨,需求增加;价格下跌,需求减少。价格平稳,需求正常;价格大幅升降,需求巨幅无规则波动。供给(supply):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某种商品的数量。供给规律: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异常的供给规律:价格与供给量成反比。即价格下降,供给仍然增加。 价格与供给成正比,但到一定程度价格与供给会成反比。 2、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答:生产者剩余:生产者以均衡价格出售一种商品获得的收入减去生产商品的成本。生产者剩余随着新生产者的进入而逐渐减少。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差额。总剩余=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3、什么是私人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能否转化为混合物品?高速公路或桥梁是什么物品?答: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属性,消费具有排他性。公共物品:产权属性模糊或者无法分割产权。消费非排他性,即排他成本非常高。供给非竞争性,即向增加一个消费者供给消费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溢出的公益性,即产生的外部性特征,包括正外部性的“公益品”;负外部性的“公害品”。产品收费困难,由于外部性存在,必然产生“搭便车”现象。如灯塔。公共物品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性,随着技术进步公共产品已经走向个性化与私有化,而具有了混合物品的特征。高速公路与桥梁是公共物品。4、消费者效用的基本特征答:消费者效用: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这纯粹是一种主观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欲望。1)基数效用:消费者消费某商品的数量会随基数顺序而分别产生不同的效用,把各件商品的效用加起来就是消费者消费这种商品的总效用。边际效用: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感觉到的满足的变化。边际效用的变化规律:即,开始,MU=dTU/dX0总效用递增; MU=dTU/dX=0总效用最大;MU=dTU/dX0 总效用递减。如果考察边际效用变化率,则有 dMU/dX=d2TU/dX20 表示消费大闸蟹的边际效用随消费数量的增加总是递减的-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 序数效用:序数效用:认为效用是无法用数字来表述的,只能够用次序表述。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同一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何两条的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两点的效用是相等的。5、如何处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问题?答:市场失灵:市场无法优化配置资源。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存在控制市场价格的市场势力:垄断导致市场失灵,政府需对垄断价格和产量进行管制,制定反垄断法和反托拉斯法。外部性问题:企业合并,征税补贴,产权界定以及交易产权,行政措施以及政府管制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导致搭便车现象,人们会压低显示其真是支付意愿倾向,使得公共物品不能获得有效配置。需要政府的介入并试图揭示人们的真实偏好不完全信息:进行正确的适合的机制设计。政策失灵:政府干预不但未能纠正市场扭曲,反而加剧了资源的无效配置。因为政策的执行,使得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使用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配置。引起政策失灵的原因:决策失误利益集团的操控决策信息不完全。因而政府必须谨慎做好相应的市场干预。第三章-环境资产优化配置理论1)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答:帕累托最优状态: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福利减少的状态。在效用可能性线上的任意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效用可能性线以外的所有点,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效用可能性线以内的点,都可能实现并且都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的,即这类点都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消费者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即实现了消费者均衡,同时厂商也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即实现了生产者均衡,并且在此基础上,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也同时实现了均衡,即当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产品和生产要素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实现的均衡是帕累托最优。