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_第1页
古代汉语课件_第2页
古代汉语课件_第3页
古代汉语课件_第4页
古代汉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一、八卦说八卦是古代占卜用的符号,共有个:为阳爻,代表奇数;为阴爻,代表偶数。八卦的卦爻与数字有关,但八卦是个奇数或偶数的排列符号,与汉字的起源无关。至于八卦用于算命,属于中国神秘文化;八卦所用符号后来(世纪)被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用于研究二进位制,为后来计算机的发明创造了必要条件。,第一章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二、结绳说,在世界范围内,结绳都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法。如我们要用一头牛去换八只羊,就在绳的一端打上一个大结,另一端打上八个小结。汉语中的“十”字就是上古结绳符号,像绳子打结交叉之形。结绳记事容易出错,尤其是时间长了以后。它促使文字的产生,但还不是文字的起源。,三、书契说,刻契为约的办法,产生于原始时代发明文字以前,那时人们在木块上刻画一些简单的纹路或缺口以帮助记忆,其作用与结绳相似。木契上的刻划道道,只起帮助作用,当然不能算是文字。但它也促进了文字的产生。,四、仓颉说,两汉时期,很多人都相信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包括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但后代多数学者认为,文字是一种相互约定,有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非个人的功劳,只不过由他整理罢了。,汉字起源于图画,图画的产生比文字早得多.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可以传达一定的信息,但图画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的,符号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并没有确定下来;而文字是确定下来的符号,是音义的结合体。汉字包括数字和主体部分。数字部分来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的陶器刻符,距今六七千年,例如一、二、三等字即是。,华夏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处于东方的少皋文化。少皋氏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其中五鸟氏中的玄鸟氏是商民族的祖先(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由此推测,商民族使用的文字(甲金文),其主体可能来源于东方。1959年在山东苴县陵阳河发现的大汶口晚期文化的陶尊,其上有红色的刻划符号,非常接近文字。另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也发现陶器符号,属于早期的汉字。因此,从萌芽期开始算起我们认为汉字有6000年历史,从形成期开始算则只有近4000年的时间。,福建闽粤先民4000年前的象形文字(昙云山博物馆),第二节汉字的发展一、甲骨文1定义: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用金属刀具刻画在晒干了的乌龟腹甲和牛羊鹿肩胛骨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殷商王室用来记录占卜吉凶之事的,因此,又叫“卜辞”或“殷墟卜辞”,也叫“契文”。,甲骨卜辞,甲骨背面的钻凿与烧灼痕迹,记事刻辞-鹿头刻辞,商王在鹿头上刻辞以纪录田猎经过。,2、甲骨文的研究:,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镇江)人,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名原。,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十五岁举秀才。清宣统元年(1909)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37年退休,1940年死于旅顺。1913殷墟书契前编1916后编1933续编1914殷墟书契菁华,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十六岁入州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上海,任时务报书记、校对。光绪二十九年(1903)到宣统三年(1911),先后在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又在学部任职。1906,著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名著。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62种,与罗振玉等避居日本,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简研究。1922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又作雁堂,别署平庐。河南南阳人。,1923至1924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8年返台后,续任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教授,并应聘担任中研院史语所增设的甲骨文研究室主任一职。,1933年,提出了甲骨文十个标准,五个分期的断代方法。1933年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地论证甲骨断代学说。主编殷虚文字甲编和殷虚文字乙编。,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1929,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卜辞中的古代社会1931,甲骨文字研究1933,卜辞通纂1937,殷契粹编,1978年由郭沫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大型甲骨文资料汇编甲骨文合集,是甲骨文研究的集大成著作。,二、金文,金:指青铜器。铜和锡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器。,金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的文字,称为金文。,钟鼎文: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金文所铸刻器具以钟鼎居多,故后世又称金文为“钟鼎文”。,毛公鼎,共497字,鼎铭记述周宣王告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铭文回顾了时弊,又宣扬了宣王任毛公以官职,孜孜以图治的决心。,毛公鼎,毛公鼎铭文,大盂鼎銘文,三、秦系大篆和小篆篆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创造的笔画圆转的汉字形体。秦统一之前的篆书称为大篆,秦统一之后经过李斯等人改革而推行的篆书称为小篆。篆书的特点:笔画圆转,字形内聚包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是大大地增强了。峄山刻石,秦琅邪刻,四、隶书隶书: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女月衣,秦隶云梦秦简,汉隶居延汉简,汉隶史晨碑,五、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从今隶进一步平直化、方块化而来,形成于汉末魏初,并沿用至今。楷书的结构与隶书基本相同,只有少数地方有些变化。与隶书的区别主要在于用笔上,楷书笔画平直,没有隶书的波势和燕尾。唐颜真卿书法,第三节六书与汉字的结构一、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其形义关系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文字条例。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四体二用:是清代学者戴震针对六书是造字之本提出的新的看法,他认为只有指事、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造字的方法、转注、假借二者用字的方法。,1.象形,定义:“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就是这种字。象形字的产生大都很早,由绘画发展而来;越古老的文字,其象形程度越高,图画色彩越浓。如:,鸟,鱼,马,鹿,目,牛,羊,页,果,州,瓜,牢果眉须瓜:胃刺,鼎:,与鸟有关的一些族徽铭文,31-20,33,定义:“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的意义,“上”和“下”就是这种字。,2.指事,31-20,35,3.会意,定义:许慎说文解字叙:“比类合谊(通”义”),以见(xin)指撝(通“挥”),武信是也。”意思是,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信”就是这种字。,31-20,37,执:伐:莫:,4.形声,定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事”,指事类。“以事为名”,即按照事物的类别特点去选一个字作为新字的一部分,即形符。譬,譬況,相类似,即字音相同相近。“取譬相成”,即取一个发音相近的字作新字的声符。“江”、“河”就是这种字。