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主要内容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1页
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主要内容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2页
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主要内容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3页
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主要内容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4页
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章主要内容Microsoft Word 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 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恩格斯指出生产本省有两种,一种是衣、食、住、行等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这些资料所需要的工具的生产,另一种是种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两种生产的关系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人口生产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反过来,人口生产的速度、数量、质量和构成状况又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形成制约。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口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它决定着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阶级社会后,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成为社会发展中起支配和决定作用的力量。二、 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恩格斯指出,在原始社会的早期,人类实行的是杂乱的性关系,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有了家庭,并依次经历了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专偶家庭等形式。此外恩格斯指出,氏族制度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是从普纳路亚家庭中直接产生的。恩格斯指出,在群婚制下,子女只知道其母,而不知其父,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到了对偶制家庭的后期,由于出现了私有财产,子女也能逐渐认识其生父,而父亲也要求子女继承其财产,于是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所取代。三、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恩格斯指出,这一过程经历了3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这次大分工在社会中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方面,使交换从偶然变成经常;另一方面,由于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剩余产品,因而就有了私有制和阶级。第二次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这次大分工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人劳动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于是奴隶的使用就成了普遍的现象。另一方面,社会上除了有奴隶和奴隶主之外,还出现了富人和穷人,这些新的因素的出现摧毁了共产制家庭。第三次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分离,这次社会大分工在社会上早就了一个新的阶级,即商人阶级的出现,此外,这次社会大分工使分类进入了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四、 国家的产生和消亡恩格斯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本质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具有氏族社会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如,国家不是按照血缘而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国家有公共的权利机关,如军队、法庭、警察和监狱等。国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灭亡而消亡。12自然辩证法一、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第一, 概况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取代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批判实证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确立辩证法的地位和影响。第二, 在自然科学领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第三, 揭示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使自然辩证法与资本论相衔接,从完整、系统的阐述整个客观世界辩证过程的科学观点。第四,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直接目的就是批判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思潮,反击资产阶级学者利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向马克思主义发起的攻击。二、 关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过程恩格斯指出,从猿到人的转变经历了直立行走、手活动的加强以及人脑的形成三个重要阶段。直立行走使猿手获得解放,从而使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一人所特有的活动成为可能,在劳动的过程中,手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当某一时期类人猿制造出第一批最简单的工具时,猿手就转变成了人人手,猿的劳动就转化成了人的劳动,从而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劳动中,人的各种器官不断的完善,由于交往的需要产生了语言,在劳动和语言的双重作用下,人脑产生了,从而就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意识。反过来,意识又会对语言和劳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关第一, 恩格斯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恩格斯利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概况了整个自然界无限发展的辩证图景。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有生有灭到有灭有生,经历了一个无限发展和永恒循环的辩证过程。第二, 恩格斯依据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对自然科学进行分类。恩格斯将自然界的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概况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与之相适应,恩格斯将自然课学划分为机械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第三, 恩格斯阐述了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恩格斯指出由于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与之对应的各门科学之间也存在的同样的关系,两门或多门科学之间形成的交叉学科就是这种运动形式的表现。第四, 恩格斯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实践。但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制度也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四、 自然科学认识中的逻辑问题第一, 恩格斯阐述了自然科学认识逻辑的性质。恩格斯指出形式逻辑是自然科学认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最根本的却是辩证逻辑。第二, 恩格斯指出了自然科学认识逻辑发展的过程。指出这一过程是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过程。第三, 原则上解决了自然科学认识逻辑中的归纳问题。恩格斯指出,单凭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是无法证明必然性的。科学认识中普遍必然性的证明在于人类的实践。 反杜林论 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这就在党内造成了混乱,于是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杜林便向马克思主义发起了攻击。杜林主义是一个以折中的哲学、庸俗的经济学为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了使工人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马克思和恩格斯应李扑克内西的要求,决定公开回击杜林,由于马克思正忙于资本论的写作,于是恩格斯便担当起了这一任务。一、 系统的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恩格斯将其称之为“现代唯物主义”,并从哲学研究对象以及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上将其与以往的一切旧哲学区分开来。(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1,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于它的物质性。 2,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关和时空观。 首先,阐述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恩格斯指出,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就在于它的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恩格斯将各种运动形式概况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并指出,各种运动形式之间不断有简单、复杂之分,而且还有高低之别,不同的运动形式相互包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其次,阐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恩格斯指出,运动时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即静止表示事物的平衡态,而运动则表示平衡态的打破;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运动通过静止表现出来,静止是静动、不是绝对不动。 再次,阐述了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 第四,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恩格斯指出,时空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不存在没有时空的物质运动,另一反面,也不存在没有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第五,阐述了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指出,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无限的时空是由数量上无尽的有限的时空所组成。 (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第一,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被提了出来,它不是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人们的存在,恰恰相反,它是用人们的存在去说明人们的意识。 第二,针对杜林的暴力论,科学的阐述了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指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了私有制、有了阶级、有了国家,进而才有了人对人的统治,可见政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主要是受经济发展决定的。