2)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边界、效用可能性线、效用可能性边界?答:效应无差异曲线:是效应等值线,在同一曲线上消费X物品与Y物品的数量组合可以不同,但总效用是相等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是社会福利等值线同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上的社会福利水平是相等的。生产可能性线:将处在生产契约线上生产均衡状态下的可能产量组合转到产品空间上,所获得的两种产品产量关系曲线,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线表示资源要素既定情况下,一种产量确定时另一种产品的最大量;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产量最大的各种组合。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效用可能性线:将消费契约线上各点对应消费者A、B的效用UA、UB转换到效用空间上,即形成效用可能性线。 在效用可能性线上,所有点对应的效用配置都一样的好,并且没有更好,该线称为帕累托边界。效用可能性边界:由于产品结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效用可能性线的组合,此组合的外包络线,就是效用可能性边界,或称为社会福利边界。3)如何分析环境资产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效率?答:1)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原则:满足帕累托最优配置,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一般均衡才是帕累托最优;“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资源配置的结果使福利受益者补偿福利受损者后,受益者的福利水平仍可以提高,则整个社会福利水平达到提高,此为最优配置。2)温室效应的效率损失:在无“温室效应”情况下,社会无差异曲线S1与生产可能性边界C1相切于E点,此点是符合帕累托最优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状态。在生产A商品产生“温室效应”情况下,同时满足环境资产供给充足但不既定条件,增加A商品生产不会减少B商品生产,企业总产出(GDP)增加了,可是社会福利反而减少了,因为S2S1,这就是生产A商品产生的环境污染成本远大于其对社会的贡献值。在生产A商品产生“温室效应”情况下,同时满足环境资产供给是既定的条件,即增加A商品生产会同时减少B商品生产,此时A产品产量增加是以减少B产品产量为代价的,并且同时也使社会福利减少,因为S2S1。这就是生产A商品产生的环境污染成本没有被合理收费后,在市场价格竞争机制的作用下,A商品的厂商反而具有成本低的优势,结果使得不产生污染的B商品厂商在不合理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甚至会走向倒闭,从而使得社会福利水平的大幅减少。第四章-外部性理论1)外部性与外部性特征。 答: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或消费者)对其他经济主体(或消费者)产生的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又没有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交易。如污水排放。外部影响的特征:1)外部性影响的单向机制:指一方的实践行为或投资只对另一方产生收益或损失的影响。分为外部经济性与外部不经济性。2)外部性影响的交互机制:指一方的实践行为或投资对另一方产生的收益或损失的影响常常是相互的。3)外部性影响的非均衡性:指一方的实践行为或投资对另一方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常常随时空的变化而存在不同程度或大小的差异。4)外部性的网络乘数效用:相邻的生态环境资产提供的服务流通过弥散传播交互叠加传递给影响区域及区域内的受益资产,形成服务流密度更为加强的网络效果。2)环境物品外部性如何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答:例题:不考虑电厂的外部不经济性,电力供给与社会需求均衡产量是Qe,电价为Pe,社会在降低的价格水平下,对电的消费较高。当考虑电厂外部不经济性时,电力供给与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的产量为Qc,电价为Pc,显然有Qc Qe,Pe Pc,社会对电的消费成本升高了,消费需求随之降低。价格供给量图4.3.2 电厂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PeSeScDePcQcQe第五章-环境产权理论1)科斯定理与环境产权的关系答:科斯第一定理与产权关系: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科斯第二定理与产权: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科斯第三定理与产权:产权制度的供给是人们进行交易、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制度的供给是有成本的,不同的制度选择会导致资源配置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率。