,杞,问,物,裹,江,词在发展中,或演变出新的意义与词性,或分化出新的读音等,人们改造旧字形再造新字,就是转注造字法。,父,爹,腹,肚,解,懈,田,佃,“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5.转注,比较常用的假借字有:“我”甲骨文作“”象长柄带有锯齿刃兵器,后借作第一人称代词。而本意为颊毛,借表第二人称。来本意为小麦,假借为来去之来。叔本意为拾取,假借为叔父之叔。焉本意为鸟,假借为疑问代词。,定义:“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6.假借,总结,练习题,1、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2、记事图画是象形文字的直接萌芽,是象形文字产生的基础。3、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总称为古文字;隶书、楷书总称为今文字。4、甲骨文又叫卜辞、殷墟卜辞、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大篆又叫籀文;小篆又叫秦篆。5、形声字的形旁只表示形声字含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也即形声字所属的义类;形声字的声旁所表示的音是形声字初创之时的读音。,第二章词汇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羜zh,五月生羔;羳fn,黄肚羊;犙sn,三岁牛;牭s,四岁牛。2、古今义相同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上,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象“天地人、马牛羊、日月星辰、风雨雹霜、父母兄弟、心耳手口、东南西北、上下大小、轻重长短”等等。,3、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豆”,在古代汉语里指一种高脚的盘子,是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豆”指一种植物,古今词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绸”,在古代是“缠绕”的意思;现在“绸”作“绸缎”的“绸”,跟古义没有联系。“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在“该”表示“应该”的意思。,豆,本义: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诗经大雅生民:“昂盛于豆,于豆于登。”毛亨传:“木曰豆,瓦曰登。”郑玄笺:“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集,本义:群鸟落在树上,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4、古今词义有同有异“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二、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类型与方式(一)词义范围的差异1、词义的扩大粗:本义为糙米。说文:“粗,疏也。”左传哀公十三年:“粱则无矣,粗则有之。”皮:古义专指带毛的兽皮今义指表皮。左僖十四:“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响:古义指回声,今义泛指一切声音。左传昭公十二年:“今与王言若响,国其若之何?”,“色”,古代的是脸色,今指颜色、色彩。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脸”,古代指目下颊上,今指面部。“焚”,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田”的意思是田猎,后来写作“畋”);今泛指一切焚烧。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2、词义的缩小“宫”,本义房屋,今义专指宫殿左:“(晋侯)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瓦”古义:陶器;今义:主要指盖房屋顶的建筑材料。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禽本义指走兽总名。孟子滕文公下:终日不获一禽。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3、词义的转移“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走”,本来指跑。后来指步行,行走。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爷”,爷,古义为“父亲”,今义为“祖父”。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涕:古义指眼泪;今为鼻涕。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来表示。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二)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1、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今:泛指被推翻的反动统治者恢复原来的制度或地位。爪牙,古代比喻勇士,今指帮凶。由褒而贬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2、古义贬今义褒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使身体强壮,使思想提高。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持心”指的是处事所抱的态度,3、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谣言古:指民间的歌谣谚语。今: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卑鄙古:卑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今“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报孙会宗书是西汉的杨恽写给孙会宗的一封著名书信。,练习题,一、判断各句中加着重号的意义,分析它们与今义的不同之处.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今义为,美貌的女子;古义为,歌姬、宫妃2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丈夫,男子,不同于今义“妻之夫”3燕兵独追北。北,败退的军队,不同于今义“北方”4厉王虐,国人谤王。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不同于今义“恶意攻击别人”,5乃令张良留谢。谢,道歉。不同于今义“感谢”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儿女亲家,不同于今义“因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7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货,与“财”同义连用,意为“财物”,不同于今义“货物”8上下相反,好恶乖迕。乖,与“迕”同义连用,意为“违背”,不同于今义“乖巧”,二、解释下列黑体字在句中的意义和今义,并说明古今的意义发生了什么变化1、终日不获一禽。(孟子滕文公下)禽:(古)飞禽和走兽总名。(今)主要指飞禽。缩小2、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妻子:(古)指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3、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孟子梁惠王下)反:(古)返回。(今)相反。4、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墨子辞过)寡:(古)没有配偶的男女。(今)丧失配偶的妇女。缩小5、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大于伤心。(司马迁报任安书)伤心:(古)精神上受到伤害。(今)悲伤。没有变化。,文选阅读,子产论政宽猛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hun、f)之盗,尽杀之。盗少止。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年1.大叔:游氏,名吉。郑简公、定公时为卿。郑定公八年,继子产执政。2.狎(xia):轻视。玩:玩弄。3.取人:动取行人。一说,“取”同“聚”。萑苻(hun、f),水泽名。,一、词的本义1.定义: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第二节词的本义与引申义,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第一步:分析字形,从形体结构来看,象形最能反映本义,其次是指事和会意。,来,頁,戒,伐,双手持戈,警惕备战,像以戈击杀人的头部,本义:人的头部、脸部,益,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归(歸),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艺(藝),埶,左传昭公十六年:“艺山林也。”,本义:种植,歸,女嫁也。从止,从婦省,本义,动词:盛器水满而溢出。义项后由“溢”代替。