当然,政治对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能动的反作用。当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时候,促进经济发展;当它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时,阻碍经济发展。 第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和平等关。恩格斯指出了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并认为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与此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平等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不论它以资产阶级的形式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四)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观 第一,阐述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差别。恩格斯指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在考察事物及其概念的过程中,将其看做静止的、孤立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而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概念的过程中,则将其看成是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从其产生和灭亡的方面去理解。 第二,阐述了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恩格斯指出,就各个历史时期单个的个人而言,其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非至上的;就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而言,整个人类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又是无限的,至上的。 第三,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是至上与非至上的统一,因此,作为人类认识和思维成果的真理,也具有绝对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此外,恩格斯还阐述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可以转化成谬误,反过来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 第四,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恩格斯指出,自由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并利用这些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服务。(五)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质量互变的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阐述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根本方法恩格斯指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各种社会生产的关系运动规律。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针对杜林的分配决定论,科学地阐述了生产、交换和分配之间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指出,生产方式和交换关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要求与之适应的分配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分配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可见不是分配关系决定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是恰恰相反。当然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也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三)批判了杜林的价值论,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恩格斯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的大小是由时间的长短来计算的。劳动本身没有价值,但它却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变现出来的,商品在交换过程中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三、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首先,恩格斯科学评价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开始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发展,但又很不充分,很不发展的产物。三大空想家指出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历史的局限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只能在思维中构建自己的社会主义社会。其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恩格斯指出,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抽象的人性论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有所不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也正是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恩格斯指出,国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行动。到那时,政治统治对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干预将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对于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人们将第一次,成为整个自然界和社会的真正主人。 哥达纲领批判巴黎工人运动失败以后,德国工人运动高涨。但拉萨尔主义是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他们主张工人在国家的帮助下建立合作社,并极力阻挠第一国际在德国的工作,从而使德国工人运动长期处于分裂的状况。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高涨。以李扑克内西和陪陪而为首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多次提出与全德工人联合会联合的建议,但均遭到拉萨尔派的拒绝,直到1874年,为了避免遭到群众抛弃的命运,才主动提出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联合的建议。马克思和恩格斯原则上同意两派合并,但要求拉萨派必须放弃机会主义,放弃拉萨尔主义,结果李扑克内西和佩佩而没有听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议,匆忙与拉萨尔派签订了一个充满机会主义的纲领草案,当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这个草案后,十分义愤,于是马克思于1875年抱病写下了哥达纲领批判对哥达纲领进行逐条批判同时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一、 对批判哥达纲领逐条批判第一,批判拉萨尔派反动一帮的谬论。拉萨尔派认为除了工人阶级外,其他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马克思指出,拉萨尔派的这一观点,混淆了阶级阵线,没有看到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第二,批判了拉萨尔派抛弃工人运动国际主义的原则,主张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立场。第三,批判了拉萨尔派的铁的工资率。依据拉萨尔的看法,工人的工资是按照每个是时代的需要,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须的费用的极限值上下波动,时而高于这个极限值,时而低于这个极限值,这是个铁的工资率。马克思指出,拉萨尔根本不懂,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第四, 批判力拉萨尔派工人在国家的帮助下建立合作社的主张。马克思指出,祈求剥削阶级帮助工人实现社会主义纯属是欺人之谈。第五, 批判了拉萨尔派的自由国家的谬论。马克思指出,所谓自由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绝非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二、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第一,阐述了过渡时期的理论。马克思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有一个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时期,与此时期相对应,也有一个政治上从前者向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一时期,只能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第二,阐述了共产主义两阶段的学说。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不是在它自身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了的,相反,它刚刚脱胎于旧社会,因此,还在各个方面带有着旧社会的痕迹,在这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消灭分工和三大差别以后,在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也是生活第一需要之后,在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资本论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系统的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理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之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历史趋势,最终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了历史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第一,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是原始积累,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第二,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社会化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前提是简单的商品生产,但资本主义生产又不同于简单的商品生产:简单商品生产以劳动者个人的劳动为主,而资本主义生产则是以剥削它人的劳动为基础;简单商品生产是孤立、分散的小生产,而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第三,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而且也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过程。第四, 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创造了世界性的内容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在现实生产的过程中改造了人的需要,创造了具有广泛需要的人。第五, 论证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造成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激起了无产阶级的反抗,这一切表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二、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最大的特色就是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第一,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从商品这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开始自己的思维过程,从分析商品到分析货币,从分析货币到分析资本,从分析资本到分析剩余价值,从分析绝对剩余价值到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然后再从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察工资的本质,运动规律以及采取的各种形式。