2)如何完善中国排污许可权交易制度答:我国排污许可权交易的特点:排污许可权交易是不完整的生态净化环境资产权的交易;排污许可权初始配置无偿制度,等同于承认企业污染权的合法性,排污费实际是对环境资产权的破坏行为实施的处罚权利。排污许可权制度确认企业污染权的合法性,实际是对全民环境资产权的不公平分配或侵害,这个坏的制度必然鼓励污染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无偿配置排污许可权条件下,污染企业会更加疯狂地去获得更多的排污许可权,以便在可预见的未来享有生态服务性资产稀缺所带来的高额利润。排污许可权交易政府协调机制,无法体现生态净化资产的真实价格,因此必然阻碍了企业交易的动力。所以:建立与排污交易制度相适应的法规,进一步强化排污总量控制,强化初始排污权的分配,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排污权交易中的作用。第六章-庇古税理论与实践1)庇古税与排污费之间的关系。答:满足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最优排污费率T,或庇古税率T,有T= MTEC 说明最优排污费率,应该与污染者排污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或与污染者治理污染产生的边际污染控制成本相等。2)如何确定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排污征费或生态服务补贴问题?答:MPCMPCAMSRMSCMPRQPQ0Q*P0P*图6.3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排污费PAPB当该企业考虑自身利用最大化时,其生产规模位于Q0,此时有MPR=MPC。但是社会对该企业的产品需求旺盛,该产品社会需求均衡条件为MSR = MSC,其均衡产量为Q*,均衡价格为P*。显然,以社会均衡条件供给产品,企业的生产规模应为Q*,与其对应的企业生产均衡条件下的产品价格水平是PA,即企业的边际私人成本线需要上移至MPCA,这揭示:a)在产品垄断条件下,按照社会均衡条件需求规模生产,企业能够获得价格垄断定价差额P*-PA,以此获得高额利润;即企业拥有转移污染成本的市场能力。 b)以社会均衡条件需求规模生产,企业产出的实际边际成本价格是PB,有PB MPACA,说明企业存在垄断能力。如果要内部化企业对环境污染成本,应征收的排污费T= PA-PB= MPAR-PB= MPAR-MPBC。第七章-环境价值评估方法1)用费用效益分析法论证水源地生态农业项目计划的可行性。答:例子:David Pearce用CBA分析英国温带森林的造林项目:造林效益的价值内容:T 木材价值; 直接市场法获取市场价格和价值。R 娱乐价值;每公顷3-424英镑。D 生物多样性价值;定性描述,随着森林结构的变化,多样性也发生变化。L 景观价值;定性描述,随着森林结构的变化而变化。W 水源涵养、防洪减灾、保持水土和净化污染等价值。M 调节气候,产出氧气。G 固碳降低温室效益的价值;按照6%贴现率计算,山地天然次生林固碳效益现值为每公顷142英镑,低地混交林每公顷254英镑。S 保障经济发展I 保持社区的融合。森林的各种价值至少每年以1%的比率增加。造林的成本:征地成本、植树成本、管护成本、疏伐成本造林净效益与机会成本的比较判别 式中B为收益,C为成本,f为造林项目,a为最优替代项目。当造林项目净效益大于最优替代项目净收益时,造林项目是经济的,项目可选。当净现值为负时,决策者如果认为造林项目的非货币化效益足以抵消负的现值,则森林的公益效益凸现,造林项目仍然可选。2)举例运用人力资本法、内涵资产价格法、旅行费用法评估环境资产价值。答:人力资本法:基本分析原理: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因这一影响而导致的个人收入损失。计算的基本过程:识别环境中可致病的特征因子;确定致病因子与疾病发生率和过早死亡率的函数关系;评估与确定受影响的人口规模;评估受影响的人体健康损失成本(I)。评估受影响的人体健康损失成本(I) 评估因环境质量变化导致年龄为t的人过早死亡的损失现值(DPV),该损失等于他在余下的正常寿命期内的收入损失现值。数据采集:致病动因的种类与水平;可致病的环境质量变化的阈值;环境质量恶化超过阈值的强度;在确定的环境质量水平下致病持续的时间;相关性强的疾病的发病率;受影响人口规模与分布状况;环境质量水平与发病率、疾病状况的函数关系;健康受影响的人群的工资损失和医疗成本;医疗设备、医药消耗及医护工资等的成本。内涵资产价格法:基本分析原理:无法直接定价的环境资产价值,可以从人们购买的包含环境成本或效益的商品中推断与分离出来。如房地产包含土地区位、质量和生态环境价值,可以从人们购买房地产的支付意愿价格中推断出来。计算的基本过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假设房价信息公开,影响房价的变量连续发生作用并且是可以公开获得的,房地产市场处于近似的均衡状态。建立房地产价格(Ph)与各种特征因子的函数关系式中hk表示各种影响房价的因子。可以根据类似区域对比获得环境质量变化影响房价的支付意愿状况函数。 对环境质量求边际价格(Pk)若环境质量因子为k,则有环境质量影响的总价值(Vk): 式中S表示受影响的房地产总面积。旅行费用法: 基本分析原理:环境价值等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旅行成本和该环境产品存在的消费者剩余之和。计算的基本过程:以目标环境资产为中心,根据距离远近划分若干分区,距离远的旅行费用高。在目标要评估的环境资产地点对旅行者进行抽样调查,包括出发地、旅行费用、社会经济水平、年龄段等的调查。 计算每一区域到该环境资产地的旅游率(Qi)。 确定旅行支付意愿(旅行费用)(Ci)与旅游率的函数关系建立了i区域旅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