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1、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 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生产发达。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在大得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中国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令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令封建社会后期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以前,中国的确是东亚乃至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的地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面貌。中华农耕文明黄河中游流域开始形成。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有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都显示了祖先们耕作的痕迹。三代时,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们为在争战中生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而这些改革,几乎无不与促进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由于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较适宜于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运用和粟、稷等旱作物的生产,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成为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域,逐渐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汉晋以降的数百年间,北方的边患日趋严重,战火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大批农耕男女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区域及东南沿海各地。于是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匹的主要供应地。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经济成分1、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一方面造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藕断丝连。2、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3、华夏民族早出暮入,耕稼树艺的农耕经济,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包含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1、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结构造成中国社会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顺利发展。2、中国历史的早熟却未能促进它成熟发展,相反地去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中国社会中早就出现的商品生产、城市经济、土地买卖、农民的离土等商品经济的早熟因素不是象西欧社会那样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面而是作为补充形式出现的,这就使中国的农耕经济大大扩展了它的内涵结构,可以比较灵活从容地改变自己的表层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各种变化。3、中国早熟的经济因素往往与社会、政治诸条件不相配合,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调。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中国文化历经动乱与分裂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充实升华,然而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瞻后”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化思维模式,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着文守旧性格。这样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积极进取的冲动。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且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使之交相辉映。即使是对外域的文化,中华民族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了解宗法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密的宗法制度。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周人最早生活在渭水以北的黄土高原,有着悠久农业生活传统,宗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占突出地位,这一点恰恰成为周代确立宗法制度的基础。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周公制礼作乐,其重要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宗法制主要内容有: 1、嫡长子继承制 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周王室从成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2、封邦建国制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周王室分封的主要旨意是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3、宗庙祭祀制度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所以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封国制度不断 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域划制度,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动荡不安常常困挠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社会政治家国同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形范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价值是使中国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兴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它的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这种范式的正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等。它的负价值是使国人存在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的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已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士阶层崛起。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3、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4、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真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盛。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经学:西汉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玄学崛兴1、玄学产生的背景统治阶级的腐败与及社会大动乱有力地宣布了儒学的“不周世用”和思想的虚伪。在这样时代的大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2、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的,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主体面貌上与两汉儒学大不相同。两汉儒学着眼于构建实实在在的王道秩序与名教秩序,玄学却以探求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两汉儒学热衷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魏晋玄学却从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3、玄学特点及其影响1)首先,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于本体。运用抽象的哲理对本体、对无限进行思考。2)其次,玄学虽然以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根本,但玄学家所说的达到无限,是在现实的人生之中,特别是在情感之中去达到对无限的体验。这就使玄学与美学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3)再次,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追求理想人格作为理论上的建构。 4、魏晋南北朝: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相互并存盛唐气象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1、中国诗的辉煌颠峰在唐代。文人创作的诗篇可以广泛传诵于百姓当中。社会各阶层的诗歌创作,充满了高涨热情。 2、中国书法在魏晋六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唐代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有颠张狂素,唐代书坛推出了中国书法的宗师颜真卿与柳公权。 3、唐也是绘画的极盛时期。“画圣”吴道子改造传统线描技巧,大大提高了线条在画面上组织物象基础结构功能,丰富了线条的美感因素,深刻地活化了线的生命力。 4、唐代的散文也有丰硕的成果,韩愈、柳宗元所发起的古文运动,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文学发生了深刻影响。理学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新的综合,以儒学为主干,融摄道、佛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理学在北宋兴起,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理学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情感欲求。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四大发明1、火药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时期又认识硝石和硫磺的性能。经过炼丹术的长期实践,至迟在唐代便开始发现了火药。2、指南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发明指南针。3、造纸术首先传入越南,四世纪传入朝鲜,5世纪传入日本。4、印刷术 晋人发明墨拓技术 隋代发明雕版印刷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中国活字印刷14世纪传入日本朝鲜。15世纪传入欧洲。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把教育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来考察。 2、辨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中国古代教育学强调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 3、内在观: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因材施教:最早实践者为孔子。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是中国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1、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 2、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 3、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道德义务。 4、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仁”德的基本内涵。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占有什么地位。试对中国伦理的“仁爱”与西方伦理的“博爱”进行文化比较。 1、 “仁”德的基本内涵“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地位: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什么是“礼”?它有哪些伦理道德内涵? 1、礼: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姓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2、伦理道德内涵:“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礼的四次转变:“周礼”,把氏族社会作为习俗法规的礼教转化为文明社会的秩序;孔子对“礼”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地提升;西汉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宋明把”礼“转化为神圣的、绝对的”天理“。 从伦理层面说,包含三个民族性因素:1、 五伦设计。五伦是“礼”的基本构成,是中国伦理的范型。2、 整体主义。个体应在既有的人伦秩序中安伦尽份,维护整体的和谐。3、 伦理政治。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中国伦理的“人道”的核心是“仁”,其内涵主要有: 人伦决定人格 仁、义、礼、智的价值体系 德性主义。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提出来的。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思考。 根据这一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 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异已的本体,不是宰割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 天一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二、以人为本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人本主义思想的确立,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3、 贵和尚中 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 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次展开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辨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一、“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儒家的义利定位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根据儒家的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便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义以为上”。儒家往往将义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履行道德规范本身当作行为的目的。当然,儒家并不弃绝利。按儒家之见,利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恶,从社会范围上看是如此,就个人而言也是这样,但对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下。儒家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唯利是求,这对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稳定,确实有积极意义。然而,“以义制利”的要求与“义以为上”的观念相结合,往往又导致了对功利意识的过度压抑。常常容易弱化社会激活力量。二、墨家的义利定位功利的取向“义,利也”和儒家一样,墨家对义十分注重。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但墨家更侧重于义的外在价值。照墨家看来,义之所以为贵,主要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较之墨家,法家赋予功利原则更为极端的形式。按照法家的看法,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以利益为纽带。法家对义则采取更直接地持取消和否定的态度。义的摒弃,功利原则便成了唯一的范导原则。群主冶国,也要利用人们趋利的本性,以功利作为激励手段。但是,以功利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必然导致功利意识的过度膨胀,并使人的价值追求走向歧途。三、理欲之辨的价值意蕴义与利的关系往往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理欲关系。1、儒家:与肯定“义以为上”相联系,儒家更关注理性的要求。儒家追求所谓“孔颜之乐”,它的核心是超越感性的欲求,在理想追求中,达到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术后早期活动管理护理查房
- 老年患者药物管理与护理措施
- 江口中学一模数学试卷
- 2025年度七年级地理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九)
- 2025年康复医学治疗技术副高级职称真题【有一套】附答案详解
- 巴西混血人种课件介绍
- 工程造价自学全套课件
- 2025年度国际货运航空物流运输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人才住房集资房买卖合同规范文本
- 2025版现代化冷链物流冷库项目设备销售安装及冷链技术支持合同
- 《电力人工智能样本存储技术要求》
- 车辆悬架空气弹簧产品生产技术现状
- 现场观摩会策划方案
- 酒店安全培训
- 手术室甲状腺术中护理
- 安全与急救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酒店贵重物品寄存室管理制度
- 医用气体管道专业施工方案
- 【正版授权】 ISO 13408-5:2006 EN Aseptic processing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 Part 5: Sterilization in place
- 二下《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课件
- 消化道出血介入栓塞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