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族群与夷夏关系.doc_第1页
多元族群与夷夏关系.doc_第2页
多元族群与夷夏关系.doc_第3页
多元族群与夷夏关系.doc_第4页
多元族群与夷夏关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多元族群與夷夏關係第一節 夷夏並存的國際秩序一、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 1.天朝上國的觀點 根源: 文化的優越感 儒家的王道政治理念 實際做法: 維持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 要求外族稱臣朝貢 2.實質外交 背景:中國與周邊民族勢力消長逆轉之時如1013世紀積弱的兩宋vs強盛 的遼、西夏、金宋朝積弱不振的原因 1.強幹弱枝政策 將地方身強體壯之士兵集中於中央擔任禁軍,地方只剩下較弱的廂軍 擔任捕盜或修繕工作 地方首長皆由中央官員兼任,另外派遣通判,協助監督地方政事 2.重文輕武軍事正印官,一律由文官兼任,武人只能充當副職 實際做法: 採取多元或對等的外交關係 以國與國形式互動二、宋遼間的平等外交 1.遼的建國 族群:契丹 時間:唐末後梁之間 崛起: 耶律阿保機在漢人協助下統一各部稱帝 四處擴張領土,稱雄北亞 擴展:耶律德光即位後,進而取得燕雲十六州中國北方門戶洞開燕雲十六州的割讓 後唐末帝李從珂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造反,引契丹(遼的前身)兵滅後唐。石敬瑭篡位建立後晉之後,割燕雲十六州與契丹,奉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當時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34歲,石敬瑭此舉可謂無恥之極。 2.宋遼和戰 宋太祖:建國後先求平定南方,對遼採取守勢 宋太宗的北伐 原因: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經過:兩次皆敗 影響:A.宋朝從此不敢輕言北伐B.遼不時利用騎兵進擾 宋真宗與澶淵之盟 背景: A.景德元年(A.D1004)遼兵南侵,威脅首都汴京 B.朝臣紛建議遷都求和,宰相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寇準的小故事 寇準是宋真宗時的宰相。他幼年時不喜歡讀書,整天不是遊手好閒,就是惹事生非,他的母親對他的行為非常憤怒,有一次竟拿秤錘擲他,使他的腳血流不止,此事讓他幡然醒悟,決心用功讀書,故而走上學而優則仕的路。他的母親死後,他摸到腳上的傷痕時,想到母親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就提醒自己要做個有用的人,不能辜負母親的期望。 王旦的感召 俗語說:宰相肚裡能撐船用這一句話形容宋朝宰相王旦,可以說是當之無愧。 王旦與寇準是同榜進士,王旦擔任宰相,掌中書省;寇準在樞密院,主管軍機要務。有一次,中書省公文送到樞密院,公文上的印信蓋顛倒了,寇準發現後上奏皇帝。宋真宗以此責備王旦,王旦當場認罪,中書省的官員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責罰。事有湊巧,不久樞密院也將公文印信蓋顛倒了。中書省的官員將此事告訴王旦,並認為這是報復的好機會,王旦不以為然地說:印信蓋顛倒,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如果為了這種小事冤冤相報,而影響國家的大事怎麼辦?事情傳到寇準耳中。