,沫,洗,州,浴,初,客,盡,吹,射,浮在水面上的细小水泡,把脚放在水盆里泡净,着衣遮羞,开启文明,旅居他乡,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独立于河心的冲积沙洲,第二步:考核文献,向,毕,说文:“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说文:“毕,田网也。”,说文段注:“网小而柄长谓之毕。”,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足,走,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树,诗将仲子:“无折我树杞。”,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释名:“徐行曰步,急行曰趋,急趋曰走。”,朱骏声通训定声:“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非口齿也。”,说文:“足,人之足也。在下,从口、止。”,二、词的引申义,1、何谓引申义,引申义:就是由本义发展演变出来的意义。,活,流动的水有生命的,说文:“活(gu),水流声。”,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服,以手按住某人低头向案,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2、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直接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意义。,月,月亮月份,城,城墙城市,间接引申:在直接引申的基础上再引申。,朝,早晨(本义),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日已出,而月又未没,是朝也。”,朝见(直接引申),战国策赵策:“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水经注巫山、巫峡:“有时朝发白帝。”,朝廷(间接引申),柳宗元论师道书:“明日造朝。”,朝代(间接引申),杜甫诸将:“汉朝陵墓对南山。”,递进式,任本义是动词,担、抱大雅生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任,背负,说文:“任,保也。”,大雅生民:“是任是负。”,担子,责任、任务,任用,听凭,担当,担保,信任,礼记王制:“轻任并,重任分。”,孟子告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史记:“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周礼:“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赦之。”,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rn,综合式,三、比喻义有些词的引申义是通过比喻的方式产生出来的,这种引申义也叫比喻义。比喻义是一种特殊的引申义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与修辞上所说的比喻用法不同。比喻用法经过长期运用,凝固在词义中才构成比喻义。比喻义是已经成为词义中的固定的东西,在使用时不感觉它是一种比喻,一般在词典中可以找到释义。,鞭策:原指皮鞭和竹鞭,都是马鞭,用来催促马快跑。常用以喻督促。归有光示庙中诸生:“愿更加鞭策,以成远大。”雌黄:一种矿物,即鸡冠石,可以做颜料。古人用来涂改文字。后比喻信口更改,随便乱说。如晋书王衍传:“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更改,世号口中雌黄。”成语“信口雌黄”的典故即出于此。,瑕、瑜“瑕”是玉上面的斑点,用以比喻缺点,过失。“瑜”是美玉,用以比喻优点、成绩。如礼记聘义:“瑕不四(即掩)瑜,瑜不四瑕。”股肱、心腹“股”是大腿,“肱”是胳膊。常联用以喻辅佐君主的大臣。“心腹”的比喻义有二:喻亲信。如陆机辨亡论:“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心腹,出作股肱。”比喻要害。如后汉书陈蕃传:“今寇贼在外,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四、借代义词义通过借代的方式引申出另外的意义。这个意义为大家所接受,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某个词的一个义项,通常就叫作“借代义”。借代义产生的根据是接近联想,或称相关联想。例如:兵的原本意义是兵器,引申为执持兵器的人,兵士;又引申为军队,兵强马壮;再引申为战争,,杜康相传杜康是最早造酒的人,故以杜康代称酒。属于以人代物。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干戈“干”是盾牌,“戈”是一种兵器。连用时往往指代战争。属于用具体表示抽象。如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巾帼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亦用作妇女的代称。如“巾帼英雄”。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竹管乐器,常用来指代音乐。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怀。“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纨绔“纨”,很细的丝织品;“绔”,同“裤”。本指细绢制成的裤子,后借以指称富贵人家的子弟,带贬义。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须眉原指胡须和眉毛,借以指代男子。如红楼梦第一回:“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实愧则有馀,悔之无益。”,练习题,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本义及文中意思1、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色脸色美色、女色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越超过越过到了、3、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息呼吸、气息子息,儿子4、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向朝北的窗户面向5、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垮台6、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灯烛、火把照亮7、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果果实饱,二、根据字形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2、塞向墐户。,三、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本义。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及:从人从又,本义为赶上。此句意为“到了”,是引申义。2.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行:象交叉路口之形,本义为道路。此句“行”意为“走”,是引申义。4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降:从阜,从二止,本义为从山上下来。此句意为“降生”,是引申义。,晋公子重耳之亡节选(晋公子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binm,右属櫜鞬gojin,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三十年1.飨:用酒食款待。2.不谷:古时君王的自称。3.子女玉帛原指人民与财产。后用以泛指财物、美女。4.鞭弭马鞭和弓。5.櫜鞬:藏箭和弓的器具,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节选孔子御坐于鲁哀公,哀公赐之桃与黍。哀公曰:“请用。”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仲尼对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谷之长也,祭先王为上盛,果蓏lu有六而桃为下,祭先王不得入庙。丘闻之也,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臝之下,是以上雪下也,丘以为妨义,故不敢先于宗庙盛也。”,第三章语法,第一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提问1: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我们是中国人。/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他不是山东人。/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1、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2、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一、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1、无“者”、“也”句。2、有“者”句。3、有“也”句。4、有“者”、“也”句。,1、无“者”、“也”句,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如: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夫鲁,齐晋之唇也。