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公开课课件:《咬文嚼字》_第1页
高二语文公开课课件:《咬文嚼字》_第2页
高二语文公开课课件:《咬文嚼字》_第3页
高二语文公开课课件:《咬文嚼字》_第4页
高二语文公开课课件:《咬文嚼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公开课课件:咬文嚼字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注重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使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很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但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报道的是世界的福布斯世界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但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世界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个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度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注重生活中语言现象 生活中也有另外一种咬文嚼字,刻意夸大,改换成语中的字来哗众取宠。如洗衣机的广告“闲妻良母”,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网络上也常出现类似“哇塞”的语言。有人说,这样很生活化,很轻松幽默,你认为呢?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很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有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理应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理应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附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改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篇二】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过度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C.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能够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诗中人物所实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无创作动机。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使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