第二天他見到王旦時,慚愧地說:同年,你怎麼能有如此的大肚量呢? 還有,王旦認為寇準很有才能,多次請皇上任用寇準為宰相,可是相反地,寇準每次都在皇上的面前說王旦的短處。後來皇帝忍不住對王旦說:你老是在我面前稱讚寇準,可是他卻經常在我面前說你的壞話。王旦說:我在位的時間很久了,所經手的事務難免會有疏失,寇準能夠把我的過失向皇上報告,可以看出他為人耿直、不和稀泥。我之所以推薦他為宰相,這也是原因之一。寇準知道後,對王旦寬容大量十分感佩,因此決心效法王旦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為國為民的精神。 澶淵之盟 宋真宗在位時,契丹人突然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消息傳來,宋朝上下人心惶惶。真宗召開緊急會議時,有人說:契丹兵力雄厚,不能跟他們起正面衝突,唯一的辦法是求和,然後送上美女和金銀珠寶。如此的話,相信大宋就可以保平安了。寇準認為一味地求和,會使敵人食髓知味,非長久之計,故提議說:如果皇上御駕親征,一來可以振奮軍心,二來可以嚇阻契丹,如此必可擊敗敵軍。 真宗採納寇準的建議,果然在澶淵打了勝仗,這就是史稱的澶淵之盟。此一戰役,使宋朝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無地起樓臺 雖然功在朝廷,但他為官清廉,做了幾十年的官,還沒有自己的房舍。他的好友魏野為此吟詩道: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意思是他官做得很大,可是卻沒有地可以建房子住。這件事流傳得很廣,甚至傳到了北方外族。有一次,一名外族使者來訪時還問道:哪一位是無地起樓臺的宰相?就是因為這種高尚的情操,寇準的事蹟才會幾百年來一直被後人傳誦不衰。 經過:宋擊敗遼,暫時解除危機 結果:定立澶淵之盟A. 宋每年贈送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B. 兩國約為兄弟之邦,以白溝河為界C. 盟約簽訂後,宋重新開放了與遼在邊境上的榷場貿易(p.73圖6.1.8)榷場 指宋與北方民族接境地區所設的互市市場,主要商品為絲、茶、鹽、馬。榷場設官,監督貿易收稅,商人在榷場貿易須繳納商稅和牙錢。 意義:A. 形成平等外交慣例a.宋遼互稱南北朝,互派使節b.兩國君主建立親屬關係,非君臣關係c.兩國進行官方的榷場貿易,非朝貢關係B. 確保宋遼間百餘年的和平關係後來宋人也常以歲幣和榷場貿易與金、夏 維持和平關係 官員的不同反應:A. 仍抱持以中國為尊的天下觀認為雙方合議是遼慕義歸附所致B. 重新評估遼的實力認為歲幣是維持和平必要的支出(僅佔用兵之費的百 分之一、二)C. 遼將成為中國的勁敵與漢之匈奴,唐之突厥有所差別D. 也有人批判澶淵之盟乃最下之策宋朝的買和心態將導致邊防廢弛等 潛在危機三、宋夏和戰 1.夏的建國 族群:屬於羌族的党項人 經過: 五代時期逐漸崛起,北宋初年一度與宋兵戎相見 澶淵之盟簽定後,向宋臣服,換得大量歲幣 宋仁宗時(A.D1638)元昊稱帝,立國號夏,引起北宋不滿 2.宋夏衝突 原因:宋為報復,禁絕與夏之間的榷場貿易,導致夏連年寇擾西北邊疆 宋的對策: 派遣范仲淹加強防禦組織訓練西北的地方武力 利用遼、夏間的衝突遼夏衝突 元昊曾娶遼興宗的女兒,但是在稱帝後對遼漸不聽命,對待公主亦甚薄,因此積成嫌隙,終至決裂 結果: 西夏方面:雖屢次擊敗宋軍,但西夏傷亡消耗亦大元昊遣使與宋議和稱臣 北宋方面:A. 每年賜給夏銀、絹、茶B. 重新開放榷場貿易 神宗以後的發展:宋、夏衝突仍不斷,貿易時通時絕 夏:重新與遼講和,並採取聯遼制宋 遼:企圖主宰國際事務,以宋、夏紛爭的調人自居 宋: A.力圖防範遼、夏並侵 B.試圖維持宋、夏間的宗藩關係 C.