(左传哀公八年),2、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兵者,不祥之器。(老子),3、有“也”句,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如: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王,人君也。(战国策齐策四),4、有“者”、“也”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完美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提问2:讨论下面的语句是不是判断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第二节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定义:被动句相对于主动句而言,主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受事。分类:(1)语义上表被动。(2)有标志的被动句。“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被”字句,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这类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不是被动句。如: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二有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于”的作用:“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特点:“于”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后。不能没有主动者。如: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2、“为”字句,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再加“所”。“为”的作用:“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特点:“为”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前。可以没有主动者。可以加“所”字帮忙,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父母亲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少北,则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起义),3、“见”字句,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见”的作用:“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特点:“见”出现在动词之前。“见”不能引入主动者。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4、“被”字句,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被”,后来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特点:“被”出现在动词之前。能引入主动者。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货殖列传)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石矢。(商君书慎法)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第三节词类的活用,一实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目:用眼睛瞪。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贵德“风人”,即吹拂人。“雨人”即滋润人。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蹄子踢。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西”本为方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意思是向西推进。,2、判别名词作动词的方法:A两名词连用,如果它们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我们就可以考虑它们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这样,两个名词中就有一个活用为动词了。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许子冠乎?”曰:“冠”。(孟子滕文公上)方今唯秦雄天下。(战国策赵策三)高皇帝烧栈道,水章邯。(汉书邹阳传)面山而居。(列子汤问),B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如: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公子怒,欲鞭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因此如果代词前出现名词,一般就活用为动词。“德”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感恩”;“履”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穿鞋”;“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鞭打”,等等。,C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做补语,而又别无动词者,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D如果名词放在了副词、能愿动词和介词结构的后面,就取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活用为动词。如: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劝学)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史记淮阴侯列传)“王”位于介词结构“以亲爱”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王”。,E名词用连词“而、以、则”连接时,就取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活用为动词。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以衣,衣不可穷也。(范缜神灭论)风则袭衣,雨则御盖。(苏轼教战守策)“衣冠”和“见”之间用“而”连接,“衣冠”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穿戴衣帽”。同理,名词“蚕、衣、风”均活用为动词。,F助词“所”后、“者”前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粱惠王下)且失食者,圣人之所宝也。(墨子七患)例中名词“刍、荛”、“雉、兔”跟助词“者”组成“者”字结构,活用为动词。“刍荛”即“割草砍柴”,“雉兔”即“猎雉狩兔”。名词“宝”跟助词“所”组成“所”字结构,活用为动词,“宝”即”珍视”。,3、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和处所。(“向”/“在、到、从”)(1)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西”:向西。(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2.表示工具和依据。(用/依靠、依据、按照)(3)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书:用书信。(4)失期,法当斩。陈涉起义法:按照法律。,3.表示对人的态度。(象对待一样的(来对待)/把当作(来对待)(5)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虏:象对待奴隶一样地。(6)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象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4.表示比喻。(象一样的。)(7)螋蛇行匍匐。战国策秦策蛇行:象蛇一样的爬行。(8)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儿啼:象小孩一样的,象儿童一样的。,(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梁惠王上)2.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如果出现在叙述句中充当谓语(且带宾语),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项羽本纪)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三)动词活用作名词。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指出产的东西;“入”指收入的钱财。,(三)数词活用数词活用作动词。例如:法後王,统礼仪,一制度。一:统一。诸侯不二。二:产生二心。有些数词活用後,不再包含数量意思。