第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马克思写资本论的逻辑顺序是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一般趋势。这一趋势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是一致的。马克思抛弃了其中偶然因素。第三,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分析,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当马克思分析商品时,他指出商品内部包含着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这一矛盾是由于劳动二重性所导致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当马克思分析货币时,他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之间的对立转化成了货币与商品的对立,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时,货币转化为资本,于是就出现了劳动力与资本的对立。最后马克思指出,生产的社会化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第一,马克思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原因。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础就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剥削,可见剩余价值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因此,无产阶级要求解放,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从而使自己从资本的奴隶变成社会的主人。第二,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指出,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最终消灭阶级。马克思高度评价了无产阶级经济斗争的意义,认为这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但同时也强调无产阶级应将经济斗争转化为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并综合运用这些手段。 第三,阐述了未来社会的经济特征。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有计划的组织生产和分配劳动,并实行消费资料的按劳分配。同时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劳动效率为基础。 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一、 劳动价值论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普鲁东主义者达里蒙的货币理论,达里蒙认为货币是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因此,主张用劳动货币取代现行的货币。马克思指出,达里蒙根本不懂得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和流通之间的关系,要想消除经济危机就得废除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第一, 第一次指出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的起始范畴,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且区分了价值和价格,并认为商品时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第二, 阐述了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体。第三, 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全面的依赖关系,必须借助于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表现出来,这就使得人的关系转化为了物的关系,人的能力转化成了物的能力,社会关系的物化,人与物关系的颠倒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产生的前提,其最深刻的根源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第四, 对价值形式的理论做了初步阐述。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一个历史范畴,这就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二、剩余价值的理论第一,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艘次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的概念,而且通过对劳动力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不仅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保留原材料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这种新的价值远远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两者的差就是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第二,阐述了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马克当指出剩余价值的基本形式包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第三,阐述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原理。马克思指出,购买原材料和生产工具的那部分资本称之为不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称之为可变资本。 共产党宣言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正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文件。于1848年发表于伦敦。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是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最系统、最完整的表述。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人类社会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做了做系统分析,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对各种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做了批评和分析,彻底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界限,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 宣言通篇贯通着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点: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使整个人类获得解放的最后的阶级斗争。第二, 科学评价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打破了旧的封建等级秩序,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政治上自由、平等的新社会。资本主义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出现和世界历史的形成;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资产阶级具有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关系的本性。第三, 阐述了“两个必然”的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在1859年,马克思在序言中又补充了两个绝不会的论断,即“无论那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前,是绝不会出现的。第四, 阐述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宣言指出,至今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宣言还初步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工人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自身上升为统治阶级,从而使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手中。第五, 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宣言指出,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特点决定了它是最具革命性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第六, 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标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正当的最终目的是消灭剥削和压迫,消除三大差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序言1859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到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进行重新修改和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的其中第一分册,同时写下了这篇序言。以下是序言包含的基本思想:即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一、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一)动因1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在序言中提到了三件所谓物质利益的事情:第一件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讨论;第二件是有关摩塞尔地区农民状况的论战;第三件是有关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2马克思要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必须获得充分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二)经过唯物史观的确立。40年代前期,马克思比较侧重于与理论探索,恩格斯则比较侧重于实际调查。但他们从不同的路径,得出了唯物史观的结论。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已经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尔后,在序言中对这一思想做了更加精准的论述。50年代的艰苦创作生活。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在这一阶段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二、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结论(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从经济基础方面去寻找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从生产力方面去寻找原因。(一)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马克思在这里对两个必然的论断进行了补充,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论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了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哲学的贫困1847 这是马克思为了批判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普鲁东写的,哲学的贫困主要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在批判普鲁东的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列基本原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原理。一、批判普鲁东经济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哲学基础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