南宋之後宋、夏間因為有金的阻隔,此後便殊少有往來衝突 3.夏的滅亡:A.D1227年,為蒙古所滅(成吉思汗即在滅亡西夏的前夕病逝)四、宋金關係 1.金的建國 族群:屬於生女真族(散居松花江以北,遼化不深的女真部落) 經過: 北宋末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部落,叛遼稱帝 宋趁機採取聯金滅遼 A.策略:約定事成之後,宋以輸遼之歲幣輸金,金則將燕雲十六州還宋 B.結果:宋屢戰屢敗,自暴弱點只能以鉅款贖回燕京附近土地 2.靖康之難 背景:宋違反雙方盟約,納金叛將張覺,金藉口南侵 經過:A.D1127年,金攻陷汴京,宋徽宗及欽宗被俘,史稱靖康之難 結果: 北宋滅亡,宋臣擁立康王趙構即位,是為南宋高宗 高宗聽任主和派建議,南遷臨安(南京)形成與金對峙局面 3.宋金和議:主要有三次 紹興和議:紹興十一年(A.D1141) 背景:A. 紹興十年(A.D1140)宋軍在反擊金軍的戰役中 贏得數場勝利B. 南宋高宗與宰相秦檜為了徹底求和,將韓世忠、張俊、岳飛三位大將召赴臨安,解除兵權。岳飛甚至被以莫須有罪名加害 內容:A. 宋向金稱臣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須遣使稱賀B. 宋每年向金繳銀25萬兩,絹25萬匹C. 與金約定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失去大片土地 影響:A. 是宋最屈辱的和議B. 雙方僅維持二十年和平 乾道和議:乾道元年(A.D1165) 背景:南宋孝宗北伐失利,金也因政局不穩,有意休兵 內容:A. 金、宋之間由君臣關係改為叔姪關係B. 兩國以平等國書往來C. 每年輸金歲幣改為銀、絹各20萬兩 影響:維持四十年和平 開禧和議:開禧二年(A.D1206) 背景:南宋寧宗時韓侂冑北伐失敗 內容:A. 殺韓侂冑B. 兩國關係改為伯姪C. 每年歲幣增至銀、絹各30萬D. 另給金犒軍錢,不必割地 4.輸金求和策略的評價:在勢不如人的情形下仍能有效紓解戰禍 南宋對金的榷場貿易和走私貿易造成大量出超,每年歲幣不至成為嚴重負擔 大規模戰爭的軍費,反而造成財政負擔,且不利兩國經貿往來 南宋依賴和議,偏安江左百餘年,集中開發江南經濟使南方思想、文化、藝術、科技全面提升 5.金的滅亡: 成吉思汗在臨終前曾囑咐聯宋滅金的遺言 南宋為了報仇,同意與蒙古結盟 A.D1232年起,蒙古即大舉進攻金的首都汴京,A.D1234年金哀宗自縊,金朝至此遂亡 A.D1279年南宋也為蒙元所滅宋臣陸秀夫抱帝昺投海而死第二節 近世北方民族的爭勝一、征服王朝學說 1.漢化學說 立場:過去學者普遍抱持以漢族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學說:認為征服中原地區的北方民族多被漢化 2.征服王朝學說 提出者:魏復古 理論: 征服狀態造成民族間的鴻溝 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不可能互相認同或單向同化,而是雙向涵化 遼、金、元、清等征服王朝往往是有選擇性的攝取漢文化,也盡力維持本民 族文化 結論:摒棄漢族為中心的歷史觀,才能有助於了解近世社會的多元文化特質二、遼、金與漢文化的涵化型態 1.涵化型態 背景:各征服王朝的社會文化與生活型態有別 類型: 遼:文化抵抗型,傾向有限涵化 金:文化讓步型,傾向文化融合 元:與遼同 清:過渡時期 2.遼與漢文化的涵化 頗重視維護契丹的制度和習俗 耶律阿保機起用漢人韓延徽參酌契丹原有的制度與漢制訂定典章制度 創制契丹文字,保留契丹語的文獻 耶律德光取得燕雲十六州後,採用因俗而治的策略 A.設南面官以漢制治理漢人 B.設北面官以契丹舊制治理契丹人 結果:雖然若干契丹貴族漢化較深,但眾多契丹人能恪守契丹傳統 3.