例如: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二、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古汉语中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多用作使动。例如: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三)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三、意动用法(一)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二)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人们的主观想法,事实不一定如此。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四、古汉语的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即“为宾语而动”的意思。1.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翻译格式为:主语+给(替)+宾语+动词(1)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请三帅”是“替三个元帅请求。”(2)提弥明死之。晋灵公不君“死之”即“为之(赵盾)而死”。,2.表示目的或原因。翻译格式为:主语+为了(因为)+宾语+动词(3)吾非悲刖也,韩非子和氏“悲刖”即因为受了刖刑而悲伤。(4)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即“为国家而死”。,3.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翻译格式:主语+向(对)+宾语+动词(5)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泣臣”是对着我哭泣。(6)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解之”是向他们解释。,练习题,一、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现象:1.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迷”,动词使动用法,使迷失方向;2.家人车载欲往就医。“车”,名词作状语,用车;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动词使动用法,使.拜见;4.王曰:“然则德我乎?”“德”,名词作动词,感恩,感激;5.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妻”,名词作动词,嫁,嫁给;6.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踵”,名词用作动词,来到;,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动词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8.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权”,名词做状语,用诈术,用权术;9.余音嫋嫋,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10.齐桓公妻之,甚善焉。“妻”,名词作动词,把女儿嫁给.做妻子;1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衣”,名词用作动词,包裹;,1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瘘、疠。“腊”,名词的使动用法,把.作成肉干13.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成药;1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归附;15.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巾”“笥”,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巾盖,用笥装;,一、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宾语是疑问代词。1、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何谓:谓何,说的什么。2、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奚适:适奚,到哪里去。,第五章古代汉语的词序,(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宾语必须是代词。1、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我不欺骗你,你不防备我。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三)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1、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2、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如:(1)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2)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如:(1)“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2)“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第六章古书的标点,无鸡鸭可无鱼肉可青菜萝卜不可少一文钱不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酿酒缸缸好作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条条死。人才十分丑陋并无一双好手脚。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何为句读1.何为“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2.句读符号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用于句未的停顿。,二、标点古文的方法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资治通鉴标点本)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别赋)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qi之离霜。,三、标点古文的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庆封如师。男女以班赂。晋侯以宗器乐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左传标点本),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沛公至高阳传(zhun)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左传庄公十年)正确的标点: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一般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参乘居右。,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朱谦之老子校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误):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五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诚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夫不可悔兮,宁早自贼。”(汉书高五王传)正确的标点应该是:“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五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诚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吁夫不可悔兮,宁早自贼。”,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答案: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翻译:庞涓果然夜晚时到了砍削过的树下,看见白树干上写了字,就点起火照亮以便看清它。还没有读完上面写的字,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不能互相接应。庞涓自己知道智谋用尽,军队失败,就准备自刎,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国趁此乘胜进军,彻底击败了魏国军队,俘虔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名扬天下,他的兵法著作流传后世。,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此蛇辈约以十数,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