金與漢文化的涵化 金朝初建 兼採宋、遼政治體制及其固有部族文化,樹立建國規模,頒行女真文字 滅遼破宋後,採二元統治模式 A.以州、縣治理漢人 B.以猛安、謀克治理女真人 改行漢制 金熙宗:全面改行漢制,將大量女真人移至華北定居,加強對漢地的統治 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 守舊派反彈 金世宗繼位後致力維護女真舊俗,禁令女真人漢化 結果因女真人長期與漢人雜處,成效不彰 結果 金朝末年,多數女真人已著漢服,改漢姓,並以漢語為通用語文 金章宗允許女真人與漢人通婚後,更加速文化融合三、蒙元的族群政策 1.蒙古建國 原居地:黑龍江上游、蒙古東部 崛起:13世紀初,鐵木真統一大漠南北,建立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稱號的由來 鐵木真的父親為部族酋長,但後來他的父親遭到塔塔兒族的人殺害(懷疑被毒死),母親要鐵木真長大後為父親報仇。成年後,鐵木真的妻子被搶,迫使他逃至結拜兄弟札木合的部落,尋求援助。自此兩方的部落共同生活。但鐵木真提拔非貴族年輕人為將領的行為引起札木合的不滿,兩人漸生嫌隙,紮木合甚至偷襲鐵木真的部隊,使得他繼續逃亡。之後在鐵木真的努力下,他的部族又再度強盛,並打敗塔塔兒族,報了殺父之仇。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部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並得到成吉思汗(蒙古語意為擁有四海的大汗)的封號,成為首次受此封號的蒙古人。 2.帝國的擴展:南進西攻 三次西征:結束後建立四大汗國次別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帝王成吉思汗窩闊臺汗蒙哥汗時間1218-12231235-12421252-1260將領成吉思汗拔都(窩闊臺之姪)旭烈兀(蒙哥之子)戰績滅花剌子模(今日中 亞烏茲別克)另遣遠征軍西征至 黑海北岸而還征討的過程中,凡遇 有抵抗者,於城破後 均被屠城滅斯拉夫人所建之 基輔公國,建欽察 汗國攻入歐洲中部孛烈 兒(波蘭)、馬札兒 (匈牙利)、涅迷思 (奧地利)全歐震驚,稱為黃 禍平木剌夷(伊朗)滅阿拉伯帝國之阿 拔斯王朝合波斯、西亞建伊兒 汗國回師窩闊臺死訊蒙哥汗死訊 南進政策 亡夏滅金 蒙古的亡夏滅金 1.原因: 金朝是蒙古的上國,為擺脫其奴役,蒙古必然要滅金 滅金前須先對西夏用兵,以免受其牽制。 2.過程: 亡夏: 十三世紀初蒙古數度攻夏,均獲勝利 西夏向金求援,金國認為敵國相攻,吾國之福,持觀戰態度西夏遂在宋理宗寶應三年(1227年)為蒙古所滅 滅金: 成吉思汗在滅西夏後不久死去,遺囑繼續攻金 其子遵用其策,決定和宋聯合攻打金朝,南宋為了報仇,同意與蒙古結盟 1232年起,蒙古即大舉進攻金的首都汴京 1234年金哀宗自縊,金朝至此遂亡 消滅南宋 A.1258年,蒙哥汗(成吉思汗的孫子)親率軍隊攻入四川病死於軍中 B.1271年,蒙哥之弟忽必烈遷都大都(北京),改國號為元 C.1279年,消滅南宋陸秀夫、文天祥等人殉國 3.元朝的統治策略 族群等級制 族群的類別 A.蒙古人 B.色目人:蒙古人和漢人之外的其他各色族群 C.漢人:原先北方金朝統治的居民 D.南人:南宋境內的居民 差別待遇 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政治上中央至地方的重要官員,正職一般由蒙古人及少數色目人擔任只能任副職或屬員,一代之制,未有漢人、南人為正官者科舉取士上列右榜,只考兩場、可授六品官列左榜,須考三場、授官則降一級法律上蒙古人打漢人或打死漢人,其罪刑都很輕漢人殺蒙古人則不僅處以死刑,而且還要付燒埋銀軍事上蒙古人是軍事上的重要組成分子1.不得任職樞密院與充任宿衛2.禁止擁有兵器、馬匹,不許射獵、習武、集會,甚至連夜間點燈、行路也要受管制 多元文化制 多語兼用:蒙文、漢文、回回文並列為官方語言 諸教並崇 A.皇室信喇嘛教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國師 B.亦允許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十字教)、猶太教傳播 各從本俗 A.明訂對各族婚喪禮俗維護 B.不同族群人犯法,各依其本俗法審理四、蒙元對於漢化的反應 1.元世祖的態度:自始即無意全盤漢化 2.做法:二元方針 祖述:保留與蒙古貴族特權有關的舊制 變通: 召儒臣進講經史 令皇子兼習蒙文與漢文 重建國子學,召納蒙古子弟研習漢學 採納漢式中央集權官僚體制來統治全國 A.將三省合併為中書省,成為一省制 B.地方設行省亦即中書省的地方辦事處 3.結果: 政權趨於穩固後,漢法推行即停滯 蒙元是中國歷史上漢化最淺的外族政權 4.蒙元較難漢化的原因: 與漢族文化差距過大 西域文化與蒙古相似,較易被接受喇嘛教文化、回教文化(p.80補給站5) 征服狀態侷限蒙古族是少數族群,為確保統治權,不宜放棄蒙古認同 蒙古帝國牽制元朝是蒙古帝國的宗主國,必須以蒙古為本位五、明朝的族群政策 1.明朝建國背景:元末天災、民變不斷 建國:朱元璋以民族革命為號,推翻元朝在中國近90年的統治 2.高壓政治 代表:明太祖:A.猜忌知識分子,廢宰相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 B.興文字獄,設廷杖 C.建立錦衣衛偵查逮捕、審訊 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後,殺大儒方孝儒及所有門生 影響:形成官員對權臣和宦官的諂媚 激起士大夫的對抗3.族群政策 明太祖:致力於革除胡俗,恢復漢族文化傳統僅在長城以南地區施行 明成祖:數次親征蒙古,對北方防禦最積極 對蒙古與女真族: 採分化強酋策略,使其無力單獨犯邊 A.分化蒙古的瓦剌部與韃靼部,使其對立 B.將女真族分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 借朝貢、互市以為羈縻 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 因襲元制,設土司安撫為主,征伐為輔 在西南一帶廣設儒學,施行教化六、滿清的族群政策 1.清的建國 族群:滿州人先世為女真後裔 時間:17世紀初 建國過程: 努爾哈赤:A. 統一女真諸部建立後金B. 建立八旗制度,將所有人民編到旗下C. 發動薩爾滸之役,擊敗明朝,獲得遼寧、瀋陽一帶土地D. 寧遠之戰,為明將袁崇煥所敗,負傷而死 皇太極:A. 改國號為大清B. 改族名為滿州C. 設反間計,除掉袁崇煥,使明朝自毀長城D. 最大的憾事未能入關統一中原 順治:A. 以多爾袞為攝政王B. 1644年趁流寇李自成推翻明朝之際,趁機入關,打敗各地農民軍和南明諸王,開始統治中國 特色:是統治中國歷時最久且最成功的征服王朝 認清少數治理多數的現實 採取聯合蒙、漢策略 2.族群政策 對於漢族 懷柔手段改善因圈地等弊政造成的不良後果A. 禮遇明朝君臣a. 為明思宗發喪禮葬,表揚殉難明臣b. 籠絡重用明朝的降臣降將B. 維持科舉取士a. 以博學鴻儒科籠絡明朝士大夫b. 不願入仕之士人,則以山林隱逸科目招考C. 廢除苛捐雜稅a. 廢除明末的三餉加派苛稅b. 康熙51年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高壓手段消滅反抗勢力A. 禁結盟社B. 摧抑紳權順治18年以抗糧為名,逮捕江南士紳一萬多人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